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谈养生的时候,都会说一句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究竟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是黄帝发现古时候的人身体健康、寿命长,特意去向“天师”岐伯请教其中原因,岐伯的回答说:上古之人健康长寿是因为他们“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和“精神内守”。
“健康长寿”也是圣人之教
对健康长寿的追问,不是今天老龄社会才有的新话题,上古时候的轩辕黄帝已经替我们问了这个问题,他在《黄帝内经》中向岐伯发问:怎样才能向上古之人那样健康长寿呢?
岐伯说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话:“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就是说上古那些精通养生之道的人,在教育老百姓,科普养生保健知识时会这样讲:对于虚邪贼风,一定要按时加以回避。再加上恬淡虚无,真气顺从而运行,精和神在体内守住,如果能这样,疾病还从哪里来呢?
岐伯的这个答案,是不是很正确、很原则、很思想深邃?确实如此,只需要把这个答案弄清楚了,能够在自己生活中具体化,就真就能健康长寿。
教人不得病的方法
上面这几句就是教人不得病的方法。首先,要回避虚邪贼风。虚邪贼风是指一切可以致病的外在邪气,特别是六淫邪气。所谓六淫邪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更早的时候,在《左传》中记载,秦朝的名医和认为“六气”是:阴、阳、风、雨、晦、明,这六气正常时不会致病,“淫生六疾”“过则为灾”,他提出的著名的“六气病源”学说。所以,这第一条教导讲的是如何与外部相处,对那些“虚邪贼风”,可以致病的因素,包括今天所谓的病原体,也包括不正常的气候、环境变化等等因素,都要尽量躲开它,不要触犯它。
有时候回避不了,比如现在的雾霾,也要尽量采取防范措施,戴防雾霾口罩。“避之有时”的“时”很重要,就是要知道时节、时令气候的变化,早早采取回避措施。
其次,要内守,这是最重要的方法。什么是“恬淡虚无”?“恬淡”就是淡泊,少欲望,不追求名利。老子说过“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恬淡是上等做法,争强好胜并不美好。
其实恬淡是可以做到的,但“虚无”却难以做到,“虚无”是最高境界了,是道家所说的“道”的境界。什么是“虚”,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要达到极度的虚无,守住极度的宁静;什么是“无”,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无是天地万物的开始、本原。《庄子·刻意》说“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虚无”是天地的本来面目,也是道德的本质,但也不是就完全达不到,只要明白了天地万物的本体、本质,然后按照内守的功夫不断的修炼,就可以达到。
精神内守修炼法
怎么修炼?首先是精神内守,就是在体内守住精气和神气,不让它外泄。
然后是“真气从之”,就是真气顺从它运行,顺从什么运行?“从之”的“之”指什么?后人有很多理解,我认为首先顺从的应该是人体的两条大脉——任脉和督脉,然后顺从的是十二经脉,最后,要吸收天地万物的真气于体内,达到天人合一。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肯定就不会得病了。
“病安从来”,意思就是病还从哪里来?病还怎么能来呢?这个“安”是“哪里”、“怎么”的意思,比如苏东坡说“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在体内守住精气和神气,不让它外泄,疾病还能从哪里来呢?
“恬淡”的具体方法
岐伯接着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里其实说的是做到恬淡虚无的具体方法,也就是控制住自己的思想、情欲的具体方法。
意思是说:情志能控制并且很少欲望,心安宁而不恐惧,身体劳动但不疲倦,正气调顺畅了,那么每个人的欲望就会都得到满足,每个人的愿望也都能实现。
所以,不管吃什么样的食物都觉得甘美,不管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觉得合适,不管过什么样的习俗都觉得快乐,不管是地位高还是低都不羡慕,心安方可无所畏惧。
心安最重要
上古之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这个“闲”字不是休闲的意思。这个字外面是大门,里面是个木字,就是栅栏,表示把自己的情志、思想挡住、控制住,不让它随意发展。只有心安才能无所畏惧,不悲不喜,即使劳累、辛苦,但也不知疲倦。可见“心安”是多么重要。
