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俞穴位于背部脊柱区,第六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
督俞穴位于背部第六胸椎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督俞穴的准确位置图
俯卧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灵台(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有斜方肌,背阔肌肌腱,最长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后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肩胛背神经,第六或第七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六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督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颈横动脉降支。分布着肩胛背神经,第六、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五、六、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分布。该穴深部为第六肋间结构。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竖脊肌。
布有肩背神经,第六、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六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
督俞穴意义:体内所生的纯阳之气由此输入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功效作用:补阳益气,督俞穴有宽胸利膈、调肠和胃,理气止痛,强心通脉的作用。
督俞穴主治心、胸、腹等疾患,如心痛、胸闷、呃逆、腹痛腹胀、肠鸣、恶寒发热、背部疔疮等。
现代又多用督俞穴治疗心内外膜炎、冠心病心绞痛、膈肌痉挛、乳腺炎、皮肤瘙痒症、银屑病等。
督俞穴主治心痛,腹痛,肠鸣,呃逆;以及心绞痛,乳腺炎,银屑病等。
循环系统疾病:冠心病,心绞痛,心动过速,心内外膜炎;
其它:胃炎,膈肌痉挛,乳腺炎,皮肤瘙痒,银屑病等。
督俞穴配内关穴治心痛、胸闷。
督俞穴配合谷穴、足三里穴,有理气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呃逆,腹胀。
督俞穴配肩井穴、膻中穴,有清热活血,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乳腺增生。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
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督俞。督,督脉也,阳气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督脉的阳气由此输向膀胱经。本穴为膀胱经接受督脉阳气之处,故名。
·高盖。高,上也,天部之气也。盖,护盖也。高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阳热之气,性干燥,所处为天之天部,如卫外护盖,故名高盖。
·商盖。商,计时之漏刻也。盖,护盖也。商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弱小阳气。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阳热之气,性干燥,至本穴所在的膀胱经后散热缩合为弱小的水湿之气,气属外卫之护盖,而弱小水湿之气则如从漏刻中滴出一般,故名商盖。
·高益。高,上也,天部之气也。益,益助也。高益名意指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纯阳之气。本穴物质为督脉传来的纯阳之气,性干燥,与背俞各穴传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相比所处的天部层次为高,对膀胱经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有益助的作用,故名高益。
督俞为经穴名(Dūshù)。出《太平圣惠方》。别名高盖。属足太阳膀胱经。督指督脉,俞即转输,此穴居督脉中点之旁,是督脉之气转输的部位,故名督俞。
《太平圣惠方》:主腹中痛,雷鸣。
《针灸大成》:主寒热心痛。
道医培训1按摩背部能减肥吗 背部按摩是可以减肥的。
按摩减肥是最适合懒人的减肥方式,不过这种减肥方式见效比较慢,因此背部按摩减肥要长期坚持,如果配合减肥的饮食和运动就更加有效了。
2背部怎么按摩可以减肥
3按摩减肥的原理
在人体的背部有一条经络线,只要疏通它,很多疾病,不知不觉中减轻或消失了,为什么呢?
因为这条经络上,有12个十分重要的灵穴,它们浓缩了人体精气神、五脏六腑的全部信息!
这些年,中国传统的经络穴位 养生 法大行其道,从简单的“敲胆经”到“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全面保健,真可谓是“几处早莺争暖树,乱花渐欲迷人眼”。
听到最多的提议是:
能不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让喜欢中医的人迅速了解经络的精髓,甚至能够立刻用经络来为自己保健 养生 呢?
这就需要在全身20多条经脉、300多个穴位中,寻找最能“浓缩经穴精华”的关键经络和穴位。
惊喜地发现: 有一条经络上的十二个穴位,恰巧浓缩了人体精气神、五脏六腑的全部信息!
这条“浓缩精华”的经络,就是人体后背的膀胱经。膀胱经上依次排列的12个穴位,分别代表了人体各个脏腑。真是太奇妙了,一年有十二个月,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岁月印痕。而人体的这十二个要穴,分别体现着五脏六腑的 健康 状况。
对于有经验的中医来说,点按这十二个穴位之时所遇到的疼痛、结节等异常状况,就“诉说”了你五脏六腑相应部位的疾病。而再进行持续不断地点按,也就是在调理和治疗你的疾病,手指就相当于针灸,“以指代针”就能让很多疾病在不知不觉中减轻或消失。
有人会惊奇地说:真有这么神奇吗?
