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 ( OP ) 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小梁减少和骨皮质变薄而致使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随着人年龄的增长,骨质吸收会逐渐增多,骨的形成逐渐减少,因此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进程,骨质疏松已成为困扰老年人健康的一大重要因素。
检查方面
1、骨活检
人体的骨骼处于不断地新陈代谢之中,要了解其代谢水平,虽然可以通过骨活检,但骨活检毕竟是一种有创手术,故一般不为人们所接受。
2、骨转换标志物(BTMs)
此为骨组织在其代谢过程中的产物,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其检查只需清晨抽适量静脉血即可检测,十分方便,可以及时判断骨丢失速率、了解骨质疏松病情进展、指导临床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调整。
3、骨密度(BMD)检测
骨密度测量将提供全身和任意骨的骨密度值,并将测得的骨密度值与正常成人的骨量峰值比较得出T值。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根据T值的高低为骨量丢失的程度制定了一个标准:正常:T值>-1;骨量减少:-1~-2.5;骨质疏松症:<-2.5。T值是医生确诊和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依据。骨密度值有助于了解骨矿物质的状况,骨折发生的危险率的预测,预防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效果的监测等。骨密度检测一般每年检测一次。
治疗方面
适当户外运动,持续、规律和适量的跑步运动能够明显减轻骨质疏松程度。但老年人切记不能剧烈运动,以防发生心脏方面的疾病,因此老年人锻炼身体时一定要注意训练的合理性和科学。
在每日的饮食中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C 的同时还需要补充钙含量高的如:牛奶、奶制品、虾米、蔬菜等。同时还要注意配餐的合理性,进行科学补钙。
晒太阳也可以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
减少饮酒、喝浓咖啡、茶和碳酸饮料,戒烟
药物治疗:
具有脆性骨折发生过的患者、实验室检查骨量低下的患者、在临床上已经确诊为骨质疏松症患者都需要考虑采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抗骨质疏松药物其分为抑制骨吸收药物、促进骨形成药物及矿化类药物三大类。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在选择的药物时候,不能盲目自行选择药物服用,一定要至医院就诊,找专业的骨科医生进行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有效干预骨质疏松进展,个体化药物治疗。
对于骨质疏松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必不可少。与此同时,还需谨防跌倒等,预防脆性骨折的发生!
专家信息
谢林 教授
个人简介:医学博士,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点专科带头人,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兼骨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脊柱外科博士后、上海中医药大学骨伤博士后;丹麦奥胡斯大学医院、澳大利亚亚历山大公主医院、德国安娜医院访问学者,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中国中西医结合脊柱内镜学组副主委、江苏省中西医结合脊柱专业委员会主委。江苏省十佳健康卫士、全国百名医德标兵、中共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从事骨伤科临床和科研32年,已成功开展各类脊柱、关节置换、复杂骨折、关节镜术等较高难度手术。作为首批从国外引进脊柱内镜技术到国内的专家,目前已完成脊柱内镜微创手术逾2600余例,享誉省内外,接受省内外数十名医生来院进修,多次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演示脊柱内镜手术。4次应邀赴日本、韩国等地举行的亚太及世界脊柱微创大会发言。
擅长领域:脊柱疾病(颈及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胸及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脊柱畸形、脊柱肿瘤和感染等疾病)的微创手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创伤、关节疾病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门诊时间:每周一、周四上午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 '谢林脊柱健康驿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25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