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巨骨的准确有哪些作用,针对哪些疾病_巨骨穴位有哪些作用,针对哪些疾病

生活百事通 2023-09-20 22:56:27

巨骨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巨骨穴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巨骨穴位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巨骨穴位在肩胛区,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中。正坐垂肩取穴。

解剖位置

在斜方肌与冈上肌中;深层有肩胛上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分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

巨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肩锁韧带、冈上肌。深层有肩胛上动、静脉。分布着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皮肤由颈丛的锁骨上神经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斜方肌筋膜入斜方肌,直达冈上窝内的冈上肌。前肌由副神经支配,后肌由臂丛的锁骨上部分支肩胛上神经支配。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肩锁韧带→冈上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分布;深层有肩胛上神经和动脉分布。

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和肩胛上动、静脉。

巨骨穴的作用

巨骨穴意义:大肠经浊降之气在地部形成的巨大水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范围巨大。

运行规律:地部水液一方面循大肠经内走天鼎穴,另一方面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内注地之地部(骨部)。

功效作用

汇聚肩胛的地部水液内注骨部。

巨骨穴有通经活络、散瘀通络的作用。

巨骨穴系大肠经和阳跷脉之会穴,有理气消痰、镇惊宁神之功。

特异性:巨骨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跷脉之交会穴。

主治疾病

巨骨穴主治肩背及上臂疼痛,肩臂挛痛,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伸展及抬举不便,半身不遂,瘰疬,瘿气,惊痫,瘾疹,吐血,胃出血,瘿气,颈淋巴结核,高热痉挛,下牙痛等。

巨骨穴主治肩背及上臂疼痛、伸展及抬举不便和瘰疬、瘿气。

巨骨穴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臂疼痛、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半身不遂及惊痫、吐血、瘰疬、瘿气等。

巨骨穴主治肩背疼痛,半身不遂,瘾疹,瘰疬,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

巨骨穴主治肩臂挛痛,半身不遂;惊痫;瘰疬,瘿气,瘾疹,吐血。

运动系统疾病: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及肩部软组织损伤;

消化系统疾病;吐血,胃出血;

其它:颈淋巴结核,高热痉挛,下牙痛。

穴位配伍

巨骨穴配肩髃穴,肩髎穴治肩痛。

巨骨穴配肩髃穴、天宗穴治肩背痛。

巨骨穴配肩贞穴、肩髃穴治肩周炎;

巨骨穴配孔最穴、尺泽穴、鱼际穴治咯血。

巨骨穴配手五里穴、臂臑穴治瘰疬。

巨骨穴配前谷穴,有舒通经络作用,主治臂不举。

巨骨穴配前谷穴、合谷穴,治臂不举。

巨骨穴配风池穴、悬钟穴,治头项强痛。

巨骨穴配臂臑穴、肩井穴,治肩背疼痛。

巨骨穴配孔最穴、尺泽穴、鱼际穴,有降气止咳,清热止血作用,主治咯血。

刺灸法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针刺法

直刺0.4~0.6寸,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

直刺或微斜向外下方刺0.5~1寸,肩关节周围有酸胀感。

向外下方斜刺,深约1.0~1.5寸,肩关节周围酸胀。

注意: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

艾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巨骨穴解析

巨,大也。骨,水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阴浊降地后所形成的巨大水域。本穴物质为肩髃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锁骨与肩胛骨之间的凹陷处,经水聚集于本穴,故名。(若以地球坐标系的角度来看直立的人体,巨骨穴在高位,肩髃穴在低位,何以经水能上行?此是人体重力场的作用大于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之故。在人体重力场中,外者为高,内者为低,故肩髃地部经水可流向巨骨。)

附注: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巨骨穴的意义

巨骨为经穴名(Jùgǔ LI16)。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代号LI16。属手阳明大肠经。巨骨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之交会穴。巨骨即锁骨,此穴位靠近锁骨肩峰端,故名巨骨。主治肩背及上臂疼痛,肩臂挛痛,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伸展及抬举不便,半身不遂,瘰疬,瘿气,惊痫,瘾疹,吐血,胃出血,瘿气,颈淋巴结核,高热痉挛,下牙痛等。

