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CT是非常普及的、最简单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主持人:影像学检查还有一种特别常见的就是CT,也请您给我们讲一讲,CT适合哪些部位,它的作用是什么?
嘉宾:首先就是像你说的,CT是一个非常普及的、最简单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什么说它普及呢?因为现在对于医疗方面来说,价格也是调整到了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程度。
第二,CT是一个断层扫描,相当于把人体横断位切成不同的层面,从上到下,横断位的切。这样切有什么好处呢?比如胸片上一个正位的片子,对于长在心脏后面的病变,我们是看不到的,因为它有重叠,就等于是你站在影壁的后面,我们看不到。那这样怎么办呢?我们就从影壁的上面看,这样的话,影壁在前,你这个人在后,就是一个横断位的检查。
另外我们现在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我们听到CT的排数越来越多。
比如从8排到16排,到128排,排数越大,它针对的人群就不一样,扫描的快,这个用于心脏方面,心脏跳动的快,扫描的越快,越能够抓住心脏静止的那个瞬间。对于肿瘤甚至一些普通的疾病诊断来说,我们知道16排、64排、128排,这些就够了,没有必要再高。有的人找我问,我们医院到底是多少,我跟他们说64或128,有人就很轻蔑的说,我们哪哪还是256排的呢!这个请大家放心,对于诊断来说,64排基本上是目前中国用的最多的CT扫描仪。
CT最常用于什么诊断呢?就是胸部的疾病和肿瘤的诊断,对于对比越强烈的东西,影像学观察的检出率越高。对于胸部来说,主要是肺,肺是一个含气的器官,在CT上相对于表现为黑色。如果长了东西,甚至一些病变,那么它马上就从黑色变成了灰色、白色。可能对于大家来说分辨很难,因为里面还有血管、气管这些,分辨不出来,对我们来说,首先我们对正常的解剖结构是非常了解的,所以在我们脑海里,首先要把这些正常解剖结构去掉,如果还有东西,那么就是长东西了。除了肺,其他的比如还有肝脏,腹部的一些脏器,肝胆胰脾肾,它也是一个检出、诊断,最常用的方法。
为什么常用或者是普及呢?比如磁共振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第一,磁共振相对于CT来说相对贵一点。第二,磁共振它对病人的要求非常高,比如体弱的,身上做过骨头手术、置换术的、戴心脏起搏器的,这些有金属东西的,做不了磁共振的检查。再一个就是检查时间长,比如单器官的磁共振,最少也得20分钟以上,CT就比较快速了,平均最快扫描一个全肺的CT,只用2秒多钟。比如急诊,有的急诊比如车祸的患者,脑袋受到损伤,处于一个躁动的状态,配合不了磁共振的检查,那么最简单的就是做一个CT,看看出血的地方在哪,范围有多大。
再比如身体比较弱的,肿瘤的患者做一个CT,因为有图像,可以前后对比肿瘤的发展,治疗前后的进展或者好转。
刚才说的,CT对肺部的疾病、肿瘤来说首选,所以,除了甲状腺癌筛查要注意什么人应该筛,或者筛完了以后应该干什么之外,对于肺癌筛查来说,CT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肺癌存在各种各样的原因。再一个,就是大家健康意识的提高,最主要的还是媒体的推波助澜,所以大家对肺、肺癌这两个概念非常关注,所以现在大家去体检,都要去做肺癌筛查,那么CT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我们来说,就是因为胸片和CT,都是主要关注于肺里面的东西。
2.什么时候用CT筛查病症?什么时候需要用到CT的不同剂量?
主持人:您提到了一个新的,是X光片。我们最常见的也是这个检查之一。
嘉宾:X光片第一是比较便宜,第二是简单,第三是辐射量比较小,相对于CT来说辐射量小。我们关注辐射之外,还要关注做检查之后,获益有多少。
刚才说了胸片,一个正位一个侧位,它只是一个相对来说非常简单、最基础的三维成像,只有前后和左右,好多小的病变,越小的结节或者越小的癌,越是早期癌。咱们筛查的目的,就是为了筛出这些早期癌,如果漏掉了,等于筛查目的没有达到,所以在我们大数据里发现,肺部病变小于2个厘米就相当于是一期的病人,如果是小于2个厘米的肺部结节,在胸片上有80%是看不到的,所以10个里面有8个看不见,当你能看到那2个的时候,五分之四的人已经漏掉了。所以胸片在美国从2013年之后就不再推荐用于肺癌筛查了。比如要想去做肺癌筛查,那么就直接选胸部CT。
因为咱们医学也讲人文,不光是要做出诊断,还要顾及到受检者。这个CT的剂量给他以后,就相当于刚才说的PETCT一样,那么大的剂量适合不适合他来做,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低剂量CT。
主持人:您刚才通过肺部的疾病,来比较了X光片、磁共振和CT,我们现在推荐大家进行肺部疾病早筛的检查就是低剂量CT,低加量就是不加强CT吗?就是普通CT吗?
