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按摩四个穴位,以驱走身体不适

健康生活 2023-09-21 10:54:08

子午线健康,按摩四点,驱走身体的不适!中考和高考一天天临近,迎接考试的考生正忙着复习准备,然而,仍有不少学生出现不适合考试的身体不适症状。中医认为,通过按摩人体健康点,可以有效缓解身体不适的症状。

让我们学习经络下的健康,按摩四点,驱走身体的不适

一、降糖血窝:耳背巢后耳位于双侧耳垂后面的凹陷处。耳套的深层分布具有迷走神经,通过刺激可以使迷走神经兴奋,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有效降低血糖。此外,按摩耳套还可以调节血液,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用双手拇指慢慢按耳背,慢慢呼气,继续5秒钟,然后放松,所以反复按10至15分钟,午餐和晚餐半小时后每次按摩1次。

第二,不分神的巢:眼窝眼窝是指眼窝内的软区域。轻轻闭上眼睛,用食指在眼睑上,分别顺时针,逆时针缓慢旋转按摩10次,几天。

三、咳嗽摄入咳嗽:颈窝颈臂坑位于喉部下方,胸骨凹陷。刺激颈部腹腔可以减轻肌肉紧张,有咳嗽平喘息的作用。用食指用手指按揉颈臂,每100圈,每天3至4次,强度稍感酸。也可取的1/4片湿痛霜在颈部插座上,一般半小时后可以感觉到喉咙清爽、咳嗽、咽喉干燥、喉咙痛等不适再缓解。

第四,火通过小便池:腰窝腰臂坑的凹槽在腰椎的左侧和右侧,你的手被放置在接触的后面。两只手发烧后,按腰窝,片刻后硬下来到尾骨部位,连续做50次,早晚各1次。

道医培训

春季“百病生”,这4大穴位健脾又祛湿

春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同时也是“百病生”的季节。春季乍暖还寒,雨水较多,风邪也较旺,体内的湿气更易集聚。 青春痘、过敏性鼻炎、关节炎等疾病, 都与体内湿气有一定的关系。

中医认为,“湿邪”是“六淫”之一。 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湿气就容易入侵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春季既要做好保暖,防止外界阴冷的刺激和寒气的入侵,也要注重祛湿,将身体里面的湿邪驱走,以免损害身体 健康 。

湿邪有以下几个特点

1.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或重着,浊即秽浊。湿性重着,湿邪侵害人体后,多见头昏且重如裹布帛,身体沉重如负重物和关节痠痛重着等。湿性秽浊,致病后,可出现分泌物及排泄物等秽浊不清的症状,如肌肤疮疡,湿疹流水,带下黄白量多腥秽,小便浑浊,痢下脓血等。

2.湿性粘滞: 粘滞即粘腻阻滞。湿邪致病,在症状上也可见苔腻难化,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利等症,在病程上往往较长,缠绵难愈,如着痹、湿温、湿疹等。

3.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为阴邪,容易阻遏气的正常运行,造成气机不畅,而见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脾喜燥而恶湿,故湿邪尤易损伤脾阳,脾阳受困,运化不健,水湿不布,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尿少,水肿等症。也就是说,外湿可导致内湿。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是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脾喜燥恶湿,如果体内的寒气长久不得抒发,就会造成脾湿。而脾一旦被湿所困,运化就会失常,表现为大便稀溏,腹满腹涨,不思饮食,嗳腐吞酸等,进而引发其他疾病。所以,给人体祛湿的关键在于健脾。

健脾祛湿——阴陵泉

脾主运化气血,脾经不通的人气血必定会不足,多按阴陵泉,既可以培补气血又可以健脾袪湿。因为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五行属水,是脾经经气注入的地方,脾经经气在这里最为盛大,具有健脾化湿、通利三焦、清热利尿的作用,是人体上非常重要的健脾祛湿利水的要穴。

取阴陵泉穴的时候,要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阴陵泉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每次按摩50下左右,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两腿都要按摩,一般按摩两周就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快速取穴: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中。

祛湿重在温脾阳

这是祛湿的核心动力来源,当灸脾的背俞穴脾俞,因背为阳,背俞穴擅长治疗五脏之疾,脏亦为阳,故选脾俞灸之。

当然,还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因脾阳与心阳,与肾阳密切相关,如果患者有心脾阳虚或脾肾阳虚时,当加灸心俞和肾俞。