其实,这就像西医通过一滴血,就能检测出人体的很多重要 健康 指标一样,中医通过一条经络上的12个穴位,也能检测出身体内部脏腑的大致 健康 情况。
后背的膀胱经是人体自生的。
怎样自我诊断呢?简单地说,当身体的某个脏器(比如心脏)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在相应的经络、穴位上得到异常反应(比如:疼痛、结节等)。比如,肺部有病,通常会在肺俞穴出现疼痛、结节反应;心脏有病,通常会在心俞穴出现疼痛、结节反应……通过对于五脏穴位的点按,就能够大致对自己的身体五脏疾病有所了解。
同样,通过对五脏穴位的点按,也能够进行 养生 治病。比如,如果心脏有病,就可以通过不断地按摩心俞穴,来改善心脏的气血功能。持续的按摩,会让心俞穴上的疼痛、结节等异常反应逐渐消失,这也就意味着心脏功能的到恢复。其他脏腑疾病的 养生 治疗,也是这个道理。五脏六腑,是中医所讲的全部脏腑。提起“肺、心、肝、脾、肾”这五脏大家都不陌生,而提起六腑来说,就可能有人会有点陌生。
其实,“脏”和“腑”相互对应,比如说,有个成语叫做“肝胆相照”,脏有肝,腑就有胆;同样,“脾胃”也是一个联在一起的词语,脏有脾,腑就有胃;同样,脏有肾,腑就有膀胱。有人会说了,肺和大肠、心和小肠有什么联系啊?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事情做类比:人在大便(属大肠)的时候,通常要憋气(属肺),肺与大肠的关系就很容易记住了;临床上常可见心烦(属心),而出现尿少、尿赤现象(属小肠),心与小肠的关系也容易记住了。
且慢,我们常说的是“五脏六腑”,但是刚才只提到了“五腑”——大肠、小肠、胆、胃、膀胱,还有一个腑没有提到。这个腑就是“三焦”。
又有人会说,脏和腑都是一一对应,有六腑,是不是就应该对应六脏呢?是的,五脏之外的第六脏其实就是和“三焦”相对应的“心包”,指心外的包膜,通常附在“心”所在的条目之中,所以,“五脏”的说法,其实也就算是“六脏”的简称了。“五脏六腑”已经包含了人体的最主要的12个器官。而人体后背的这12个穴位,就是人体全部重要内脏的“缩影”,当然也就包括了调理人体“精气神”的要穴。
这些穴位甚至都不需要你去死记硬背,你只需要知道:后背上这些穴位的上下排列次序,基本相当于人体内脏的排列顺序,而且名称基本相同。比如,肺在人体内脏的最上方,心(心包)在稍下方、肝胆在更下方、脾胃再下,肾、大小肠和膀胱在最下方,那么,相对应的穴位,也大致按照这样的上下顺序排列,瞧,不用记忆就轻松记住这些穴位了吧。
但还是有朋友会说:“我们自己毕竟不是医生,能不能教我们一个更加简便而有效的保健法呢?”
当然可以。那么多的保健方法,其实道理都是相通的,当你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甚至你自己都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保健方法。
既然后背这条脊柱两侧的“ 健康 要道”如此重要,那么,只要点按、推拿、敲打……那么就会起到特别好的保健作用。为什么中医拔罐治疗,通常要在脊背部位拔火罐,其实,就是为了畅通十二个要穴的气血,让 健康 的气血重新贯通,精气神就能重焕光彩。那么,可不可以换种更加便捷、好学、安全的 养生 法呢?当然可以,道理你明白了,你就可以自己 探索 了。
比如,为了加大对十二要穴的点按力度,使得 养生 治病效果更大,可以将脊柱两边的皮肤(十二经络所在的区域)进行捏提,双手交替捻动向前,一直沿着十二经络线进行捏提。
有人风趣地把这种对经络穴位的连续刺激称之为“地毯式轰炸”,能够有效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这种 养生 法,通常在中医学上被称之为“捏脊”。无论是孝顺的子女为年迈的父母亲、年轻的父母为自己的可爱宝宝,还是夫妻之间为亲爱的“另一半”,都可以按照上述方法进行 养生 保健。道理明白了,具体的手法就没有必要那样机械,只要能把经络穴位点按、按摩或推拿得“开”,就可以了。
后背上的膀胱经如何养护?