嘉宾:这两个是一个不同的概念,剂量是一个概念,增强又是一个概念,比如我们有症状了,咳嗽甚至咳血,那我们到医院去,做的叫常规CT,常规CT就是诊断用的。
什么时候用低剂量CT?就是健康人群,需要做早期肺癌筛查,那用不着常规CT,因为它的剂量非常高,只能选低剂量CT,低剂量CT的重要作用就是筛检出有什么问题,至于这个问题是什么,还要交给常规CT去解决,常规CT里就包括增强CT和普通CT。低剂量用的最广的就是肺癌高危人群的肺癌筛查。
比如说还没到50岁,首先从年龄上不是肺癌高危人群,如果要去肺癌筛查,其实是不推荐低剂量CT的,因为没必要。在美国的这些数据里,50岁以下,不是吸烟比较多的,肺癌的发生率很低,所以多方考虑,就定下来肺癌的高危人群是有一个标准的,55到74岁。再一个,就是对于吸烟量来说有一个明确的指标,这个咱们今天就不说了。
在中国,我们发现其实不单是美国界定的高危人群,还有一些比如年轻女性、45岁以上的女性,得肺癌的人也比美国高,至于什么原因还在研究当中。所以在中国,对肺癌高危人群的界定,慢慢的把年龄就拉下来了,降到多少还没有定论,但是我们为了不漏,目前在45岁,尤其是女性,尤其是有长期二手烟接触的一些女性,那么她适合做肺癌筛查。肺癌筛查就用低剂量螺旋CT。
低剂量螺旋CT目前吃线的量,在咱们医院相当于十五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的常规剂量CT,但是我们有一个标准,就是你不能一味地低。
低剂量这个定义就是,在能够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低,所以完全可以放心地用这个低剂量,你不用考虑它看不清,因为这个都是在大数据或者几十万的人群里面已经做过了,完全没问题。第一对于检出,第二对于大部分疾病的诊断都是没问题的。
当然,有一小部分,即便是常规CT也诊断不了,这些低剂量CT会发现,发现之后怎么办?这就要听专业的体检医生,或者是专业的筛查医生去告诉你,是观察三个月以后再来复查一次,还是直接做常规CT,还是直接做增强CT,这都不同的建议。所以我们不要自己去解读,因为只能看到一个结果,至于这一次的检查有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就需要接着往下去检查。
增强CT,属于诊断CT,诊断CT和非增强的普通CT有什么区别呢?增强CT如果大家做过就知道了。
主持人:增强是增的什么?
嘉宾:就是从血管里打进去造影剂,为了让全身的血管亮起来,比如血管在横断位上的断面,大部分是圆形的,长肿瘤、长淋巴结,也相对是圆形的,圆形跟圆形有的时候在一起,分不出来,所以要是做了增强CT,亮起来的是血管。有的时候做一个普通CT,我们看到肺里有一团东西,有的医院就说它是肿瘤,其实做增强CT一看,是一个血管的变异,迂曲的血管,就等于一团绳子在那,没有肺的结节。如果在这一团东西之外,血管亮起来了,还有东西没亮起来,那就怀疑是不是有问题了,所以增强就起这么一个作用——对比强烈。
又回到咱们一张纸一个墨汁的比喻了,等它亮起来了就不用考虑了,因为它是血管,没一起亮起来的,那么它就有问题。
3.CT的排数代表什么?
主持人:排数不一样,快慢就不一样,排数越大越薄,排数越小越厚,现在CT的薄层能够到达什么的水平?