祛湿要防聚湿生痰

湿邪日久,因其粘滞之性,多易聚湿生痰,此时只健脾,只利湿就不够了,要加上化痰要穴——丰隆,建议用刮痧之法,可自上巨虚经丰隆刮至下巨虚。

祛湿方向要向下引

因湿邪的特点有趋下性,所以症状多在腹、阴部及下肢出现,应加入引经穴,如腹部有湿加隐白,阴部有湿加大敦,下肢正面加厉兑,下肢背面加至阴,下肢侧面加足窍阴,当刺血。

常见不适症状的穴位疗法

1、 头冷痛,天热也得戴帽子,患者头部特别怕冷,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子。病因为虚症,炙百会穴上星穴。

2、 头冷痛,前额痛,受寒时疼痛加重,头部畏风怕冷,常要戴帽子,天冷鼻塞呼吸不利,可分辩气味,天热时症状消失,病因为气虚血瘀,炙百会穴,上星穴,拨揉风府风池穴。

3、 头目昏沉,精神不振,全身无力,病因为心理压力过大,休息不到位,点揉后溪穴3分钟,后溪为督脉之会穴,上通头部可使人精神振作。

4、 偏头痛,为少阳胆经循环不良,取小腿外侧,阳陵泉穴至光明穴,刮痧法或拨法,(泻法)

5、 酒后头痛,点搡率谷穴,卢息穴,百会穴,拨揉后头斜方肌起止点心,浅拿肩井穴。

6、 视物不清,好象被云雾庶住,病因为肝虚引起的症状,点揉太冲穴300次。

7、 声音嘶哑,病因为感冒咳嗽起因咽痛,捉拿法,强刺激大椎穴,定喘穴,天突穴用捏揉法。手三里用擦法。

8、 落枕,手部落枕穴,人中穴风府穴强刺激。
9、 背痛,直取大椎穴旁开5分处,后溪穴,外关穴强刺激。病因为寒凝后背。

10、 急性腰扭伤,直取承山穴双侧上臂扭伤穴,太冲穴强刺激.活动腰部。


11、腰痛环腰一周,带脉痛,直取胆经足临泣穴,外关穴强刺激,活动腰部。

12、腰胀,眼胀,口苦,不想饮食,睡眠不好,病为带脉病,合并肝胆症状,直取足临泣穴强刺激。

13 肾虚性腰痛,腰俞穴配太溪穴,一手上一手下,共同点揉。

14、 岔气,直取肝经的太冲穴,患者张口,强刺激呼出声来。

15、 臀部疼痛,直取脾经的五俞穴,病因为脾经所主之症。

16 小腿胀痛,直取合谷穴,病因为六腑之症,寒瘀大肠。

17、 双腿无力,腿足发麻,无力,不能正常行走,取三阴交穴后1寸(奇穴)

18、大腿股四头肌麻木,炙太渊穴,病因为肺所主之症。配放血法。

19 小腿转筋,取膀胱经委中穴,承山穴,刮痧法,病因为寒瘀腓肠肌疗

20、足根痛,走路足根不能着地,病因为生殖系统寒症,内外踝关节下面揉法拍法。

21、感冒初期,流鼻涕,全头刮痧,点揉合谷穴,风府风池穴。

22、 腹泻,病因为受寒引起腹泻,大便如水,一天几次,体温正常,隔盐炙,神阙穴,神效。

23、 腹泻,食物中毒,足部反射疗法。肾、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脾胃,结肠,肝胆反射区,加补糖水盐水。


24、 夜尿多,肾虚,刮捏手小指,炙或点揉夜尿点。(小指末节中间)

25、 痛经,点揉昆仑穴,太溪穴,拨揉踝后大筋,病因寒瘀肝脾、任冲脉。

26、手指麻木,病为风寒瘀阻手指经络,炙少商穴外关穴。

27、手腕以下至手指稍麻木,病因为风寒如表络,炙太渊穴,全肘以下至指稍刮痧。

28、肩周炎,手臂不能上抬,取条口穴,承山穴,强刺激,病因为寒入阳跷脉。

29、肩周炎,人老体衰,筋脉失养,致使肩关节运动障碍,刮痧活血肩周,点揉强刺激天宗穴3分钟。

30、打嗝,因暴饮暴食造成隔肌惊挛,取足反射区脑垂体,胃食道,胸膈反射区 
31、打嗝,病因为交感神经兴奋,造成食道收缩性反应,点揉足大趾腹中间脑垂体反应区,强刺激。

