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刺激率谷穴,率谷穴,脸部穴位图

健康生活 2023-09-20 18:31:51
率谷穴

标准定位:率谷穴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率谷穴位于头颞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一说:在耳直上入发际一寸,高于曲鬓,相距八分。

率谷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率谷穴位于头部,在耳廓尖上方,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正坐或侧伏取穴。

正坐或侧伏坐位。将耳翼向前方折曲,当耳翼尖所指之发际处是角孙,从角孙直上入发际约2横指处,按压有酸痛感,即为此穴。

穴位解剖

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

率谷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提耳肌)、颞筋膜、颞肌。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耳上肌是皮肌,起自帽状腱膜而止于耳廓软骨,其作用可上提耳廓,受面神经分支支配。在皮下组织内,有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

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吻合支;并有颞浅动、静脉顶支通过。

率谷穴的作用

特异性:率谷穴为足太阳、少阳之交会穴。

率谷穴意义:胆经的阳热之气在此吸吸湿冷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

率谷穴的功效

收降湿浊。

率谷穴有疏风活络,镇惊止痛,平肝熄风,通经活络的作用。

主治病症

率谷穴主治头目疾患:如偏正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呕吐、小儿急慢惊风等。

现代又多用率谷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腮腺炎、面瘫等。

率谷穴主治偏头痛、目眩、耳鸣、呕吐、惊痫等。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眩晕;

其它:顶骨部疼痛,胃炎,小儿高热惊厥。

穴位配伍

率谷穴配印堂穴、太冲穴、合谷穴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

率谷穴配合谷穴、足三里穴治流行性腮腺炎。

率谷穴配风池穴、太阳穴,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率谷穴配人中穴、曲池穴 、太冲穴,有祛风清热镇惊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率谷穴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有和胃止呕的作用,主治呕吐。

刺灸法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

平刺0.5~1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颞侧头部。

艾灸方法

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率谷穴解析

率谷为经穴名(Shuàigǔ GB8)。出《针灸甲乙经》。《银海精微》作率骨。《外台秘要》作蟀谷。别名耳尖。属足少阳胆经。率谷是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率即统率,谷即山谷,此穴在耳上,为以“谷”命名诸穴的最高者,如诸谷之统率,故名率谷。

率谷。率,古指捕鸟的网或带领,用网捕鸟时网是从上罩下,此指胆经的气血在此开始由阳变阴。谷,两山所夹空隙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后化为阳气而上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质为曲鬓穴 传来的弱小凉湿水气,吸热上行至本穴后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最高点,水湿之气开始吸湿并发生冷降的变化,如捕鸟之网从高处落下一般,故名。蟀谷、率骨、率角、率容名意与率骨同。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内气血表现出肾水的收引特性,角指本穴位于耳角部位,容则指本穴容纳外部传入穴内的寒湿水气。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醉酒风热,发两目眩痛,不能饮食,烦满呕吐,率谷主之。

《类经图翼》:主治脑病,两头角痛,胃膈寒痰,烦闷呕吐,酒后皮风肤肿。

《医宗金鉴》:伤酒呕吐,痰眩。

率骨穴-颈部 脸部穴位图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率骨穴Shuài gǔ(GB8)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穴直上方。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人体穴位配伍〗配印堂穴、太冲穴、合谷穴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配合谷穴、足三里穴治流行性腮腺炎。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别名〗蟀谷穴,率谷穴,率角穴,蟀容穴。

〖穴义〗胆经的阳热之气在此吸吸湿冷降。

〖名解〗率骨。率,古指捕鸟的网或带领,用网捕鸟时网是从上罩下,此指胆经的气血在此开始由阳变阴。谷,两山所夹空隙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后化为阳气而上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质为曲鬓穴传来的弱小凉湿水气,吸热上行至本穴后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最高点,水湿之气开始吸湿并发生冷降的变化,如捕鸟之网从高处落下一般,故名。蟀谷、率骨、率角、率容名意与率骨同。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内气血表现出肾水的收引特性,角指本穴位于耳角部位,容则指本穴容纳外部传入穴内的寒湿水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

