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大横的准确有哪些作用,针对哪些疾病_大横穴位有哪些作用,针对哪些疾病

健康生活 2023-09-20 21:59:09

大横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大横穴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另说大横在腹正中线旁开4寸《针方六集》;旁开4.5寸《针灸资生经》。

大横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仰卧位,大横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距脐中(神阙穴)4寸。

解剖位置

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大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9、10、11肋间经神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渐薄,内有腹壁浅动、静脉及胸神经前支和外侧支。腹肌由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0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第10肋间神经、动脉。

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及第十肋间动、静脉。

大横穴的作用

特异性:大横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

大横穴意义:脾经气血在此形成水湿风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和地部的经水。

运行规律:水湿风气向腹哀穴上行,经水循脾经下行。

功效作用:转运脾经水湿,大横有温中散寒,调理肠胃,理肠温中,通调肠胃的作用。能治肠腹气之病,为治腹痛、泻痢的常用穴。

主治疾病

大横穴主治腹痛,腹泻,腹胀,泄泻,便秘,习惯性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麻痹,痢疾,久痢,肠寄生虫病,肠蛔虫症,四肢痉挛,流行性感冒等。

大横穴主治腹痛、腹泻、大便秘结。

大横穴主治脾胃及局部疾患:如腹胀、腹痛、泄泻、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等。

现代又多用大横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习惯性便秘、肠麻痹、肠寄生虫病等。

大横穴主治腹痛,泄泻,便秘,痢疾;以及肠蛔虫症等。

大横穴主治腹胀,腹痛,泄泻,痢疾,便秘。

消化系统疾病:肠炎,习惯性便秘,久痢,肠麻痹,肠寄生虫;

其它:四肢痉挛,流行性感冒。

穴位配伍

大横穴配天枢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腹痛、腹泻。

大横穴配四缝穴、足三里穴,治肠道寄生虫病。

大横穴配天枢穴、上巨虚穴,治绕脐腹痛。

大横穴配水沟穴、合谷穴,治癔症。

大横穴配天枢穴、足三里穴治腹痛。

刺灸法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刺方法

一般直刺1.0~1.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同侧腹部。

平刺2~2.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同侧腹部。

平刺2.0~2.5寸透神阙治肠寄生虫症,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同侧腹部;

治疗腹痛时,可用盘旋法。

艾灸方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大横穴的妙用

在电脑前久坐还会伤“脾”。许多人在久坐后会感觉腰臀部不适,如腰痛、臀部结疖等。事实上,表面上看是“久坐伤肉”,但中医认为皮、肉、筋、骨、脉各有所主。其中,“脾主肌肉四肢”,如果久坐而不活动,会使脾脏功能受损,从而导致肌肉萎缩,许多人在久坐后会感觉身体困倦就是这个道理。另外,脾虚还会诱发肥胖。因此,办公室一族在久坐后还可以按揉一下大横穴。

大横穴位于肚脐旁开4寸,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可以温中、健脾、理肠。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不理解,脾经上这么多穴位,为什么偏偏选择大横穴呢?这主要是因为大横穴的“大”,指的是穴内气血作用的区域范围大的意思。

大横穴解析

·大横。大,穴内气血作用的区域范围大也。横,穴内气血运动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风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天部横向传输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腹结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脾部外散之热,水湿云气胀散而形成风气,其运行方式为天部的横向传输,故名。

·肾气。肾,水也。气,天部的气态物也。肾气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腹结穴地部泥水混合物气化的水湿云气,在向本穴运行的过程中,它是由天部的稍高层次横向传至本穴的天部稍低层次,水湿进一步集结在云系之中,如肾水之运行,故名肾气。

·人横。人,气血物质所处的层次为地部之上、天部之下的人部也。横,穴内气血运行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人横名意指穴内气血在人部横向传输。理同大横名解。

·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物质不光有天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同时还有腹哀穴下行传来的地部经水,其地部经水由本穴外溢脾部,有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附注: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大横穴的意义

大横为经穴名(Dàhéng SP15)。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肾气。属足太阴脾经;大横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大即巨大,横为竖之对,本穴平脐,内应横行结肠,故名大横。主治腹痛,腹泻,腹胀,泄泻,便秘,习惯性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麻痹,痢疾,久痢,肠寄生虫病,肠蛔虫症,四肢痉挛,流行性感冒等。

大横的别名:肾气(《医学纲目》)。

大横穴出处

《针灸甲乙经》:大横,在腹哀下三寸,直脐旁,足太阴、阴维之会。刺入七分,灸五壮。

大横穴名解

大即巨大,横为竖之对,本穴平脐,内应横行结肠,故名大横。

横,与纵、竖、直相对,又指脐。道经称脐为横津。本穴在腹哀下3寸,内应横结肠,其处至广而大,横与脐平,在脐旁之大横纹中,故名“大横”。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大横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惊怖心忪,少力,灸大横五十壮。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灸大横随年壮。

《外台秘要》:挟脐旁,去两边各四寸五分。

研究进展

治疗内科腹痛

患者取屈膝平卧位,选择大横,用双手拇指与示指、中指的指腹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拿捏住所选部位的肌肉,进行3~5min,提捏20次/min。结果显示,推拿大横治疗组与654-2注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同样具有止痛的作用。

治疗便秘

有报道,依次按压大横、中脘、章门各1~2min,后改按压为顺时针方向揉摩5min。每日早、晚各1次,1周为一疗程。指压治疗后68例患者治愈42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无不良反应。

治疗尿失禁、尿潴留

针刺大横得气后,施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min,间歇行针2~3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驱蛔

针刺大横穴有一定的驱蛔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大横穴对儿童肠道蛔虫症有显效。

治疗急性胃肠炎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大横穴对于急性胃肠炎有显效。

道医培训

人体所有穴位及其详细作用?

