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我们的血压标准到底是140/90,还是130/80,到底应该听谁的?

生活百事通 2023-09-21 23:41:18

今天门诊,有位40岁的帅哥大叔,最近老是头晕,脖子疼,自己测血压是134/85mmHg,来看病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问问医生,现在自己是不是高血压?到底高血压的标准是按140/90算还是按照新标准130/80?

那么王医生的回答也很明确:

1、您的血压不能诊断为高血压,但属于正常血压高值,接近高血压;

2、高血压的标准,咱们还是按照咱们国家的标准140/90mmHg;

3、您可以查查颈椎是不是有问题;

4、虽然现在您不是高血压,但除了吃降压药,别的都得按照高血压对待,因为如果不重视,很快就高血压了。

最后检查完,果真是颈椎病。

关于高血压的标准,虽然已经有两年了,但直到今天还没有结束......

美国人把高血压的标准从140/90降到了130/80!

一夜之间好多血压高值的朋友,从不是高血压变成了高血压!

给很多人带来了困扰和苦恼……

欧洲人今年八月刚出的指南,高血压的标准仍是140/90!

很多人又偷着乐了……

其实我国的血压标准目前还是140/90,并不是130/80,所以,降压标准还是原来的标准,但不要因为血压标准没有降低而庆幸,因为美国人高血压标准的降低,至少说明血压可以更低一点。

而且欧洲的指南,也明确提到,先降到140/90,如果可以降到130/80以下。

这就给出了一个信号,130要比140更好一些;为什么暂时没有修改到130/80,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不是咱小老百姓考虑的,咱们要关注的是自己的血压。

最主要对于130-140/80-90这些血压高值的朋友,更应该重视,即使你们不是高血压,也要按照高血压的生活方式来要求自己,否则离高血压就一步之遥。

只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远离高血压或推迟高血压的来临,如果没有有效控制高血压,那么将会对心脑肾等造成严重损害。如果高血压持续时间较长,那么也会造成心脑肾损伤。

所以,预防、控制、推迟高血压很重要!

告诉您一个数值,就算是140/90,您知道有多少人血压能降到140/90以下吗?

13.8%,也就是100个高血压人,只有13.8个人血压在140/90以下;如果血压标准是130/80,那您猜又有几个人能达标呢?

还是那句话,我们就是小老百姓,管不了别人,但我们要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血压!

我可不想王医生的朋友也在13.8个人以外!

总之,目前我国高血压标准仍是140/90,但对于临界高血压或血压高值的朋友,不要暗自窃喜,因为高血压已经盯着您,您不戒烟戒酒,不控制饮食,不有氧运动,不规律作息,不自我减压,那么高血压迟早会黏上您!

这家伙一旦黏上您,很难摆脱,甚至黏一辈子......

(心血管王医生正式授权原创保护,如有窃取者一定追究法律责任。)

高压140、低压90,只是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那么控制目标是什么?

经常有高血压患者问华子,吃了降压药,是不是把血压降到140/90mmHg以下就可以预防高血压对器官的损害,不会发生并发疾病了?华子说,并不是这样, 平时所说的血压140/90mmHg,指的是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实际的血压控制目标,并不是诊断标准

不同的高血压患者有不同的情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血压降到140/90mmHg只是一个“及格线”,还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应自己的血压目标。

国际高血压学会(ISH),在2020年发布的《高血压实践指南》,其中对各种情况下的血压控制目标进行了建议。

单纯高血压患者 :在接受降压治疗3个月内,逐渐将血压降到140/90mmHg以下,如果初始血压过高,不能达到“及格线”,则要把血压降低20/10mmHg以上。

最终的降压目标,如果是 高于65岁的高血压患者 ,目标血压以 低于140/90mmHg 就可以。如果是 低于65岁的高血压患者 ,要控制 高压在120mmHg~130mmHg 之间, 低压在70mmHg~80mmHg 之间。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脑卒中 :目标血压值为130/80mmHg以下,老年患者的目标血压在140/80mmHg以下。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目标血压值要低于130/80mmHg,但不能低于120/70mmHg。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病、慢阻肺、糖尿病 :目标血压值要低于130/80mmHg,老年患者的目标血压要低于140/90mmHg。

有高血压的人,一定要明白一件事,就是 即使自己的血压降到了目标血压之后,降压药物也绝对不能停 。95%的高血压是原发性高血压,以现在的医学技术,还找不到发病的原因,也就无法根治。需要持续不断地用药,才能帮助自己控制血压,预防发生与高血压相关的各种疾病。

虽然降压药物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但 药物的不良反应远远小于高血压的风险 。而且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很低,并不会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通过医生进行药物调整,保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的获益远大于风险。