〖功能作用〗收降湿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免责忠告:本站发布的颈部 脸部穴位图仅供参考,若刺灸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

醒酒解醉之法—刺激率谷穴

//vodjk.com/sxzd/141128/103983.shtml //upload.vodjk.com/autothumb/d/dc/thumb_1024_576_dcc358e2f95fe98837d2a5308a100d7b-1.jpg //vodjk.com/yclm/sxzd/ true 健康一线 健康一线 解醉之 谷穴 刺激率谷穴 醒酒 解酒 以往人们往往通过喝浓茶或吃解酒药来解酒,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方法。即使解了酒,却是在酒精伤肝的基础上,又让肝进一步承受药物的伤害,得不偿失。而通过刺激率谷穴来解酒,既安全有效还方便易行。 2014-11-28

道医培训

如何按摩穴位缓解偏头痛 5种方法来按摩穴位缓解偏头痛

目录方法1:按摩脸上的穴位1、刺激印堂穴。2、按压攒竹穴,又称明光、光明或BL2。3、按压迎香穴。方法2:按摩头部穴位1、按压风池穴。2、按压前额两侧的穴位。3、刺激风府穴。方法3:按摩其它部位的穴位1、按压天柱穴(BL10)。2、按摩合谷穴。3、按压太冲穴(LR3)。方法4:了解穴位按摩1、了解什么是穴位按摩。2、使用适当的力道。3、使用适当的施力工具。4、向医生咨询穴位按摩。方法5:了解头痛1、识别两种不同类型的头痛。2、了解偏头痛的症状。3、了解身体出现哪些危险信号就应该接受紧急治疗。4、去看医生。5、接受医学治疗。偏头痛非常折磨人,痛起来简直要人命。患者在发作时无法正常思考、工作和休息,坐立不安,想睡又睡不着。如果你不想吃药,不妨试试穴位按摩来缓解偏头痛。你可以尝试自己按摩穴位,或者找个经验丰富的指压按摩师来帮你。
方法1:按摩脸上的穴位
1、刺激印堂穴。每个穴位都有许多不同的名称,除了古人根据相关功能和位置取的名称,还有现代为了标准化而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成的编号。印堂穴也被称为GV29,有助于缓解头痛和头昏脑胀。它位于两眉毛的中间,在鼻梁和额头连接之处。力道柔和地持续按压印堂穴一分钟。你可以单纯地向下按压或是画圈,看看哪一种方法最有效。
2、按压攒竹穴,又称明光、光明或BL2。它位于面部比较靠前的位置,就在内眼角上方的眉头凹陷处。两只食指指尖同时向下按压两侧穴位一分钟。
两侧穴位也可以分开按压,每侧按一分钟。
3、按压迎香穴。迎香穴也被称为LI20,有助于缓解偏头痛和鼻窦痛。它位于两侧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靠近颧骨下缘。用力深压或以画圈方式按摩一分钟。
方法2:按摩头部穴位
1、按压风池穴。它又称热府穴或GB20,经常被用来缓解偏头痛。它位于头后侧的头颈交界处,与耳垂齐平。你可以屈起手指,两手手掌捂住耳朵,手指自然抵着颅骨,两只拇指分别放在颈部与发际线交际处的凹陷中。用拇指用力深压风池穴四到五秒。如果你知道凹陷处在哪里,可以用食指、中指或指关节按摩它们。
按摩风池穴的时候要放轻松和深呼吸。
按压和按摩这个穴位长达3分钟。
2、按压前额两侧的穴位。这一处的头骨上有好几个穴位环绕着耳朵外廓。它们离耳朵外廓约一只食指之宽。第一个穴位是曲鬓穴,就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线的交点处。每个穴位与前一个穴位的距离大概是一食指之宽,所以顺着耳朵外廓往后约一食指之宽就是第二个穴位,再往后是第三个穴位,以此类推。按压头部两侧环绕着耳朵外廓的每一个穴位。你可以向下按压或画圈按摩一分钟。由前往后一个一个按压,以达到最佳效果。
这些穴位由前往后依序为曲鬓穴(GB7)、率谷穴(GB8)、天冲穴(GB9)、浮白穴(GB10)和头窍阴穴(GB11)。
3、刺激风府穴。它也被称为GV16,有助于缓解偏头痛、脖子僵硬和精神压力。它位于颈部正中间的线上,颈部和头交接的地方。找到颅骨底端的凹陷处,往中间按下去就是了。用力深压这个穴位至少一分钟。
方法3:按摩其它部位的穴位
1、按压天柱穴(BL10)。它位于颈部,在颅骨底端往下两食指宽处。手指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往下移动。颈椎两侧分别有一块突起的肌肉,也就是斜方肌,天柱穴就在此肌肉外侧凹处。向下按压或以画圈动作按摩一分钟。
2、按摩合谷穴。合谷穴或LI4位于虎口,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用左手按压右手的合谷穴,用右手按压左手的合谷穴。用力深压这个穴位至少一分钟。
3、按压太冲穴(LR3)。它位于足背,第一和第二根脚趾跖骨之间。将手指放在拇趾和次趾夹缝,往后移动约2.5厘米,触摸第一和第二趾跖骨之间,找到它们连接之前的凹陷处。向下按压或以画圈动作按摩一分钟。
有些人觉得用拇指按压脚上的穴位更方便,也能有效刺激这些穴位。
方法4:了解穴位按摩
