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胡有宸:艾灸每日一穴-膻中穴(俗称“出气穴”)
膻中,任脉腧穴。
膻指空腔,中指中央。
因穴在玉堂之下的胸腔中部,适当两乳中间,且因膻中为心之外周,代心布令,居于胸膜之中,因名膻中。
此穴在人体躯干的黄金分割点上。
【取穴位置】
在胸部,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解剖位置】
在胸骨体上,有胸部(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功能主治】
舒缓胸闷、咳嗽、咳喘、吐逆,心悸、气喘、气短、咳唾脓血、肺痈、提高性功能等。
【穴位配伍】
配曲池、合谷,治急性乳腺炎;
配内关、三阴交、巨阙、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堵塞;
配中脘、气海,治呕吐反胃;
配天突,治哮喘;
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治产后缺乳;
配肺俞、丰隆、内关,治咳嗽痰喘;
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
【养生建议】
膻中穴 ,俗称“出气穴”。《黄帝内经》中提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意思是说,膻中穴是心包经的令官,人在胸闷抑郁的时候,按摩这个穴位可以驱散心中的郁闷之气,让心情变得愉悦。
按摩法:有揉法和推法两种,可以用中指指腹每天早晚按揉100次,也可用双手拇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推100次,都能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
简单养生从艾艾贴开始!!!
艾灸知识大分享:
专为艾灸爱好者和从业者打造的精品阅读和学习平台,在这里,一个艾灸小白也可迅速成长为艾灸高手!
一人知艾,全家享福,从此小病不上愁!赶紧拥入“艾就灸吧”的怀抱吧。
关注艾贴哥,给家人一个健康
我是宸哥(微信:hych1133),公众号:wycfs117
传播艾灸能量,探讨未知的人体能量场---胡有宸
膻的读音 膻在中医上怎么读? 相关解答一:郄中医上怎么读中医里读 xì 比如 郄穴,同“郤”及“隙”,是经气深入的位置。
相关解答二:在按摩学上膻中这俩字怎么读文字:
在按摩学上膻中
读音:
zài àn mó xué shàng shān zhōng
相关解答三:膻读什么音。1. 膻 [shān]2. 膻 [dàn]
膻 [shān]
像羊肉的气味:~气。~味。腥~。
膻 [dàn]
袒露。
胸中:~中(a.中医指胸腔中央,心包所在处;b.针灸穴位名,位于前胸部正中)。
相关解答四:膻的读音是什么膻
[shān] 像羊肉的气味:~气。~味。腥~。
[dàn] 1. 袒露。
2. 胸中:~中(a.中医指胸腔中央,心包所在处;b.针灸穴位名,位于前胸部正中)。
相关解答五:膻中这个字怎么读?其实还有年shan(四声)zhong的读音呢,这个无所谓,听行家说怎么念都不算畅,古人并没有这个仔细规定过这个读音怎么念,所以不要过于教条,正确认识它的功效和位置就可以了。
相关解答六:“膻中穴”的膻字怎么读基本字义
● 膻
shān ㄕㄢˉ
◎ 像羊肉的气味:~气。~味。腥~。
其它字义
● 膻
dàn ㄉㄢˋ
1. 袒露。
2. 胸中:~中(a.中医指胸腔中央,心包所在处;b.针灸穴位名,位于前胸部正中)。
相关解答七:“膻中穴”的膻字怎么读?在中医的穴位上有很多的字都是和平常的音是不同的!在康熙字典中记载是读tán的
dan是现代不懂中医的文字砖家用的现代读音,去看顶医讲坛的老师们,都是读的tan
是通假字
相关解答八:膻中可以读tan zhong吗膻中dàn zhōng
中医上指:
(1) 位於前胸正中,即左右两乳正中间的部位。
(2) 位於膻中中央的穴道。多用以治疗咳嗽、哮喘等。
相关解答九:膻中穴 的膻到底是什么读音膻字有两个音,在膻中穴词语中发音为 dàn
拼 音
shān dàn
膻中穴 (dànzhōngxué ),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相关解答十:膻中穴的膻到底是什么读音[ shān ]
像羊肉的气味:~气。~味。腥~。
[ dàn ]
1.袒露。
2.胸中:~中(a.中医指胸腔中央,心包所在处;b.针灸穴位名,位于前胸部正中)。
道医培训定位手肘横纹下二寸五分处,桡骨与尺骨之间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感冒、鼻炎、坐骨神经痛、腿酸、腰酸、贫血、头晕、眼花、疲劳过度。
针法与应用五分至一寸。治贫血头昏眼花、疲劳过度、下针十分钟後取针,改用艾灸。
【火腑海穴】
穴位:手肘横纹下二寸五分。桡骨与尺骨之间陷中。
解剖:浅层分布桡侧皮静脉分枝、和后前腕皮神经、深层分布桡侧桡骨神经分枝、肺分支神经、心副神经。
取穴:手捂胸取穴,在桡骨与尺骨之间、肘横纹下二寸五分处取之。即手三里下五分外五分处。
归经:入肺经、肾经。
穴性:祛风肃神、补益肾水。
主治:咳嗽、气喘、感冒、鼻炎、坐骨神经痛、腿酸、腰痛、贫血、头晕、眼花、疲劳过度。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
