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秋冬,身体中不少部位都会打“冷颤”,其中就包括心血管。
随着气温越来越低,受到寒流侵袭,心血管就会出现收缩、痉挛、血黏度增高,很容易拉响心血管疾病警报,堵塞全身健康通道。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十大致死病因中,心血管疾病常年处于首位。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提醒你预防心血管疾病要趁早,教你养成远离心血管疾病的好习惯。
受访专家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郭小梅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马根山
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李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干部保健科副主任医师 周志明
天津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 付金如
年轻人,当心你的心血管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定义,心血管疾病由心脏和血管疾患引起,包括冠心病、卒中、高血压、心衰等。
国家心血管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达2.9亿,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的40%以上,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是城乡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
心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及高医疗负担的特点。
不少年轻人,虽然看起来很壮实、精力也充沛,但身体里的血管却正在悄悄老化,慢慢失去弹性,很可能没引起你重视的时候就给予致命一击,新闻中年轻人猝死的事例屡见不鲜。
随着社会竞争激烈加上上班族工作生活压力大,过劳现象很普遍,接踵而来的诸如失眠、心情差、久坐、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直接导致心血管亮起红灯。
以前心脑血管都是老年病,现在二三十岁的动脉硬化患者并不少见,发病年龄提前了二十年。心血管疾病正在呈现年轻化趋势,更要引起重视。
破除心血管健康的8大谣言
●谣言1:有心脏病家族史,一定会得心脏病。
广义的心脏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和心律失常等疾病,其中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和某些心律失常疾病(如长QT间期综合征)等与遗传密切相关。
而冠心病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同一家族的成员发病几率相对较高,主要与高盐、高热量、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但不能绝对说有家族史的人就一定会发病。
●谣言2:“好胆固醇”足够高,可抵消“坏胆固醇”的不良影响。
胆固醇分好坏,好胆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一类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能将血脂转运到肝脏清除。
坏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主要负责将血脂转送到外周。
如果LDL-C增高,不仅血浆总胆固醇升高,还会刺激体内合成胆固醇增加,进一步增加心血管风险。
所以,好胆固醇高一点对身体有益,但不能完全抵消坏胆固醇的坏影响。
●谣言3:只通过饮食调节,可将坏胆固醇水平降至极低。
体内胆固醇30%来源于食物,70%由肝脏合成产生,因此仅通过调节饮食降胆固醇是不够的。
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及患者,如LDL-C超标,则应考虑在饮食控制和锻炼的基础上,遵医嘱服用他汀。
●谣言4:得了高血压肯定有感觉。
高血压大多病情隐匿、进展缓慢,往往缺乏特异性症状,一般在体检时才发现,日常易被忽略。
因此,如果发现血压经常高于140/90毫米汞柱,或24小时血压波动很大,就应该及早就医。
●谣言5:所有脂肪都有害。
脂肪提供热量,分为饱和脂肪、不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3类,需要区分好坏。
人造反式脂肪(部分氢化植物油)是坏脂肪,常见于烘焙食品和加工食品中,会导致LDL-C水平增高。
推荐摄入不饱和脂肪(如鱼油),限制饱和脂肪,注意搭配好数量和类型。
●谣言6:每周2~3小时剧烈运动能保证心血管健康。
运动因人而异,存在个体差异,如心梗患者剧烈运动易发生心衰。
美国心脏病学会推荐,每天40分钟、每周4~5天的运动量较合适,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
●谣言7:搭桥手术和支架植入会修复受损心脏。
搭桥手术和支架植入的目的是帮助心肌恢复血液供应。
打个比方,假如心脏是一块麦田,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就像浇灌麦田的沟渠。
