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定位:腕骨穴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腕骨穴位于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后端与钩骨所构成关节部上方的凹陷处。
腕骨穴位的准确位置图
微握拳,拳心向前,在第5掌骨尺侧后下方取穴;或由后溪向上沿掌骨直推至一突起骨,于两骨之间凹陷中取穴。
微握拳,掌心向前,在腕前方,三角骨的前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在手背尺侧,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腕背侧动脉(尺动脉分支) ,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腕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手筋膜、小指展肌。有腕背侧动脉(尺动脉),手背静脉网。分布着尺神经手背支。皮肤为手背和手掌皮肤移行处,由尺神经的手背支和掌支双重分布。皮下组织内有尺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针由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的纤维层,入小鱼际肌的小指展肌, 该肌由尺神经支支配。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豆掌韧带。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
浅层有尺神经手背支和掌背动脉分布;深层有尺神经深支和尺动脉分支分布。
有尺神经和手背静脉网通过。
腕骨穴意义:小肠经经气在此冷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地部内注地之地部,湿热水气则循小肠经上行。
特异性:腕骨为手太阳小肠经之原穴。
生发小肠经气、疏太阳经邪、清小肠湿热。
腕骨穴有增液止渴、利胆退黄作用,治胁痛、痉、衄、颊肿、腰痛等证,俱借泽之力也。
腕骨穴有祛湿退黄,增液止渴的作用。
腕骨穴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目翳,角膜白斑,目流冷泪,指挛臂痛,热病汗不出,疟疾,胁痛,寒热,黄疸,感冒,耳鸣,指、腕、肘、臂、肩挛痛,糖尿病,胃炎,胆囊炎,精神分裂症,坐骨神经痛,腕关节挛痛,惊风瘛疭,五痫,狂惕,口噤,鼻塞,鼻衄,喉痹,颊肿引耳,半身不遂,颈项颔肿,肘臂不能屈伸,手腕痛,口腔炎,呕吐,胸膜炎,肘及指关节炎等。
腕骨穴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目翳、指挛臂痛、热病汗不出、疟疾、胁痛。
腕骨穴主要用于外感热病,头面、耳目疾患等:如寒热、黄疸、热病汗不出、疟疾、感冒、头痛、项强、耳鸣、目翳、目流冷泪、指、腕、肘、臂、肩挛痛及糖尿病、胃炎、胆囊炎、精神分裂症、坐骨神经痛等。
腕骨穴主治头痛,项强,目翳,耳鸣,疟疾,黄疸,消渴,胁痛,指、腕关节挛痛等。
腕骨穴主治惊风瘛疭,五痫,狂惕;口噤,目流冷泪,目翳,耳鸣,鼻塞,鼻衄,喉痹,颊肿引耳;头痛,半身不遂,颈项颔肿,项强,肘臂不能屈伸,指挛臂痛,手腕痛;消渴,疟疾,黄疸,胁痛,热病汗不出。
五官科系统疾病:口腔炎,角膜白斑,耳鸣;
消化系统疾病:呕吐,胆囊炎;
其它:胸膜炎,头痛,糖尿病,腕、肘及指关节炎等。
腕骨穴配阳陵泉穴、肝俞穴、胆俞穴治黄疸。
腕骨穴配涌泉治伤寒发黄。
腕骨穴配大陵穴、间使穴、三间穴治腕关节炎。
腕骨穴配通里穴,为原络配穴法,有清热安神定惊的作用,主治高热,惊风,。
腕骨穴配太冲穴、阳陵泉穴,有清肝利胆的作用,主治黄疸,胁痛,胆囊炎。
腕骨穴配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有健脾滋阴增液的作用,主治消渴。
腕骨穴配足三里穴、脾俞穴、胰俞穴治糖尿病。
腕骨穴配三焦俞穴、脾俞穴、足三里穴、太溪穴,治消渴。
腕骨穴配通里穴、听宫穴、翳风穴,治耳鸣、耳聋。
腕骨穴配中渚穴、合谷穴,治手指不能屈伸。
腕骨穴配大椎穴、天柱穴,治头项强痛。
治法: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一般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有时针感可扩散至手掌部。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腕骨。腕,穴所在部位为手腕部也。骨,水也。该穴名意指小肠经经气行在此冷降为地部水液。本穴物质为后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的水液,故名。
·手太阳经原穴。因本穴位处南方炎热之地,小肠经冷降地部之水因受外部所传之热复又气化,气化之气性湿热,同合于小肠经气血特性,为小肠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本穴为小肠经原穴。