嘉宾: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射线,CT都是射线,射线出去经过人体,到对面去接收这个信息,就这么一个原理。排数越多,比如一排有一个,那么打出去以后就是一个一个的点,这个时候再采集就很慢。如果对面一下能接收128个就快了,节省了时间,所以排数和层厚是两个概念。
64层,也可以给它拆成很薄,现在最薄的可以达到0.6个毫米一层,而且层和层之间,比如做肺结节诊断,我们要求有80%的重叠,因为比如说0.6毫米一层,这个结节0.3毫米,有可能落在这两层中间,咱们就看不见。如果有80%的重叠,就能够最大程度地检出更小的结节,所以它的排数不一样。
主持人:CT是把人切成横断面,是竖着切,还是横着切?
嘉宾:横着切,你看到CT的图都是圆形的,就相当于人体的横断位,但是有了横断位的数据以后,我们还可以给你三维重建成各种方式的,各种角度的。
所以你拿到的,不光是这种横断位的圆形,还有比如竖着的,就是从前到后的,那就有可能是冠状位,左到右的就是矢状位,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还是那句话,这个图不是给病人看的。
4.做影像检查前的误区
主持人:在做影像检查的时候,有的是先预约再缴费再做,有的是先做再缴费,有一些不同的。如果是先做再缴费,根据身体的部位,或者剂量、药量不同,最后决定我的检查?
嘉宾:如果要是先预约再缴费,或者先预约再做,就涉及到检查前准备的问题。
比如在做造影检查的时候,首先要禁食禁水,像消化道检查,从食管到胃,到十二指肠,甚至再下面结肠、直肠,消化道的系统,是一个空腔的管状系统,如果要是有食物残留,尤其在胃里,等我们检查的时候,钡剂造影就有可能和这些食物混在一起,变成一团,到时候就观察不到了。
尤其早期胃癌,它只是一条胃黏膜的改变,如果我们不去仔细地找,比如这个人真有胃癌家族史,或者真的是胃溃疡,那它是不是恶变了,还是它只是一个简单的良性溃疡,我们就要观察黏膜的改变。并不是它还没长到肿瘤那么大,都是从黏膜改变开始的,观察的越精细,检出早期癌的可能性就越大。当这些混杂的因素都在一起的时候,那它把你所有的东西都给掩盖了,所以这样的话就容易造成漏诊。
还有比如做钡灌肠,结直肠的造影检查,还要服泻药。服泻药的作用就是把结肠和直肠里面的粪便尽可能地排出去,没有粪便了再打进去造影剂。如果造影剂在局部还形成充盈缺损,就是有这种聚集,那么就要考虑是否有肿瘤。如果要有粪便或粪便的残渣,有可能就和它混在一起,这时候就容易造成误诊,不是漏诊的问题。一看好多东西,有可能是他肠道准备不充分,所以当你预约的时候,预约的地方都会根据不同的检查,给一个非常详细的说明。
主持人:什么时候喝药,喝多少瓶水,一定要遵医嘱去做这件事。
嘉宾:对,大家不要着急,因为肿瘤病人今天预约了,就想今天做,但这种需要肠道准备,当天做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往往对自己造成不好,这是造影。
主持人:在做影像学检查之前,先预约,预约两天或三天之后,前面要做好充分的身体准备,以便能够达到最好的一个检查效果。那还有一个部位,就是像盆腔妇科的憋尿,这种检查也请唐医生给我们介绍一下。
嘉宾:这个没有什么定论,作为检查医生来讲,我们也能够理解这个病人的难处,因为在咱们的思想里,尿憋得越多检查效果越好,但是这是一个误区。
憋尿的量,要有一个把握度,既能够将盆腔里的很多肠管推开,又能够通过液体的对比,和旁边带空气的肠子、卵巢、子宫,从密度上、回声上、信号上区分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检查前的准备。所以没必要憋得那么多,像B超对于盆腔的检查来说,因为位置比较深,所以有的时候探头不光是跟甲状腺、乳腺一样,放在那就能看得见,还要压你的肚子和小腹,如果你要憋得太多了也是很难受的。所以一旦做检查之前有了尿感,想上厕所,一般再坚持个10到15分钟就差不多了。
对于我们来说,膀胱撑得越大,对一些小的病变反而造成了漏诊,因为它把所有的东西都挡住了,观察的更不好,不是说一味的大就检查的越好,这是一个误区。
主持人:还有一种检查,是不是属于影像学的范围,就是镜子,各种喉镜、腔镜、结直肠镜,它们的原理是跟影像学的不一样,对吗?
