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八髎的准确有哪些作用,针对哪些疾病_八髎穴位有哪些作用,针对哪些疾病

生活百事通 2023-09-20 23:15:36

八髎穴位位置

八髎即经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之合称。具体部位相当于骶骨上的四对骶后孔,左右共八穴,故名。《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八髎在腰尻分间。”

八髎穴的准确位置图

上髎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第31个穴位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

解剖:在骶棘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当额外侧动、静脉后支处;布有第一髂神经 后支。

主治: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 精,阳萎,腰痛。

配伍:配三阴交、中极、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 l~1.5寸。

次髎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第32个穴位。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主治: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三阴交、中极、肾俞治遗尿;配血海治 痛经。

刺灸法:直刺 l~1.5寸。

中髎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第33个穴位

定位: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三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主治: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 ,腰痛。

配伍:配足三里治便秘。

刺灸法:直刺 l~1.5寸。

下髎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第34个穴位

定位:在骶部,当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当第四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主治: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腰痛。

配伍:配气海治腹痛。

刺灸法:直刺 l~1.5寸。

八髎穴的作用

按摩八髎穴的方法与好处视频

主治疾病: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按摩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用推擦法可使局部发热并向小腹放散。

取穴方法:八髎穴即骶椎。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道医培训

艾灸八髎对女人的作用的功效 八髎疼痛是什么征兆

1 改善痛经八髎位于人体的腰骶部位,通过艾灸刺激八髎穴,能起到活血化瘀,疏通气血的作用,能促使腰部的气血通畅,加速体内淤血排出,可以有效的缓解女性痛经、腹痛等女性妇科问题。

2 保养腰部八髎靠近女性腰部,经常艾灸八髎穴就能促进腰部的血液循环,加速血液中细胞的新陈代谢能力,同时能驱走腰部的寒气,让女性的腰部变得越来越健康,还能有效的降低女性腰部疾病发生的几率。

3 散寒除湿八髎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五行属水,具有调节全身的水液,疏通气血之功效,同时艾灸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女性艾灸八髎能起调节体内水湿以及寒邪之气的作用,起到较好的散寒除湿效果。

4 改善腰部疼痛八髎穴可以改善局部的疼痛症状,所以女性艾灸八髎部位可以缓解由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原因所导致的腰痛。

八髎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八髎的取法4特效 *** 5上髎 5.1八髎穴的定位5.2取法5.3穴位解剖5.4功效与作用5.5主治病症5.6刺灸法 5.6.1刺法5.6.2灸法 5.7配伍5.8文献摘要 6次髎 6.1八髎穴的定位6.2取法6.3穴位解剖6.4功效与作用6.5主治病症6.6刺灸法 6.6.1刺法6.6.2灸法 6.7配伍6.8实验研究6.9文献摘要 7中髎 7.1八髎穴的定位7.2取法7.3穴位解剖7.4功效与作用7.5主治病症7.6刺灸法 7.6.1刺法7.6.2灸法 7.7配伍7.8文献摘要 8下髎 8.1八髎穴的定位8.2取法8.3穴位解剖8.4功效与作用8.5主治病症8.6刺灸法 8.6.1刺法8.6.2灸法 8.7配伍8.8文献摘要 9参考资料 1拼音 bā liáo

2概述 八髎即经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之合称[1]。具体部位相当于骶骨上的四对骶后孔,左右共八穴,故名[1]。《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八髎在腰尻分间。”

3八髎的取法 快速取穴:俯卧,术者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按骶骨第1~4假棘突上,然后向外侧移行约1横指,有凹陷处取之。四指位置即为上醪、次髎、中髎、下髎[2]。

4特效 ***在八髎附近找到痛点按揉,或每天擦热八髎穴,可治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2]。

5上髎

穴位 上髎 汉语拼音 Shangliao 罗马拼音 Shangliao 美国英译名 Superior Bone 各


号 中国 BL31 日本 31 法
国 莫兰特氏 V31 富耶氏 V31 德国 B31 英国 B31 美国 BI31

上髎为经穴名(Shàngliáo BL31)[3]。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3]、《针灸甲乙经》[4]。属足太阳膀胱经[3]。上髎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3]。上为下之对,髎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谬穴所在,本穴位居第一,故名上髎[3]。

5.1八髎穴的定位

上髎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处[5]。

上髎穴位于骶部,在第一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与骶正中线之中点[4]。

上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一骶后孔中,俯卧取穴[3]。

[3]

