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定位:素髎穴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素髎穴位于面部,当鼻尖正中央处。正坐仰靠或仰卧取穴。
素髎穴的准确位置图
正坐仰靠或仰卧,当鼻背下端之鼻尖处取穴。
素髎穴位于面部,当鼻尖正中央处。正坐仰靠或仰卧取穴。
在鼻尖软骨中;有面动、静脉鼻背支;布有筛前神经鼻外支(眼神经分支) 。
素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鼻中隔软骨、鼻外侧软骨。布有筛前神经鼻外支及面动、静脉的鼻背支。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鼻中隔软骨和鼻外侧软骨。有通窍、泄热作用。
布有筛前神经的鼻外支和面动静脉鼻背支。
素髎穴意义:督脉气血在此液化而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及地部的弱少水液。
运行规律:水湿之气冷降归地,地部经水则循督脉下传水沟穴。
除湿降浊。素髎穴有通窍、泄热、清热消肿、通利鼻窍作用。
素髎穴主要用于鼻疾和急救:如鼻塞、鼻衄、鼻渊、鼻息肉、酒渣鼻、鼻疮等一切鼻疾及小儿惊厥、溺水急救、低血压、休克等。
素髎穴主治昏迷,鼻塞,鼻衄,鼻渊,酒皶鼻,鼻息肉,小儿惊风;以及休克,窒息,低血压,心动过缓等。
治鼻痔,鼻流清涕,鼻塞,鼻鼽,酒糟鼻,惊厥,昏迷,新生儿窒息,鼻息肉,鼻炎,虚脱。
素髎穴配百会穴、足三里穴治低血压休克;
素髎穴配迎香穴、合谷穴治鼻渊。
素髎穴点刺出血,可治酒渣鼻。
素髎穴配迎香穴、风池穴治鼻衄。
素髎穴配合谷穴、太冲穴或十宣穴可治休克。
素髎穴配上星穴、迎香穴,有行气活血,清热凉血的作用,主治鼻衄。
素髎穴配内关穴、足三里穴,有醒神清脑,强心升压的作用,主治休克。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禁灸。
一般斜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不灸。
素髎为经穴名(Sùliáo GV25)。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面王,鼻准,准头。属督脉。素治鼻茎,髎即骨隙,此穴在鼻茎下端的骨隙中,故名素髎。
Sù liáo(面王穴,面正穴,正面穴,面土穴)。
素髎。素,古指白色的生绢,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湿水气。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液化而降。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则散热缩合为水湿云气并由本穴归降于地,降地之液如同从细小的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
面王。面,头面也。王,君也。面王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头面阳气冷降的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不断地液化为地部经水,此冷降之水如同化气的君王一般,故名面王。面正、正面、面土名意与面王近同,正指穴内气血为地部水液,为面部气血的主流物质,土则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地部。
《类经图翼》:一曰治酒酢风,用三棱针出血。
《经验良方》:风火眼初起,在鼻尖上爆一灯火,屡经试验神效。
素髎对血压、血糖有调整作用;也可调节呼吸运动,用于呼吸骤停时抢救。
麦粒肿 取素髎穴,用苎麻绳点灸一下,每日1次。
减轻或消除纤维胃镜检查引起的不良反应。
道医培训现代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而中医又是养生中的其中一种。有时候我们会通过按摩穴位锻炼我们的身体,那么你知道手臂上穴位的位置和作用有哪些吗?一起来看看吧。
