血小板在心血管血栓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动脉血管内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内皮损伤后,血小板如果过度活跃,粘附于血管内皮下并互相聚集,形成一个趋血栓阻塞性的表面后,进一步引起血管的阻塞,最终造成心绞痛、心梗、脑梗等血栓性疾病!
今天,喵医生聊聊“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有何不同?应该如何使用”?
一、“阿司匹林”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和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
1. 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低剂量阿司匹林可预防动脉血栓的形成。
2.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对抗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最终发挥减少血栓形成的效果。
3. 阿司匹林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础用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作用重要。
二、“阿司匹林”适合使用人群有哪些?
1、已经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心绞痛、心梗、脑梗、心衰等)
2、年龄≥40岁的糖尿病
3、血脂明显升高,总胆固醇≥7.2mmol/L或者低密度胆固醇≥4.9mmol/L。
4、高血压,血压≥180/110mmHg。
5、重度吸烟,≥30支/天。
6、年龄<55岁,伴有2项以上的危险因素(超重、吸烟、高血压、血脂升高)。
三、“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1. 阿司匹林常见的副作用:造成上消化道出血( 黑便、呕血或大便潜血阳性) ,发生率为 5%左右,主要损伤“胃和十二指肠”。
2. 造成出血的原因,除了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还包括减少胃酸分泌、造成胃粘膜缺血等多种机制和途径,最终胃肠粘膜糜烂,溃疡出血。
四、“氯吡格雷”属于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
氯吡格雷口服体内吸收后,需要经过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形成活性产物,与血小板表面的(P2Y12)受体结合,造成血小板的功能丧失。
五、“氯吡格雷”适合使用人群有哪些?
1. 稳定型心绞痛: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毫克,每日一次。 如果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人士,氯吡格雷可作为替代治疗,氯吡格雷75毫克,每日一次 口服。
2. 频繁发作的心绞痛:联合使用阿司匹林100 毫克+氯吡格雷75毫克,每日一次 ,口服,维持至少12个月。如果阿司匹林存在禁忌症,可以单独使用“氯吡格雷”代替。
3. 急性心肌梗死人士:. 联合使用阿司匹林100 毫克+氯吡格雷75毫克,每日一次 ,口服,维持至少12个月。如果阿司匹林存在禁忌症,可以单独使用“氯吡格雷”代替。
4. 冠心病置入冠脉支架人士:支架后后阿司匹林肠溶片100毫克,每日一次,口服,长期维持。联合氯吡格雷75 毫克,每日一次,口服,持续12个月。
六、氯吡格雷常见的不良反应。
1. 消化不良、腹部不适、腹痛。
2. 皮肤瘀斑、鼻出血。
欢迎关注“心内科喵医生”,分享健康知识,如有感兴趣问题,请评论区留言探讨。
谣言:
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副作用小,可替代阿司匹林
辟谣:
“医生,我不想吃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副作用大,我想开点能替代阿司匹林的药物,不怕贵!”
今天有个冠心病患者提出这样的要求!
其实在医院总能遇到这样的患者,总觉得阿司匹林副作用大,出血风险高,就想着换药。我告诉他:是药就有副作用,能替代阿司匹林且有预防血栓作用的药物,既然能预防血栓,自然都会有出血的风险,要不就不会有预防血栓的作用!
患者又说“那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不是能替代阿司匹林,没有副作用吗?
第一、 认识一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和都是抗血小板药物,都被广泛的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脏支架术后,需要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已经有上百年历史,最初用于解热镇痛,后来被发现可用于抗血小板,和青霉素及安定被称为医药界的三项伟大药物。
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环氧酶( COX),使Ser-529 和Ser-516 不可逆的乙酰化,从而阻断血栓素A2(TXA2)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的作用。
氯吡格雷是1997年才上市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P2Y12受体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属于P2Y12受体拮抗剂。
通俗讲一讲,条条大路通北京,我们可以从天津到达北京,我们也可以从秦皇岛到达北京;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条路前往北京。
同样道理,
阿司匹林可以抗血小板,氯吡格雷达也能起到抗血小板这样的作用。
其实抗血小板药物,不仅包括这两种,还包括最近几年刚上市的替格瑞洛,临床注射用替罗非班等等。
那为什么发明这么多种抗血小板药物呢?