5.2取法

俯卧位,在第一骶后孔处取穴。

上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一骶后孔中。俯卧取穴。[3]

5.3穴位解剖

上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第一骶后孔。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一骶神经后支通过处。皮肤由第一、二骶神经的外侧支臀中皮神经分布。左右第一骶后孔间距39.7~40.1毫米和第二骶后孔的纵距为16.7~18.5毫米,并距髂后上棘上缘一横指。在活体骶后孔和骶前孔倾斜约60度。骶管内,有骶神经的前、后根及固定脊髓下端的终丝等,前者经相应的骶前、后孔离开骶管,后者附着在尾骨的背面。两者形成马尾一部分,外包有和脊髓相延的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第一骶后孔[3]。

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4]。

5.4功效与作用

调理下焦,通经活络。

上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3]

5.5主治病症

上髎穴主治少腹腰腿等疾患:如腰膝冷痛、痉瘗反折、下肢痿痹、历节痛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中痒痛、不孕症、遗精、阳痿、淋证、尿闭、热病汗不出、呃逆、反胃等[3]。

现代又多用上髎穴治睾丸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腰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3]。

上髎穴主治腰骶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大小便不利,下肢痿痹等[4]。

1. 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卵巢炎;

2. 运动系统疾病:腰痛,腰骶关节炎,膝关节炎;

3.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

4. 其它:外阴湿疹,痔疮,睾丸炎,便秘,尿潴留等。

5. 本穴可用于催产,引产。

5.6刺灸法

5.6.1刺法 一般直刺1~1.5寸[3][4]。

直刺0.8~1寸,局部酸胀。

5.6.2灸法 可灸[3]。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4]。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5.7配伍

上髎穴配气海、血海,有调经止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带下。

5.8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女子绝子,阴挺出,不禁白沥。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腰膝冷痛。

《针灸大成》:主小便不利。

6次髎

穴位 次髎 汉语拼音 Ciliao 罗马拼音 Tzuliao 美国英译名 Secondary Bone 各


号 中国 BL31 日本 31 法
国 莫兰特氏 V31 富耶氏 V31 德国 B31 英国 B31 美国 BI31

次髎为经穴名(Cìliáo BL32)[6]。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6]、《针灸甲乙经》[7]。属足太阳膀胱经[6]。次即第二,谬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所在,本穴位居第二,故名次髎[6]。

6.1八髎穴的定位

次髎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5]。

次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二骶后孔中。俯卧取穴[6]。

次髎穴位于骶部,在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骶正中线之中点[7]。

[6]

6.2取法

俯卧位,在第二骶后孔处取穴。

次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二骶后孔中。俯卧取穴[6]。

6.3穴位解剖

次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第二骶后孔。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皮肤由第一、二、三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臀中皮神经分布。左右两侧第二骶后孔之间距为33毫米和第三骶后孔的纵距为15.2~16.2毫,米在活体,第二骶后孔和骶前孔的倾向约65度。个体略有不同。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竖脊肌→第二骶后孔[6]。

布有第二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7]。

6.4功效与作用

补益下焦,强腰利湿。

次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6]。

6.5主治病症

次髎穴同上髎穴,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穴。

次髎穴主治少腹、前阴、腰骶等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等[6]。

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盆腔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6]。

次髎穴主治腰骶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痛经,疝气,下肢痿痹,以及坐骨神经痛,盆腔炎,并可用于催产,引产等[7]。

6.6刺灸法

6.6.1刺法 一般直刺1.0~1.5寸[6]。

直刺1~1.5寸[7]。

1.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骶部;

2.直刺2寸左右,使小腹内有热感,用以治疗经带诸疾;

3.直刺2寸左右,使针感向会 *** 放散,以治疗遗精,阳痿;

4.直刺2寸左右,使针感向尾骶部放散,以治疗肛肠疾患。

6.6.2灸法 可灸[6]。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7]。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6.7配伍

次髎配关元、三阴交,有调理下焦,活血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带下。

次髎配商丘,涌泉,有健脾补肾,暖胞宫的作用,主治痛经不孕。

6.8实验研究

取腰俞、次谬穴组针麻开展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对解决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肌紧张等方面问题,有较明显的效果[6]。

6.9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脊腰背寒。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小便赤淋。