1、了解什么是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传统中医的一种治疗手段,通过按压12条经线上的各个穴位来防病治病。人体除了经线之外,还有任督二脉和无数条络脉,纵横交错,构成一张大网。中医师认为气(生命能量)就在这些穴位中运行。要是身体经络阻塞,气血不通,我们就会生病。而穴位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让气血恢复畅通运行。许多研究证实了穴位按摩能够缓解偏头痛。
2、使用适当的力道。按摩穴位时,力道必须拿捏得当。用力深压刺激穴位。在按压过程中,你会觉得有点酸痛,但是不会痛到难以忍受的地步,应该说是介于疼痛和舒服中间。根据你的整体健康状况来决定按摩穴位的力道。
有些穴位被按压时会紧绷。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你感到非常痛或越来越痛,那就慢慢减轻力道,直到在疼痛和舒服之间取得平衡。
指压按摩不应该引发疼痛。当你觉得非常疼痛或不舒服,那就得立刻停止按摩。
3、使用适当的施力工具。顾名思义,穴位按摩需要按压穴位,所以你得用适当的工具来施力。按摩师最常用手指按摩和刺激穴位。中指最长、最有力,施力效果最好。你也可以用拇指。有的穴位比较小,手指很难够到,你可以用指甲按压。你也可以用其它身体部位按压穴位,比如指关节、手肘、膝盖、脚或足部。
正确的方法是用钝物按压穴位。对某些穴位来说,指尖可能太厚了。尝试用铅笔上的橡皮擦按压小穴位。你还可以考虑使用牛油果的核或高尔夫球。
4、向医生咨询穴位按摩。你可以自己按摩这些穴位,或者找个专业的指压按摩师或传统中医师帮忙。如果你决定试一试用这个方法缓解偏头痛,记得要知会医生。按摩这些穴位不会影响医生推荐的药物或其它治疗方法。如果按压这些穴位对你有帮助,一定要告诉医生。如果不起作用,则要就医治疗。
方法5:了解头痛
1、识别两种不同类型的头痛。头痛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没有其它致病原因的原发性头痛,以及由其它疾病造成的次发性头痛。偏头痛就是一种原发性头痛。其它原发性头痛还包括紧张性头痛和丛集性头痛等。中风、血压过高、发烧或颞下颌关节问题都有可能引起次发性头痛。
2、了解偏头痛的症状。偏头痛通常局限于头部一侧,最常发生在额头或太阳穴。疼痛程度可以是中度至重度,发作之前可能有前兆。大多数患者也会感到恶心,对光、气味和声音敏感。四处走动通常会使头痛恶化。前兆指的是大脑在处理环境信息时出现短暂的扰乱现象。有的是视觉性前兆,比如看到闪电样或锯齿样的闪光,有的是闻到气味。其它前兆还包括顺着其中一侧手臂往上延伸的麻痹感,言语错乱或意识混乱。约25%的偏头痛患者在发病前都有前兆。
许多因素都会诱发偏头痛,而且每个人的发作原因都不一样。潜在诱因包括红酒、少吃几餐或断食、环境刺激(比如闪光或强烈气味)、气候变化、睡眠不足、压力、激素变化(尤其是女性月经)、特定食物和头部创伤,包括创伤性脑损伤、颈项疼痛和颞下颌关节紊乱。
3、了解身体出现哪些危险信号就应该接受紧急治疗。不管是哪一种头痛,都应该让医生检查。有时候,头痛可能是某些紧急状况的征兆,需要立刻接受治疗。下面列出了各种紧急状况会出现的危险信号:严重头痛伴随着发烧和颈部僵硬,可能是脑膜炎的征兆。
霹雳样头痛,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征兆,也就是覆盖着大脑和脊髓的组织底下出血。
太阳穴一触即痛,有时候血管会随着脉搏跳动而发痛。这可能是巨细胞动脉炎的征兆,尤其常见于体重下降的老人。
眼睛发红,看到灯光周围有光圈。这可能是青光眼的症状,不加治疗会造成永久性失明。
癌症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突然严重头痛。比如接受了器官移植,感染了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或艾滋病后,免疫力都会变弱。
4、去看医生。头痛可能是严重疾病的症状。你应该就医检查,确认自己的问题是原发性头痛,还是次发性头痛。如果你符合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一定要在一两天内尽快就医,不要拖延:头痛发作次数越来越频繁,或是痛得越来越严重。
头痛在50岁以后才开始发作。
视力变化。
体重下降。
5、接受医学治疗。偏头痛的医学疗法包括确认和消除诱因、管理压力和治疗偏头痛。要是情况严重,医生会给你开药,比如舒马曲坦(商品名Imatrex)、佐米曲谱坦(商品名Zomig)等曲谱坦类药物,还有双氢麦角胺(商品名Migranal)。必要时,他也会开一些控制恶心和呕吐的药物。患有冠状动脉疾病或高血压不受控的人不能使用曲谱坦类药物和双氢麦角胺。老年患者和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也要慎用这两种药物。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包括肥胖,坏胆固醇或甘油三酸酯水平高,和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