32、肝瘀气滞,症状胸肋胀,食不下,取脾经络穴大包穴,胃经的不容穴期门穴,章门穴拿揉手法,消食化气。

33、胃痛,直取胃经的冲阳穴,历兑穴,强刺激,足部胃反射区,腹腔神经丛用补法。

34、肠鸣腹胀,炙内踝下照海穴,配足部反射区腹腔神经丛,脾、肾、肝、胆、结肠反射区。

35、胸痛,呼气吸气都痛,病因为生气所发,气会膻中,患者腹卧强口拨揉法强刺激承山穴至昆仑至太溪穴,患者痛时喊出声音来。

36、少儿突发性腹胀、腹痛,病因为脾胃不合,拇指指甲旁1分处放血一滴。(少商穴相对,指甲外侧)

37、小儿发热,足部反射区疗法,肾上腺,腹腔神经丛,结肠区揉法,全足搓捏,以双足双手出汗为度。多喝温开水.

38、大便困难,病因为长期用泻药,致使直肠神经丛麻痹,啄法使腰骶部发热,点揉承山穴,支沟穴,足部直肠,结肠反射区及腹腔神经丛脑垂体反射区。

39、便秘,点揉腕后心经神门穴至有便意,然后再排便,可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病因为心肾不交,致使肾的司主二阴功能减弱。

40、便秘,病因为老年阴液亏损,体液从表皮肤散失过多,肺所主功能失调,大肠与肺表里不合,刮痧疗法,重点刮手食指双侧,配肺经大肠经五输穴。


41、旅途便意,点压手掌中心,胃肠肾反射区。

42、晕车,强刺激点揉风池穴特效。

43、鼻出血,双手中指相钩,加压5秒钟,儿童多见。

44、眼干,症状眼干无泪,强刺激攒竹穴,睛明穴,迎香穴风府穴,流泪为止。

45、气闭耳聋,病因感冒引起,取扑参穴,强刺激,特效。

46、隆闭,症状为小便点滴不畅或不通,取足反射区下腹部,腹腔神经丛,肾及肾上腺,加强前列腺,生殖腺反射区。

47、老年前列腺病,脐下中极穴,会阴穴,常按摩有特效。

48、突发性疝气,强刺激足反射区腹股沟3分钟,太冲穴1分钟。

49、心脑循环不好,子午流注调理方法,中午11点至1点时点揉通里穴,神门穴,晚7点至9点揉曲泽穴,郗门穴,内关穴,大陵穴,拿揉腋窝淋巴。

50、防中风,全头刮痧保健,重点刮百会、太阳、风府、风池穴,加刮手腕至指稍,足踝至趾稍,每天保健15分钟。
  51、头 痛
症状:头部某点疼痛,类似脉搏跳动。做事没精神,思维迟钝。
方法:偏头痛,多半有气郁积在心。在同侧找到痛点,用拇指轻揉,疼痛处多有结节,可揉开。也可揉搓外关穴治疗。
52、胃 酸
症状:吃饭不规律,导致胃不舒服,很饿却不想吃,胃酸较多。
方法:取坐姿,全掌用力摩擦大腿正上面,由大腿根到膝盖部位的肌肉。反复摩擦3分钟。以打嗝为佳,这部位许多穴位可调节胃的功能。
53、乳腺增生
症状:大多年轻白领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
方法:可敲打经络,尤其是“胆经”。用指节由大腿外侧腰下方,一直敲打到小腿外脚踝上方。每天不定时敲打3分钟。
54、便 秘
症状:大便干燥,排便不畅,会造成小腹赘肉、肤色不均。
方法:用“推腹法”可治。临睡前用两手指肚从心窝推到肚脐,再从两侧从上往下推。,每晚五分钟。严重者可于起床前再推一次。
55、时差混乱
症状:白天犯困,效率极低,越晚越精神。晚上无法入睡,熬到凌晨;早上起不来。
方法:“金鸡独立”能静心,身心俱调。抬一足直立,站稳后闭眼睛。每天坚持练习几分钟,一周后,“时差”就倒过来了。
56、掉 发
症状:大把掉发,发色干枯,毫无光泽。
方法:用手指肚敲打头部,又称“鸣天鼓”,可健脑护发。还可用手指肚梳头养发,每次只需两分钟,一天两次,坚持两周,就会有效。
57、虚 胖
症状:整体不胖,局部臃肿,尤其是大腿、臀部和腰部,由于加班、疲劳、懒惰等原因,无法按时运动。
方法:消除腰部“游泳圈”可于睡前平躺,用空拳敲打腰侧赘肉,每次三百下。减腿和臀部赘肉,可跪地板上爬,坚持一月,效果明显。
58、视力下降
症状:由于常盯电脑,看东西模糊,眼睛干涩发痒,眼里有血丝。
方法:耳垂上戴耳环的小孔,是“明目穴”,平常多用手指揉捏此穴,每次两分钟,揉时要闭眼睛。
  59、烦 躁
症状:事情多、任务重时,容易气血上涌,明明知道此刻需要平心静气,却越想越着急。
方法:宣泄。选择你爱听的音乐,随着音乐的节奏,用十个手指肚敲打你的电脑桌。敲到手微痛即可。十指连心,“十宣”穴位于此处,可宣泄心中郁结之气。