在了解上手臂上的穴位和作用之后,你可以尝试和拔罐搭配在一起。按压穴位和拔罐结合之后,它的治疗效果会更加的明显。不过建议大家还是去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其安全性会比较可靠。
穴位分类:
1、老年病
心脑血管疾病、更年期综合症等:头(百会)、面(晴明)、腰(肾俞)、腹(气海)、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
注意事项:应延长照射时间、最好边睡边照。
2、分泌系统
⑴、甲状腺炎:
颈前(天突)、后颈部(大椎)、腹部(气海)、肘前(曲池)、腕内(内关)、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
注意事项:眼突病人须照眼部(晴朗)。
腹部(中脘)(气海)、腰部(肾俞)、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内踝部(三阴交)、腕背(外关)
⑵、糖尿病:
注意事项:晚期糖尿病患者需加照面部。
⑶、胰腺炎:
面喉部(廉泉)、后背(风门)、胸(膻中)、腰(肾俞)、手背(合谷)
⑷、前列腺类:
腹(气海)、腰(胰俞)、膝下(足三里)、手背(合谷)
⑸、肥胖症:
小腹(中极)、腰(腰俞)、阴部(会阴)
3、呼吸系统
⑴、气管炎:
腹(中脘)、腰(气海俞)、后颈部(大椎)、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
⑵、伤风感冒:
前胸(膻中)、后背(肺俞)、腰(肾俞)、膝下(足三里)
⑶、肺部类:
胸(膻中)、背(肺俞)、腹(气海)、腰(肾俞)、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
⑷、咳嗽、多汗:
胸(膻中)、背(肺俞)、腰(肾俞)、足下(涌泉)
4、血液循环系统
⑴、血压类:
胸(膻中)、背(心俞)、手心(内关)、手背(合谷)、足下(涌泉)
腹(气海)、腰(肾俞)、头部(百会)(太阳)、足下(涌泉)、膝下(足三里)、踝部上(三阴交)
⑶、血管类:
⑴、肝类:
腹(水分)、腰(胃俞)
⑵、胃类:
腹(中脘)、腰(肝俞)、膝下(足三里)、足下(涌泉)、脚背(冲阳)
⑶、肠类:
腹(中脘)、腰(胃俞)、膝 下(足三里)
6、神经系统疾病
小腹(气海)、腰(肠俞)、膝下(足三里)
⑸、消化不良:
小腹(关元)、腰下(肠俞)、阴部(会阴)
⑹、恶心、呕吐、吐血:
头部(百会)(太阳)、胸(心俞)、足下(涌泉)
⑴、失眠类:
腹(水分)、腰(胃俞)、膝下(足三里)
⑵、心脏类:
头(百会)、后颈(大椎)、腹(丹田)、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
⑷、血液类:
部位直接照射
5、消化系统疾病
⑷、肛门类:
⑵、神经类:
头部(百会)(太阳)、足下(涌泉)、瘫痪部位
注意事项:精神病狂燥期应配全药物。
⑶、帕金森氏:
头部(百会)(太阳)、足下(涌泉)
⑷、神经性呕吐、眩晕等:
头部(百会)(太阳)、腰(肾俞)、足下(涌泉)
⑸、脑类:
头部(百会)(太阳)、腰(肾俞)、足下(涌泉)
注意事项:①、麻痹病人照射瘫痪的骨关节部位。
②、急症出血期暂不照射
⑹、神经炎类(含肌萎、面瘫)
患部、后颈(大椎)
7、泌尿生殖系统
⑴、肾疾类:
小腹(中极)、腰(膀胱俞)、膝下(阴陵泉)
小腹(中极)、腰(腰俞)、阴部(会阴)、膝下(足三里)
⑶、尿类:
⑸、性功能(含湿、痒症):
小腹(归来)、下腰(腰俞)、阴部(会阴)、头(百会)、足心(涌泉)
⑹、更年期综合症:
小腹(中极)、腰(肾俞)、阴部(会阴)、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
腰(肾俞)、腹(气海)、头(百会)、后脑(大椎)、膝下(足三里)、内踝(三阴交)、腕部(神门)、手背(合谷)
9、儿科疾病
⑵、月经类:
小腹(归来)、腰(肾俞)、阴部(会阴)、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
⑶、子宫类:
胸(膻中)、腹(归来)、腰(肾俞)
