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阳陵泉的准确有哪些作用,针对哪些疾病_阳陵泉穴位有哪些作用,针对哪些疾病

健康生活 2023-09-21 09:19:59

阳陵泉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阳陵泉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阳陵泉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患者应侧卧或仰卧,阳陵泉穴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穴位解剖

阳陵泉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肌、腓骨短肌。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腓总神经在窝上角由坐骨神经分离以后,沿着窝外侧壁到腓骨小头的后下方穿腓骨长肌,分为腓浅、深神经。腓浅神经的肌支支配腓骨长、短肌。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趾长伸肌。

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并有膝下外侧动、静脉通过。

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阳陵泉穴的作用

阳陵泉穴意义:胆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和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冷降归地。

阳陵泉穴功效:降浊除湿,阳陵泉有疏肝利胆、舒筋活络、舒肝利胆、强健腰膝的作用。

主治疾病

阳陵泉主治胆、肝、下肢等疾患。如胸胁支满、胁肋疼痛、呕吐胆汁、寒热往来、头痛腰痛、半身不遂、膝股疼痛、下肢麻木、脚胫酸痛、筋挛、筋软、筋痛、虚劳失精、小便不禁、遗尿、颜面浮肿、小儿惊风等。

现代又多用阳陵泉治疗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舞蹈病、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下肢疼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阳陵泉主治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便秘,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肿痛;以及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等。

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下肢瘫痪,踝扭伤,肩周炎,落枕,腰扭伤,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

消化系统疾病:肝炎,胆结石,胆绞痛,胆道蛔虫症,习惯性便秘;

其它: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

穴位配伍

阳陵泉穴配曲池穴治半身不遂;

阳陵泉穴配日月穴、期门穴、胆俞穴、至阳穴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

阳陵泉穴配足三里穴、上廉穴治胸胁痛。

阳陵泉穴配环跳穴、风市穴、委中穴、悬钟穴,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的作用,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阳陵泉穴配阴陵泉穴、中脘穴,有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胁肋痛。

阳陵泉穴配人中穴、中冲穴、太冲穴,有祛风镇静解痉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刺方法

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深刺可透阴陵泉,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放散。

艾灸方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阳陵泉穴解析

阳陵泉为经穴名(Yánglíngquán GB34)。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足少阳胆经。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胆的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五行属土。阳为阴之对,外为阳,陵即丘陵,泉即水泉,膝外侧腓骨小头隆起如陵,穴在其下陷中,犹如水泉,故名阳陵泉。

阳陵泉意义

特异性: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八会穴之筋会。

阳陵泉。阳,阳气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断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阳陵名意与阳陵泉同。

筋会。筋,肝胆所主之风也。会,交会也。筋会名意指胆经的天部风气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下传的寒湿风气和胆经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阳热风气,在本穴为汇合之状,故名筋会。

胆经合。合,会合也。本穴为胆经气血会合之处,故为胆经合穴。理同筋会名解。

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同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胆经上、下两部的天部水湿风气会合而成,在本穴为聚集之状,表现出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附注:为合穴,属土,筋会。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

《针灸大成》:主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介然,头面肿。

《类经图翼》:主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无血色,脚气筋挛。

研究进展

胆囊炎、结石症:据报道针刺阳陵泉可使胆囊收缩。胆总管的规律性收缩,排出胆道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对奥狄括约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对慢性胆囊炎、结石症有治疗效应。

针刺阳陵泉穴能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起针后10分钟更为显著,泻法明显。

针刺阳陵泉穴可使胆总管规律性收缩,蠕动增加,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胆汁流出量有明显增加。

肝脾脏疼痛:针刺阳陵泉透阴陵泉,治疗肝脾脏疼痛疗效较好,用强刺激手法,得气后留针10~20分钟,捻转出针。

落枕:针刺阳陵泉,治疗落枕95例,效果很好。

肩关节周围炎:有报道针刺阳陵泉,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6例,效果良好。

调整脑血流量:针刺阳陵泉,对脑血流量有一定影响。对急性缺性中风患者,通过针刺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实验研究,针刺右侧阳陵泉和曲池穴可影响到脑的血流动力学,使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出针后脑血管阻力降低却不明显。而针刺对正常猫的脑血液动力学影响不大。

道医培训

马丹阳12穴十——阳陵泉(任何筋病,头外侧痛要穴)

马丹阳十二穴——环跳(腰腿疼、偏瘫划圈步态救星)

马丹阳12穴之八——昆仑(处理人体侧面多方疼痛、强筋健腰)

马丹阳十二穴(七)——太冲(偏瘫患者脚背伸不可大穴)

马丹阳十二穴(六)——承山(偏瘫患者站立大穴)

其十:阳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灸三壮)。

一:穴位定位

《针灸大成》

膝下一寸,胻外廉陷中,蹲坐取之。足少阳所入为合土。《难经》曰:筋会阳陵泉。疏曰:筋病治此。

《中国针灸学》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阳陵泉穴位的具体定位,古书上的位置和现代教科书上的位置大约一致。都是在膝关节外侧下方一寸左右,也就是在腓骨小头前下方的一个凹陷区。

如果我们在那个区域仔细按压的话,我们可以明显的找到一个凹陷点。

二:穴位作用

1:筋会阳陵泉

因为古书上说我们人体上所有的筋,都汇聚在阳陵泉这个穴位上。所以阳陵泉治我们身上所有因为筋的问题而导致的疾病。

例如:腿抽筋(腓肠肌痉挛)。很多老年人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会因为小腿部的抽筋而痛醒。导致小腿部抽筋的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缺钙、腓肠肌痉挛、劳累、或者神经元的损伤都会导致。我们在处理这类腿抽筋问题时,我们都可以去找阳陵泉这个穴位。


人体筋病:例如因为劳动扭伤腰部、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颈椎病……我们在处理处理这一类问题,都可以着重的在筋方面考虑。

2: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我们如何理解“疾高而外者”这个名词呢?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名词的字面含义去理解,疾为疾病、高也就是高处。所以就是人体最高处外侧的疾病,我们可以去取阳陵泉。

也就是我们的外侧缘头痛。


针对外侧缘头痛,我们可以使用阳陵泉进行处理,有时它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3:偏瘫或者老年人腿部无力

针对偏瘫患者或者老年人,因为疾病或者年龄增大而导致的腿部无力,导致不能行走或行走困难的患者。我们可以使用阳陵泉穴位。

我们对阳陵泉穴的刺激,从而可以加强我们腿部的力量,可以使我们走路更有劲。

总之阳陵泉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穴位,你应该从多方面去发掘他的作用。

阳陵泉穴准确位置 阳陵泉穴在身体的哪个地方

1、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2、本穴取法,历代文献其说不一。

《灵枢·本输篇》:“伸而得之。”是让患者将下肢伸直,然后取穴;

《针灸大成》:“蹲而取之。”是嘱病人取下蹲姿势再定穴;

《中国针灸学》:“坐,屈膝重足……取之。”

本人从多年临床实践观察体会,以上方法对于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均不适宜。基原因是易发生晕针及弯针。我则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穴,仰卧时对下肢微屈,在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取之。这种方法取穴病人感到舒适耐久,不易发生晕针、弯针,并容易引起经气,得气快,感传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40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