《针灸大成》:主妇人赤白带下。

7中髎

穴位 中髎 汉语拼音 Zhongliao 罗马拼音 Chungliao 美国英译名 Middle Bone 各


号 中国 BL34 日本 34 法
国 莫兰特氏 V34 富耶氏 德国 B34 英国 B34 美国 BI34

中髎为经穴名(Zhōngliáo BL33)[8]。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属足太阳膀胱经[8]。中即中间,髎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穴所在,本穴居中部,故名中髎[8]。

7.1八髎穴的定位

中髎穴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5]。

中髎穴位于第三骶后孔中,约当中膂俞与骶正中线之中点[9]。

中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三骶后孔中。俯卧取穴[8]。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7.2取法

俯卧位,在第三骶后孔处取穴。

中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三骶后孔中。俯卧取穴[8]。

7.3穴位解剖

中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第三骶后孔。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三骶神经后支通过处。皮肤由第一、二、三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臀中皮神经分布。左右第三对骶后孔间距为29毫米,与第四对骶后孔纵距是12.7~13毫米,第三骶后孔,在活体,与第三骶前孔倾斜为70度。个体也有差别。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竖脊肌[8]。

布有第三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9]。

7.4功效与作用

补益下焦,强腰利湿。

中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8]。

7.5主治病症

中髎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滞产,便秘,腰骶疼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9]。

中髎穴主治二阴、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癃闭、呕吐、腹胀、泄泻、痢疾、大便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阴痒、不孕、遗精、阳痿、五劳七损、腰膝冷痛、痴呆等[8]。

现代又多用中髎穴治疗尿潴留、肠炎、睾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宫脱垂、坐骨神经痛、骶髂关节炎、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8]。

7.6刺灸法

7.6.1刺法 一般直刺1.0~1.5寸[8]。

直刺1~1.5寸[9]。

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外阴及下肢放散。

7.6.2灸法 可灸[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9]。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7.7配伍

中髎配殷门、承山,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下肢瘫痪。

中髎配关元俞、三阴交,有调经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中髎配合谷、足三里,有理气和胃调肠的作用,主治腹胀,便秘。

7.8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尻中寒。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小便淋涩。

《针灸大成》:月事不调。

8下髎

穴位 下髎 汉语拼音 Xiaoliao 罗马拼音 Hsialiao 美国英译名 Inferior Bone 各


号 中国 BL34 日本 34 法
国 莫兰特氏 V34 富耶氏 德国 B34 英国 B34 美国 BI34

下髎为经穴名(Xialiao BL34)[10]。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属足太阳膀胱经。下为上之对,髎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穴所在,本穴位居最下,故名下髎[10]。

8.1八髎穴的定位

下髎穴在骶部,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四骶后孔处[5]。

下髎穴位于骶部,在第四骶后孔中,约当白环俞与骶正中线之中点[11]。

下髎穴下髎位于骶区,正对第4骶后孔中,俯卧取穴[10]。

下髎[10]

8.2取法

下髎位于骶区,正对第4骶后孔中,俯卧取穴[10]。

下髎穴位于骶部,在第四骶后孔中,约当白环俞与骶正中线之中点[11]。

8.3穴位解剖

下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第四骶后孔。有臀下动、静脉分支。为第四骶神经后支通过处。皮肤由第一、二、三骶神经后孔与相应的骶前孔基本上在一个平面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竖脊肌[10]。

布有第四骶神经后支和臀下动、静脉分支[11]。

8.4功效与作用

补益下焦,强腰利湿。

下髎穴有理下焦,强腰膝的作用。[10]

8.5主治病症

下髎穴主治二阴、少腹疾患:如腹痛、肠鸣、泄痢、尿血、尿闭、淋证、月经不调、痛经、阴中痒痛、带下、腰骶痛等[10]。

现代又多用下髎穴治疗睾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10]。

下髎穴主治少腹疼痛,肠鸣泄痢、大便下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痛、阴痒、腰骶痛、下肢瘫痪;以及坐骨神经痛等[11]。

8.6刺灸法

8.6.1刺法 —般直刺1.0~1.5寸[10]。

直刺1~1.5寸[11]。

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外生殖器放散。

8.6.2灸法 可灸[10]。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1]。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8.7配伍

下髎配风市、昆仑,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下髎配筑宾、太溪,有补肾调经,和血止血的作用,主治痛经崩漏。

8.8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肠鸣泄注。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腰痛不得转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28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