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健康养生的同时,针对曾兴盛一时的“酸碱性食物能够改变人体酸碱平衡”、“体酸是百病之源”的说法,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暨平衡膳食宝塔》专家委员会10余名专家经过深入的讨论得出“食物的酸碱性不会影响体内的酸碱平衡”、“酸性食物有害论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等观点。顾景范教授和韩军花教授也曾发表过相关的文章。在此,我们引用顾教授和韩教授的观点对“食物酸碱性”和“酸碱性体质”的问题做进一步的论述,以正本清源。
健康食品的选择
一 什么是酸碱性食物?
食物的酸碱性是一种简单的划分食物种类的方法,是依据食物燃烧后所得的灰分(食物燃烧后剩下元素的氧化物)化学物质区分出来的。例如,大部分的蔬菜、水果和豆类等,燃烧后留下的灰分主要为钠、钾、钙、镁等,溶于水后形成碱性溶液,这些食物就是碱性食物。谷物、鱼、内脏和肉中含有硫、磷、氯较多,溶于水后生成酸性溶液,这些食物就是酸性食物。
与人们的想象不同,不是所有口味酸的食物都是酸性食物。这些食物一般都含有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和酒石酸及其钾盐等,有机酸在体内完全代谢,最后只剩下钾,所以是碱性食品。实际上,很多“酸味”的水果都属于呈碱性食品。
二 血液的酸碱度是各种代谢产物综合的结果
体内有完整的缓冲体系保证内环境的酸碱平衡----这是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暨平衡膳食宝塔》专家委员会10余名营养学家就食物酸碱性问题曾经深入讨论得出的结论。
人体内有完整的缓冲系统和调节系统保证体内环境的酸碱平衡。食物进入人体,经过消化吸收和各种复杂的代谢反应,形成无数产物。这些产物有酸性的,有碱性的,还有是中性的。血液的酸碱度是各种代谢产物综合的结果,始终会维持人体PH值7.35—7.45。
保持酸碱平衡的关键在于血中的缓冲体系、肺的呼吸功能及肾的排泄与重吸收作用三者的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其中有4对缓冲体系,如碳酸盐缓冲对(HCO3-/H2CO3)、磷酸盐缓冲对(Na2HPO4/NaH2PO4)、血红蛋白缓冲对(KHb/HHb)、血浆蛋白质缓冲对(NaPro/HPro),其中以碳酸盐缓冲对能力最强,而且H2CO3是挥发性酸类,若H2CO3量太多时,可以通过肺排出CO2而降低酸度,若其量太少时,则可减慢呼吸速度使H2CO3增加,保持血液酸碱性在PH7.4。
真理 — — 在于相反的消息,手拿着放大镜
三 食物的酸碱性不会影响体内的酸碱平衡
“谷类、肉类、鱼类和蛋类等酸性食物摄入过多可以导致酸性体质,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能够纠正酸性体质,防治慢性疾病”这种宣传食物酸碱性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由于人体有完备的缓冲系统和调节系统,健康人的酸碱平衡一般不会受摄入食物的影响而改变,除非在消化道、肾脏、肺等器官发生疾病引起代谢失常时才有可能会受到影响,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酸中毒和碱中毒的病理状态,这时就需要各种治疗措施才能纠正。
酸碱食物的宣传说法把食物和健康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到现阶段为止,没有检索到任何因为日常摄入食物酸碱性不同而引起健康人血液PH值改变的文献资料,也没有任何关于体内酸碱平衡失调时单纯通过食物恢复健康的科学依据。试问,胃酸是盐酸,属强酸,都不能改变体内的酸碱平衡,食物本身的酸碱性又会起什么作用呢?
其实,引起慢性病主要是高能量、高脂肪摄入过多的结果,蔬菜水果能够预防慢性病并非其碱性的作用,主要是其能量低,含有维生素、微量元素与植物化学物等原因。按照食物酸碱性的说法,产生能量的三大营养素在体内代谢都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将粮食、豆类、鱼、禽、肉、蛋等食物都归为“酸性食物”,那么人体营养最基本需求的能量和蛋白质从何而来?很多激素的合成甚至无数细胞膜的正常构成,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营养状况何以维持?儿童的生长发育及成人的健康水平如何保证?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根据营养学的研究成果,结合目前各类食物的实际摄入水平,为改善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强调“食物多样性,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建议“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还提出“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等。营养学家号召要食物多样性,结构合理,营养全面,而不强调某些食物有益,可尽量多吃,某些食物有害,一点也不吃。任何食物不可能含有全部的营养成分,某些营养素很丰富,有些营养素可能就不足。
版权声明:
1版权归作者戴稼禾所有;
2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法律责任权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33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腰背酸痛按什么穴位
下一篇: 咳嗽痰如何按什么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