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岐伯就认识到心安的重要性。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里是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话,《道德经》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第一个字都是意动词,意思是:觉得食物很甘甜,觉得衣服很美,觉得住房很好,觉得生活很快乐。
“朴”也是老子倡导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复归于朴”。“朴”的本义是指没有加工的木材,表示自然而然的、无智无欲的本真状态,其实就是得道状态。所以,养生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回到最原始、最淳朴、最本真的状态。
道医培训书系总序
自序 医道,就是生活之道 一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
二 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让我们认知自我
三 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
四 可以培养我们内在的洞察力 一 为什么北京城东有崇文门,西有宣武门
二 为什么秦皇汉武要封禅泰山
三 中国人为什么说“左右”,不说“右左”
四 “终始”的意思
五 何谓“仁 义 礼 智 信”
六 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七 为什么大蒜 辣椒不入药
八 “咽喉要道”的真正含义 一 子时——胆经当今
二 丑时——肝经当今
三 寅时——肺经当今
四 卯时——大肠经当今
五 辰时——胃经当今
六 巳时——脾经当今
七 午时——心经当今
八 未时——小肠经当今
九 申时——膀胱经当今
十 酉时——肾经当今
十一 戌时——心包经当今
十二 亥时——三焦经当今 一 生命是一个过程
二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三 人为什么会得病——习性造病
四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五 脏腑本性
六 阴阳论——女七男八 一 四气调神大论
二 春天怎么养生
三 夏天如何养长
四 秋天怎么养收
五 冬天如何养藏
六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一 食物和药的区别
二 食物为什么最重要
三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四 孔子的饮食观念
五 不同节气的进补
六 人参为什么补气
七 食物的偏性
八 五味过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九 桂枝汤 一 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和生活对治法
二 人为什么会有烦恼
三 人生四惑——酒、色、财、气
四 百病生于气
五 情志生克法 一 健康的定义
二 人为什么会得病
三 “五劳”和“七伤”
四 中医解读亚健康 一 《黄帝内经》和《伤寒论》
二 顺其自然
三 健康长寿靠自己
四 天人合一
五 医易同源
六 医的本意
七 药的本意 一 人为本,病为标
二 调动人体的自愈力
三 强调身心互动
四 重视人文关怀
五 不治已病治未病
六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第二节? ? 我对传统及儒释道养生理论的认识
我的健身养生知识,从伏羲、黄帝、老子、孔子、释迦等大圣人的经典中得到很大启发。我认为,从古到今,所有修炼自我身心的圣贤,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都以不同的方式、方法,不同的语言,论述了自然真气和育化天地万物的原理。
一、我对伏羲理论的认识
我们中华民族的原始祖先伏羲,在住山洞、穿树叶、吃松子、喝泉水的原始社会,就对大自然真气的变化原理有了深刻认识。伏羲画出先天八卦图,可以说是认识真气变化万物的开基者,发明中华民族文字的祖先。伏羲是第一位用文字表明无生无灭、无始无终、无形无相、无边无际的自然真空的人。他用“〇”这个符号来比喻真空实体,为后人留下一条认识自然的光明大道,永远照着后人的心。
伏羲一画开天始,由“〇”画出了真空育化天地万物的原理。“〇”代表无极;
表示无极静到极点,一阳初动,产生浑元气,太极的开始;
表示太极生两仪,天地始判,是为太极图。太极图中的“白鱼”代表老阳,黑点代表少阴;“黑鱼”代表老阴,白点代表少阳。天之阴降,地之阳升,天地交泰,产生万物。
图中间的小圆,代表人类社会。
易经之理是由“〇”顺序而生。“〇”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三才
。易理谓无极“〇”,太极
,皇极
。
无极是无气之气,易理称为不易之气;太极是变化天地大气之气,易理称为变易之气;皇极是天地阴阳气交泰产生出来的人类物质世界,易理称为交易之气。不易之气是育化天地万物之源。不易之气永恒不变,但是她能生出有生有灭、有始有终、变化天地的变易之气;天之阴气下降,地之阳气上升,天地交泰,产生出人类物质社会,是为变易之气产生交易之气。因为,没有不易之气就没有一切,所以,不易之气又称为真气。伏羲为后人留下了自然由“〇”育化出万物的文字记载,从理论上把自然真气作了总结。