附图给你人体全部穴位图,至于每个穴位的作用,那得一本书,这里也弄不下,你可去书店找寻。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48个经外奇穴,共409个穴位。 头部穴位图(正面)
头维穴 发际穴 阳白穴 印堂穴 攒竹穴 鱼腰穴 外明穴 睛明穴 丝竹空 瞳子髎 承泣穴 球后穴 四白穴 迎香穴 人中穴 地仓穴 承浆穴
补充:前顶 通天 上星 神庭 承光 当阳 五处 曲差 眉冲 素髎 兑端 龈交 上迎香

头部背面穴位图
百会穴 后顶穴 风府穴 风池穴 天柱穴 哑门穴 太阳穴 下关穴 客主人 耳门穴 听宫穴 翳风穴 颊车穴 大迎穴 人迎穴
补充:四神聪 强间 脑户 目窗 正营 率谷 承灵 脑空 头窍阴 完骨 天冲 颔厌 头临泣 悬颅 悬厘 听会 和髎 角孙 颅熄 玉枕

胸部腹部穴位图
天突 璇玑 华盖 紫宫 玉堂 膻中 中庭 鸠尾 巨阙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阙 阴交 气海 石门 关元 中极 曲骨 会阴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腹通谷 幽门 步廊 神封 灵墟 神藏 或中 俞府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赝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髀关 足五里 阴廉 急脉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日月 期门 天池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中府 云门

人体背部穴位图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灵台 至阳 中枢 脊中 悬枢 命门 腰阳关 肩中俞 肩外俞 附分 肩井 天髎 曲垣 秉风 天宗 臑俞 肩贞 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腰俞 会阳 长强 魄户 膏肓 神堂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 白环俞

上肢内侧穴位图
天泉穴 天府穴 侠白穴 青灵穴 曲泽穴 尺泽穴 少海穴 孔最穴 郄门穴 间使穴 内关穴 列缺穴 经渠穴 太渊穴 大陵穴 灵道穴 通里穴 阴郄穴 神门穴 鱼际穴 少商穴 劳宫穴 少府穴 中冲穴 少冲穴

上肢外侧穴位图
曲垣 秉风 巨骨 肩髎 肩髃 臑俞 肩贞 臑会 臂臑 消泺 手五里 清冷渊 肘髎 天井 小海 曲池 手三里 上廉 下廉 四渎 支正 温溜 三阳络 支沟 会宗 偏历 外关 养老 阳谷 阳池 阳溪 腕骨 后溪 中渚 前谷 液门 少泽 关冲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下肢内侧穴位图
箕门穴 血海穴 阴包穴 曲泉穴 阴谷穴 阴陵泉 膝关穴 地机穴 中都穴 漏谷穴 筑宾穴 蠡沟穴 三阴交穴 交信穴 复溜穴 商丘穴 中封穴 太溪穴 大钟穴 水泉穴 照海穴 然谷穴 公孙穴 太白穴 大都穴 隐白穴

下肢外侧穴位图
居髎 环跳 髀关 风市 中渎 伏兔 阴市 梁丘 膝阳关 犊鼻 阳陵泉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丰隆 外丘 阳交 飞扬 光明 阳辅 悬钟 跗阳 解溪 冲阳 丘墟 太冲 陷谷 足临泣 第五地 内庭 行间 大敦 厉兑 足窍阴 至阴 侠溪 足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门 申脉 仆参 昆仑

侠客风云传-穴位位置及作用详解


《侠客风云传》逍遥谷修炼中,随着剧情的发展,玩家会被提问各种穴道位置及作用,有很多玩家表示穴位太多记不住,今天小编带来“Nicho”分享的《侠客风云传》穴位位置及作用详解,一起来看吧。
某天,老爷子会问主角是否遇到问题了,主角说自己遇到了瓶颈,师傅表示要用内功助主角打通穴脉。这里需要玩家选择“百会穴”,具体位置相信看过一点儿武侠电影的朋友都知道在头顶最上面。
将鼠标移动到该位置,按下左键就可以完成要求了。
这里我们再来介绍下侠客风云传穴位效果及位置,顺便了解下科学知识。
肩井穴:
刺激这肩井穴,能减轻肩颈的酸痛及手臂麻木
檀中穴:
刺激檀中穴,能舒缓咳嗽、胸闷胸痛及肋间神经痛。
大横穴:
刺激大横穴,能治便秘及腹胀肠鸣。
中脘穴:
刺激中脘穴,能舒缓胃部疼痛。
曲泽穴:
刺激曲泽穴,可治手颤及手指关节痛。
印堂:
刺激印堂,可治打鼾。

张梦雪大横穴丰隆穴三阴交穴太冲穴部位都在哪里

1、大横穴位于腹中部,肚脐旁开4寸的地方。
2、丰隆穴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
3、三阴交穴位于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
4、太冲穴位置在足背,第1、2距骨间,距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27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