金庸的点人穴位……20分!答得正确就拿!

在金庸的武功中,有许多医学知识,如:人体的骨骼、穴位、经络等。在旧派武侠当中,有不少穴位都是胡诌出来的,一些老中医看了,都纷纷批评!而在金书中,你可以完全放心,没有一个穴位会是假的,在《人体穴位图》中,都能查找的到!这说明金庸的医学知识很丰厚!我们常人难以达到他那种境界,但最起码我们应该为了写好武侠,去看一些《人体穴位图》、《人体经络图》等参考资料……。
另附人体108穴位:
人体穴位总汇

头颈部

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

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9、素口: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

16、脑户:在后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19、哑门:在向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

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4、天牖: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

25、天柱:在哑门穴旁开三寸处。

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7、翳风:在耳垂后、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

28、扶突: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结喉相平处。

29、天窗:在颈外侧部、下颌角下,扶突穴后、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30、天鼎: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下一寸处。

躯干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处。

32、膻中:在两乳头联机的中点处。

33、气海: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

34、大包:在极泉穴与第十一浮肋端之中点处。

35、腹哀:在大横穴上三寸、即剑突尖下。

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阙穴旁开三寸五分处。

37、鸠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

38、神阙:在腹部、脐窝中央处。

39、步廊:在中庭穴旁开二寸处。

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

41、日月: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即期门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在线,脐上五寸处。

43、京门:在第十二肋骨头下。

44、急脉:在大腿内侧面上部,从耻骨联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门:在腹上部、脐上四寸、中脘穴旁开二寸处。

46、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47、库房:在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处,即华盖穴旁开四寸。

48、维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五分处。

49、渊腋:在腋下三寸,乳头旁开四寸陷中。

50、中府:在云门穴下方约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间,距胸骨正中线六寸处。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