辨别:董公所著取穴法为火山穴后两寸,亦与手三里穴混淆,与胡著所取两者有所不同,本穴以胡师之取法较合董师所传之穴位。
说明:本穴属强壮穴,治贫血、头晕、眼花、疲劳过度,可下针十分钟后取针,改用灸疗三到五壮,隔日一灸,灸上二个月,可延年益寿,功同足三里穴。
配穴:(一)本穴配手地士穴治咳嗽有疗效。
(二)气喘本穴配天、地、人、三士及灵骨有效。
(三)针后感不适,可用指捏对侧手解穴,用手刀击打火腑海,大都可速解。
阳溪(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大拇指上翘,在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
简便取穴:拇指上翘可发现两根肌腱为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凹陷处按压可有酸胀感,既为阳溪穴。
主治:手腕部疼痛、腱鞘炎、目赤肿痛耳聋、头痛、咽喉肿痛、掌中热、中风、偏瘫、癫狂等疾病。
配穴
针刺: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可有整个手背酸胀感。(针刺需临床证明,非专业人士谨慎操作)
按摩:大拇指或者中指指尖或指腹点按揉三到五分钟局部酸胀为主,按揉时可活动大拇指。(此操作可放心进行)
艾灸:(阴虚火旺者不适合)
进针阳溪穴时可让患者屏住呼吸,进针完毕后可让患者重新呼吸可有口中异味、金属味,吸烟时此感觉更甚(重复多次可形成烟-异味-讨厌、厌恶的条件反射)可以达到有效戒烟的效果,戒烟也还需要自己制止力。
艾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一般我们可以用艾灸治疗各种体寒疾病,因为艾灸有很好的温经散寒的作用,所以艾灸也被用于治疗妇科问题等等,其实艾灸的使用是比较广泛的。那么,一般艾灸可以用来治疗哪些疾病呢?中医里面都有艾灸治疗什么呢?
1、艾灸治疗头痛
头痛症状表现
外感头痛起病较急,常伴随恶寒,发热,鼻塞,流鼻涕等表证;内伤头痛起病缓慢,时发时止,主要有肝阳头痛,表现为面红口苦,舌苔薄黄;肾虚头痛,男性有遗精,女性有带下,舌红,少苔等表现;血虚头痛表现为头痛,心慌,舌质淡。
艾灸穴位
百会穴:将耳郭折叠向前,找到耳尖,经过耳尖连成一线,与正中线的交点处,即为百会穴。艾灸这个穴位,可以镇痛止晕,清热开窍,健脑宁神,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目不能视,鼻塞,鼻出血等症状。
涌泉穴:在足底,屈足卷趾的时足心最凹陷处就是此穴,艾灸此穴可开窍苏厥,回阳救逆,镇痉定眩,益肾清心,主治头痛目眩,小儿惊风,癫痫,失眠等症。
行间穴:在足部,第1,2趾间,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艾灸该穴位可以清肝明目,熄风定惊,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中风,癫痫,失眠等症。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跖骨间隙后方凹陷处,在拇长伸肌腱外缘,艾灸该穴位有燥湿生风功效,主治失眠,头痛,腰痛,全身胀痛等症。
艾灸方法
艾条温和灸:取百会,列缺,涌泉等穴位用艾条隔开头发悬灸10-20分钟,每日1次,5-7次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进行下一个疗程,这种灸法适合治疗外感头痛。
艾炷隔姜灸:取列缺穴,选用新鲜的老姜,切成0.3厘米厚的薄片,扎上小孔,小心施灸10-15分钟,每日一次,5-7次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以进行下一个疗程。
艾熏灸:取列缺,涌泉,行间,太冲等穴位,按照先灸背部再灸四肢的顺序施灸,将艾绒或艾条放入温灸盒内,小心绑在穴位上施灸20-30分钟,每日一次,5-7日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以进行下一个疗程。
2、艾灸治疗感冒
感冒症状表现
风热感冒表现:面红目赤,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咽干舌燥,咳嗽痰稠,鼻塞无鼻涕,微微出汗和大便干燥等。
风寒感冒表现:浑身酸痛,鼻塞流涕,咳嗽有痰,打喷嚏等。
艾灸穴位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正坐姿势,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与耳垂齐平的凹陷处。艾灸该穴位有醒脑益气之功效,主治头痛,眩晕,目赤痛等感冒症状。
风门穴: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3胸椎间),左右各2厘米处,或以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该穴位有疏风解表之功效,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等症状。
列缺穴:将两手拇指和其余四指自然分开,于两虎口处垂直相交,一只手食指搭在另一只手上,手臂自然落下,食指尖处即为列缺穴,艾灸该穴位有止咳平喘,通经活络,利水通淋之功效,主治咳嗽,感冒,气喘,喉咙痛等症。