附常用的三针

智三针

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穴神为第二、第三针。
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本神,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的神庭与头维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

舌三针

以拇指一、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1寸处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流涎、吞咽障碍。

颞三针
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窝斜,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定神针

印堂上0.5寸为定神1针,左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Ⅱ针,右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Ⅲ针。

主治:注意力不集中、斜视、前额头痛、眼球震颤,眩晕,视力下降。
针法:沿皮下,向下直刺0.5~0.8寸出针时用棉球压针口、以防出血。

晕痛针

为四神针 + 印堂、太阳。
主治:头晕头痛、头顶痛、偏头痛、前额痛。

针法:直刺0.5至0.8寸,注意针下有硬物感觉时,是刺中髎骨切勿再深刺,可将针稍提高0.2寸即可,进针后不提插捻转,可用刮针。

面肌针

1、眼睑痉挛:四白、下眼睑阿是穴。
2、口肌痉摩:地仓、禾髎、迎香。

针法:四白直刺或斜刺0.5—0.8寸;下眼睑阿是穴向鼻沿皮下平刺0.5寸;地仓、向颊车平刺0.5—0.8寸;禾髎向下关平刺0.8寸,进针后用电针连续波、频率稍密。强度大至眼肌或口肌痉挛抽紧为度,但要病者只有肌肉抽紧而不痛为度,留针30-40分钟。凡用电针必需电后5-10分钟调大一些,因通电后不再调大,此时病者已经适应而无效了。

叉三针

为太阳、下关、阿是穴。
针法:各穴均直刺0.5—0.8寸深。可加电针连续波,留针30—40分钟。

面瘫针

1、额睑瘫:阳白、太阳、四白。
2、口面瘫:翳风、迎香、地仓透刺颊车、人中。

主治:面神经瘫痪,中风口眼歪斜。

针法:翳风耳后凹陷中央向前直刺0.8—1寸。人中向上斜刺0.5寸深。余穴均按各针法针刺,针刺后每5—10分钟,捻针一次,留针30—40分钟。

突三针

水突、扶突、天突。

主治: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囊肿。针法:水突沿皮向气管斜刺0.5—0.7寸。扶突:沿皮向气管斜刺0.5—0.7寸;天突:先进刺0.3寸,再将针柄提高向胸骨后斜刺0.3寸。诸突进行后不提插,只有捻针、或刮针留针30分钟。

眼三针
眼Ⅰ在晴明穴上一分。眼Ⅱ在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眼Ⅲ,目正视,瞳孔直上,当眶上缘与眼球之间。


主治: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黄斑变性,弱视等内眼疾病。

针法:凡刺眼三针均嘱患者闭目,医者以左手轻固定眼球,右手持针,缓慢捻转进针。进针后不作捻转,提插,可用拇指甲轻刮针柄。出针时用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针眼Ⅰ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缓慢垂直进针1—1.2寸。针眼Ⅱ轻推眼球向上方固定,紧靠眼眶下缘缓慢直针1—1.2寸。针尖可向上斜进。针眼Ⅲ,轻推眼球向下固定,紧靠眼眶上缘缓慢直刺1—1.2寸。针尖可先向上微斜进,再向后斜进。

鼻三针

迎香、鼻通(上迎香)、印堂或攒竹。
主治: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炎、鼻窦炎、鼻衄、嗅觉障碍。