巨骨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巨骨穴各一。

穴位名解

巨骨即锁骨,此穴位靠近锁骨肩峰端,故名巨骨。

巨,乃大也。巨骨指膺上横骨,即锁骨。此穴在巨骨(锁骨)与肩胛骨所构成的叉形凹陷处,故以“巨骨”而为穴名。该穴正当锁骨外端,尽管锁骨未必很大,但位居肩端,有荷重之功,能维护胸腔脏器,故不言锁骨而命名为巨骨。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手阳明、蹻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肩背髀不举,血瘀肩中,不能动摇,巨骨主之。

《针灸大成》:主惊痫,破心吐血,臂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备急千金要方》:主肩中痛,不能动摇。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肩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背不得屈伸而痛。

道医培训

经络穴位常识

1.有人能教我人体经络穴位的相关知识吗
人体经络与穴位的科学 经络的客观实在性,已不容怀疑。

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如声、光、电、热及同位素示踪等,都证明了经络的存在。令人遗憾的是在解剖学上仍卡能找到其结构实体。

即使在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也同样令人失望。“内景隧道,惟返观者照察之。

”本文在内景体察的基础上,结合众多的生理学结论,谈一下经络穴位的生理学基础,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经络系统——不同层次的特定间隙 笔者在《关于气的生理学思考》中己阐明如下结论。

即,气是人体内的液体系统,营气是血浆,卫气是液晶态组织液。 那么,运行液晶态组织液的通道就是经络一一一不同层次的特定间隙。

古人众多的结论也都证明经络系统是一种间隙结构。《灵枢·本藏篇》中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素问·经脉》中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索问·痹论》说:“卫气,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十盲膜,散于胸腹”。 不言而喻,“分肉”“腠理”等诸多的描述,就是今天术语中的间隙。

经络依大小可分勺孙脉、络脉、经脉。一般地说,孙脉多指细胞间隙,络脉多指大的细胞团块及组织之间的间隙,经脉多指大的器官(主要是肌肉)的间隙。

就象江河的大流向干流汇集一佯,由孙脉、络脉、经脉依次汇流。 《灵枢·痈疽》说:“……血和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

首句是指由血浆向组织液的渗透,后句则是由络脉向经脉,也就是由组织间隙到器官间隙的汇流。 《灵枢·经水》有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肤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为什么现在无论是活体解剖还是尸体解剖。都找不到经络呢?主要是由于观念的误差。

有人认为,纤络是一种象血管一样的管道。而事实上它是一种通道,不具备规则的形态学特点,循着细胞之间、组织之间、器官之间的间隙,忽而深浅、时而上下,倘遇入的空间,便“聚水成泊”枣这便是穴位厂。

缺乏这样的观点,即使是钻到了经络里面,也不知道它是什么。经络的存在依赖于气的运行。

“有气则开,无气则合。”古人把经络比作河流,实际上指的是“地下河”,不是地上河,更不是具有规则边界的“人工河”。

它通常无固定的界限(有人说以筋膜为界,这并不准确),边界呈开放性而非封闭性,冻胶态与液晶态的分界,就是模糊的边界。 透视到功夫深的师傅的经络亮且粗,就是液晶化程度高的缘故。

而病人患处呈黑色,则是液晶态受阻复为冻胶态,运行不畅而过多积累代谢产物所致。液晶态与周围实物及冻胶态的物理化学特性存在较大差异,所以,采用现代手段,如电、热、声、光、同位素示踪等测试,发现经络是宽约一毫米的低阻抗、电敏感、高振动的多功能线。

经络的气循环不同于血液循环,它除了和血液循环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外,还具有独到的作用。血液循环是由血管心脏构成的遍布全身的管道系统,结构上具有封闭性(否则,血便外溢了)由它完成人和外界的交换,吸人氧和养料并排出代谢产物。