如果血管堵塞,血供不足,心肌就会受损,严重时发生坏死,就像干旱所致的麦苗干枯。
重新给麦田灌水能否拯救麦苗,得看麦苗的枯萎程度,同样,搭桥和支架能否修复受损心脏得看心肌是否发生坏死,不能一概而论。
心肌已坏死,就不能从根本上恢复功能;若无坏死则可逆转心肌活性。
谣言8:女性不用担心心血管疾病。
肥胖和超重、高血脂、糖尿病等人群均需关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女性。
研究发现,女性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会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可增加2~3倍;患糖尿病后,心血管疾病风险可增加8倍。
这筐红色食物最养“心”
中医养生理论讲“五色入五脏”,红色食物入心、入血,有利于补益肾脏,促进血液循环,因而多吃红色食物对于保护心脑很有益处。
红色蔬菜
西红柿
西红柿富含的番茄红素可以降低血液脂质水平,阻碍“坏”胆固醇被氧化,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颜色越红越成熟的西红柿番茄红素含量越高,因此购买时最好挑选红一些、软一些的。
红辣椒
红辣椒中的辣椒素有调节脂质过氧化和保护心血管的功能。
但是辣椒素含量越高的辣椒越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饥饿感,提高食欲,肥胖者要少吃;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尽量不吃。
甜菜
甜菜根含有硝酸盐,可以增加血液中一氧化氮的浓度,进而促进血管舒张,起到降压的作用。
但甜菜的热量在各种新鲜蔬菜中相对较高,有很多蔗糖,含量在13%~17%之间,因此其升血糖的速度较快,肥胖或者血糖高的人要少吃。
红色水果和果干
红苹果
果胶含量丰富是苹果最大的营养特点,有助于降低血液胆固醇,此外,苹果中的叶酸和维生素B对于心脏病的预防也很有作用。
但冬季气温较低,即使常温保存的苹果在食用时也会稍有寒凉之感,建议肠胃不好的人可以将苹果蒸熟食用。
山楂
山楂富含的胡萝卜素、山楂素等三萜类烯酸和黄酮类能营养心肌,调节血清胆固醇、血压和血脂。
但是山楂吃多了易刺激胃酸分泌,出现泛酸等不适症状,每天吃3~5个即可,也可以切成片晒干后每天泡水喝。
红枣
新鲜的红枣富含维生素C和芦丁,可以辅助降血压,但冬季常见的还是干枣,枣在晾干后,芦丁含量变化很小,维生素C损失却严重,只有鲜枣的5.8%(14毫克/100克)。
此外加热对芦丁的损失会较大,最好把干枣当零食,每天吃一把(40克左右,大的和田玉枣约3个,小的金丝枣约12个)。
枸杞
有研究表明枸杞中的枸杞多糖具有降脂、降压功能,但枸杞性热,吃得过多易上火,每天食用量最好控制在十几粒,可以直接嚼着吃、泡水喝或熬粥。
红色粮食
红薯
红薯的类黄酮含量和花青素含量丰富,有益心脑血管健康,但蛋白含量较低,不能完全替代主食,所以吃红薯时要多搭配其他粮食和蔬菜。
红豆
古代李时珍把红豆称作“心之谷”,它能清心火,也能补心血,富含的粗纤维有助于降血脂、降血压、改善心脏功能。
其淀粉含量接近谷物,蛋白含量高于谷物,做成红豆沙可以替代部分主食,搭配桂圆熬粥能滋养心脾。
红色饮品
红茶
相关研究证实,与不饮茶者相比,饮用红茶的人低密度脂蛋白和血压更正常,罹患心脏疾病的风险也较低。
建议两餐之间的白开水可以用红茶替代,但不要太浓。
好习惯帮你远离心血管疾病
除了饮食上注意少油少盐,多吃红色护心食物,还要做到以下3点:
1
运动
运动在预防心脑血管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运动要注意的是,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有预防疾病的效果,但强度又不能过高。
运动时,心率要维持在“170-年龄”这个水平上。
2
定期体检
腹部肥胖7、8年以上的人、糖尿病7年以上的人、高血压的人、血脂高的人以及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病的人等,都属于高危人群。
因此,对于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找有经验的心血管专科医师做体检,将常规心电图和运动心电图作为主要检查项目。
3
戒烟
香烟中含有的尼古丁等多种毒素,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痉挛,使人心跳加快、血压和胆固醇升高,增加形成血液凝块的可能,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粥样硬化斑块一旦破裂或脱落,会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梗或脑中风,严重危及生命。
长期吸烟会诱发冠心病、心律失常及房颤等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且被动吸烟者也会受到极大伤害。
本期编辑:张宇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生命时报公众号矩阵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合作垂询
010-65363786
010-65363791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50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卵巢囊肿能怀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