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包穴位于股前区,髌底上4寸,股薄肌与缝匠肌之间。下肢稍屈,稍外展,略提起,显露出明显的缝匠肌,在其后缘取穴。
阴包穴位于大腿内侧,股骨内上踝上4寸,当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一说“在股内廉膝上三寸,横直阴市”《针灸集成》。
阴包穴位准确位置图
正坐或仰卧,穴阴包穴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当股骨上髁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正坐或仰卧取穴,阴包穴位于股前区,髌底上4寸,股薄肌与缝匠肌之间。下肢稍屈,稍外展,略提起,显露出明显的缝匠肌,在其后缘取穴。
在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内收长肌中点,深层为内收短肌;有股动、静脉,旋股内侧动脉浅支;布有股前皮神经,闭孔神经浅、深支。
阴包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大收肌。皮肤由股内侧皮神经分布。皮肤薄,皮下组织结构疏松。大隐静脉由股骨内侧髁的后方渐行于大腿前内侧。针由皮肤、皮下筋膜于大隐静脉外侧,穿深筋膜,于缝匠肌内侧入内收肌。在缝匠肌的深肌,有股动脉、股静脉与隐神经从股腘管下口入腘窝。缝匠肌由股神经支配,内收肌由闭孔神经支配。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与股薄肌之间→大收肌。
布有股前皮神经及闭孔神经前支,深层外侧有股动、静脉,旋股内侧动脉浅支通过。
功效作用:收引水湿、调经止痛,利尿通淋、调经水、理下焦。
阴包穴意义:肝经的水湿之气在此为云集之状。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和地部水液。
运行规律:天部水湿化雨冷降,地部水湿则渗入脾土之中。
阴包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便不利、少腹疼痛、遗尿、癃闭、月经不调、两股生疮等。
现代又多用阴包穴治疗痛经、尿失禁、腰骶神经痛等。
阴包穴主治月经不调,小便不利,遗溺,尿闭等。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盆腔炎,遗尿,小便不利。
其他疾病:腰腿痛,骶髂关节炎,腰肌劳损,腹股沟淋巴结炎。
阴包穴配交信穴治月经不调;
阴包穴配关元穴、肾俞穴治气虚不固之遗尿;
阴包穴配箕门穴、足五里穴、血海穴治膝股内侧疼痛,小儿麻痹的肌萎缩。
阴包穴配气海穴、中极穴、肾俞穴,有补肾益气,固摄膀胱的作用,主治遗尿。
阴包穴配关元穴、血海穴、三阴交穴,有活血通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水针或补之。
直刺1.0~1.5寸,局部酸胀,可向周围放散。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自我操作时坐在床上,两脚掌相对并在一起,握拳用同侧的掌指关节由上向下轻敲绷起的那根筋(这是肝经的线路)或者正坐位双脚着地,同侧小指掌指关节轻敲大腿内侧亦可,3-5遍后,“阴包穴”会有强烈痛点,严重者痛不可摸,多数人左侧痛感强于右侧。
2、自我操作时用食指向脚踝方向勾住“太冲穴”然后点揉,如果有痛点可以用拇指向下点揉至趾蹼处的“行间穴”。此穴可泄肝火改善情绪异常、烦躁口苦、凌晨1点~3点易醒等症。
阴包。阴,水也。包,收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之气在此为云集之状。本穴物质为曲泉穴传来的弱小阴湿水气及足五里穴外渗下行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天地二部水湿皆聚集本穴,本穴如肝经水湿的包收之地,故名。阴胞名意与阴包同。
阴包为经穴名(Yīnbāo LR9)。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厥阴肝经。阴为阳之对,内属阴,包通“胞”,在此指膀胱和子宫,此穴在大腿内侧,主治膀胱和子宫疾患,故名阴包。
《针灸甲乙经》:腰痛,少腹痛,阴包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腰尻引中腹痛,遗溺不禁。
《针灸聚英》:腰尻引小腹痛,小便难,遗尿,妇人月水不调。
道医培训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29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忙碌的现代人,如何做到“按时养生”?
下一篇: 在新时代推动中医学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