52、不容:在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即巨阙穴旁开二寸处。

53、带脉:在章门穴下与脐相平处。

54、乳中:在乳头中央处。

55、乳根:在乳头直下第五肋间。

56、关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脐下三寸处。

57、中极:在脐下四寸处。

58、曲骨:在脐下五寸,耻骨联合上缘。

59、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处。

60、天枢:在肚脐旁开二寸处。

61、食窦:在任脉旁开六寸的第五肋间。

62、会阴:在肛门前阴部后两阴之间。

63、大椎: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

64、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65、天宗:在肩胛岗下窝的中央。

66、至阳: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间。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69、魂门: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开三寸处。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2、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73、胃仓: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三至四寸处。

76、命门:在第二、三椎之间。

77、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联机的中点、肩部高处。

78、长强:在尾骨尖与肛门之间。

四肢部

79、巨骨:在锁骨肩胛岗之间凹陷处。

80、臂口: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稍前处、肩(骨禺)与曲池的连上。

81、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号肌腱外侧处。

82、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近尺侧缘。

83、曲池: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处。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处。

85、少海:屈肘时,在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86、青灵:在少海穴上三寸处。

87、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侧,当第五掌骨与钩骨、碗豆骨之间凹陷处。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

90、阳溪:拇指向上挠时,在腕关节桡侧凹陷处。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头之间、掌指关节上方一寸凹陷处。

92、八邪:握拳时,每个掌骨小头之间处。

93、风市:在直立两 手自然下垂时,在大腿外侧中指尖所到之处。

94、阴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95、阴廉:在大腿内侧、气冲穴直下二寸动脉处。

96、血海:在大腿内侧面下部、髌骨内上缘上二寸处。

97、箕门: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处。

98、承扶:在臀部下缘横纹中点处。

99、委中:在窝部横纹中点处。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胫骨前肌上。

101、膝阳关:在阳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

102、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出现“人”字形凹陷处,即委中穴与足跟之中处。

103、悬钟:在外踝高点直上三寸,腓骨前缘。

104、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关节横纹中点、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

106、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7、太溪: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8、涌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人体穴位及功能

穴名:瞳子髎
取法:在目外眦外0.5寸,当眶骨外侧缘凹陷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明目退翳
主治:头痛、目疼、目赤、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备注:手足少阳之会

穴名:听会
取法:在耳屏间切迹前,下颔股骨果状突后缘,张口有空处取穴
功能:开窍聪耳、舒筋活络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流脓、齿疼、头面痛、下颔脱臼、口眼歪斜

穴名:上关
取法:在颧骨弓上缘,当下关直上凹陷处取穴
功能:聪耳镇痉、舒筋活络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口眼歪斜、齿痛、面痛、惊痫、瘈瘲、青盲
备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穴名:颔厌
取法:在鬓发中,当头维穴与曲鬓穴联机之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镇痉止痛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瘈瘲
备注: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穴名:悬颅
取法:在头维与曲鬓穴之间,沿鬓发弧形联机之中点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消肿止痛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鼻流浊涕
备注: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穴名:悬厘
取法:在鬓角之上际,当悬厘穴与曲鬓穴之中点取穴
功能:清热解表、消肿止痛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热病汗不出
备注: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穴名:曲鬓
取法:在耳前上方入鬓内,当角孙穴前1横指处取穴
功能:散风止痛、开关利窍
主治:头痛连齿、颊颔肿、口禁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率谷
取法:在廓尖上方、角孙穴之上,入发际1.5寸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宁神止吐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天冲
取法:在耳廓根后上方,入发际2寸,率谷穴后约0.5寸处取穴
功能:宁心安神、消肿止痛
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证、痫证、惊恐、瘿气

穴名:浮白
取法:在耳后乳突后上方,当天冲穴与头窍阴穴的弧形联机之中点取穴
功能:祛风止痛、理气消痰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齿痛、瘰苈、瘿气、颈项强痛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头窍阴
取法:在乳突后上缘,当浮白穴与完骨穴的联机上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开窍聪耳
主治:头痛、头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四肢转筋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完骨
取法:在颞骨乳突后下缘凹陷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宁神镇痫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本神
取法:在前发际上0.5寸,督脉(神庭)旁开3寸取穴
功能:安心宁神、熄风镇惊
主治:癫疾、痫证、小儿惊风、头痛、目眩、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胁痛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阳白
取法: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取穴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雀目、外眦疼痛、眼睑润动
备注:手足少阳、阳明、阳维五脉之会