嘉宾:我个人感觉原理应该一样,因为都是影像学,但是检查的方法跟成像技术、原理不同,所以和我们这个专业是分开的。但是它的一个好处它看到的东西,比如说气管镜、胃镜,它看到的东西能够马上取活检,真正地把这个东西钳取出来一块,然后做细胞学,做病理,这个是它最大的好处。
主持人:优势,对,影像学看到了,但是拿不到。
嘉宾:对,比如现在影像学就有CT仿真内镜。就是说用CT三维重现的办法,把整个的气道、整个的消化道重建出来,就和我们在镜子下面看的一样的,因为它是三维重建的,各个角度,各个方向,各个深度,在电脑上就和过山车一样,就来回来去地这么倒。
但是这种比如说看见东西了,我们没法拿到病理,就像咱们刚才说的,结直肠和粪便是分不出来的,在胃里它有可能和食物残渣分不出来。所以这两个的检查,视觉上基本上相同的。区别在于,如果发现了溃疡,那么它镜子可以直接将其摘掉,我们就不行,只能提示。
5.影像检查时需要注意什么?
主持人:请唐医生给我们总结一下,在影像检查的时候,我们有一些什么样的注意事项,比如说紧急手术,术前准备这类的。
嘉宾:每个检查因为它的成像原理不同,所以对于病人的要求也不同,比如说做磁共振,因为检查室里是磁体,所以任何带金属的东西带进去都会产生影响,戴眼镜或金属的东西,接近磁体的时候,都会觉得眼镜要被吸进去,就更别说因为有的人,身体比较弱,推个轮椅或检查床进去,那肯定要被吸进去,而且是紧紧地贴到磁铁上,所以这个是绝对禁止的。
对于人本身来讲有什么损害?比如说有心脏起搏器、金属内固定的移位。甚至于现在比较潮流的纹身,因为它是重金属来做的,所以要是进到磁场里,会和金属颗粒产生影响,就可能造成局部的灼伤,所以具体能不能进得去,那么一定要咨询当时的医生。
主持人:当时的大夫,说明自己的身体情况。
嘉宾:对,而且磁共振除了脑袋和鼻咽部、头部这些检查以外,(其他的除了肺,因为肺是不做常规的检查的,因为一些成像原理),对于肝胆胰脾这些辅助的检查,是对CT的补充。因为CT太普遍了,又很简单很快,所以一般基本上发现问题就先做一个CT。如果CT鉴别不出来,再用磁共振成像,各个序列,不同的方法去给它鉴别,对它是一个补充。由于造影剂的进步,它对一些特异的病变,特异的器官,也有它特异的显示方法,它也在从补充变成了并驾齐驱,这是磁共振。
对于宫颈、后子宫内膜这些,都是它的优势,除了检出以外,它还能检出非常小的、早期的,甚至于黏膜刚刚开始改变的病变。再一个是分期,我们知道子宫宫体或者宫颈,不光是手术,还有放化疗,放疗为主,指导下面的治疗方法。
CT对于肺来讲,主要一个就是屏气、憋住气,因为常规都是从上走到下,如果要是憋不好气的话,上面看着没问题,那么越到下面,他的呼吸伪影越大,有的时候随着呼吸伪影大,血管模糊,和病变是分不出来的。所以一定要注意,大概也就是心里数个五六个数,一般就差不多了。
对于肝和胆,这些腹部的病变来说呢,屏气更重要,因为它要保证你每一层,基本上在一个扫描层面上,所以才能够对大小有一个初步的判断。然后对性质的一个鉴别,对于盆腔来说CT没有什么太大的要求。但是如果有一些钢板,或者内固定的金属,它对病人没关系,但是对于诊断来说,伪影多,就可能造成局部伪影掩盖。
影像诊断科 主治医生
发表媒体:大咖聊健康
把手指按到下面的指纹上,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关注后,免费订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微信。
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可以正常地和癌症病人(当然也包括乳腺癌病人)呆在一起生活,日常饮食起居,都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和以前一样,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癌症又不会传染。我就奇了怪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担心?看这个问题的后半句,我明白了,问的是饮食用的碗筷要分开吗?原来还是担心癌症患者会把癌症传给孩子,唉,这真是。