还会有人“得寸进尺”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 健康 要道”的 养生 ,自己一个人能不能练习呀?我还是那句话,道理懂了,就要自己悟了。大方向是把后背膀胱经的区域按摩、揉搓、敲打到就可以了,不必拘于哪种具体做法。比如,用一只市场上买的橡胶做成的按摩锤,自己沿着背部膀胱经的位置(请见插图)进行敲打,从上往下敲打和从下往上敲打都可以。在洗澡擦干的时候,可用毛巾重点对背部膀胱经的区域进行用力拉搓,相当于一只手在替你按摩。当然,我自己也悟出了适合自己的 养生 办法(呵呵,不一定适合你),用手背轻轻拍打(敲打)自己的后脊背,从下往上也行,从上往下也行,怎么舒服怎么来。撞墙也是打开膀胱经很不错的方法,撞墙具体操作方法:
离墙15-20厘米站立,全身自然放松,用背部向后撞击墙壁,待身体弹回后,再撞击,约一秒钟撞一下,并随着撞击的节奏自然呼吸。撞击时,动作要有力但不可过猛,要协调均匀。
碰撞的顺序是:背的上部、下部、腰、左右肩胛、左右侧背部,争取整个背部全部撞到。当撞击上背部时,可以刺激到主治肺部疾病的肺俞穴、主治心脏疾病的心俞穴,能宽胸理气的督俞穴以及理血、宽中、和胃的膈俞穴。当撞击下背部时,可以刺激主治肝脏疾病的肝俞穴和主治胆囊疾病的胆俞穴,还有健脾、和胃、化湿的脾俞穴等等。撞击左右肩胛上的穴位,对治疗头部、面部疾病、颈椎病、肩周炎有特效。撞击背的侧部,能够宽胸理气、治疗肋间疼痛。还可以尽量挺胸,向后撞击颈肩的大椎、风门等穴位,可以治疗颈椎病、颈肩综合症。
背部撞墙法虽然很简单,但在锻炼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做到循序渐进。一开始可以先撞击5-10分钟,渐渐地增加到30分钟左右,撞击到背部已明显发热,这是背部的各个穴位及其所属的肮脏都得到了有效的保养,从而极大地激发了防治疾病的巨大潜能。一般撞击后背几分钟后,就会有打嗝、放屁等情况出现,这是体内脏腑排泄废气的结果。这是背部撞墙法特有的通络顺气的功效,这不是简单地做做背部按摩、推拿能与之相比的。
这种保健方法要注意的是:年纪大的人可以只撞3-5分钟,而对患有严重心脏病、尚未确诊断的脊柱病、内脏下垂、血压过高、晚期肿瘤等症的病人,则不宜用此法锻炼。撞击背部时,有少数人会有头晕、头胀等不适感觉,这是人体经络调整的正常现象,不要担心,我撞好以后就觉的头胀,只要酌情控制撞击的时间及力度,这些症状会渐渐地消失。
——END——
⊙运营编号:YNZY0003
第三节常见50个穴位的作用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上的穴位总称,又称十四经穴或十四经腧穴,在腧穴学中是主体,多指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十四经脉循行线上的针灸、按摩刺激点。十四经穴的数目是单穴52 个,双穴309个,共361个,另外还有48个经外穴。
全身每个经穴都具有三个方面的主治功能,即局部治疗功能邻近治疗功能,远端和全身治疗功能。
一四经穴中有一些常用的保健穴位,它们不仅具有医疗作用还具备保健作用。例如,合谷除可以治疗头痛、手腕肿痛、全身发热外,还可以疏筋活血;百会可治头痛、头晕,还可以增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防止头发脱落等。
现将全身常用的50个保健穴位的作用、位置、适应症分别介绍如下。
1、中府
位置:位于前胸外上方,乎第一肋间隙,距胸正中线6寸。
作用:咳嗽气喘,胸中烦闷,肩背痛,腹胀呃逆。
手法:点、按、揉、摩。
2、尺泽
位置: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作用:咽喉肿痛,胸部胀满,肘臂挛痛。
手法:推、按、揉。
3、手三里
位置:位于前臂背面挠侧,曲池下2寸。
作用:手臂麻疼,屈伸不利,腹胀。
手法:按、揉、拨。
4、迎香
位置: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0.5寸,鼻唇沟中。
作用:鼻塞,鼻炎,口眼歪斜。
手法:掐、点、揉。
5、下关
位置:在面部耳前方,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开口即闭。
作用:口感齿痛,耳聋,牙关开合不利。
手法:拨、点。
6、头维
位置:在头侧部,额角发际上0.5寸。
作用:头痛目眩,眼痛,视物不清。
手法:揉、点。
7、辟关
位置:在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平臀横纹。
作用:腰痛膝冷,腹痛。
手法:点、压、揉、摩、拨。
8、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外侧,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犊鼻穴下3寸。
作用:腹胀呕吐,胃痛,消化不良。
手法:揉、点、拨。
9、三阴交
位置:在内踝窝点上3寸。
作用: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失眠,神经性皮炎。
手法:点、掐、揉、擦。
10、神门
位置: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掌横纹尺侧端。
作用:心悸失眠,骨蒸盗汗。
手法:点、揉。
11、睛明
位置: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作用:目赤肿痛,近视色盲。
手法:按、揉、推、捏。
12、攒竹
位置:在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作用:目视不明,眼睑?动。
手法:点、按、揉、推、捏。
13、大抒
位置: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发烧咳嗽,背项强痛,头痛鼻塞。
手法:按、揉、点。
14、肺俞
位置: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咳嗽气喘,胸满,盗汗,
手法:按、揉、弹拨、推。
15、心俞
位置: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心悸健忘,惊悸心烦,心痛。
手法:按、点、揉、推。
16、督俞
位置:在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腹满胀痛,肠鸣逆气。
手法:揉、按、点、弹拨、推。
17、隔俞
位置: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胃脘胀痛,呃逆呕吐。
手法:按、揉、压、推。
18、肝俞
位置: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胁痛满闷,目疾,唾血疼痛,多梦失眠。
手法:揉、点、按、推。
19、胆俞
位置: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口苦,饮食不下,咽痛咽干。
手法:按、拨、点、推。
20、脾俞
位置: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胃脘胀痛,呕吐。
手法:点、按、揉、推。
21、肾俞
位置: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月经不调,腰膝冷痛,咳喘气少,耳鸣目花。
手法:揉、按、推、搓。
22、承扶
位置: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线。
作用:腰、股、臀、骶部疼痛,大便难.