针法:迎香,针尖向鼻翼平刺5—8分,鼻通针尖向下平刺5分深,攒行、印堂、向下平刺3—5分。

耳三针

听宫 听会 完骨。
主治:耳聋 耳鸣。

针法:听宫、听会张口取穴、直刺1—1.5寸深。完骨穴向前上方直刺1—1.5寸深,耳三针针后均不提插,可用拇指刮针柄法或轻捻转法。

手三针

合谷、曲池、外关。
主治:上肢瘫痪、麻痹、疼痛、感觉障碍。
针法:合谷、外关均直针0.8—1.2寸深。曲池直针1—1.2寸深。

足三针

足三里 三阴交 太冲。
主治:下肢感觉或运动障碍,下肢瘫痪、疼痛。
针法:足三里三阴交直针1—1.5寸,太冲直针5—8分深。

手智针

内关 神门 劳宫。
主治:儿童多动症,动多静少、癫痫、失眠。
针法:三穴均直针0.5—0.8分深。

足智针

涌泉穴为第一针,趾蹠关节横纹至足跟后缘联线中点为第二针(泉中),平第二针向内旁开一指为第三针(泉中内)。

主治:儿童的自闭症,多静少动,哑不能言。
针法:均直针:0.5—0.8寸深。

肩三针

肩髃穴为第一针,同水平前方二寸为第二针,同水平后方二寸为第三针。
主治:肩周炎,肩关节炎,上肢瘫痪,肩不能举。
针法:针尖与穴位成90 角、直刺0.8—1寸。注意不要过深以免刺中胸腔。

膝三针

膝眼、梁丘、血海。
主治:膝关节肿痛或无力、膝骨质增生。
针法:直刺0.8—1.2寸。可加电针连续波,红外线,多罐法。

腰三针

肾俞、大肠俞、委中。
主治:腰痛、腰椎增生、腰肌劳损、性功能障碍、遗精、阳痿、月经不调。
针法:均直刺1.2—1.5寸深。(余同膝三针)

颈三针

天柱、百劳、大杼。
主治:颈椎病、颈项强痛。
针法:三穴均直针0.8—1寸深。不宜过深免伤内脏。余同膝三针。

背三针

大杼、风门、肺俞。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背痛。
针法:向脊柱方向斜刺0.5—0.7寸。不能深刺,防伤内脏。

踝三针

解溪、太溪、昆仑。
主治:踝关节肿痛、活动障碍、足跟痛。
针法:均直刺0.8—1寸深

坐骨针

坐骨点、委中、昆仑。
坐骨点俯卧位,在病者臀沟尽头部,以2、3、4、5指拼拢平放,在小指旁与臀沟尽头平高是穴。

主治:坐骨神经痛。
针法:坐骨点,用挟持进针法,以酒精棉球包裹3—4寸长针的针体下段,露出针尖,垂直插入皮肤,过皮后,以左手指挟棉球、扶针体,左手捻针柄,边捻边进约2寸深自有麻痹感向足趾传导时可停止进针。委中、昆仑直针0.8—1.2寸。用电针接连坐骨点与委中,连续波,以病者能耐受强度为准,留针30分钟,每5~10分钟调大电针强度一次,可调2—3次。

痿三针

上肢痿:曲池、合谷、尺泽。
下肢痿: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主治:痿症:(肢体肌肉痿弱,无力、活动障碍)。


针法:诸穴均直针0.8—1.2寸,用补法,慢入快出,以针下热为准,每次留针40分钟,行补法5次以上,亦可用电针连续波,频率细疏,以中等强度病者要用舒适感觉为度。30次为一疗程。

脂三针

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胆固醇增高,高血脂症、动脉硬化、冠心病、中风后遗证。
针法:内关直刺0.5— 0.8寸深,足三里,三阴交均直针1—1.5寸。

胃三针

中脘、内关、足三里。
主治:胃脘痛、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
针法:中脘、内关直针5—8分,足三里直针1—1.5寸。