而人体内部的沟通,如两细胞问的直接交换,血液循环就无能为力了,这就象铁路并不能完成社会各部门问的直接沟通一样。 这只能通过气循环枣循着两细胞间的间隙,由液晶态组织液,直接地、轻而易举地完成这交换。

它的意义在于更大可能地沟通了人体内部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心脏的搏动,所以,心脏停止了跳动,血液循环也就停止了。

气循环则不然,只要肢体还没有彻底干枯,有一定的液性,就存在它的循环。 因此,截肢的肢体,仍有经络存在。

据此,植物虽然没有血液循环,但有液体系统,仍有气循环,有经络存在。如香蕉5条,哈密瓜10一12条。

这也体现了生命的物质统一性。 二、穴位一一特定间隙的较大空间 透视到的穴位是经络线上的白色圆点,小的如绿豆,大的如蚕斗。

有的呈开放性,电波般地接收或发放外气。因人而异因穴而异。

结构上无固定的边界和规则的形态学特点,下面重点谈几个主要大穴。 1.上丹田一一脑室系统 体察得知,它位于头部的中心,即山根穴后,大小脑五官之间。

功力深者,可见渗透到较大空间。真气流入上丹田,迅速扩散,紧接着溅起金光闪闪的浪花,就象海浪撞击礁石一样,一浪打一浪,光彩夺目,生机活泼。

解剖而言,上丹田就是脑室系统,主要是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其内的液体就是脑脊液,它是液体系统的另一种形式,和组织液互相渗透,在中医常称为脑髓。

体察到此处的真气循环过程和脑脊液循环相同,不再赘述。并且还发现,从尾椎流出一股粗细如毛线的乳白色真气经小腹进入下丹田。

这点,望解剖家予以证实。 2.下丹田 体察知,它的空间较大,上自肚脐下自耻骨联合处,有6个气室,直径总约10厘米。

其形与鹅蛋相似,它的中心位于脐下三分,是全身真气的供应站。解剖而言,它在腹壁上,而不在腹腔中。

(有人讲是膀胱直肠膈,这是非常错误的)。 腹膜以外,皮下脂肪层以内,主要为腹直肌、斜肌、深筋膜、浅筋膜各部分问的较大间隙。

这些部分之间通过类似乳胶薄膜一样的筋膜连接,透明柔软而富有弹性。体察发现,这些筋膜随着呼吸的节。
2.请介绍下经络的基础知识请说说十二经的名称和各经的穴位,最好能加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支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

络脉由浮络、孙络和十五别络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为十二经脉,是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 其在人体躯干部的分布为: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胸、腹面,太阳经行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

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经。

其在头部的分布规律为: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足厥阴经行于巅顶。 其在四肢的分布规律为:阴经分布在肢体内侧,太阴经循行在前缘,少阴经循行在后缘,厥阴经循行在中线;阳经分布在肢体外侧,阳明经循行在前缘,太阳经循行在后缘,少阳经循行在中线。

十二经脉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按照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次序排列) 奇经八脉是:冲脉、任脉、督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此八脉分布不象十二正经那样规则,同脏腑不直接络属,相互间无表里关系,故称“奇经”,又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任脉:又称阴脉之海,其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

督脉:又称阳脉之海,其脉行于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及阳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阳经。 。
3.人体经络穴位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

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 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

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

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

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 *** 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

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

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

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

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

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 *** 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

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 *** 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

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

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 *** 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

