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足通谷穴解剖方法,庚日开穴一览

生活百事通 2023-09-20 16:04:06
足通谷穴解剖方法

足通谷穴是一种非常不错的穴位,因为这种穴位是能够治疗多种病症的。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足通谷穴的相关知识,看看这足通谷穴的解剖和取穴方法是什么?以及主治病症是什么呢?赶紧来看看!

〖解剖〗

有趾跖侧动、静脉;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疾病〗

头痛,项强,目眩,鼻出血,癫狂。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大椎穴治项强。

〖刺灸法〗

直刺0.2~0.3寸。

〖附注〗

足太阳经所溜为“荥”。

〖穴义〗

膀胱经经气此散热冷降。

治疗目眩的偏方

1、头眼昏眩

用酒炒大黄,研为末,清茶送服二钱。

2、头晕目眩

用川芎、槐子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茶汤送下。又方,川芎一斤、天麻四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每嚼服一丸,茶汤送下。

3、头目诸疾(眼疾,风气头痛,头昏目眩等)

用荆芥穗为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4、风痰头晕(哎逆目眩,面色黄,脉弦)

用生半夏、生天南星、寒水石(煅)各一两,天麻半两,雄黄二钱,小麦面三两,共研为末,加水和成饼,水煮浮起,取出捣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极效。亦治风痰咳嗽、二便不通、风痰头痛等病。

结语:通过以上的这篇文章的仔细阅读之后,相信绝大多数的读者朋友们对于这个足通谷穴一定是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以及一定的认识了吧!这个足通谷穴是可以治疗头晕目眩的,但是想要更好的治疗头晕目眩,还是要去看医生哦!

庚日开穴一览

今日庚戌日,天干逢庚,庚属金,主肃杀,亦是开穴治病的好日子。

现介绍庚日开穴时间及功效:

辰时:开商阳穴。

便秘的人有福啦,一招搞定,还可以提升夫妻兴趣。肚子痛也可以用这个穴哦。

午时:开足通谷穴

这叫头痛医脚。头上的很多毛病都可以通过此穴治愈:如头痛啦、脖子发硬啦、眼睛晕眩啦、鼻子出血啦、发癫发狂啦,脚上这一穴都可搞定。

申时:开足临泣穴、合谷穴。

足临泣穴为八会穴之一,能生一身少阳之气,胆经上的毛病都可以靠此穴解决。很多女同胞乳腺内有肿块,到医院去看病,医生说要开刀。正告姐妹们,千万不要去吃刀子了,此日此时开此穴,神效。还有很多人喜欢熬夜,少阳之气不升,白天没有精神,少阳不生,阳气不长。吃什么药都没用,此日此时开此穴,一招搞定。

合谷开穴时间也是庚日申时,头面部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找这个穴位,如眼睛红肿啦、咽喉肿痛啦、嘴巴歪了啦、耳朵聋了啦、脸皮麻痹了啦、牙齿疼痛啦……这个就是万能穴。但平时掐它没什么作用,此日此时起大用。

戌时:开阳谷穴。

这个穴也是生发阳气的穴位。很多病都是阳气不足所致,开灸此穴就有用了。它能治的病太多了,这里不例举了。请大家自己上网查一下就知道了。

夜子时:开足三里穴。

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这是一个后天大补之穴,每天进补山珍海味,不如此日此时,用艾条灸一灸此穴,绝对是有福啦。很多人胃病一生纠缠,脾土失运,身孱体弱,就是不知道灸灸此穴。真是不亦哀哉。

太晚了,其他穴就不说了。懂得经络开穴妙道,医生真的要失业了。

道医培训

足通谷的准确位置图片 足通谷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1 足通谷的准确位置图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趾跖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简易取穴:伸直脚趾,顺着小趾向上摸,摸至小趾与足掌相连接的关节处,在其前方皮肤颜色交界处即是。

2 足通谷穴位解析通,通道,通行也;谷,肉之大会也,两山中间的空旷之处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与至阴穴上传于此的天部湿热水气,二气交会后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缩合冷降,冷降之水循膀胱经回流至至阴穴,故名。

