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生病了,要吃点好的补补身体。”这句话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人人都习惯了这个逻辑。但是,“补”并不是万能的。虽然补药好吃,人人都爱,但仍然要坚持“虚则补之,当补才补”的原则。有三种情况,补了反而更糟——
要识误补之弊当前在中医内科临床上,不少医生喜欢运用补法。一是因为补药为病者所喜吃;二是因为补法为医者所喜用。
当补则补,补之恰当,通过补法补药使病家恢复了健康,这是符合“虚则补之”的原则的。但是也常常碰到某些病家吃了补养药,不但对身体无益,而且感到不舒服,甚至使病情加重。这种情况叫作误补。误补大致有以下两种。
不是虚证而用补药,或虚人邪浊尚盛不能运用补法而补之,均属不当补而补的范畴,会引起种种不良后果。具体地讲,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大实见虚候”
病属实证而出现某些虚证的症状,误认为虚证而用补法。临床上有些热性病,积热在中,脉象反而细涩,神昏体倦,甚则憎寒振栗,欲盖衣被,很像虚寒证,但同时伴有唇焦口燥,便秘溺赤等候。这与真虚是有根本区别的。此病本应用白虎承气清热通下之剂,若误投补益之剂,药用人参、附子等品,犹似火上添油,当然为害不浅。
二、体虚受邪
病者平日体质素弱,又感外邪,邪势方盛,高烧不退。本当应先清解(或疏解)祛邪,然后再行补虚,若医者不分轻重缓急,不别标本先后,用参芪骤然补之,结果事与愿违,“闭门留寇,助长病邪”,致使热象更高,胸腹闷满,大便闭结,神烦不安,甚则昏狂谵语,病证更重。
三、痰湿素重
痰湿之生,常由肺脾气虚引起,但痰湿均为浊邪,往往有碍于脏腑功能的正常活动。痰湿壅盛,充斥体内,可以出现各种症状:咳嗽痰多、喘急胸闷、精神疲倦、头晕眼花。有些精神病,中医认为是痰浊阻滞(痰蒙心包)引起的。痰浊为病虽然是肺虚、脾虚产生的,但治疗此病,亦不能骤用补法、补药,必须先化痰逐湿以祛邪,然后再用补法,以防止痰湿再生。若补之太早,非但不能复正,反而使痰湿胶结不化,日久难愈。
上面三种情况,前一种是属于不虚而补,后两种是属于虚不受补。在临床上有很多种病人是虚不受补的。例如肾阳虚损及脾阳虚的病者,伴有局部或全身浮肿的,亦不能一开始就用补法补药。若误投补药,则会越补病情越重。
好 · 书 · 推 · 荐
《董建华临证治验录》
董建华(1918—2001)教授,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内科学专家。其临证所涉病种遍及内、外、妇、儿各科,尤以外感热病及脾胃病,用心良多,体会尤深,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今值董老诞辰百年之际,其家人将先生医论及医案之精华,重新编辑整理成册,并将先生手稿的膏方病案附于书末以飨读者。从多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出董老的学术思想。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师生、临床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购书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董建华临证治验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董建华著,董乾乾 饶云整理),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25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