真气即是无极。无极无所不极,无所不用其极。自然中天地万物,气之化也,离开气就无生、无存。比如:海洋动物就是海水结晶的产物,没有海水就不会生出海洋动物,离开海水海洋动物也不会生存。真气育化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即真气结晶的产物。宇宙中的一切都在真气的作用下,生生灭灭,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地运行。因为人的心灵是真气的化分子,人是个小宇宙,小天地,所以人不能独立生存。人,气之化也。没有气,人无处生;离开气,人无法生存,同海洋动物和海洋的关系一样。理解真气的人才知道真气的功能,所以,与自然真气合而为一的大觉者一一伏羲将真气变化原理说与后人。伏羲总结出真气育化万物的三大体系:不易之气、变易之气、交易之气,使后人知道宇宙的形成。
二、我对医家理论的认识
我们中华民族的炎黄老祖先,对大自然真气有深刻的认识。炎,是炎帝神农氏;黄,是轩辕黄帝。炎帝尝百草,日遇五十毒,神而化之,是人类第一位认识药物的老祖先;是本草纲要的开拓者,奠基者。黄帝是医理养生的发明创造者,也是人类发明创造衣服的原始祖。炎黄为了后代子孙的身心健康,留下了养生之道、医理、药理的经典,万古流传,中华儿女永不能忘。我们今天懂得的养生的道理,是老祖先教导给我们的。《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谈的都是真气的功能,这是后来各种功夫的出生源地。孔子、老子、释迦等古圣先贤,同样论述了真气,留下经典,启发后贤,使人进一步明白、理解了锻炼真气的方法。中华民族真气养生健身法是我传的,但我不是老师。功夫的理论和方法乃先圣所传,我不过指路而已。凡是与我学功夫者,我都清楚地告诉你们,你们的宗师是炎黄、老子、孔子、释迦。我传给你们的炼功夫的道理和方法,是大圣人真修实炼的功夫,我怎么能作你们的老师哪。
《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圣人传精神、久服天真之气,而通神明。”黄帝实为后人留下一个守精神、炼真气的真功夫。学者应认觉为师,觉即是精神。用精神求理悟真宗,提高自己的智慧,才能学会炼真气的功夫。每个人都可以炼到真功夫,因为人人都有精神。精神是产生千功万法的根源,人无精神,万事绝缘。学者应以自我精神为炼功夫的种苗,培根、开花、结果。
先圣以心传心,以心印心,心心相印,继往开来续心传,传精神、传心法,讲的同是人人自我之真气。黄帝称真气为太易;真气育化出有气之气的浑元气,为太初;浑元气分化出天地,为太始;天地交泰,育化出地球上的万物,为太素。黄帝用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这四种不同的气质,论述了宇宙产生天地万物的原理。伏羲和黄帝两位祖先,在原始社会山洞栖身、菇毛饮血、人造物质处于零的条件下,能观察到用现代科学手段也无法认识的宇宙真空育化天地万物的原理,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合于真空。人的精神是自然的化分子,人能清静无为、真诚的守精神,就能达到虚无的境界,与自然真气同质、同体、同气相连、息息相通。诚则灵,灵则明。《黄帝内经》中说:“故圣人传精神、久服天真之气、而通神明。”为后人留下了通达宇宙真源的道理和方法。古代的圣贤,就是本着这个方法,真修实炼,成为理解宇宙的大觉者。
人类的知识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天地、大气,有形有象的物质体、气体的感官认识;二是精神合于真空,通达宇宙万物的妙智慧、善知识。感官认识,是靠见闻觉知将外界的事物反映到精神能源上来,所以,称之为后天知识。妙智慧、善知识,是守精神、炼真气,使精神恢复到天真自然、清静无为的境界,用精神直接理解认识宇宙天地变化之理、直接认识听之弗闻、视之难见、真空非空、无生无灭、无始无终的永恒真空,这种知识是用口说不出来、用笔写不出来的真知。
炼功夫的最高境界,是成为与一般知识不同的大觉者。文字经典汇成的知识海洋,是书本知识。用心灵求真理、悟真宗、解未知、觉真质、明真源而产生出来的智慧,才是真知识、真觉悟。
真气在自然指的是真空,在人体指的是精神。自然的交易之气、交易之气,及人体的呼吸调息,只是真气在大自然人体起的变化作用,均不属真气。真气是根本,其它是枝叶。君子悟本,本立而后道生。舍本求末,是以砖磨镜,苦死无成。
炼功夫的本质不能错。人为固定的四肢运动、呼吸调息、非真气自然所化,是有为法。释迦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宇宙,真气有育化天地万物,在人体,真气有自行调解身体的本能。老子:“道法自然”,炼功夫者应清静无为、顺乎自然,何必心外求法?黄帝教导养神的功夫,就是自然的法则。“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恬淡虚无即是清静无为。法至无为,无所不为,所以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内守是为定静功夫。心平气和,精气神自如,内五气自然协调。精气神、内五气圆合一体,与自然合而为一,病安从来?黄帝守精神、养真气之道,是千功万法的典范,是所有养生健身者的光明大道。