3 足通谷穴位解剖有趾跖侧动,静脉;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足背外侧皮神经。

4 足通谷功效和作用类属:足通谷为膀胱经荥穴,属水。

功效:疏经活络,散风清热。

作用机制:足通谷属膀胱经,位于足外侧,为膀胱经之荥穴,五行属性属水,水可制火,故本穴有疏风清热,清利头目的作用,用于治疗头痛,目眩,鼻衄;膀胱经循头入络于脑,故本穴可疏解头脑之风邪,而治疗癫狂。

足通谷的功效与作用 足通谷疼什么原因

1 足通谷的功效与作用类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该经荥穴。

功效:祛风通络,化痰安神,清头明目,疏通经气。

主治疾病:

1.风邪外袭之头痛,项强,目眩,鼻衄诸病症。

2.风痰阻络之癫痫诸症。

3.功能性子宫出血,哮喘,癫狂慢性胃炎诸症。

2 足通谷的位置科学定位:在足外侧部,第5趾跖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处。

快速取穴法:

1.侧坐位,足着地,在足外侧部,足小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第5趾跖关节)后方掌背交界线处即可出现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

2.侧坐位,足着地,在第五趾跖关节的外侧前方赤白肉际处,按压有酸胀感。

3 足通谷穴穴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趾近节趾骨底的跖侧面。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足背静脉弓的属支,趾足底固有动,静脉。

4 足通谷疼什么原因足通谷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主要用于治疗头痛,颈项痛等症。足通谷出现疼痛现象的时候,说明这个位置的经气没有得到很好的疏通,身体存在颈椎不适或是头痛症,具体情况应该咨询医生作出详细判断后再进行治疗。

足通谷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出处5穴名解6特异性7所属部位8足通谷穴的定位9足通谷穴的取法10足通谷穴穴位解剖 10.1层次解剖10.2穴区神经、血管 11足通谷穴的功效与作用12足通谷穴主治病证13刺灸法 13.1刺法13.2灸法 14足通谷穴的配伍15特效 *** 16文献摘要1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足通谷 1拼音 zú tōng gǔ

2英文参考 Zútonggǔ BL66 [中国针灸学词典]

zútōnggǔ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6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6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穴位 足通谷 汉语拼音 Zutonggu 罗马拼音 Tungku 美国英译名 Communicating the Valleys 各


号 中国 BL66 日本 66 法
国 莫兰特氏 V66 富耶氏 德国 B66 英国 B66 美国 BI66

足通谷为经穴名(Zútonggǔ BL66)[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1]。足通谷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五行属水[1][2]。足即足部,通即通过,谷即山谷,此穴在足部本节前凹陷处,脉气由此通过,故名足通谷[1]。足通谷主治头项,下肢等疾患:如头痛,眩晕,鼻塞,鼻衄,舌肿,目赤,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腰膝酸痛,癫狂,疝气,疟疾,头痛,项痛,目眩,目弦,项强,癫痫,现代又多用足通谷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哮喘,精神病,颈椎病,慢性胃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4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溜于通骨。

5穴名解 足即足部,通即通过,谷即山谷,此穴在足部本节前凹陷处,脉气由此通过,故名足通谷[1]。

通,通畅,疏通,洞达也。谷,阴象也。本穴为足太阳膀胱经所流之荥穴,脉气通于足少阴肾经的然谷,本穴以下为“至阴”,张隐庵谓本穴“通于足少阴之然谷,故名通谷”。更以本经至此接近阴经,亦通谷为阴象之义。[3]

6特异性 足通谷为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水[1][2]。

7所属部位 足部[4]

8足通谷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足通谷穴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2]。

足通谷穴位于跖区,第五跖趾关节的远端,赤白肉际处。伸足取穴[1]。

足通谷穴位于足跗外侧,第五跖趾关节前下方凹陷处[5]。

足通谷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足通谷穴在足部的位置

足通谷穴在足部的位置

足通谷穴在足部的位置(肌肉)

足通谷穴在足部的位置(骨骼)

