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足太阴脾经走向、症候及主治,脾经--刮痧

生活百事通 2023-09-20 14:38:48
足太阴脾经走向、症候及主治

循行

脾经起于足大趾,循行于脚内侧,经过内踝(内脚眼),并沿着大腿及小腿内侧直上,进入腹腔,与脾相联系,在体外,经脉上行至胸部,直达喉咙及舌根,在体内,经脉则从脾分出,上至心经。

主治

脾经 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本经穴位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

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养生

足太阴脾经已时(9点至11点)旺。

已时脾经 旺,造血身体壮;“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虚会导致记忆力下降。这段时间是脾经开穴运行时间,也是护脾最好 时间段。

[转]脾经--刮痧

肌肉的萎缩与脾有关。中医讲把人体的水谷精微输送到人体的四肢,但是若脾及不通,水谷精微无法达到四肢,肌肉就可以出现萎缩,肌肉萎缩从哪治呢?中医就从脾来治,通过三步曲来治疗。

脾虚的症状有腹胀,有时候觉得上不来气等等,很多人都觉得肥胖好像都是实症,实际上很多的肥胖是虚症,脾虚就可以引起肥胖,脾可以运化水谷精微,另外它还有运化水湿的作用,如果脾虚不运化水湿,很多人就可以长得很胖,但是这种你吃泻药你效果很不好,越吃脾越虚,越虚他更不能代谢水湿了,可能会有恶性循环。对于脾虚也可通过刮痧,脾的三部曲来治疗。

首先找到脾俞。

脾俞穴是脾在背后的精气聚集地,髂骨最高点的连线,第十一胸椎脊突下1.5寸,抹上油后从上往下刮,刮板是以刮拭的方向从上往下,刮拭的方向保持90度和45度朝下。

第二步曲找脾在胸腹部经气聚集的地方,即章门穴,章门位于腹侧,腋中线第十一肋骨端稍下处,屈肘合腋时,当肘尖尽处。由于这个地方叫软肋软肋,比较脆弱,所以刮的时候尽可能的不要太重,抹上油后轻轻地刮。这个地方也可以留罐。

接下来看下肢。第三步曲刮脾本经,主要刮几个穴位,一刮脾经的 血海。再刮阴陵泉,再刮三阴交。找血海有一个简单的找法,你看我们手搭到膝盖,自然垂下来,膝上内侧,膑骨内上缘2寸处就是血海。操作时把大拇指跟四指呈45度角,先涂抹活血剂,然后从上往下刮。阴陵泉也是抹上油后再刮。三阴交在内踝骨上3寸的地方,在胫骨的后侧,是脾肝肾三条经的交汇处,如果脾肝肾有问题,都可以刮这个地方。如果自己下不了手刮痧,这些穴位都可以留罐,单纯留罐可二三十分钟,若刮了痧再留罐,则五到十分钟就可以。

道医培训

足太阴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足太阴脾经的简称·足太阴5经穴别名·足太阴6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足太阴 1拼音 zú tài yīn

2英文参考 FootTAI YI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ranches of spleen meridi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ānyīnjiāo SP6 [中国针灸学词典]

3概述 足太阴:1.足太阴脾经的简称;2.经穴别名。[1]

4足太阴脾经的简称·足太阴 足太阴为足太阴脾经的简称[1]。

足太阴脾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五行属土。本经从大趾末端隐白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蹠骨小头后的太白,向上到内踝前边的商丘,再上行于胫骨内侧后,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到足厥阴肝经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脏,联络胃腑,向上贯穿膈肌,行于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横膈,流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2]

足太阴脾经[2]

5经穴别名·足太阴 足太为经穴别名。即三阴交。《备急千金要方》:“女人漏下赤白及血,灸足太阴五十壮,穴在内踝上三寸。足太阴内踝上三寸名三阴交。”[1]

三阴交为经穴名(Sānyīnjiāo SP6)。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三阴:指足三阴;交:交会。此穴系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经之交会穴,故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正坐垂足或仰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踇长屈肌。有健脾理血,益肾平肝的作用。主治脾胃、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呕吐、纳呆、食饮不化、胸腹胀满、腹痛肠鸣、痢疾、泄泻、黄疸、水肿、痃癖、月经不调、经闭、带下、症瘕、血崩、血晕、死胎、恶露不止, *** 痛、小便不利、遗精白浊、七疝、癫痫、痴呆、不眠;疮疡、瘾疹、手足逆冷、股膝踝内侧肿痛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下垂、肾炎、肾盂肾炎、尿潴留、尿失禁、遗尿、性功能减退、高血压、神经衰弱、小儿舞蹈病、下肢神经痛或瘫痪等。一般直刺1.0~1.5寸。系回阳九针穴之一。可灸[3]。

实验研究:

①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患儿的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酸活性迅速升高。[3]

②针刺照海、三阴交等穴位,可引起输尿管蠕动加强,对于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尿失禁等排尿功能障碍病人,可促使其排尿功能恢复正常,并可使急慢性肾炎患者排尿量明显增加;在慢性输尿管瘘的动物实验中发现,可促进排尿作用。[3]

③对妊娠7~8个月的胎位异常者,艾灸三阴交,能使腹壁松弛,胎动活跃,有助于矫正胎位。④在针麻施行胃大部切除术中,有较好的抗切皮痛和松肌作用。[3]

传统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六-3足太阴脾经

脾脏位于中焦,对饮食具有消化、吸收及输布的功能,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脾性喜燥恶湿。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足太阴经属脾络胃,所以脾与胃相表里。

(1) 脾脏的解剖 :

古代的解剖学认为脾脏居于腹中,重二斤三两。在脊背的第十一椎,相当于现代解剖学的第十胸椎处。它和胃以膜相连,并在胃的左上方。脾的形状象马蹄形。至于脾的颜色,古代的解剖学也有过描述,即是“马肝亦紫”。关于脾在中医解剖学中的各种记载,基本上与现代解剖学上的脾所指相同。

(2)脾脏的生理

脾脏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主藏意等方面。脾对人体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及水液的代谢功能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分述脾的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是指脾消化饮食,收营养,输布津液等作用。“运”有运动、运送的意思。“化”有变化的意思。在水谷的消化、吸收的过程中,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都是人体内消化水谷,转化五味,排泄糟粕的器官,但是在这个消化、吸收、转运、排泄的系统唯有脾是属于脏,所以在消化器官中它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脾胃者,仓廪之官。” 古人把脾比作管理仓库,供应给养的官。

其一,是指表现在 运化水谷精微方面: 运化水谷精微,是脾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和运输过程的描述。因为脾可以帮助胃消化饮食。水谷入胃里,在胃中只起到受纳和初步消化的作用,此时的水谷不能变成为人体所能够吸收的形式,只有在脾阳的气化作用下,才能把水谷精气游溢或分离出来,被分离出来的精微之气,通过脾吸收到体内,然后又在脾气的升清作用下,使精微之气!归于肺,而输送到全身。所以脾在运化水谷精微中起着被消化的水谷精微变化,并分离出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营养形式,同时也超着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并转输到全身的作用。因此胎儿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天起,脾脏就肩负着重大的史命,即人要靠脾来提供各种营养物质赖以生存。也就是说人体的脏腑、四肢百骸及皮肉筋骨所需要的营养和气、血、津液等物质生成所需要的供养,部不能离开脾的运化水谷精微的作用。故称脾为后天之本,这也说明了脾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其二,是指 表现在运化水液方面 :运化水液是说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维持休内水液相对平衡的作用。脾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在脾气的升散作用下,还把含水分的营养物质即津液运送到周身的各个组织中去,以滋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再把代谢后人体已不需要的水液,下输到肾,由膀胱排出体外。脾通过运化水湿的正常功能,可以促进水液的正常代谢,这样既保证体内各组织所需要的水液的濡润,也不致于有多余的水液在体内滞留,从而维持了人体内水的平衡。所以脾和体内组织中水分的吸收、输布及排泄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之脾主运化,无论是运化水谷精微还是运化水液,都是由脾气的升清作用来完成的。脾主升清是说脾气有促使清气升散的作用,实际是对脾的吸收功能的一种描述,也是脾脏气化功能的表现形式。

首先谈一下脾是气的生化之源的问题。

脾在五行中属土,古人认为土为万物之母,是生发万物的根本。从人体来看,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正是胸中的宗气和人身的真气,在生成时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而脾为气的生成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给养。所以脾是气的生化之源。其次再谈一下脾是血的生化之源的问题。因为血是由营转化而来的,而营气是来源于脾所生化的水谷精微之气。 《灵枢·营卫生会篇》 认为:水谷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以后,其精微之气在上焦上注于肺脉,化而为血以营养周身,这独行于经隧的精微之气就是营气。这实际上就指出了营气是出于中焦,是脾主运化产生的物质。因此营气化生的多或少,会直接影响血生成的足与不足。脾为血液的生成提供了原料的基地。

临床中脾阴虚者,因不能滋生血脉而造成血不足者多见,这说明脾和血的关系密切是血的生化之源。由于脾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是人体得到营养的源泉,故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不仅是气血生化之源,而且脾气还具有统血液,使血液能够循经而行的作用。《难经·四十二难》说:“脾主亵血。”“亵血”是指脾有裹护血液的作用,后世称谓“脾统血”。“统”有统摄、控制的意思。血液的循经运行之所以不溢出经脉之外,全赖脾气的统摄。因为脾主中焦化生营气,营气是血中之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所摄,因此脾有维持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的作用。所以《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血在经脉之中上下运行,是依赖脾气的升清作用,脾阳虚就不能统摄血液,而使血液溢散于脉外,而出现种种出血的病证”。临床上遇到脾不统血,血不归经的血症,经常釆取引血归脾或升提脾阳,温运脾阳的治疗方法,这就是脾统血的意义。