穴名:头临泣
取法: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取穴
功能:散风清热、明目聪耳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备注:足少阳、太阳、阳维之会

穴名:目窗
取法:在临泣后1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联机上取穴
功能:开窍明目、熄风镇惊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小儿惊风、上齿龋肿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正营
取法:在目窗后1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联机上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舒筋活络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承灵
取法:在正营后1.5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联机上取穴
功能:宣肺利鼻、清热祛风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喘息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脑空
取法:在风池直上,督脉脑户穴相平处取穴
功能:清热止痛、宁神镇惊
主治:热病、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惊悸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风池
取法:在项后与风府相平,当胸索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清热解表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热病、感冒、瘿气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肩井
取法:在肩上,当大椎穴与索骨肩峰及索骨与肩胛冈两者联机的中点取穴
功能:祛风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中风、乳痈、瘰历、难产、诸虚百损、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孕妇禁针)
备注: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渊腋
取法:侧卧,当腋中在线,于第四肋间隙,举臂取穴
功能:宽胸止痛、消肿通经
主治:胸满、胁痛、腋下肿、臂痛

穴名:辄筋
取法:在渊腋前1寸,当第四肋间隙,侧卧取穴
功能:降逆平喘、理气止痛
主治:胸胁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备注:募穴;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日月
取法:在乳头下方,当期门下1肋间隙取穴
功能:疏肝利胆、健脾降逆
主治:胸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备注:募穴;足太阴、少阳之会

穴名:京门
取法:侧卧,于侧腹部,当十二肋骨游离端下际取穴
功能:益肾健腰、健脾利水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肋痛、溢饮、脊强反折、水道不利
备注:募穴

穴名:带脉
取法:侧卧,第十一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脐相平处取穴
功能:调理月经、健脾固带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腹无力、腰胁痛
备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名:五枢
取法:腹侧髂前上棘之前0.5寸,平脐下3寸处取穴
功能:调经固带、理气止痛
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备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名:维道
取法:在五枢穴前下0.5寸处取穴
功能:调经固带、利水止痛
主治: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腰胯痛
备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名:居髎
取法:在髂前上棘与股大转子最高点联机的中点处,侧卧取之
功能:疏通经络、行气止痛
主治:腰腿痹痛、瘫痪、少腹痛
备注:阳维、足少阳之会

穴名:环跳
取法: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联机上,外1/3的交点处取穴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备注:足少阳、太阳之会

穴名:风市
取法:1.大腿外侧,腘横纹上7寸,大腿外侧中点
 2.直立垂手时,中指端止点处取穴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搔痒、脚气

穴名:中渎
取法:在大腿外侧中点,腘横纹上5寸处取穴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下肢麻痹、麻木、半身不遂

穴名:膝阳关
取法:在阳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上骨果上方凹陷中取穴
功能:化湿散寒、疏通经络
主治: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穴名:阳陵泉
取法:在腓骨小头前下缘,凹陷中取穴
功能:疏肝利胆、舒筋镇痉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月经过多
备注:合穴

穴名:阳交
取法:外踝高点上7寸,当腓骨后缘取穴
功能:宁心安神、疏肝理气
主治:惊狂、癫疾、瘈瘲、面肿、胸胁满疼痛、膝股痛、下肢痿痹
备注:阳维、足少阳之会

穴名:外丘
取法:外踝高点上7寸,当腓骨前缘取穴
功能:安神镇痉、疏肝宽胸
主治:癫疾、胸胁痛、肤痛痿痹、颈项痛
备注:隙穴

穴名:光明
取法: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处取穴
功能:清肝明目、消胀止痛
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下肢痿、胫热膝痛
备注:络穴