⑷、乳房类:
小腹(归来)、下腰(腰俞)、阴部(会阴)、膝下(足三里)
⑵、膀胱类:
腰(肾俞)、下腰(腰俞)、腹(水分)、膝下(阴陵泉)、内踝(三阴交)
⑷、前列腺类:
小腹(中极)、腰(膀胱俞)、膝下(足三里)、内踝(三阴交)
8、妇科疾病
⑴、附件类:
⑸、白斑、性病:
胸(气户)、背(肺俞)、腰部(肾俞)、面部(水沟)
⑹、性功能障碍:
阴部(会阴)、小腹(归来)、腰(腰俞)
⑺、保胎:
头(百会)、小腹(归来)、腰(肾俞)、足心(涌泉)
⑴、风寒、肺部:
腹(气海)、腰(肾俞)、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
⑵、腹部、胃肠疾病:
腹部(关元)、下腰(膀胱俞)
⑶、尿频、遗尿:
腹部(中脘)(气海)、腰(胃俞)(肠俞)、膝下(足三里)
⑷、夜啼、惊风:
头(百会)、腹(气海)
⑸、脱肛:
小腹(气海)、阴部(会阴)
⑹、痄腮、耳病:
耳侧(听宫)、面部(下关)
⑺、湿疹、皮炎:
局部、患部、头部(百会)
10、眼、耳、鼻、喉科疾病
⑴、耳病:
面部(素髎)、腰(肾俞)
⑶、喉、声带、美尼尔氏病等:
⑴、疔、疖、痛、带疮、过敏及皮肤炎症:
头部(百会)、腹(气海)、腰(肾俞)
⑵、癣、疮、湿疣、平疣、白癜风、大泡病:
腹(气海)、局部、患部
腹(气海)、腰(肾俞)、局部、患部
13、口腔疾病
⑷、脱发、斑秃:
面部(印堂)、腹(气海)
⑴、跌打类:
腹(气海)、腰(肾俞)、足心(涌泉)、患部
⑵、炎症、风湿、增生:
术后愈合、冻、烫、烧、扭伤、血肿、褥疮、疤痕修复,以上情况,照射部位为患部直照射。
⑵、鼻病:
耳部(听宫)、腰(肾俞)
⑷、眼部(晴明)、耳部(太阳)、腰(肾俞)、足下(涌泉)、腹部(气海)
面部(水沟)、颈部(廉泉)、后颈(大椎)、腰(肾俞)
11、皮肤系统疾病
⑶、斑、疮类:
⑶、跟腱炎、足跟痛:
腰(肾俞)、足心(涌泉)、患部
⑷、肩背炎:
患部、腰(气海俞)
⑸、颈椎病
后颈(大椎)、肩周各部(肩中)
⑻、股骨头坏死:
后颈(大椎)、腰(气海俞)
⑼、疔、疮、痈、丹毒、肿痛
腹(气海)、腰(肾俞)、患部
⑽、淋巴类
患部、腹部(气海)
⑾、四肢凉、腿抽筋:
腰部(肾俞)、足心(涌泉)、后颈(大椎)
口、牙综合病症:面部(水沟)、耳部(下关)、腰部(肾俞)
下面几个穴位是预防感冒的。点按方法是:每天一次,每次每穴三分钟。祝你健康!!!
防止伤风感冒的“喷嚏三动作”是经络大师蔡洪光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预防感冒的推揉方法,受益者成千上万,简单易行,手到病除。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未雨绸缪”----A.打喷嚏时就做,B.想打喷嚏时也要做,C.自我感觉身体不妥当时候即做。下面给你介绍四个穴位:风府、大椎、人中(有鼻塞情况加上迎香穴)。
一 风府 具有祛风的作用,故名风府。
位置:位于后发际中央直上一横指处。
主治:发热、鼻塞、中风不语、咽喉肿痛、后头痛、半身不遂、项强、目眩。
二 大椎 可以激发人体的抵抗力,故名大椎。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第七颈椎为椎骨中最高大者,故名大椎。
主治:热病、头项强痛、神经衰弱、咳嗽、胸痛、呕吐、贫血等。
三 人中 具有增强大椎的作用(配素髎效果更佳),故名人中。
位置:人中沟上三分之一处(素髎在鼻背下端之鼻尖处)。
主治:中风、昏迷、休克、窒息、中暑、精神病、小儿惊风、口眼歪斜、脱肛等。
四 迎香 “迎”迎接,“香”芳香,感冒伴有鼻塞的情况加上迎香穴,故名迎香。
位置:鼻翼旁开五分,鼻唇沟内方。
主治:鼻炎、预防感冒、口眼歪斜、面痒、面肌痉挛等。
要特别强调的是:这几个穴位不需要用力去点按,一旦发现身体有反常现象,迅速用食指和中指左右推揉这几个穴位数次,争取把伤风感冒遏制在萌芽的状态。尤其是那些经常感冒或者感冒后很难好转的患者,多按照上面的穴位和方法点按几次会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24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