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金门穴位准确位置图
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申脉前下方,当骰骨外侧凹陷处取穴。
金门穴位于足背,外踝前缘直下,第五跖骨粗隆后方,骰骨下缘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之。
在腓骨长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间;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金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趾展肌、跟骨膜。皮肤坚厚致密,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有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形成。致密的结缔组织形成纤维束,连于皮肤与足底深筋膜。足底深筋膜外侧厚于内侧,覆盖于小趾展肌表面。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底筋膜的外侧,在腓骨长、短肌腱的下方,达跟骨和骰骨之间,刺入足底外侧的小趾展肌,该肌由足底外侧动脉伴行的足底外侧神经支配。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腱及小趾展肌。
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并有足底外侧动、静脉通过。
特异性:足太阳经郄穴。
金门穴意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温热之性。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安神开窍,通经活络、安神志、舒筋脉的功效。
金门穴主治头项、腰尻、下肢等疾患。如腰膝酸痛、下肢不遂、历节痛风、外踝红肿、头风、牙痛、耳聋、项强、肩背痛、尸厥、癫痫、惊风、暴疝、疟疾、霍乱转筋等。
现代又多用金门穴治疗小儿抽搐、耳鸣耳聋、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金门穴主治头痛,眩晕,癫痫,腰膝痛,外踝痛,下肢痹痛等。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小儿惊风,头痛;
2、其它:膝关节炎, 踝扭伤,足底痛,疝气。
金门穴配太阳穴、合谷穴治头痛。
金门穴配人中穴、中冲穴,有醒神镇惊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痫,惊风。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足背部扩散。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Jīn mén(关梁穴,梁关穴)
1、金门。金,肺性之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温热之性。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下部经脉上行的阳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故名。
2、关梁。关,关卡也。梁,屋顶之横梁也。关梁名意指膀胱经的天部之气由此上行。本穴向上传输的为膀胱经下部经脉吸热蒸升的阳热之气,膀胱经滞重和寒湿水气则被关卡于下,故名关梁。梁关名意与关梁同。
3、膀胱经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寒湿,只有少部分水湿气态物吸热上传并成为膀胱经经脉中的气血,此上传之气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膀胱经郄穴。
金门为经穴名(Jīnmén BL6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关梁。属足太阳膀胱经。金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郄穴,阳维脉所别属。金是水所从出,门即门户,此穴为太阳之郄,为寒水所生之门,故名金门。
《针灸甲乙经》:尸厥暴死、霍乱转筋。
《医宗金鉴》:癫狂,羊痫风。
道医培训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31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