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对抗秋燥,要分清“温”与“凉”

健康生活 2023-09-21 07:09:24

金秋时节,秋风送爽本应是气候宜人的时节,然而,不少人却出现鼻咽干燥、唇焦口干、咳嗽少痰、皮肤瘙痒,甚至大便秘结等“不爽”的症状。这很可能是着了“秋燥”的道。

中医提倡“治未病”,对付“秋燥”应当“预防为主”,根据天气状况和自身的反应尽早做好预防工作。遵循“燥则润之”的原则,秋天饮食调养应以轻宣滋润、生津止渴为重。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过于油腻、辛辣之品,多吃粗粮和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同时,预防秋燥应注意保持室内适当的湿度,户外空气质量差时则应减少户外活动。

民间有“朝朝盐水,晚晚蜜糖水”的说法,即早晨饮淡盐水,晚上适当喝一些蜜糖水,对改善秋燥确有一定帮助。秋燥除了多饮水、淡茶、豆浆以及牛奶等饮料外,温燥可多吃银耳、百合、葡萄、梨、荸荠、萝卜;凉燥吃黑木耳、金橘、胡萝卜、苹果、莲藕、石榴、红枣等。此外,吃些羹、粥品也是秋令润燥的常用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水果都适合秋季食用,如李子、榴莲则可能助火生痰,对预防秋燥有负面作用,应尽量避免食用。

当然,如果不幸得病,也不要慌张,及时到医院诊疗,中医师通过四诊合参,详细辨证,如果确诊为温燥可选用桑杏汤或清燥救肺汤;凉燥则可用杏苏散,通常都有不错的疗效。同时还可配合饮食调摄如温燥选用荸荠粥,凉燥选用白前粥等,一些中成药如治疗温燥的川贝雪梨膏,治疗凉燥的莱阳梨膏,也可选用。

介绍几款防秋燥食疗方

川贝雪梨猪肺汤

取猪肺 1 个,雪梨 4 个、川贝母 12 个。猪肺切厚片,泡水中用手挤洗干净,放入开水中煮 5 分钟,捞起过冷水,滴干水后备用;雪梨洗净去核,川贝母洗净。把全部材料放入开水锅内,待火煮沸后,微火煲 2 小时以上。适合温燥者服用。

川贝炖秋梨

取秋梨 1 只,挖去核后,填入川贝母粉 5 克,加冰糖 10 克,加水适量,文火炖熟,吃梨喝汤。适合温燥者服用。

银耳甘菊羹

银耳泡发后加入干的杭白菊,煮至沸腾后按个人口味加入冰糖改小火煨 2 小时以上。适合温燥者服用。

百合莲子红枣粥

取百合 25 克,莲子 25 克,大米 150 克,红枣 15 颗,冰糖适量。锅中放水,先放入大米、百合烧开后,再放入莲子、红枣,改用中火继续熬煮至熟,最后放入冰糖即可。适合凉燥者服用。

木耳山药粥

黑木耳、山药各 10 克,粳米 100 克,冰糖适量。山药洗净切块,木耳泡发至软;木耳先煮至软烂,加山药、粳米煮粥,冰糖调味食用。适合凉燥者服用。

莲藕枸杞粥

枸杞 20 克、鲜藕 50 克、大米 100 克。大米淘洗干净浸泡半小时,鲜藕洗净去皮后切小块和冲洗后的枸杞及浸泡后的大米一起加入开水煮大约 40-50 分钟至粥黏稠即可。适合凉燥者服用。

(三七 百合 蛤蚧)

如何治秋燥?

秋天到,温度湿度已经发生了微妙变化,相对而言,我们的饮食也得跟着调整。秋燥开始,梨、荸荠该被摆上抗燥台面啦。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早已过,意味着秋季到来。广州虽一派酷暑气象,但温度也出现了些许差异,清晨与夜晚的凉意日渐明显。干、燥的感觉也越来越明显。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杨小红教授指出,常言道“秋燥”,因为“秋有夏火之余气,故多见温燥;又有近冬之寒气,故有时亦见凉燥”。其实大家也不必忙着区分自己是哪种燥,但凡到秋天,很多人都会感觉到皮肤干燥,口干舌燥。而秋季防“秋燥”,通过饮食防治是最好的办法。预防秋燥的基本饮食原则便是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水果重以梨、甘蔗为首选,其次,像荸荠、香蕉等也是良好的润燥之物。不过,杨小红提醒,如果你本人容易拉肚子的话就不宜多吃上述水果。预防秋燥还可以吃一些具有滋阴润肺、养肺生津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如用沙参、麦冬、百合等做粥或汤,还可服用麦冬百合银耳汤、银耳鲜藕汤、冰糖煮梨水、菊花麦冬泡茶,白木耳或黑木耳炖冰糖,玉竹、沙参与鸭一起煲汤,黑芝麻炒熟研末后用蜂蜜调服等等,均可以清火润肺,起到保健作用。另外,秋季进补应以清补、平补为主。你可别在秋季过多地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此外,秋季进补还应因人而异,因此,对于身体虚弱、患有慢性疾病的朋友,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进补,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古人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