饮食用的碗筷要分开吗?当然要分开,这是基本的饮食卫生吧,个人的饮食用具碗筷尽量专人专用,洗漱用品(牙刷毛巾等)更是如此。当然,这只是从个人卫生的角度,你根本不用担心癌症传染的问题,即便没有分开,也不会传染癌症,但我还是建议分开,反复说了,这是基本的饮食卫生,不是癌症病人,相互之间的洗漱用品和餐饮用具也要尽量分开。
癌症不会传染,请把癌症病人当正常人对待,不要歧视,多一些爱,多一些陪伴,多一些关怀,千万不要对病人避着躲着,千万不要让孩子远离患癌的亲人,如果连亲人都这样躲着避着,病人得有多伤心。你去看看医院肿瘤科的医生护士,他们从来不担心所谓的癌症传染问题。
这个问题问的让我有点伤心,乳腺癌并不是传染病,也不是瘟疫或者毒瘤,在一起生活没有需要戒备的东西。再说了,在一起吃饭的应该是家人,连家人都要这样另眼相待,患者的心里该有多难受。
当然,问这个问题的可能不知道这种情况,毕竟不是学医的,为了孩子考虑这种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觉得,无论什么情况下,家人都应该给予病人最大的支持和依靠。因为,无论得了什么病,她都是你的家人。
家有乳腺癌患者,饮食方面要多照顾下患者的情况。尤其在放化疗期间,尽量清淡饮食,荤素搭配,蔬菜水果都要跟上。油腻的东西尽量少吃,或者不在患者面前吃。有时候他们可能仅仅只是看到食物就会恶心呕吐,要尽量考虑他们的感受。乳腺癌的发病因素里面有基因,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等。家里人可以在饮食方面做一些调整,为了进一步预防。避免加工肉类,避免高脂肪饮食,尽量不喝酒。吃西兰花,西红柿,豆制品,海带,鱼类,粗粮等。
另外一点要提醒的是,有的乳腺癌携带突变基因,尤其家族中有2个以上乳腺癌患者,这种患者后代乳腺癌的概率要比常人高很多倍。因为家族性乳腺癌有遗传倾向,家里的小孩尽可能去做基因检测。另外还要注意乳房体检。
总之,对于癌症患者,我们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这样会伤了他们的心,尤其是家人。家人的陪伴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尤其是爱人。放心吧,乳腺癌不会传染,希望家人每天都能给患者一个大大的拥抱。
孩子与乳腺癌患者一起生活,需要注意什么呢?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乳腺癌患者结束治疗以后,从外表上看,与正常人没有任何的差别,很多患者来找我复查的时候,完全看不出来是一个患者,能吃能喝,生活和工作都没有人的问题。所日,乳腺癌患者与孩子在一起生活,并没有特别要注意的,至于是否将你的病情告知孩子,我觉得有必要告诉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因为乳腺癌有一定的遗传概率,如果你患乳腺癌,那么你的孩子患乳腺癌的概率是增加的,比普通人高2-4倍,如果是遗传性乳腺癌综合征,那更要告诉你的孩子了,因为这种乳腺癌,有一半的机会遗传给自己的孩子。应该告诫自己的小孩,平时要 健康 生活,早点结婚生子,母乳喂养,规律作息,不熬夜,不抽烟,并且要定期体检,建议从35岁起,每年接受乳腺彩超的检查。
第二个问题,碗筷需要分开吗?
这倒是不必担心,乳腺癌是不会传染的,一起吃饭,一起生活并不会导致癌症传染。所以,平时吃饭没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乳腺癌患者也不需要特别的忌口, 健康 饮食就可以了。当然,共餐有可能传染幽门螺杆菌,所以,如果家里面有幽门螺杆菌的患者转,最好是分餐制或者使用公筷,不要把食物嚼碎了喂小孩,不要嘴对嘴喂食。
总而言之,乳腺癌有一定的遗传概率,一定要让自己的小孩知道,需要定期复查,饮食没有特别要注意的地方,乳腺癌不会通过饮食传染。
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多乳腺癌家属关心的问题,对于小孩子来说,抵抗力差,如果接触乳腺癌患者是不是会传染,一起吃饭有必要分开碗筷吗?
