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ū yáng
跗,足背;阳,指跗部上方。穴在足背上方,故名。
【跗阳穴位位置图】
在小腿外踝后区,昆仑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图⑦)。
【图解跗阳穴位的位置】1 .侧坐,从小腿外侧下端高骨(足外踝)后方,平该高骨处向上量4横指(即3寸)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本穴(图⑧)。
2.侧坐位,在小腿后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取昆仑,直上3寸,按压有酸胀感。
【跗阳穴养生功效】疏通经络,退热散风,理气止痛。主治头痛,头重;腰腿疼痛,急性腰扭伤;下肢痿痹,外踝肿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按摩跗阳穴作用和好处】
【经穴养疗法】刺法:直刺0.8~1.2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点按法、揉法、拿法、推法。
【穴位配伍调身祛病】1.配天井穴,主治瘛疭。
2.配承山穴、飞扬穴,主治霍乱转筋。
【特别说明】1.阳蹻郄穴。
2.针刺时,局部酸胀。
跗阳穴位的准确位置图本文导读:跗阳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跗阳穴的准确位置图是什么样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跗阳穴位的准确位置图。
【跗阳穴 Fù yáng】
【取穴方法】跗阳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解剖】在腓骨的后部,跟腱外前缘,深层为拇长屈肌 ;有小隐静脉 ,深层为腓动脉末支 ;布有腓肠神经。
【主治疾病】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
【附注】阳跷脉郄穴。
【别名】付阳,附阳穴。
【穴义】足少阳、足阳明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
【名解】
(1)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膀胱经足部上行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湿冷的水气,由于有足少阳、足阳有二经上行的阳气为其补充热量,足太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才得以继续上行。本穴水湿之气的上行是依靠足背上行的阳气才得以上行的,故名。付阳、附阳穴名意与跗阳同(何以足少阳、足阳明经的气血交会于本穴,而经书却不言本穴为足三阳之会呢?这是因为本穴在人体重力场中是处于肌肉隆起的高地势,所以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上行阳气会交于本穴,阳者向上、向外而行也。但是,足少阳、足阳明二经上行至本穴的阳气有名无实,只是虚热之气,热多而气少,故此经书不言此穴为足三阳经之会)。
(2)阳跷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阳经上行的阳气构成,气血之性同于阳跷脉。
但由于膀胱经上行至此的阳气较为寒湿,即使有足少阳、足阳明的阳气带动足太阳的阳气上行,由本穴上输的阳气量亦较少,如从孔隙中输出一般,故为阳跷脉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传于飞扬穴。
【功能作用】吸热化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道医培训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21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害怕脂肪肝?这些误区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