合谷穴:将拇指和食指张开,以另一只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1,2掌故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艾灸该穴位有疏风解表,通络镇痛之功效,主治感冒发热,口眼歪斜,齿痛,手腕及手臂疼痛等症。
艾灸方法
艾条悬灸:取风池穴,将艾条放在穴位上,头发拨向两边,小心施灸5-7壮,此方法适合外感风寒。
艾条温和灸:取上述穴位,先灸头背部,再灸四肢,将点燃的艾条放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分别施灸,灸3-5分钟,每日一到两次,此种方法适风热感冒。
3、艾灸治疗腹痛腹泻
腹痛腹泻症状表现
腹部部定时疼痛,大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变稀,水分增加,甚至粪便中含脓血,粘液,未消化食物,脂肪,或变成黄色稀水,气味酸臭,常伴有排便急迫感,大便是有腹痛,下坠,里急后重,肛门灼痛等症状。
艾灸穴位
下巨虚:在足三里下6寸,条口下约一横指处,距胫骨前缘约一横指处,犊鼻与解溪穴的连线上取穴,艾灸该穴位有调理肠胃,通经络,安神志之功效,主治急慢性肠炎,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肋间神经痛,下肢麻痹痉挛等症。
天枢穴:采取仰卧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在肚脐中间,往两侧量三指即是,艾灸该穴位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的作用,主治便秘,腹胀,腹泻,腹水,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关元穴: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处,艾灸该穴位有补肾益气,培肾固本等功效,主治消化不良,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消化系统病症。
艾灸方法
艾条温和灸:悬灸下巨虚或天枢穴,每次10-20分钟,每日一次,5-7日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行下一个疗程。
艾条回旋灸:选合谷,天枢,下巨虚穴,将艾条一段点燃,与穴位保持一定距离,左右来回回旋施灸,一个穴位灸10-15分钟,灸至局部温热红晕,每日一次,痊愈后即可。
4、艾灸治疗便秘
便秘症状表现
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且无规律,长伴随排便困难或排便间隔时间较长,腹胀,腹痛,大便带血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伴随头痛头晕,腹中胀满疼痛,易怒等症,甚至引发痔疮,肛裂。
艾灸穴位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艾灸该穴位有健脾益胃之功效,主治气机郁滞所致大便不畅,欲解不得,少腹作胀,嗳气频作等症。
大肠俞穴:在腰部,两腰骨高点连线与脊柱交点向两侧旁开两指,即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该穴位有调理肠胃,排毒的作用,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防止便秘,保持肠道卫生。
艾灸方法
艾条温和灸:点燃艾条一端,将艾条垂直悬起于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离皮肤3-4厘米,以感觉温热有轻微灼痛感维度,如果觉的太热可以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
艾炷隔姜灸:取新鲜老姜,切成0.2-0.5厘米的薄片,穿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取大型或中型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艾炷施灸,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微微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2-5壮。
4、艾灸的禁忌
(1)疾病禁忌
艾灸虽然具有补益阳气的作用,但是也能伤阴,因此对于阴虚火旺以及邪热内炽的患者不宜采用艾灸治疗,如中风闭证、高热神昏、咯血吐血等症均为使用禁忌。
(2)部位禁忌
面部、重要的脏腑器官部位、乳头、以及大的血管处等都不宜直接采用艾灸治疗;经常活动的部位,关节部位等处不可使用瘢痕灸法进行艾灸,以免艾疮化脓后难以愈合。此外,孕妇在进行艾灸的时候应当注意避开腹部以及腰骶部等不宜进行艾灸刺激的部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19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