肠三针

天枢、关元、上巨墟
主治:腹痛、肠炎、痢疾、便秘。
针法:开枢、关元直针0.8—1寸,上巨墟直针1—1.5深。

胆三针

日月、期门、阳陵泉。
主治:胆疾病

针法:日月、期门平刺0.8—1寸(注意不要刺入胸腔),阳陵泉直刺1—1.5寸深。

尿三针

关元、中级、三阴交
主治:泌尿疾病,腹痛。
针法:关元、中极直刺0.7—1.2寸,三阴交直针1—1.5寸。

阳三针

关元、气海、肾俞
主治:阳萎、遗精、不育。
针法:关元、气海直针0.8—1寸。肾俞直针1.2—1.5寸。

阴三针

关元、归来、三阴交
主治:月经不调,不孕症、盆腔炎。
针法:关元、归来直针0.8—1.2寸,三阴交直针1—1.5寸。

闭三针

十宣、涌泉、人中
主冶:中风、昏迷不醒,休克。

针法:十宣进针2分,捻针并放血3滴,涌泉直刺0.8—1寸,强捻针。人中直刺 0.5寸。

脱三针

百会、神阙、人中。
主治:中风脱症(面色苍白、四肢阙冷、大汗如淋、脉微细迟)。

针法:以灸为主,回阳复脉,百会、神阙用隔盐灸、或隔姜灸、艾炷宜稍大。一次灸10壮。人中向上斜刺0.5~0.8寸,留针,捻针,脱三针以脉腹汗止,肢暖、清醒为度,如未清醒半小时后可再针灸。

脑呆针

四神针、人中、涌泉
主治:老年性痴呆。

针法:四神针(见晕痛针),人中、涌泉(见闭三针)留针40~50分钟,每8~10分钟捻针一次,治疗一次捻转手法5~6次,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肥三针

中脘、带脉、足三里。
主治:肥胖症、尤以腹部肥大为佳。

针法:足三里直刺1—1.5寸,带脉针尖向脐,皮下横刺3—3.5寸,中脘针尖向关元,沿皮下平刺2—3寸,进针后,每5~8分钟捻针一次,治疗一次捻针5~6次,留针30~4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亦可用电针。

痫三针

内关、申脉、照海。
主治:癫痫、足内翻、足外翻。
针法:申脉、照海,直刺0.5—0.8寸。

每天按摩这十个穴位 疏通经络防百病

1.滚揉后溪穴

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每天只用抽出三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确实有着非常非常好的疗效,对保护视力也很好。

2.拍拍肘窝

肘窝是一个经络密集的部分,分别有肺经、心包经和心经这三条经络通过,拍打肘窝可以排出心肺的火气和毒素。拍的时候手掌放松,有力且有节奏的一下一下拍下去,每条胳膊连续拍打5~10分钟,先拍左肘窝,再拍右肘窝,便会出现青、红、紫、黑等不同颜色的毒素反应物,颜色越深问题越严重。最好是每周拍打一次,一般3~5次反应物就会明显减少,毒素也就清理的差不多了。怕疼的话,轻轻拍打到发红也可以通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注意事项:拍打结束后,马上喝一杯温水以加速排毒,当天不要洗澡。

3.瑜伽蝴蝶式

晚上回家做一下这个动作,双手抓住脚尖,膝盖向两侧打开,尽量往地上贴,腰要挺直,双膝有节奏向地板振动。每天10分钟。

4.搓摩脸部焕醒肌肤

双手搓至发热,干洗脸,搓揉面部60次,手掌搓热轻柔的拂过即可。注意事项:起床后,睡觉前,觉得眼睛疲劳时都可以做做。

5.双臂上拉护肩颈

保持这个伸展的动作10秒钟,放松,再做一次。在伸展的过程中会感觉到肩颈背部的痛点。做完以后很舒服。

6.拉伸脊椎缓解背部疲劳

保持这个姿势10秒,放松,再做一次。

7.提肩松膀护肩颈站直,提起双肩,感觉到肩部有酸胀的拉伸,保持这个感觉15秒钟,放松肩膀。再做一次。

8.缓解肩膀酸痛+减肥

买一只擀面杖,时常放在脚下来回的擀,每天10~15分钟。如果你的肩颈部对应的位置会觉得疼,有颗粒,擀到颗粒散开,肩颈部的疼痛也会相应的散开,坚持做还可以减肥。

9.膀胱经排毒

一次至少要做15~30分钟。越是够不到,越说明你的毒素堆积的多,但是不要着急,也不要用蛮力,只要大腿后侧的大筋有拉伸的感觉就可以了,否则容易拉伤韧带。

10.按揉印堂

一次40下为宜。这样做可以调整内分泌、改善心脑血管功能、安神定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42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