1、 健康 饮食 :每天 限盐不要超过6克,限脂肪不要超过25克,限添加糖不要超过50克,限酒精不要超过25克 。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少吃肥肉、动物内脏、奶油蛋糕、油炸食物等食物。

2、规律运动 :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中度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进行两次力所能及的力量锻炼,可以增长肌肉,增加能量消耗,避免发胖,促进心血管功能,降低血压。但运动前要控制好血压, 如果血压超过160mmHg,则不建议进行剧烈运动

3、监测血压 :有高血压的人,需要定期监测自己的血压。建议在 清晨起床后,排空膀胱,在进食之前,以坐姿测量 ,晚上睡前再测量一次,然后记录血压值。可以掌握自己的血压波动及变化规律,作为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

4、保持乐观 :紧张、焦虑、暴怒等不良情绪会使交感神经张力增高,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甚至会诱发急性心脑血管意外。所以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十分重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自己积极、有趣的性格。

老年人的血压应该控制在多少啊?

王女士90岁,去年体检查出血压高达185/100毫米汞柱,于是开始服用降压药,并把血压控制在了 120/80 毫米汞柱。可她依然感觉不舒服,头晕、头痛,又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后,发现她颈动脉、椎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狭窄。

王女士身体已经适应了原来的高压状态,现在血压一下子降下来,导致脑灌注不足,造成她出现一系列症状。医生告诉她,今后控血压别太严,收缩压保持在150毫米汞柱即可。王女士按照医生建议调整了用药,血压升到132/86毫米汞柱,不适果然渐渐消失了。

血压不是降得越低越好 众所周知,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很多人对高血压发病率、知晓率、控制率、达标率、诊断标准、影响因素等都有所了解。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科学地管理血压,可以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发生。

缓慢平稳降压是关键 临床上,类似王女士的情况并不少见。除高血压危象外,其余患者均应平稳而逐步降压。血压降得过快过低,严重的会损伤大脑、肾脏、心脏等。本身有颈动脉狭窄、脑供血不足、慢性肾脏疾病、严重冠心病的患者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血压状况。建议高血压患者平时养成定时测血压的习惯,一旦偏离标准值,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灵活用药,不可贸然将血压降得太快太低。

降压治疗必须掌握“缓慢平稳”的原则。一般情况下,提倡 4~12 周将血压降到目标值(140/90毫米汞柱)是比较适宜的,而不是越快越好、越低越好,尤其是以下7类人群。

(1)体位性高血压

即指患者站立后高压升高大于20毫米汞柱。血压降得过低,加上体位改变,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

(2)高血压脑病

此类患者的特点是血压突然升高,出现颅内压增高,所以降压必须要缓慢。

(3)身体衰弱的老年人

这类老人通常需长期卧床、体质差、脏器处于较弱状态,血压降得太低,会导致脏器供血不足,出现生化指标异常。

(4)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

颈动脉向大脑灌注血液,血压降得太低容易引发大脑供血不足。

(5)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门诊中经常有60多岁的老人,高压高,低压却是正常或低的。这类人群血压过低,会使低压进一步降低,引发大脑血液灌注不足,出现频繁的头晕。

(6)80岁以上的老人

《美国高血压指南》要求此年龄段人群血压控制在150/90毫米汞柱即为正常,建议达到此值即可,不要过度控制血压。

(7)基础血压高的人

这类人群缓慢将血压降至140/90毫米汞柱即可,过低会引起恶心、头晕、心慌等身体不适。

头痛、头晕、心慌应该及时测量血压 当身体出现无明显原因的头痛、头晕、烦躁不安、睡眠不佳或胸闷、心慌等身体不适时,就应该及时测量血压。由于高血压没有特异性的症状,所以中老年人应定期测量血压,警惕和预防高血压的发生。一旦发现有高血压倾向,应及早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尽早接受治疗。没有血压高的症状,并不能代表不会患高血压病。

对中老年人来说,即使血压正常,也需每隔半年检查1次,如出现症状应及时测量血压。特别是35岁以上的成人,或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肥胖体形、伴有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的患者,更应经常测量血压。

不同人群的降压目标不同 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毫米柱以下。

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可在140/90毫米柱的基础上再适当降低。

年龄在65~80岁的患者血压降至150/90毫米汞柱以下,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

80岁以上患者降至150/90毫米汞柱以下。


监测血压对于病情评估极为重要。 很多人宁可长期服药,也不愿意长期反复测量血压,认为麻烦。其实,初诊高血压、启动用药前的患者,都要规范地进行血压监测,以获得更准确的病情评估及最佳的治疗方案。

同时,用药和药物调整过程中更要经常测量血压,切不要认为只要每天服药就安全了。了解自己的血压,学会规范测量血压,找心血管专科医师精准地综合评估危险因素,定期随访,才能更好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53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