脾藏意是说脾的功能和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之间有联系。《灵枢·本神篇》所说的“脾藏营,营舍意”就是“脾藏意”的意思。“意”是在心支配外物时,所留下的记忆。因此它是能使人知道怎样适应寒温和调节喜怒的一种思维活动。古人将脾脏比作谏议之官,就说明脾对事物有思虑的作用。如果思虑过度,就会伤脾。脾伤则意也会受伤,意伤则会使人精神烦闷,记忆力衰退。所以脾藏意不仅说明脾具有对事物的考虑和记忆,对适应外界环境,调节人的情方而的生理功能。而且说明“意”是赖脾阴以滋养,赖脾阳以盛。只有脾脏的精气睚盛,人的记忆力才强健。这就“脾藏意”的生理功能的意义

(1) 足太阴经的循行 :脾的经脉叫足太阴经。足太阴经,起于足大趾的末端隐白穴处,沿着大趾内侧的赤白肉际循行,过大趾本节后的半圆骨,上行到内踝的前面,再向上循行,经过小腿肚,沿着胫骨的后面循行,和足厥阴经相交后行于足厥阴经的前面,接着沿膝、股部内侧的前缘上行,进行腹部,与脾相连并联络胃腑,然后上行通过横膈,挟食管两旁循行到舌根部,此脉散于舌下而终。

它的一条支脉,又从胃上行,通过横膈,流注到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 足太阴经的生理 :足太阴经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运行脾脏的气血,联系并濡养与脾有密切关系的组织器官。因为足太阴经起于足大趾的趾端,上行入腹以后属脾,所以它以通行脾脏的血气为主。因此《灵枢·经脉篇》有“脾足太阴之脉”的说法。即指出脾与足太阴经的生理关系。另外,足太阴经也维系了脾脏的正常生理活动。足太阴经属脾。它的别行支脉注入心中,因此脾的游溢精气,把水谷精微之气及津液上输于肺,营气上注于心的功能活动,都离不开足太阴经的运送作用。另外水湿的运化,也不能离开足太阴经的行,所以足太阴经维持了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足太阴经的循行出现障碍,就会影响到脾脏的运化功能及生化气血的功能。还可能造成血溢于外而出现便血、经血淋漓或血崩等病症。因此足太阴经脉是维系脾脏正常生理活动的关键之一。

足太阴经维系并濡养与脾有密切关系的组织器官。足太阴经循行在下肢内侧的前方部位,并联络着口、唇、舌、咽等组织器官,因此它通行的脾脏的血气,相继被送到这些地方,使四肢、肌肉、口、舌等都能得到脾的血气的直接濡养。从而完成它们各自的生理活动,如四肢运动灵活有力,肌肉健壮,口的开合正常等等。如果足太阴经的经气上逆而不能正常运行,那些与脾有密切联系的组织器官就会失于脾的血气濡养,而岀现四肢痿废无力、肌肉娄缩、舌痛、足大趾屈伸不利等病症。

总之,足太经脉以运行脾的血气为主,并联络和濡养着脾脏及其所属的组织器官,使它们能够完成各自的正常工作。但是足太阴经还需要依赖脾的血气的濡养,才能够正常的运行并发挥它联络脾与各个组织的作用。

(1) 脾与肌肉的关系 :脾主肌肉是指能主导肌肉组织的生理活动因为肌肉的生长和发达丰满,主要是依赖于水谷精微的滋润和濡养,而水谷精微的运化功能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所以脾的运化机能正常,那肌肉的营养就充足,肌肉则丰满、润泽。如果脾的运化机能衮弱,那肌肉的营养就不足,肌肉则消瘦而无泽。因此有“脾主身之肌肉”的说法。临床中如肌肉痿软、眼脸下垂不举等病症都是和脾气的虚弱有关,说明脾主肌肉在临床中是有实际意义的。

(2) 脾与四肢的关系 :牌主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就是说人体的气用于外;集中表现在四肢的活动方面。因此四肢的运动是依赖胃中阳气的作用,但是此阳气必须依赖脾的运化才能输送到四肢。因为水谷入于胃,经过胃的腐熟、消化还不能直接使水谷的精微输送到四肢,只有经过脾的吸收、输布,才能使这些营养物质传到四肢的肌肉、筋骨等处,四肢才能够动作。所以说“脾主四肢”。如果脾气足,那么四肢健壮,动作灵活有力。如果脾气虚弱,则“四肢不收”,轻者手足运动不灵活,重者不能行步,身体沉重。