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

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

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

击中后,冲击。
4.人体经脉穴位,名称和位置
头部穴位图(正面) 头维穴 发际穴 阳白穴 印堂穴 攒竹穴 鱼腰穴 外明穴 睛明穴 丝竹空 瞳子髎 承泣穴 球 *** 四白穴 迎香穴 人中穴 地仓穴 承浆穴 补充:前顶 通天 上星 神庭 承光 当阳 五处 曲差 眉冲 素髎 兑端 龈交 上迎香头部背面穴位图 百会穴 后顶穴 风府穴 风池穴 天柱穴 哑门穴 太阳穴 下关穴 客主人 耳门穴 听宫穴 翳风穴 颊车穴 大迎穴 人迎穴 补充:四神聪 强间 脑户 目窗 正营 率谷 承灵 脑空 头窍阴 完骨 天冲 颔厌 头临泣 悬颅 悬厘 听会 和髎 角孙 颅熄 玉枕胸部腹部穴位图 天突 璇玑 华盖 紫宫 玉堂 膻中 中庭 鸠尾 巨阙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阙 阴交 气海 石门 关元 中极 曲骨 会阴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腹通谷 幽门 步廊 神封 灵墟 神藏 或中 俞府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赝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髀关 足五里 阴廉 急脉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日月 期门 天池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中府 云门人体背部穴位图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灵台 至阳 中枢 脊中 悬枢 命门 腰阳关 肩中俞 肩外俞 附分 肩井 天髎 曲垣 秉风 天宗 臑俞 肩贞 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腰俞 会阳 长强 魄户 膏肓 神堂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 白环俞上肢内侧穴位图 天泉穴 天府穴 侠白穴 青灵穴 曲泽穴 尺泽穴 少海穴 孔最穴 郄门穴 间使穴 内关穴 列缺穴 经渠穴 太渊穴 大陵穴 灵道穴 通里穴 阴郄穴 神门穴 鱼际穴 少商穴 劳宫穴 少府穴 中冲穴 少冲穴上肢外侧穴位图 曲垣 秉风 巨骨 肩髎 肩髃 臑俞 肩贞 臑会 臂臑 消泺 手五里 清冷渊 肘髎 天井 小海 曲池 手三里 上廉 下廉 四渎 支正 温溜 三阳络 支沟 会宗 偏历 外关 养老 阳谷 阳池 阳溪 腕骨 后溪 中渚 前谷 液门 少泽 关冲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下肢内侧穴位图 箕门穴 血海穴 阴包穴 曲泉穴 阴谷穴 阴陵泉 膝关穴 地机穴 中都穴 漏谷穴 筑宾穴 蠡沟穴 三阴交穴 交信穴 复溜穴 商丘穴 中封穴 太溪穴 大钟穴 水泉穴 照海穴 然谷穴 公孙穴 太白穴 大都穴 隐白穴下肢外侧穴位图 居髎 环跳 髀关 风市 中渎 伏兔 阴市 梁丘 膝阳关 犊鼻 阳陵泉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丰隆 外丘 阳交 飞扬 光明 阳辅 悬钟 跗阳 解溪 冲阳 丘墟 太冲 陷谷 足临泣 第五地 内庭 行间 大敦 厉兑 足窍阴 至阴 侠溪 足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门 申脉 仆参 昆仑。
5.人体一共有多少穴位
穴道位于“经络”——能量的通路上。而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仅仅如此,便是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更何况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经络以外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后来又陆续发现了“新穴”,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体穴道的总数远超过1000个。

我在这里大致列出人体各部位的穴道名称,以便让你有所了解。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

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常见疾病的穴位汇总


1、脑炎后遗症: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200多个,计1510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8个穴位(依次数大小为序,下同)依次是足三里、阳陵泉、合谷、曲池、三阴交、大椎、环跳、悬钟、肩髃、肾俞、风池、外关、哑门、委中、内关、昆仑、百会、太冲。


2、小儿麻痹后遗症: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180多个,计100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3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环跳、悬钟、阳陵泉、曲池、合谷、肩髃、肾俞、大椎、风市、三阴交、解溪、外关。


3、腮腺炎: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50多个,计15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合谷、角孙、颊车、翳风、曲池、少商、耳尖、外关。


4、菌痢: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306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天枢、足三里、气海、曲池、合谷、关元、中脘、上巨虚、大椎、神阙。


5、肝炎: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50多个,计62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肝俞、三阴交、胆俞、阳陵泉、中脘、太冲、脾俞、大椎、期门。


6、心律失常: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203穴次,其中最髙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内关、心俞、神门、足三里、膻中、三阴交、厥阴俞、太溪。


