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复溜的准确有哪些作用,针对哪些疾病_复溜穴位有哪些作用,针对哪些疾病

生活百事通 2023-09-21 08:25:09

复溜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复溜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直上2寸,当跟腱前缘处。《医学入门》等定本穴于交信之后,《针灸聚英》等定本穴于交信之前,说法不一,今从前说。

复溜穴的准确位置图

复溜穴怎么找

患者应正坐或者仰卧。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

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缘。正坐或仰卧取穴。

穴位解剖

在比目鱼肌下端移行于跟腱处之内侧;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深层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分布着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隐神经是股神经中最长的一支。该神经自股三角内下降,经其尖进入股管。在该管的下端,与膝最上动脉共同穿股收肌腱板,离开该管;继在膝内侧缝匠肌和股薄肌之间,穿深筋膜,伴大隐表脉下降至小腿内侧,至小腿下三分之一处,分为二支:一支继续沿胫骨内侧缘下降至内踝;另一支经内踝的前面,下降至足的内侧缘。隐神经可与腓浅神经的足背内皮神经结合。上述的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等由胫神经的肌支支配。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跖肌腱和跟腱前方→踇长屈肌。

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深层前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

复溜穴的作用

附注:肾经经穴。

复溜穴意义: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肾经横传于交信穴。

复溜穴的功效:复溜穴有补肾益气,补肾益阴,温阳利水,益肾、利水、发汗、止汗的作用。

主治疾病

复溜穴主治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腰痛、水肿、小便不利、腹部胀满、肠鸣泄泻、大便脓血、盗汗、自汗、伤寒无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带下、寒湿脚气、脚踹后廉及足跗上痛等。

现代又多用复溜穴治疗肾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脊髓炎、下肢瘫痪等。

复溜穴主治腹胀,水肿,肠鸣,泄泻,盗汗,自汗,脚气,腿肿,足痿。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睾丸炎,尿路感染;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脊髓炎;

其它:功能性子宫出血,腹膜炎,痔疮,腰肌劳损。

穴位配伍

复溜穴配后溪穴、阴郄穴治盗汗不止;

复溜穴配中极穴、阴谷穴治癃闭。

复溜穴配合谷穴,有调和营卫的作用,主治多汗,无汗或少汗。

复溜穴配肝俞穴、脾俞穴,有舒肝益肾,健脾除湿的作用,主治泄泻,水肿。

刺灸法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

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艾灸方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复溜穴解析

复溜为经穴名(Fùliū KI7)。出《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名复留。别名昌阳、伏白、外命。属足少阴肾经。复溜是足少阴肾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金。复同“伏”即深伏,溜通流,此穴在内躁上,为“经”穴,经气至此已深伏流行,故名复溜。

复溜穴意义

复溜。复,再也。溜,悄悄地散失也。复溜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输来的寒湿水气,上行至本穴后因其此再次吸收天部之热而蒸升,气血的散失如溜走一般,故名复溜。

伏白。伏,隐藏、埋伏也。白,肺性之气也。伏白名意指本穴吸热溜散的水气隐伏着肺金之气的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本穴吸热后温度上升而变为肺金之性的凉湿之气,故名伏白。

昌阳。昌,昌盛繁荣也。阳,阳气也。昌阳名意指肾经阳气至本穴后才变为昌盛繁荣之状。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本穴吸热后变为了天部的阳气,肾经阳气在此变得繁荣昌盛,故名昌阳。

肾经经穴。经,经过也,动而不居也。本穴物质为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经过本穴动而不居,故为肾经经穴。

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肾经的天部阳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故其属金。

该穴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俞穴。

特异性:复溜为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金。

文献摘要

《针灸大成》:主肠澼,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起坐。

《医宗金鉴》:主治血淋,气滞腰痛。

《玉龙歌》: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若然六脉皆微细,金针一补脉还浮。

研究进展

针刺健康人的复溜穴,出现抑制肾脏的水利尿作用,排出量较正常减少。

针刺复溜穴,在X线下观察到对阑尾蠕动有加强作用,能促使阑尾腔内钡剂的排空。

道医培训

人体[复溜]穴在哪个位置

复溜穴位于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主治疾病:复溜穴的主治疾病为:肾炎、神经衰弱、精力衰退、记忆力减退、手脚冰冷、手脚浮肿。该穴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俞穴,本站有关此穴位的疗法有:增强记忆力的穴道刺激法、摩擦脚踝可使精力充沛。