·附注:手太阳经所过为“原”。
腕骨为经穴名(Wàngǔ,SI4)。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黄帝内经太素》作完骨。属手太阳小肠经。腕骨是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腕即腕部,骨即骨头,此穴在腕部骨间,故名腕骨。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目翳,角膜白斑,目流冷泪,指挛臂痛,热病汗不出,疟疾,胁痛,寒热,黄疸,感冒,耳鸣,指、腕、肘、臂、肩挛痛,糖尿病,胃炎,胆囊炎,精神分裂症,坐骨神经痛,腕关节挛痛,惊风瘛疭,五痫,狂惕,口噤,鼻塞,鼻衄,喉痹,颊肿引耳,半身不遂,颈项颔肿,肘臂不能屈伸,手腕痛,口腔炎,呕吐,胸膜炎,肘及指关节炎等。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
腕即腕部,骨即骨头,此穴在腕部骨间,故名腕骨。
腕骨为古解剖名。本穴因其近于腕骨而得名,系小肠经之原穴。手外侧腕前起骨名腕骨,骨穴同名。杨上善引《明堂》曰:“腕骨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此起骨为腕骨,此穴名腕骨。”《医宗金鉴》有:“手掌外侧腕前,起骨下手掌缝陷。”古之腕骨,即今之豌豆骨,穴在其前方凹陷中,故名。
《针灸甲乙经》:痓,互引,腕骨主之。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得伸。又风头痛,涕出,肩臂颈痛,项急,烦满,惊,五指掣不可屈伸,战怵,腕骨主之。消渴,腕骨主之。衄,腕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热病汗不出,胁下痛不得息,颈颔肿,寒热,耳鸣,目冷泪生翳,狂易,偏枯,臂肘不得屈伸,痎疟,头痛,烦闷,惊风,瘛疭,五指掣。
《通玄指要赋》:固知腕骨祛黄。
《杂病穴法歌》:腰连腿疼腕骨升。
《玉龙歌》:腕中无力痛艰难,握物难移体不安,腕骨一针虽见效,莫将补泻等闲看。
《针灸大成》:主头痛,惊风。
《医宗金鉴》:主治臂腕五指疼痛。
腰痛:配下巨虚,用导气手法,患者腰部有热感时出针。
增加肠蠕动:现代研究证明,针刺腕骨穴可使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增强。
道医培训太渊穴归属于手太阴肺经,位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大陵穴归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位于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神门穴归属于手少阴心经,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腕骨穴归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位于手背尺侧,豌豆骨前赤白肉际
阳池穴归属于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阳溪穴归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功能则可从下面查到
/%CE%C5%B5%C0%BA%EB%D2%E3/blog/item/f9c3e9a608c4499dd043588d.html
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穴位,如劳宫穴、鱼际穴、少府穴、合谷穴、神门穴等。不同穴位对应着身体的不同器官,经常按摩手指、手掌、手背等,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还能起到美容的作用。 劳宫穴在掌心横纹中,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按摩它能起到清心和胃、消除面疮的作用。鱼际穴位于手掌面第一掌骨中点,拇指下隆起处,有泻热宣肺、散淤润肤的作用。少府穴在屈指握拳时,尾指指尖所点处,有清心泻火、活血润肤的作用。神门穴位于手腕和手掌关节处小指那一侧的腕横纹中,合谷穴位于手背部第一、二掌骨之间,按摩它们,能够促进面部血液循环、解除疲乏、振作精神、提神醒脑。 手掌按摩非常方便,自己平时可以经常做。按摩时可以用大拇指找准穴位和压痛点,顺时针揉一刻钟,直至发热为止;也可以把手掌来回搓热后,再按摩手上的具体穴位;还可以用木头滚轴、保健球等来刺激手掌穴位。提醒大家,按摩前最好先洗手,再搽点护肤品,以起到润滑作用;按摩时力度宜稍轻,动作和缓;按摩后最好饮一两杯清水,促进新陈代谢。 【爱恋无级限团队】倾心为你解答 ^V^愿你每天好心情——————————————祝幸福快乐一生^V^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29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黄帝内经的情志理论及其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