癌细胞,是如何形成的呢?
当正常细胞中出现一个叛徒后,传输任务的指令出现了错误,该凋亡的细胞没有凋亡,并且不限的增殖和不死,这时有些异常细胞就想脱了缰的野马一样,到处乱跑,这时癌细胞就形成了,并且很难再将其控制。
癌症听起来很可怕,但是这种出现错误的几率是非常小的,想当然,惧怕出现癌症是正常的心理,生怕跟癌症患者在一起就会传染,也可以理解。但是,无需过度的惧怕,癌细胞其实是人体自身产生的,是不会传染的,并且人体也不是那么的脆弱,它也会识别机体自身的细胞,对外来入侵的病毒、细菌等进行攻击、清除。
我们可以看看乳腺癌的病因,就会知道担心怕被传染是多余的担心。
目前,乳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跟基因或者生活习惯都有关系,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引起乳腺癌的原因有哪些?
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它是乳腺癌家族史是发生的定时炸弹,如果一级亲属(母亲,女儿,姐妹)中有一个人罹患乳腺癌患者,则亲属患乳腺癌的风险将加大;
其他可能会引起乳腺癌的因素:比如月经初潮较早及绝经推出;未婚晚育,不进行母乳喂养的女性也会增加罹患乳腺癌风险;患乳腺良性疾病未及时诊治;经医院活检证实患有乳腺非典型乳腺增生的人群;曾经胸部接受高剂量放射线的照射;长期使用含有雌激素的化妆品;长期饮酒的人群。
所以,如果想预防乳腺癌,可以按照乳腺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指南要求,成年女性具体需要进行以下检查:
1,临床体检:20 29岁每三年一次,30岁以后每年一次;
2,X线检查:35岁查乳腺片,普通人群2年一次乳腺X线检查,大于40岁,每1 2年一次乳腺X线检查,乳腺X线检查可只拍斜位1张,若有疑问再加拍侧位或轴位片,60岁以后可隔2 3年拍片检查一次;
3,超声检查:35岁以后每年一次乳腺超声检查,40岁以上每2年检查一次。一旦发现自己患有纤维囊性乳腺病,就应立即治疗,不要拖延治疗的时机。
以上就是关于乳腺癌的病因介绍以及预防方式的介绍,对于小孩子来说,出于 健康 成长以及预防其他疾病方面考虑,分餐吃饭也是有好处的,但是不需要担心一起吃饭会传染乳腺癌。预防乳腺癌,日常生活中也需要稍加注意,远离致癌因素,避免导致乳腺癌发病的高发原因。
我是小影大夫,一名影像科医生。孩子与乳腺癌患者在一起要注意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无疑是怕乳腺癌会传染给小孩。所有的癌症都不传染,包括乳腺癌,不会通过共同的饮食和生活传染。至于饮食过程中碗筷要不要分开,小孩的抵抗力低下,乳腺癌患者放化疗后抵抗力也低下,为了不发生交叉的感染,碗筷可以分开,这是从个人的卫生角度上说。即使是正常人,食用的碗筷也应该消毒或者分开。
癌症不传染
癌症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癌症不会通过人与人的共同生活而传染,一起吃饭,不会传染。大家可以消除这样的顾虑。
可是为什么,一家人中,有父亲得了癌症,儿子也得了癌症呢?这也不是传染的呢?这不是传染。父亲得了癌症,有可能是父亲有了癌症基因,再遗传给了孩子,那么其而儿子得癌症的风险也比平常人要高。再者,癌症的发生不仅与遗传有关,还与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有关,一家人有着共同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这也是诱发癌症的一个因素。但是不是像病毒或者细菌一样,通过吃饭生活而传染的。
正常人吃饭碗筷也需要分开或者消毒
就算是两个正常人一起吃饭,从个人卫生角度讲,也需要做到碗筷消毒。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病毒或者细菌的感觉,碗筷分开或者消毒,可以减少微生物治疗的传染。比如感冒了,最好分开,行为病毒容易传染。