肾经-复溜穴

调节肾经的杠杆之药:复溜穴

从字面上的意思讲,复溜穴就是要让停留下来的水又重新流动起来。当人体内有淤血时,尿液、汗液和痰湿这些脏东西就会停留在体内不流动了。

属足少阴肾经。经(金)穴。复溜穴位位置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房。在足内踝尖与跟腱后缘之间中点向上约三横指处。

复溜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

坐位或仰卧位,由内踝尖向上量约2横指(即2寸),交信穴后0.5寸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1.身体水肿

身体凡是有肿的地方都跟复溜穴有关系。因为肿的意思就是有水液在那里停滞不流,淤住了,而刺激复溜穴就能让它重新循环起来。

2.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就是血液长期淤在那里没有回流造成的。如果是在刚淤的时候刺激复溜穴,效果会很明显;如果静脉曲张已经形成了大疙瘩,揉几天复溜穴是不会好的,必须从整个身体来慢慢调节。所以当疾病刚发生苗头的时候就要给它消除掉,等到严重时就不好弄了,一定要防患于未然。

3.补肾滋阴、利水消肿

复溜穴的功效是补肾滋阴、利水消肿,改善整个肾功能,解除肾功能失常所产生的各种症状。肾功能失常会造成人体水液代谢失常,而复溜穴专门治疗水液代谢失常。水液代谢失常会出现水肿腹胀,不但是腿上有水、肚子里有水,而且腰脊强痛,这看起来是膀胱经的问题,但揉膀胱经却没什么效果,此时一定要揉肾经。首先揉复溜穴,让淤血重新流动起来。

4.自汗、盗汗之症

复溜穴能治疗自汗、盗汗之症。自汗就是待着的时候就出汗;盗汗是睡觉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出汗,一睁眼就不出了。出汗不出汗都属于代谢的问题。说到这里您会发现,人的身体不是功利的,它不会让您光出汗或者不出汗,它总要达到一个平衡,即该出多少汗就出多少汗,该不出汗就不出汗。

5.腹泻腹痛

复溜穴能治疗腹泻腹痛。腹泻是因为膀胱受堵,水液不走膀胱,而是走大肠的结果。中医有句话叫“水液别走大肠”,走错地方就造成了水泻。当您揉复溜穴之后,尿道一通,腹泻自然就好了。

6.大小便无力,尿失禁

肾还有一个“司二便”的大功能。大便无力跟肾有关,小便无力也跟肾有关。有好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半天解不出小便来,这就是肾气不足,气血不往下走。为什么说最后气血得重新归到脚上去?因为只有到脚上去才证明您的气血可以进行全身的大循环,但现在气血不循环,半路上又回来了,所以撒尿就没有劲了。尿失禁也是这个问题。一个是撒不出来,一个是尿失禁,都是肾气不足的表现。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揉复溜穴得以解决。

7.降高血压

复溜穴有降高血压的功效。但是您得先揉尺泽穴,再揉复溜穴,降压的功能才更确切。这是最好的降压方法。揉尺泽穴是为了把上面的气降下来,揉复溜穴是为了把降下来的气给接收住,让它固定下来。最后再揉太溪穴,才能真正把肾给补上,这是一步一步逐渐起效的。

8.腿脚酸胀

如果您一天到晚总是腿脚酸胀,甚至需要别人给踩踩腿,或者脚老得抬高放在桌上才舒服,这是气血下不去了,这个时候您每天要多揉揉复溜穴。

9.眼疾

复溜穴是治眼疾的要穴。当您有白内障、青光眼、飞蚊症、眼睛胀痛、上眼皮无力(扒拉开合还得使劲睁开,睁开一会儿又搭拉下来)等问题,揉复溜穴都管用。

10.手指端或脚趾端总是麻木

如果您手指端或脚趾端总是麻木,就是气血过不去,原动力不足,每天要多揉复溜穴。

11.哮喘

复溜穴能治疗哮喘。偏于虚寒的就去灸复溜穴,偏于实热证的揉揉即可,最好也配上尺泽穴。两个穴一降一补才能最好地达到平衡身体的效果。但身体特别没劲、有气无力的人,本来气就上不来,使用尺泽穴就不适合。

复溜穴是调节肾经的一个杠杆,它是一个枢纽。当您想补肾的时候,如果有脏东西堵着,真正的气血生成不了,那就补不上。这时您需要先揉复溜穴,让它通一下之后再补,最好是揉完复溜穴后马上再揉太溪穴,把好血赶紧引过来,打好这个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39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