在以前,人们生病了大多数是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但现在社会的进步,使得中西医结合,让更多的人恢复了健康。秋燥是秋天一种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多有口干舌燥、干咳、心烦等症状,那么古人对付秋燥有什么饮食良方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秋燥主要的特点就是干燥,那么就要进行补水,古人认为单单补水是不够的,是不能消除秋燥的不适反应的,所以古代就有人在水中放入少许盐,那么水分就不易流失了。还有一些古人是在晚上喝一些蜂蜜水的,认为这是补充水分的好方法,而且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蜂蜜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有润肺、止咳、缓解秋燥的功效。

另外,还可以取南杏仁、北杏仁、桃仁、金银花、玄参中药材一起煮水喝,有缓解口腔干燥、大便干硬、肠胃不适的作用。在古书中也有记载,一年之中,秋天是不易食用姜的,因为生姜是辛辣的食物,易刺激肠胃,导致上火等,所以在秋天应少食或者不食用生姜等辛辣食物。

其实,当前秋燥还分为凉燥和温燥,大家一定要分清楚自己是属于哪一种引起的秋燥不适,这样才好对症治疗,而且也不要盲目的食用中药材,最好在中医的指导下食用。

这些对付“秋燥”“秋乏”的妙招,你知道吗?

初秋时节,人体很容易患上“秋燥”,同时,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也容易感到疲乏,也就是常说的“秋乏”。专家提醒,合理饮食,调整睡眠,这样既能防“秋燥”,还能解“秋乏”。

怎样对付“秋燥”

出伏后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加大,气候趋于干燥。在这样的天气里,人的皮肤很容易变得紧绷,甚至起皮脱屑,嘴唇干燥,嗓子发干。

对此,营养学专家表示,对付“秋燥”要多吃粥、多喝水,尤其是蜂蜜水。多食清心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梨、葡萄、香蕉、红薯、菠菜、番茄、芹菜等。同时,睡好子午觉。

怎样对付“秋乏”

盛夏时节,由于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以及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和神经负担增加,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环境调节,人体过度消耗能量。到了秋季,人体出汗减少,体热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机体于是出现疲惫感,产生“秋乏”。人往往会变得懒洋洋的,无精打采,哈欠连天。

为有效驱除“秋乏”,建议要保证充足睡眠,尽量早睡早起,同时中午最好能适度午睡;要保持饮食清淡,可多吃碱性食物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如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梨等,这些食物可以帮助人体消除疲劳;多到户外走走,勤晒太阳,适当做些有氧运动,如散步、做操、爬山、慢跑等。

季节交替,预防疾病不容忽视

专家提示,初秋气温波动较大,昼夜温差加大,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怎样预防这些疾病呢?

感冒

夏秋交替,昼夜温差较大,抵抗力较差的人群和小孩极易患感冒。

支招:夏秋之交需注意防寒,注意室内通风,多吃新鲜蔬果,保证足够的睡眠休息。特别注意不能因为贪凉就大喝冷饮、洗冷水澡、久吹空调。

腹泻

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坏,是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若有不慎,会出现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甚至引发腹泻。

支招:夏末秋初,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在消暑同时,注意保护脾胃。减少冰镇食物的摄入,以清淡常温食物为主。

呼吸道疾病

秋天气候变化复杂,早晚温差开始增大,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热乍凉的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症状也往往会加重。

支招:及时增减衣服,加强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老年人锻炼要量力而行,可以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活动。

过敏性鼻炎

秋季天气干燥,各种过敏因素容易“招摇过市”,刺激人的鼻黏膜,引发过敏性鼻炎。如果出现连续打十几个、二十几个喷嚏、鼻塞很厉害、流清鼻涕,并可能伴有头疼等症状,那大多是已经中招了。

支招:预防过敏性鼻炎的发生,首先得知道是自己对什么过敏,然后“敬而远之”。在日常生活中,温差较大时要注意添衣服,加强保暖;房间内空气要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平时少与花粉、宠物等接触;出现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初秋注意护肤

秋意渐起,阳光没有那么强烈,大家往往会忽略防晒。秋季干燥,补水也是不容忽视。秋季护养肌肤要注意合理饮水,经常饮用一些绿茶,能够预防某些皮肤疾病,如青春痘、粉刺等的发生。

同时,入秋后角质层大量脱落,不及时清洁皮肤也会造成严重干燥、粗糙,所以要注重皮肤的清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38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