小孩,抵抗力低下。很多家庭的小孩的碗筷都是专属的,就是因为可能存在着感染的可能。
而乳腺癌患者,经历了放疗过化疗,抵抗力也处于低下的时候,碗筷分开也有继续恢复身体,不容易感染病毒或者细菌。如果是乳腺癌切除了一定时间复查没有复发,也不需要治疗的情况,完全恢复正常人的生活,那么饮食上可以不用特别注意。
碗筷分开的目的,不是怕癌症传染,而是要减少微生物的感染。
对癌症患者多一点关爱
跟癌症患者一起生活,不要戴有色的眼镜看人,癌症不会传染,特别是有小孩在的时候,应该正确的教育孩子,不要对癌症或者存在着鄙视或者歧视。得了癌症,人的一生已经经历了很大的挫折,身边的家属应该给予支持和关爱,小孩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很多早期乳腺癌切除后,完全可以治愈,可以跟正常人的生活一样。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这些,每个人也是平等的,在别人经历低谷的时候,请给她们多一点关爱。
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最好去做个乳腺癌的体检筛查。40岁以前,可以选择做超声检查筛查,40岁以后,每年的超声检查 每2-3年一次的乳腺钼靶检查。
这涉及到了癌症是否传染的问题。
其实不只是乳腺癌,任何癌症都不会传染,癌症不是传染病,只会对患者本人造成危害,不会影响到任何其它人。
癌症的发生是一个人的正常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变成了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恶性细胞,这些细胞只能依托于母体存在,一旦脱离开母体,会很快死亡,即使这些细胞有机会接触到了其它人,也是不会在他人体内生存的。所以,乳腺癌患者和孩子们一起生活没有问题,也没有特别注意的,饮食上更不用分开碗筷。
但有一种情况,应该考虑适当与孩子保持距离,尤其是婴幼儿。做完具有放射性的检查,如ECT或PET-CT检查时,因为做这些检查需要静脉注射示踪剂,也叫做显像剂,对人体有一定的辐射作用,这些示踪剂的剂量很小,波长也很小,半衰期短,对人体造成伤害不大。但是刚刚做完上述检查的患者,在24小时内也尽量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为的尽可能避开这些无畏的辐射。
【@刘永毅医生 编号WD282】
癌症病人并不是“异类”,是家人的亲人、最亲的人,它不传染!为什么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它呢?!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要亲近妈妈,对于成年的子女来说,还是要亲近母亲!年幼的孩子是帮不了妈妈的,成年的子女都要注意些什么呢?包括丈夫!
乳腺癌在治疗期间,手术、放化疗时,大多存在食欲不佳,有些还会恶心、呕吐,而疾病要恢复,家人就要做些可口、颜色丰富的饭菜,以病人为中心么,避免一些过于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观察病情,必要的时候找医生帮忙用药物治疗。
癌症是一种慢性病,所以要严密观察,定期复查,谁最能观察到病人的变化?家人!记住每次复查的时间,哪些项目是有问题的?问题是什么程度?我前面看过一个病例,具体记不清了,大概是说乳腺癌病人的肿瘤标志物CA15-3有监测意义,其丈夫把这个标志物以时间、数值做了个曲线图,曾经有两次发现异常变化后检查确定是复发,也是早发现,均予以处理。对这样有责任、细心的亲人表一个大大的赞!
日常生活中亲人的关心、交流是对病人最大的鼓励、支持!一切相关的人都要参与进来!不要让病人感到孤独,还要分什么碗筷?怕传染吗?癌症不传染!不传染!不传染!重要的事情说3遍!