手法:点、揉、按。
23、殷门
位置:在大腿后面承扶与委中连线上,承扶下6寸。
作用:腰脊强痛,大腿疼痛。
手法:点、按、揉。
24、委中
位置:在?横纹中点。
作用:中风昏迷,?筋挛急,下肢痿痹。
手法:按、揉、推、拿。
25、秩边
位置:在臀部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大小便不利,腰骶痛。
手法:按、点、推。
26、承山
位置:在小腿后面正中。
作用:便秘,腰背疼痛,疝气,痔疾。
手法:点、按、压、揉、叩击。
27、昆仑
位置:在足部外踝的后方。
作用:脚跟痛,腰痛。
手法:揉、点、按、拨弹。
28、涌泉
位置: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作用:头晕眼花,咽喉痛,转筋,足心热。
手法:推、按、揉、擦。
29、四满
位置:脐下2寸,腹中线旁开约0.5寸。
作用:月经不调,阳痿,腰脊痛。
手法:点、拿。
30、大陵
位置: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
作用:腕关节疼痛,胃痛。
手法:按、揉、弹拨。
31、劳宫
位置:在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掌心横纹中。
作用:中风昏迷,口臭,心痛。
手法:按、揉、拿。
32、外关
位置:尺骨与挠骨之间,腕背横纹上2寸。
作用:五官疾病,手臂屈伸不利,手颤。
手法:按、揉。
33、颅息
位置:沿耳轮连线上、中3分之1的交点。
作用:头痛耳疾。
手法:点、揉。
34、风池
位置:在枕骨之下,斜方肌上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
作用:头痛眩晕,颈项强痛,感冒中风。
手法:拿、按、揉。
35、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作用:肩背疼痛,手臂不举,诸虚百损。
手法:拿、按、揉、滚。
36、环跳
位置: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3分之1与
内3分之2交点处。
作用:腰腿疼痛,瘫痪,半身不遂,闪腰。
手法;点、按。
37、长强
位置:在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便秘,腰背疼痛,便血,癫狂。
手法:点、揉。
38、腰俞
位置:在骶部后正中线上,骶管裂孔处。
作用: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腹泻。
手法:点、揉、擦。
39、命门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凹陷中。
作用:腰痛虚损,五劳七伤,头晕耳鸣。
手法:点、揉、擦。
40、大椎
位置: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作用:肩背疼痛,角弓反张,呕吐,中暑。
手法:点、揉、摩、搓。
41、百会
位置: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两耳尖连线与头正中线交点
处。
作用:头痛,眩晕。健忘,耳鸣鼻塞。
手法:点、揉、切。
42、中极
位置:在脐下4寸,腹正中线上。
作用:月经不调,阳痿早泄,水肿。
手法:点、揉、颤。
43、关元
位置:在脐中下3寸。
作用:虚劳冷惫,少腹疼痛,消渴,阳痿。
手法:点、揉、颤。
44、气海
位置:在脐中下1.5寸。
作用:绕脐腹痛,水谷不化,大便不通。
手法:点、揉、颤。
45、神阙
位置:在脐中央。
作用: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小便不禁。
手法:揉、摩、擦。
46、华盖
位置: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一肋间隙。
作用:咳嗽气喘,胸胁痛,咽肿。
手法:点、揉、推。
47、天突
位置:在胸骨上窝中央。
作用:咳嗽哮喘,梅核气,咽喉肿痛。
手法:点、揉、推。
48、印堂
位置:在两眉头连线之中点。
作用:头晕头痛,三叉神经痛。
手法:点、揉、推。
49、鱼腰
位置:眉毛中点直对瞳孔处。
作用:目赤肿痛,眼睑下垂,口眼?斜。
手法:点、揉。
50、太阳
位置:在颞部,眉梢与目外肌之中点,外开1寸凹陷处。
作用,偏头痛,目赤,牙痛。
手法:点、按、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27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