9足通谷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第五跖趾关节前下方凹陷处,赤白肉际处取穴。

足通谷位于跖区,第五跖趾关节的远端,赤白肉际处。伸足取穴[1]。

垂足着地或仰卧位,第5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处取穴[6]。

快速取穴:沿小趾向上摸,摸到小趾与足掌相连接的关节,关节前方皮肤颜色交界处即是足通谷穴[7]。

10足通谷穴穴位解剖 足通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短、长屈肌腱、小趾近节趾骨骨膜。有趾底动、静脉。分布著趾底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皮肤为足背和足底皮肤移行部位,皮厚,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的浅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内,足趾的浅静脉注入足背静脉网的外侧,并有纤维束连于皮肤和足筋膜。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底深筋膜,在小趾近节趾骨下方,经趾骨和趾长、短肌(腱)之间,该肌由胫后神经及其分支足底外侧神经支配。

10.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趾近节趾骨底的跖侧面[1]。

皮肤→皮下组织[8]。

10.2穴区神经、血管

有趾背神经、动脉分支和趾底固有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8]。

布有趾底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并有趾底动、静脉通过[5]。

11足通谷穴的功效与作用 足通谷具有清热安神,清头明目的功效。

足通谷有泄热、安神、清头目等作用[1]。

足通谷功能除结积留饮、胸满食不化,为足部通胀消谷之穴,可与腹通谷互参[3]。

足通谷有疏风清热之功,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3]。

12足通谷穴主治病证 足通谷主治头项,下肢等疾患:如头痛,眩晕,鼻塞,鼻衄,舌肿,目赤,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腰膝酸痛,癫狂,疝气,疟疾,头痛,项痛,目眩,目弦,项强,癫痫,现代又多用足通谷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哮喘,精神病,颈椎病,慢性胃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足通谷主治头项、下肢等疾患。如头痛、眩晕、鼻塞、鼻衄、舌肿、目赤、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腰膝酸痛、癫狂、疝气。疟疾等[1]。

足通谷穴主治头痛、项痛、目眩、鼻衄、癫狂[8]。

足通谷主治头痛,目弦,项强,癫狂,鼻衄等[5]。

足通谷穴主治头痛,目眩,鼻衄;项强;癫痫[6]。

现代又多用足通谷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等[1]。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哮喘,精神病,癫痫;

2. 其它:颈椎病,慢性胃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13刺灸法

13.1刺法

直刺0.2~0.3寸[6][8],局部有胀痛感[6]。

一般直刺0. 3~0.5寸[1][5]。

注意:足通谷穴深部正当胫后动、静脉处,故针刺时应避开[6]。

13.2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14足通谷穴的配伍 足通谷配上星、内庭,有清热凉血通窍的作用,主治鼻鼽衄。

足通谷配章门、丰隆,有健脾胃,祛痰湿,安神志的作用,主治癫痫,精神分裂症。

足通谷配大椎、天柱、列缺,治头项病[6]。

足通谷配太阳、攒竹、印堂、迎香,治急性鼻衄[6]。

足通谷配环跳、犊鼻、阳陵泉、足三里,治下肢半身不遂[6]。

15特效 ***常按足通谷穴,可治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7]。

16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身疼痛、善惊、互引鼻衄,通谷主之。狂、癫疾,阳谷及筑宾、通谷主之。食饮善呕、不能言,通谷主之。

《类经图翼》:主头痛目眩、项痛鼻衄、善惊、结积、留饮、食多不化,通谷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头重目眩。