7、高血压: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26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曲池、百会、风池、合谷、太阳、太冲、三阴交、行间、内关。


8、哮喘: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777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3个穴位,依次是肺俞、膻中、足三里、大椎、定喘、天突、肾俞、风门、丰隆、膏肓俞、太渊、合谷、尺泽。


9、(支)气管炎、咳嗽: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387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3个穴位,依次是肺俞、膻中、肾俞、定喘、天突、足三里、大椎、风门、心俞、丰隆、膏肓俞、脾俞、鱼际。


10、呃逆: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280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内关、足三里、中脘、膻中、膈俞、天突、太冲、翳风。

11、胃下垂: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30多个,计15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胃俞、中脘、脾俞、气海、内关、梁门、中枢。


12、胃痉挛、胃炎、胃脘痛、胃扭转、十二指肠溃疡: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110多个,计835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脾俞、天枢、上脘、太冲、三阴交、下脘、梁门、梁丘。


13、腹泻: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90多个,计737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天枢、神阙、中枢、长强、关元、内关、脾俞、气海、大肠俞。


14、遗尿: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386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9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关元、中极、肾俞、百会、气海、足三里、膀胱俞、阴陵泉。


15、尿潴留: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566穴次,其中最髙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中极、关元、阴陵泉、足三里、气海、曲骨、肾俞、膀胱俞、次髎。


16、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25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6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足三里、内关、间使、神门、风池。


17、减肥、高血脂: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21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足三里、丰隆、曲池、内关、阴陵泉、内庭、天枢。


18、肩痛: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110多个,计873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4个穴位依次是肩髃、曲池、肩贞、天宗、臂臑、条口、合谷、外关、肩前、肩髎、肩井、后溪、巨骨、承山。


19、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130多个,计1268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5个穴位,依次是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昆仑、秩边、悬钟、殷门、肾俞、大肠俞、风市、承扶、足三里、夹脊、次髎。


20、头痛: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130多个,计785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风池、合谷、太阳、百会、印堂、头维、太冲、足三里、三阴交、上星、率谷、内关。

21、面神经麻痹: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160多个,计260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4个穴位,依次是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白、太阳、下关、攒竹、迎香、翳风、风池、水沟、鱼腰、颧髎。


22、三叉神经痛: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360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下关、合谷、颊车、太阳、阳白、四白、攒竹、地仓、鱼腰、迎香。


23、偏头痛: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323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太阳、风池、率谷、合谷、太冲、足三里、丝竹空、百会、头维、悬颅。


24、中风: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240多个,计3414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8个穴位,依次是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肩髃、环跳、外关、太冲、悬钟、三阴交、廉泉、百会、风池、内关、地仓、颊车、风市、手三里。


25、癫痫: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的用穴共110多个,计513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1个穴位,依次是大椎、百会、足三里、丰隆、内关、腰奇、鸠尾、水沟、长强、间使、合谷。


26、神经衰弱、失眠: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276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7个穴位,依次是内关、足三里、神门、三阴交、风池、百会、心俞。


27、癔病: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263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合谷、内关、水沟、涌泉、足三里、中脘、曲池、太冲、神门。


28、落枕: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31穴次,其中最髙频次的7个穴位,依次是风池、悬钟、后溪、肩井、外关、肩中俞、养老。


29、颈椎疾病: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90多个,计39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1个穴位,依次是夹脊、大椎、风池、肩髃、曲池、天柱、合谷、后溪、天宗、肩井、外关。


30、腰痛、急性腰扭伤: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110共多个,计630穴次,其中最髙频次的11个穴位,依次是委中、肾俞、后溪、水沟、腰阳关、大肠俞、昆仑、命门、环跳、殷门、次髎。

31、泌尿系结石: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9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1个穴位,依次是肾俞、三阴交、京门、阴陵泉、足三里、关门、膀胱俞、中极、太溪、水道、天枢。


32、男性不育、阳萎,遗精、精少: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90多个,计845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3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关元、肾俞、中极、命门、次髎、足三里、太溪、气海、太冲、神门、曲骨、内关。