(3) 脾与口、唇的关系: 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口”是水谷进入人体的第一道关口,唇和口是连着的。环唇的边缘叫四白,四白以内为唇,所以口唇与口一样和脾的联系密切。当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时,则口唇能得到脾的血气的滋养而表现出红润光泽。当脾的运化功能衰弱时,那口唇就失去了脾的血气的滋养而表现出苍白、枯萎不润泽。如果脾脏有热,那就会出现口唇紫色而发干。如果脾气衰竭,那鼻唇沟就平了,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唇反人中满。因此脾的血气之精华表现在唇上,并营养口、唇、舌等组织。但同时唇的光泽、颜色的变化及功能的变化,还可以反应出脾的功能活动的正常与否。所以有“口唇者,脾之官”的说法。

另外脾气通于口,脾的经脉之气连舌本,散舌下,所以唇与舌对饮食物的味道有品尝的作用。而且舌与唇都是肌肉组织,所以它们一方面得到脾的血气的濡养,一方面也能反映出脾功能的正常与否。如果脾的功能正常,那人的食欲就旺盛,想吃东西并且吃得很香,口味正常。如果脾的功能失常,那人就会出现不欲饮食,口淡乏味的情况。因此说通过口、唇、舌可以考察脾的功能正常与否。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足太阴经是脾与肌肉、四肢、口唇等组织器官的联络系统。如果没有足太阴经的联系作用,脾与四肢肌肉、唇、口等组织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小的有机整体,脾的血气就不会输送到这些组织器官中去,四肢得不到脾气的濡养,就会出现“不用”的病症。肌肉得不到脾气的濡养,就会出现消瘦娄缩的病症。口唇得不到脾气的濡养,就会出现饮食失常等病症。脾的运化水谷、统摄血液等生理功能也会出现异常。所以无论是脾还是其它的组织器官都不能发挥它们的正常生理活动,从而威胁着人体的健康。只有足太阴经这个中间的媒介正常的工作着,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使它们互相协作,共同完成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任务。

附:胰(脺cuī古同“脆”)

脺即是胰脏。《内经》无胰脏的记载。

《难经》在论述脾脏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记载:《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有散膏半斤”。此散膏即是胰脏。说明胰的位置是附于脾中。

晋代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用猪胰作药。

到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胰,他说:“颐音夷,亦作胰”。“生在两肾间,似脂非脂,似肉非肉,乃人物之命门三焦发源处也。……盖颐养赖之,故称之颐。”他认为胰即“命门,是三焦的发源地。清代的王清任仍把胰当作脾。后世对于胰和脾亦混为一谈。以上是历代对胰的认识。

十二正经的运行顺序

运行的先后顺序如下:

1、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第一个开始运行的经络,肺经运行时间是寅时(3~5时),3~4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4~5点是光明即将到来的时候。古人们把寅时当作一天的开始,十二经的运行是从寅时手太阴肺经开始的。

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开始运行,卯时是生时(5~7时),起于商阳终于迎香。

3、足阳明胃经。辰时(7~9时)运行,足阳明胃经起于承泣,然后下行至足二趾的厉兑。

4、足太阴脾经。巳时(9~11时)运行,脾经起于足大趾外侧之隐白,沿小腿内侧上行,经冲门穴入腹,终于心火之大包。

5、手少阴心经。午时(11~13时)运行,起于心中,自极泉至小指之少冲穴,其作用是运营血液。

6、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15时)运行,起于小指之少泽,沿臂外侧上肩,入缺盆,联络心脏,沿食营下行到胃部,连属小肠。

7、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17时)运行,从睛明起上头,从头后沿脊椎两侧至腿后的正中线下行,至小趾外侧之至阴。

8、足少阴肾经。酉时(17~19时)运行,脉起小趾之下,斜出涌泉,从内踝出由腿内侧上行,由股内侧后缘至长强,由脊柱入肾,从肾直行的经脉向上经肝和横隔进入肺中,一支脉从肺出,络于心,流注于胸中经于俞府穴。

9、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21时)运行,在这个时辰内,心包经的病好治。

10、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23时)运行,在晚上9点~11点,属三焦经的病好治,它是主升降平衡的。

11、足少阳胆经。子时(23~1时)运行,起始于目外眦之童子髎穴,向上到头角后向下至耳后之风池。

12、足厥阴肝经。丑时(1~3时)运行,是足厥阴肝经的运行时间,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敦,沿足背向上至内踝,从腿内侧上行达腹中,挟胃旁属肝、络胆,上横隔散布胁肋,循喉后进鼻连接目系上前额与督脉交会于巅顶。

-十二正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18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