这是两个问题,先答第二个吧,这个简单一点。
饮食的碗筷应该分开,这与乳腺癌无关,只是从饮食卫生的角度,预防交叉感染。这个感染同样与乳腺癌无关,主要是预防肠道感染,包括幽门螺杆菌、大肠杆菌等。公用碗筷,非常容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
再来说说乳腺癌患者与孩子在一起的情况。因为乳腺癌不传染,所以,孩子们在一起是安全的。而且,病人也需要家人的支持和鼓励,需要从孩子身上看到希望,得到快乐!所以,首先,要尽量多的与孩子在一起。
其次,要注意在身体有不舒服的时候,比如手术后还没有长好,或者放疗后皮肤有反应,疼痛等,不要勉强,告诉孩子,哪里疼,不要触碰。
再就是对于伤口,不用刻意回避,让孩子知道,身体会生病,有时需要手术治疗,告诉他们要珍惜 健康 ,也是很好的成长教育。
包括,如果治疗效果不好,或者有其他问题,病人病情加重了,也不用让孩子回避,对生命过程的介绍,对亲人终将离开的教育也是让孩子更了解这个世界的途径。即使是死亡,也可以在亲人的告别中互相给予力量,让孩子更珍惜他的生活。
首先,先回答问题,吃饭用的碗筷是不需要分开的,因为乳腺癌不是传染病。女性的乳房不仅仅是一个哺乳的器官,也是女性第二种性征,它是女性不可缺少的器官,失去它不管是从心里还是身体都是巨大的打击。
有些年轻的乳腺癌患者在切除乳房之后就不敢面对自己的孩子,害怕吓着孩子,所以就开始有意的疏远孩子,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个人觉得应该把自己的病情如实的告诉给孩子。乳腺癌并不是治不好的绝症,只要科学的治疗五年生存率乃至十年生存率都是非常高的,术后运用综合手段继续治疗使得寿命大大延长。
身为乳腺癌患者的家人,你们需要做的就是给于理解支持和帮助,不要把乳腺癌的标签贴到自己的爱人身上,因为她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作为丈夫可以多学习些关于乳腺癌方面的知识,生活中给与爱人足够的温暖,我相信家人的理解和关怀也是对于癌症治疗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关注外科医生老李,喜欢的话请点赞,或者留言评论。
无论哪一种癌症,包括乳腺癌,都不会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染。很多癌症家庭成员,对于患癌亲属比较排斥,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吃饭都会比较忌讳和在意,比如分餐、碗筷分开使用等等,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
恐惧往往来源于无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乳腺癌!
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不能改变的危险因素,二是可能改变的危险因素。具体来讲:
1、不能改变的危险因素
性别: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远远高于男性,男性仅占发病率的1/100。
年龄:大于40岁的女性
乳腺癌家族史:直系亲属中有患乳腺癌的。
种族遗传背景
初潮年龄早:我们认为一般早于12岁的。
绝经年龄晚一般认为迟于55岁的女性。
乳房不典型增生、多发的乳腺良性疾病等比如增生、结节、各种良性肿瘤等。
2、可能改变的危险因素
这些包括了外源性的雌孕激素治疗、长期口服避孕药、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绝经后肥胖超重、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未育或首次分娩年龄大于35岁、多思多虑爱纠结等性格的。
很多人都知道好莱坞女明星安吉丽娜朱莉,她选择预防性切除双乳,原因是从母亲那里遗传了BRCA1基因,因此罹患乳腺癌的概率较高。
目前认为乳腺癌发生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也就是遗传和环境。
那么,什么叫遗传性乳腺癌呢?具有明确遗传基因的乳腺癌为遗传性乳腺癌。流行病学认为,约80%的遗传性乳腺癌是由于位于染色体17q12-21的BRCA1基因,或位于13q12上的BRCA2基因的突变引起的。
首先我们得知道遗传跟传染之间的区别。
遗传: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heredity)。
传染:现代医学指病原体从有病的生物体侵入别的生物体。
通过遗传和传染的概念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与乳腺癌患者一起生活、一起饮食,以及密切接触等,都不会因此患乳腺癌。乳腺癌与传染没有任何关系。
便中带血可能是一种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消化道出血、肠道感染、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以下是一般情况下检查便中带血的步骤:
观察:注意观察您的大便是否带有鲜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液。如果血液明显可见,建议立即就医。
症状记录:记录您的症状,包括是否仅有血液、血液出现的频率、量以及排便时是否伴有疼痛等。这些信息将对医生进行初步评估时有所帮助。
就诊医生:预约一位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可以选择儿科医生、家庭医生或消化内科专家,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医学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以下检查之一或多种检查:
体格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外科检查以评估腹部是否有异常。
血液检查:通过抽取血液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查来评估体内的炎症标志物或其他可能的异常。
大便检查:可能会要求您提供大便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寄生虫或其他异常。
内窥镜检查:根据需要,医生可能会推荐结肠镜、胃镜等内窥镜检查来直接观察消化道的情况。
请注意,上述内容仅为一般建议,具体的检查过程和治疗方案应该由专业医生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决定。如果您发现便中带血,请及时就医以获取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40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腹腔镜手术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