血小板聚集是导致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导致血小板聚集的环节很多,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只能阻断血小板的一个环节,因此不能保证一定起到抗血小板的作用,有漏网之鱼。
为了避免一部分人阿司匹林没有效果,或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不充分,于是发明了多种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机理不一样,可以做到包围战术,更有效地抗血小板起到抗栓治疗的目的。
第二、氯吡格雷能替代阿司匹林吗?
阿司匹林会引起消化道出血,是不是氯吡格雷就不会呢?
指南明确指出氯吡格雷可加重消化道损伤。
对于阿司匹林导致的溃疡、出血患者,不建议氯吡格雷替代阿司匹林,推荐阿司匹林联合保护胃黏膜的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药物)一起口服。
指南指出,单联抗血小板药物首选阿司匹林,当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时可选择氯吡格雷。
第三、替格瑞洛又是什么药?
我们上面提到,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抗血小板药物,只是途径和原理不同;而替格瑞洛是氯吡格雷的亲兄弟,作用原理基本一致,只是作用点不同罢了。
简单理解:氯吡格雷起效慢,替格瑞洛起效稍快同时失效也快,这样如果出现出血等副作用,,这就是替格瑞洛相对于氯吡格雷的优点。
第四、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的副作用?
氯吡格雷: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出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腹痛、食欲减退、胃炎、便秘、皮疹等。偶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替格瑞洛:不良反应为呼吸困难、挫伤和鼻出血,这些事件的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组患者。
其他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出血,皮下或真皮出血,瘀斑以及操作部位出血,偶见不良反应为:颅内出血、头晕头痛、眼出血、咯血、呕血、胃肠道溃疡出血、痔疮出血、胃炎、口腔出血、呕吐、腹泻、腹痛、恶心、消化不良、瘙痒、皮疹及尿道和阴道出血、操作后出血;罕见不良反应为:高尿酸血症、意识混乱、感觉异常、耳出血、眩晕、腹膜后出血、便秘、关节积血、血肌酐升高、伤口出血、创伤性出血。
总之,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是对阿司匹林的一个补充,尤其是冠心病支架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时候,也就是需要两种药物,这时候就需要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发挥更大的作用。
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并不能完全替代阿司匹林,单用一种抗血小板的时候我们仍首选阿司匹林;且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也是有副作用的;除非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才会考虑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替代阿司匹林!
辟谣专家:
王星 三甲医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医师
复核专家:
丁荣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刘皈阳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主任药师
抗血小板药可致胃肠溃疡和出血。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使消化道损伤危险增加2~4倍。主要由于阿司匹林抑制环氧酶,抑制PG合成,虽减少致炎因子和血栓的形成,但同时失去或削弱了PG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使其更易受到传统危险因素(酸、酶、胆盐)的侵害,而致消化性溃疡;阿司匹林抑制TXA2,抑制血小板聚集而致出血。氯吡格雷抑制二磷酸腺苷受体,也抑制血小板释放增长因子,减少血管增生,抑制血小板聚集,可诱发出血和减缓溃疡的愈合。
所以用药期间应注意出血监护:服用期间应定期监测血象和异常出血情况;对肾功能明显障碍者应定期检查肾功能。掌握适宜剂量,一项纳入287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75mg/d,心血管事件下降比例不足15%;75~150mg/d下降32%,为最大疗效;150~325mg/d下降不及25%。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前,对有溃疡病史患者,应检测和根除幽门螺杆菌。推荐个体化用药方案。对阿司匹林单药预防效果良好者无需联合治疗,对阿司匹林有禁忌证或不适宜患者可以氯吡格雷替代,但应监控严重出血事件的危险。如必须联合治疗时,应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0~2.5。抗血小板药的药效与血浆浓度无关,其作用时间与血小板存活半衰期(7d)有关,因此,对择期手术且无需抗血小板治疗者,应于术前1周停用抗血小板药,否则易致术中出血或术后有穿刺部位出血及血栓形成。
一般狭窄度在75%左右就要放支架,颈动脉是供应大脑的主要动脉,如果堵塞的话,会造成大面积脑梗死,危及生命,吃阿司匹林和氯比格雷只是防止血栓形成,但并不是百分百,如果不放支架有完全堵死的可能。现在吃阿司匹林,同时控制高血压,最好在140/90以下,同时戒烟戒酒,清淡饮食,适当运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62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急性颌下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