穴名:阳辅
取法: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处取穴
功能:祛风清热、疏通经络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历、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喉痹、缺盆肿痛
备注:经穴

穴名:悬钟
取法: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疏肝益肾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腋下肿、膝腿痛、脚气、中风
备注:八会穴之一,髓会

穴名:丘墟
取法:在外踝前下缘与舟骨前上方凹陷处取穴
功能:扶正祛邪、疏肝健脾
主治: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疝气、疟疾、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备注:原穴

穴名:足临泣
取法:在第四、五跖趾关节后,当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化痰消肿
主治:中风偏瘫、疟疾、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历、胁肋痛、痹痛、足跗肿痛
备注:输穴

穴名:地五会
取法:第四、五跖趾关节后,当小趾伸肌腱的内缘取穴
功能:散风清热、疏肝消肿
主治: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腋肿、胁痛、乳痈、跗肿、内伤吐血

穴名:侠溪
取法:第四、五跖趾关节后,当趾蹼缘的纵纹头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疏肝宁心
主治:头痛、头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月行酸、足跗肿
备注:荥穴

穴名:足窍阴
取法:第四趾外侧,距爪甲角约0.1寸之爪甲根部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聪耳明目
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鸣、胸胁痛、多梦、热病
备注:井穴

按哪些穴位可以增高?按摩穴位增高法介绍

人体的很多穴位虽然看不见,但是确实具有许多的作用,能够缓解一些疾病,而且有些穴位还能够帮助人体长高,处于发育期的人不妨多按按这些穴位,帮助自己增高,那么按摩哪些穴位能够增高呢?下面为大家介绍按摩穴位增高法,一起来看看吧!
1、率谷穴
位置: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
方法:两手拇指按在两率谷穴上,按压约36秒,也可以心里默数36下。然后不松劲,接着按顺时针方向揉9次,逆时针方向揉9次,再重复一遍,共36次。以下所有穴位都用此方法进行点按、揉。
2、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
方法:先用两手中指摸到两耳尖,然后往头顶上摸,到头顶正中点就是百会穴。用右手中指或者食指按在百会穴上,点按、揉方法同率谷穴。
3、风池穴
位置:颈后,枕骨粗隆直下,大筋外侧凹陷处。
方法:两手放在后头部,拇指在下,其余四指在上,用拇指按在风池穴上。点按、揉方法同率谷穴。
4、膻中穴
位置:胸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方法:右手拇指在膻中穴上,点按、揉方法同率谷穴。
5、中脘穴
位置: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方法:右手拇指按在中脘穴上,点按、揉方法同率谷穴。
6、风市穴
位置:在大腿外侧中线
方法:右手拇指按在右腿风市穴上,点按、揉方法同率谷穴。
7、足三里
位置:膝下3寸,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
力法:卉手拇指按在行腿足二里穴上,点按、揉方法同率谷穴。
8、解溪穴
位置:踝关节前横纹中点,两筋之间
方法:右手拇指按在右脚解溪穴上,点按、揉方法同率谷穴。
9、侠溪穴
位置:在第四、五趾缝间后0.5寸,趾跖关节前
方法:右手中指按在右脚侠溪穴上,点按、揉方法同率谷穴。
10、食欲不振按哪些穴位
1、中脘穴
位置: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中指指腹稍用力按压中脘穴约半分钟,然后顺时针方向按摩约2分钟,以有酸胀感为佳。
祛病功效:治疗食欲减退、腹胀腹痛、呕吐、反酸。
2、足三里
足三里是胃经的重要穴位,可帮助胃收缩、分泌胃液。对暴饮暴食引起的胃弱,运动、工作使身体过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特别有效。
3、太白穴
太白穴在第一趾内侧、靠近关节的地方,属于脾经,僻静和食物入口到胃的消化机能有关,精神压力、睡眠不足引起食欲不振时,可用拇指刺激太白,增进食欲。
4、内关穴
位置:手臂的内侧中间,手腕横纹上约3横指宽处。
按摩方法:拇指或使之点按内关穴约1分钟,以酸胀感向腕部和手放散为佳。左右两侧穴位交替进行。
功效:治疗食欲减退、胸闷失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22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