33、肠道病、(急)腹痛、肠梗阻: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282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中脘、天枢、内关、神阙、合谷、气海、三阴交、上巨虚、关元、大肠俞、阴陵泉。


34、胆石病、胆绞痛:

涉及该病证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68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9个穴位,依次是阳陵泉、胆俞、日月、足三里、期门、太冲、肝俞、胆囊穴、丘墟。


35、乳痈: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36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7个穴位,依次是膻中、肩井、乳根、内关、足三里、少泽、曲池。


36、痔: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30多个,计83穴次,其中最高颊次的5个穴位, 依次是长强、承山、次髎、二白、大肠俞。


37、月经病、崩漏: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49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关元、足三里、肾俞、气海、中极、太冲、血海、次髎、地机、内关、隐白。


38、胎位不正: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5个,计33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2个穴位,依次是至阴、三阴交。


39、缺乳: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9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5个穴位,依次是膻中、乳根、足三里、少泽、合谷。


40、疳积:

涉及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8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3个穴位,依次是四缝、足三里、内关。

41、疮疖: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10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5个穴位,依次是委中、合谷、曲池、大椎、足三里。


42、粉刺、痤疮: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06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5个穴位,依次是肺俞、合谷、曲池、足三里、大椎。


43、荨麻疹: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50多个,计222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9个穴位,依次是曲池、血海、足三里、大椎、合谷、风池、三阴交、委中、风市。


44、带状疱疹: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50多个,计192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曲池、阳陵泉、太冲、合谷、足三里、支沟、内关、肺俞、血海、三阴交。


45、麦粒肿: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20多个,计4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6个穴位,依次是太阳、曲池、合谷、肝俞、睛明、四白。


46、近视: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31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睛明、承泣、风池、攒竹、太阳、四白、合谷、光明、瞳子髎、丝竹空。


47、耳聋、聋(哑):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90多个,计495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翳风、听宫、听会、耳门、合谷、中渚、哑门、风池、百会、廉泉、外关、太溪。


44、鼻衄、鼻(窦)炎、嗅觉缺失: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90多个,计43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合谷、迎香、上星、印堂、足三里、少商、风池、百会、太冲、肺俞、攒竹、列缺。


49、失语(音):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23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12的个穴位,依次是合谷、廉泉、哑门、涌泉、内关、金津玉液、水沟、天突、照海、神门、通里、列缺。


50、咽喉病:

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328穴次、其中最高频次12个穴位,依次是合谷、少商、曲池、大椎、天突、人迎、廉泉、照海、太溪、内庭、鱼际、尺泽。 (本文摘自网络)

我对象经常 天宗穴、巨骨穴、肩贞穴这一圈难受~肩后肩贞穴疼痛,用手按摩轻敲会舒服一些,该怎么办?

