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定位:正营穴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正营穴位于头顶部,当瞳孔直上入发际2.5寸处;或于头临泣后2寸取穴。另说在入发际2.5寸《千金翼方》;“目窗后一寸五分”,即入发际3.5寸《针灸大成》。
正营穴的准确位置图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在目窗后1寸,在头临泣穴与风池穴的连线上取穴。
正营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2.5寸,瞳孔直上。正坐仰靠取穴。
正坐或仰卧位。自头临泣向上量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和枕大神经的会合支。
正营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顶骨)。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分布着额神经和枕大神经吻合支。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帽状腱膜下结缔组织。腱膜下结缔组织为疏松结缔组织形成,因此,又称腱膜下间隙,位于帽状腱膜和颅顶骨膜之间。由于该间隙在颅顶部的范围非常广泛,其向前可达眶部,向后达上项线(枕骨)。此间隙内出血时,常形成较大血肿,血液的瘀斑可到上眼脸的皮下。因该隙内的血管,可通过导血管与板障静脉与颅内硬脑膜静脉窦相交通,颅外的感染,经此途径至颅内。因此,把此间隙的颅顶部称为危险区,针刺时应严格注重消毒。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布有额神经和枕大神经吻合支;并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的吻合网。
特异性:足少阳、阳维之交会穴。
正营穴意义: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吸湿冷降循胆经下传承灵穴。
吸湿降浊。
正营穴有清胆热、通经络,平肝明目,疏风止痛的作用。
正营穴主治偏头痛,目眩,齿痛等。
正营穴主治头部疾患。如头痛、眩晕、齿痛、唇吻强急、呕吐等。
现代又多用正营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齿龈炎等。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
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视神经萎缩;
其它:呕吐。
正营穴配风池穴、头维穴、外关穴,有散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正营穴配颊车穴、下关穴、合谷穴,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牙关不利,牙痛。
正营穴配风池穴、内关穴、印堂穴,有定眩止呕的作用,主治目眩,呕吐。
正营穴配阳白穴、太冲穴、风池穴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沿皮刺0.3~0.5寸。
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艾条灸5~10分钟。
正营为经穴名(Zhèngyíng GB17)。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正营是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会穴。正营是惶恐不安的意思,本穴善治惶恐不安等神志病,故名正营。
正营。正,正当也。营,军队驻扎的营地,有建设、营救之意。该穴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并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目窗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散热缩合并化为阳气,阳热风气没有因冷缩而变为寒湿之气,本穴起到了正当维持天部气血运行变化的作用,故名。
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阳热风气散热缩合,随着穴内气血的收引变化,阳维脉的气血亦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上齿龋痛,恶风寒,正营主之。
《针灸大成》:主目眩瞑,头项偏痛,牙齿痛,唇吻急强,齿龋痛。
《类经图翼》:主治头痛目眩,齿龋痛,唇吻强急。
道医培训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25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