做脸的手法

一、面部美容的按摩手法怎么做
1) 开穴:面部所有穴位,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每个穴位点按三次。
2) 双手交替安抚额头
3) 展额部皱纹——左手食指、中指呈剪刀状撑开额头右侧皮肤,右手美容指在展开部位打小圈,一边做一边移动,直到额头左侧。
4) 轻抚前额——用小鱼际在额头中部打大圈。
5) 提抹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穴(中——左——右——中)
6) 叩眼眶——美容指从印堂,沿眉弓到外眼角、下眼眶、内眼角轻叩。
7) 剪刀手安抚眼部。
8) 再次点按眼周穴位。
9) 点按鼻部穴位,安抚鼻部,拉抹鼻梁。
10) 点按面部穴位,轮指。
11) 点按嘴周穴位,安抚嘴周,安抚下巴。
12) 提升面部轮廓,抬下巴。
13) 展颈部皱纹。
14) 拉抹颈部。
15) 耳部按摩。
通过对面部美容按摩手法认识,中年女性在按摩的时候,都是可以按照以上方法进行,这些按摩方法做起来都是不是很复杂,不过在做的时候也要长时间进行,做好每次在半个小时以上,这样对改善皮肤问题才会有很好帮助。
二、在家怎么按摩面部
1.额头按摩:双手中指、无名指以眉心为起点,向上方和抖上方轻轻拉皮肤到发际线,这个动作可以避免额头长皱纹。
2.眼部按摩:双手中指轻轻地用画圈的方式揉抹皮肤,然后按摩眼部皮肤,这个动作能避免三角眼(眼皮下全)或鱼泡眼(眼袋)的形成。
3.脸颊按摩:双手中指、无名指,以鼻翼为起点,向斜的方向轻轻画圈直至耳朵前边,可以促进脸颊部位的血液循环。
4.喻巴按摩:双手中指、无名指,由承桨穴轻轻按到人中再返回承浆穴,避免嘴角长皱纹。
5.异周按摩:双手中指从鼻真两侧沿界沟向上轻轻摩擦。
6.下颇按摩:双手食指与大拇指由下额中部提起来一点点的肌肉,用两个手指担到耳根。然后,双手除大拇指外的四指,从脸的外侧向下巴部位轻轻拍打皮肤,再反方向拍打皮肤。
7.双手除大拇指外的四指轻轻敲打额头、眼睛周围、脸颊的皮肤,大家记住要轻轻用指腹点击皮肤,像蜻蜓点水一样,有句广告词不是说在皮肤上弹钢琴嘛,这个动作也差不多是这样。
8.整个手掌盖住脸,由内向外横向缓缓拉开皮肤,慢慢抹到耳朵。
以上就是面部美容按摩的手法步骤,是不是很简单呢,有了这些小方法再也不用挤着时间去美容院了,学会了手法自己在家就可以为自己脸部做保养,是不是很方便呢,拥有一张年轻的脸庞才是女人最大的本钱,所以一定要学会保养自己,不要嫌麻烦哦。
三、面部美容的按摩穴位
1、攒竹穴:攒竹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即是。按摩攒竹穴可舒解迎风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眼睛疲劳、眼部常见疾病、假性近视,治疗口眼歪斜,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眼睑(目闰)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缓解头痛、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目视不明、眼睛疲劳等。(温馨提示: 按摩攒竹穴用大拇指和食指以画圈的方式按压此穴位,可令疲劳的双眼立刻得到放松。)
2、鱼腰穴:鱼腰穴位于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按摩鱼腰穴可治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近视,急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现在也用于治面瘫。三叉神经痛。
3、丝竹空穴:丝竹空穴在眉梢凹陷处。又名巨窌穴,目窌穴。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三焦经后冷降归地。在眼轮匝肌处;布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有眶上神经、颧面神经、面神经颞支和颧支分布。按摩丝竹空穴可治目赤肿痛、眼睑闰动,头痛、齿痛,癫狂痫。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结膜炎等。配瞳子髎、攒竹主治目赤肿痛;配太阳、外关主治偏头痛;配足通谷、太冲主治癫痫。另治眼病。配合超能穴位按摩工具运用磁场、远红外能量对人体的特殊保健及理疗作用,加上眼部周围其他穴位进行按摩,能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活化视神经细胞。对视力恢复及眼保健理疗效果明显。
4、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记载,太阳穴一经点中“轻则昏厥,重则殒命”。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短暂晕倒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太阳穴的正确位置是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就是太阳穴。按摩时首先调整好身体姿势,坐站皆可,但要身体端正,脊背挺直,挺胸收腹,情绪稳定,精神集中。一般都采坐姿。坐或站好后将手掌搓热,贴于太阳穴,稍稍用力,顺时针转揉10—20次,逆时针再转相同的次数。也可以将手掌贴在头上,以拇指指肚分别按在两边的太阳穴上,稍用力使太阳穴微感疼痛,然后,顺逆各转相同的次数。一般按摩的次数可多可少,可以自己按照大脑疲劳的程度调整。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20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