你好,就你所描述的情况及结合你对象的职业来看,应该诊断为肩胛带肌群综合症比较确切。
因为从你按压的有痛的穴位来看至少涉及了冈上肌、冈下肌、斜方肌、肱三头肌长头、三角肌等肌肉,比如你所说的活动胳膊时肩胛骨处会有响声,加上天宗穴处有压痛,那就要考虑冈上肌受损的可能了;而如果从你所画的范围来看,那涉及的肌肉就更广了,所以不能无法单纯地以一两个肌肉病症来解释,而应该考虑为一个肌群的病症。而导致你对象症状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劳损。这应该是跟她从所事的职业有关,我们都知道电子行业的压力大,工作量也大,经常要加班加点,每天工作时间可能要十几个小时,而且经常一开始工作就没办法停下来,有些人工作时经常要悬着胳膊,或是抬着头,或是低着头等,而长时间的保持一个姿势工作就容易造成肌肉劳损,刚开始可能只是肌肉酸胀不适而已,时间长了就会疼痛了,再加上在厂房里面经常开着空调或是风扇,有些人还对着吹,这样就更容易产生疼痛的症状了,中医来讲这就是感受了风寒之邪,而寒性凝滞,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故会出现上述部位如肩胛骨区或是脖子处疼痛等;而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比如表现为脖子酸痛、手臂酸麻等可能被误诊为颈椎病,肩关节周围处疼痛、活动受限可能被误诊为肩周炎。
而关于治疗嘛,还是祛除病因最为重要——避免长期劳作导致肌肉劳损,并避免局部受凉(风扇或空调对着吹),另外还要配以中医的针灸推拿(最好是找专业的医师治疗),既然你针灸不方便,那就给她按摩吧,但按摩的范围要够广(建议你上至颈椎,下至胸椎,外延至腋中线及上臂都给按麻放松,重点部位放在肌肉的起止点上,手法主要用揉法、滚法、弹拨法、点压法、推法,如果是专业人员还可以配合上颈、胸椎的扳法,调理一下颈胸椎的小关节),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天宗穴或是巨骨穴或是肩贞穴而已;另外,还要配合自身的功能锻炼,这点很重要,平时经常做做耸肩、活动肩关节、颈椎等;如果要吃药的话,西医除了止痛药外是没有什么特殊的办法的,还是以中药为好,可以吃一些活血行气,袪风散寒的中药,如桃红四物汤加防风、羌活等(因为没看到你对象她本人,她的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所以上面的方药只能供参考而已),最好是能够到当地找个中医生辩证处方,这样开出来看方子才能对证,效果才好。最后祝你爱人早上康复。

股穴(穴位)是什么作用?

人体108要害穴位0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後发际正中上七寸。0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後约一寸凹陷处。0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0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後方的凹陷处。0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0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0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0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09、素胶:在鼻尖端正中处。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13、下关: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14、风府:在後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16、脑户:在後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後缘处。19、哑门:在项後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21、天容:在下颌角後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24、天牖:在乳突後下方、胸锁乳突肌後缘近发际处。25、天柱:在哑门穴旁开三寸处。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27、翳风:在耳垂後、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28、扶突:在胸锁乳突肌後缘与结喉相平处。29、天窗:在颈外侧部、下颌角下,扶突穴後、胸锁乳突肌後缘处。30、天鼎:在胸锁乳突肌後缘,扶突穴下一寸处。31、天突: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处。32、膻中: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33、气海: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34、大包:在极泉穴与第十一浮肋端之中点处。35、腹哀:在大横穴上三寸、即剑突尖下。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阙穴旁开三寸五分处。37、鸠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38、神阙:在腹部、脐窝中央处。39、步廊:在中庭穴旁开二寸处。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41、日月: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即期门下一寸。42、上脘:在腹部正中线上,脐上五寸处。43、京门:在第十二肋骨头下。44、急脉:在大腿内侧面上部,从耻骨联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45、梁门:在腹上部、脐上四寸、中脘穴旁开二寸处。46、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47、库房:在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处,即华盖穴旁开四寸。48、维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五分处。49、渊腋:在腋下三寸,乳头旁开四寸陷中。50、中府:在云门穴下方约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间,距胸骨正中线六寸处。51、下脘:在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52、不容:在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即巨阙穴旁开二寸处。53、带脉:在章门穴下与脐相平处。54、乳中:在乳头中央处。55、乳根:在乳头直下第五肋间。56、关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脐下三寸处。57、中极:在脐下四寸处。58、曲骨:在脐下五寸,耻骨联合上缘。59、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处。60、天枢:在肚脐旁开二寸处。61、食窦:在任脉旁开六寸的第五肋间。62、会阴:在大便前(指肛门)小便後两阴之间。63、大椎: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64、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65、天宗:在肩胛岗下窝的中央。66、至阳: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间。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69、魂门: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开三寸处。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72、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73、胃仓: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三至四寸处。76、命门:在第二、三椎之间。77、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高处。78、长强:在尾骨尖与肛门之间。79、巨骨:在锁骨肩胛岗之间凹陷处。80、臂臑: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稍前处、肩(骨禺)与曲池的连上。81、尺泽:在肘横纹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28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