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定位:食窦穴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食窦穴的准确位置图
仰卧位,在中庭(任脉)旁开6寸,第五肋间隙处取穴。
仰卧位,乳中旁开2寸,向下一肋,当第5肋间隙处取穴。横平内侧的乳根、步廊、中庭,四穴略呈一弧形分布,其弧度与第5肋间隙弧度相应。
食窦穴取法,须先单臂上举,以开经穴之路,然后下针,乃有疗效,有此经道之开,乃通传导谷气之路,即开通食饮之孔道也。
在第五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食窦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第五肋间结构、胸内筋膜。皮肤由第4、5、6肋间神经的外侧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疏松,内有皮神经及胸腹壁浅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经胸大肌表面的深筋膜和其下缘,入前锯肌,再深进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血管和神经。前二肌由胸前神经和胸长神经支配,后二肌由肋间神经支配。在胸内筋膜的深面,正对第5肋间隙是胸膜腔及肺,因此,不宜深刺与提插。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外肌。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
浅层有第5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胸长神经分支和胸外侧动脉分支分布。
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及胸腹壁静脉。
食窦穴意义:脾经气血由此回归脾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与经水的混合物。
运行规律:由体表脾经注入内部脾脏。
将脾经体表气血回流脾脏。
食窦穴有利胸膈、调脾胃、祛水饮,宣肺平喘,健脾和中,利水消肿的作用。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食窦在胸,脾脉由此穴上入于胸肺,以其有宽胸利膈、通利食道之功。主治胸胁支满,膈间雷鸣,噫气翻胃,食不化。
食窦与食道有关,故能治食道各症。
食窦穴主治胸胁胀痛,嗳气,反胃,噫气,翻胃,食已即吐,噎膈,胃炎,腹胀,水肿,腹胀,黄疸,脾泄下注,大便失禁,胸满气喘,胁痛不止,腹水,肝区疼痛(右食窦治肝区痛效好),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咳嗽,痰饮,少乳,气管炎,肝炎,尿潴留等。
食窦穴主治胸胁胀痛、嗳气、反胃、腹胀、水肿。
食窦穴主治脾胃、胸胁部等疾患:如翻胃、噎膈、食已即吐、腹胀水肿、黄疸、脾泄下注、大便失禁、胸满气喘、胁痛不止等。
现代又多用食窦治疗胃炎、腹水、肝区疼痛、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食窦穴主治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咳嗽,痰饮,少乳等。
食窦穴主治腹胀,反胃,噫气,食入即吐,水肿;胸胁胀痛。
呼吸系统疾病:气管炎,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其它:肝炎,腹水,尿潴留,右食窦治肝区痛效好。
食窦穴配膻中穴治胸肋胀痛。
食窦穴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腹痛。
食窦穴配支沟穴、阳陵泉穴,治胸胁胀痛。
治法:寒则通之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9寸。
注意:内有肺脏,切勿深刺,以防气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可能原因:肋间神经痛引起的刺痛发作,导致的不适。指导意见:初步建议,可以局部热敷,禁食辛辣油腻,多喝白开水。属于局部血液供给不足引起的症状,一般会引起局部疼痛和头晕等症状,建议多休息。及早去医院做全面诊断。
食窦为经穴名(Shídòu SP17)。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命关。属足太阴脾经。食即饮食,窦即孔、空,喻食气由此孔穴而入,故名食窦。主治胸胁胀痛,嗳气,反胃,噫气,翻胃,食已即吐,噎膈,胃炎,腹胀,水肿,腹胀,黄疸,脾泄下注,大便失禁,胸满气喘,胁痛不止,腹水,肝区疼痛,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咳嗽,痰饮,少乳,气管炎,肝炎,尿潴留等。
·食窦。食,胃之所受五谷也,脾土也。窦,孔穴、地宫也。该穴名意指脾经的地部经水由此漏落三焦内部的脾脏。本穴物质为腹哀穴传来的地部经水,随经水流行的还有较多的脾土物质,而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脏相通,脾土物质随流行的经水而回归脾脏,故名。
·命关。命,性命也。关,关卡也。命关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的正常与否重关人命,出《扁鹊心书》。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脾脏相通,它内泄脾脏之热,外降脾土之湿,是脾脏与体表气血物质沟通的重要渠道,故名命关。
·食关。食,胃之所受五谷也,脾土也。关,关卡也。食关名意指本穴为脾脏与体表脾土物质出入交换的关口。本穴为脾经经水内传脾脏的出入关口,脾土物质随水流行,因此它也是脾土物质的出入关口。脾土之性是固定不移,它无风不运,无水不行,本穴若无经水载土,穴之孔隙亦如关卡一般阻土运行,故名食关。
·附注: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出处:《针灸甲乙经》:食窦,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食即饮食,窦即孔、空,喻食气由此孔穴而入,故名食窦。
食,指食物与饲养,又为藏谷之窖。窦,孔穴,水道也。《外台秘要》有:“主胸胁支满,肠间雷鸣,辘辘常有水声。”似有水谷从此通过,因名食窦。
《备急千金要方》:食窦主膈中雷鸣,察察隐隐,常有水声。
《针灸大成》:主胸胁支满,膈间雷鸣,常有水声,膈痛。
《类经图翼》:主治胸胁支满,咳唾逆气,饮不下,膈有水声。
《扁鹊心书》:妇人产后,腹胀水肿,灸命关百壮。黄疸,眼目及遍身皆黄,小便赤色,乃冷物伤脾所致,灸右命关一百壮,忌服凉药,若兼黑疸及房劳伤肾,再灸命门三百壮。反胃食已即吐,乃饮食失节,脾气损也,灸命关三百壮。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肾气衰,灸左命关,关元各二百壮。此穴属脾,又名食窦穴,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盖脾为五脏之母,后天之本,属土,生长万物者也,若脾气在,虽病甚不死,此法试之极验。
《外台秘要》:主胸胁支满,肠间雷鸣,辘辘常有水声。
道医培训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26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全民健身热,运动损伤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