三、我对道家理论的认识
道教的始祖老子对真气有着深刻的认识。老子所言紫气,即是真气,紫气并不是紫颜色。真气包含阴阳、五行之气;阴为暗淡色,阳为阳光明亮色;五行为青红黑白黄;七色光合而为一,为紫色。因为紫气是阴阳五行之气的总称,所以圣人用“紫”来表示育化万物的真气,释迦称真气为妙明紫金光。经典中的“成仙得道者,紫府标名”,意思如同古代学生取得了名望,脱了蓝衫换紫袍,表示尊贵。老子论无极真气,比伏羲、炎黄更详细、明了,他把育化天地万物的无极,用一个“道”字表达了出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无极大道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可是不说,人无从知;不写,人无从道;只能以假引真,强名言道。”老子讲:无名是道,有名是道生,道之行,万物生矣。即然无名是真道,人们就不该把经典上所说的道当成真的。道在乎行,不在乎言。
行道,必要修道;修道,即是修自己的精神。精神是大道一本散于万殊的小道,小道来源于大道。老子定下抱元守一之道,同于佛家定慧圆明之法。老子说:无欲观妙,有欲观徼,这一点与黄帝的恬淡虚无相同。子思在《中庸》论道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儒、释、道三教圣人同修一道,教分三、理合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古圣先贤都以守精神为根本,立宗教、留典籍。回、耶教主同样论述了宇宙育化万物的真源之理。五大正教虽有人、地、时之差,理同源,归根到底,同为一道。万教归一成大道,天下苍生同大体(大体指宇宙),天人合一是大同。
因为宇宙间一切变化,统归自然,所以老子谓之无为,无所不为;伏羲云无极,无所不极,无所不用其极。无极、无为、大道、不易、太易、真气、紫气,同为一真。法有别,理无差。
道家功夫以抱元守一成大道。继老子之后的尹喜、庄子、钟离、吕祖、重阳七真等道家名士,都按此法成道,古代称其为炼气士。后来,道家中的一些人制定了有为法,加上好多玄妙的名词,以致后人有些远道。我们炼功夫,应当效法老子的无欲观妙、有欲观徼,抱元守一的无为大法,成为无为无所不为、通达宇宙万化真源的真修实炼者。
四、我对儒家理论的认识
对于儒家理论的认识,还得从儒家代表人物和儒家思想谈起。然而,我儒学根底不深,只是因为修心养性而学《四书》,学《四书》而有体会。这里就说说我的见闻觉知和体会。
孔夫子周游列国,诗书礼乐传天下,炼心之法,门人授之。他既有齐家治国的大道理,也有正心修身的内圣功夫。老夫子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孔夫子成道在鲁国,三月不知肉味,心不在焉,视而弗见、听而弗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诚于中,形于外。固君子必诚其心意。
孔夫子讲的道理和修炼方法,与黄帝、老子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抱元守一”的内圣功夫毫无两样。夫子曰:“万物同体”。万物同体即是真气从之,即是无为而无所不为。
真气亦称理气,理气即无极理天。理天育化太极气天,太极气天育化皇极象天。象天为物质世界,古代圣贤谓之假世界。气天为有气之大气候。因为大气变化无常,气数有尽,有生有灭,有始有终,所以称为后天。理天为无气之气,因为理天无生无灭、无始无终,万象因此有,万化由此生,所以称为永恒之理气。人的精神是理气的分子,精神又称理性。理性在理天叫命,天赋予人叫性。《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人离开心性就无理智,无理智就失去自知之明,无自知之明就不能正己,不能正己就不能教导他人,不能教导他人,就不能兴教立说。各门宗教都是以理性为宗旨,阐述修身正己的性理心法。《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圣人传精神,传心法,以炼自我心性为本,以身作则,胜过言教。圣人不出门,可以教天下,为万世师表。今人炼气,应效法孔孟之道,以修心为本,明德于天下,至大至刚,善养吾浩然正气,冲塞于天地之间,自我之浩然正气,能补天地之不足。《黄帝内经》中说:“天地有质(即有变),此气(真气)了无终始,久服天真之气,必通神明。”圣人都是炼真气而大明于天下。炼真气、守精神、明心性,乃是万圣之总纲。历代圣人一代接一代,继往开来续心传,明心通天这条路线永恒于世。修真之法时隐、时显,不心诚求之就可能错过。炼功夫者诚则灵、灵则明,明者不会走错道路。学者应以古圣先贤的真理为标准,用自己智慧的心慎思、审问、明辨、衡量,才不会走错道路。以上所言是儒家功夫。
五、我对佛家理论的认识
我先父是木器雕刻工人,专门从事雕刻佛像、修缮寺庙、道观的工作。由于业务上的关系,先父与当时儒、释、道三教代表人物有密切的交往,对我来说可谓世交。受其影响,我从15岁就烧香、拜佛、念经、参禅打坐,并得以受艺于沈阳莲花寺方丈乐善和尚,东北道教总会会长、太清宫监院房理家道长,孔学会会长兼经学院院长周永募老先生。我的少年时代,学佛、学道,也学儒。
我常以《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作为炼心性的行动指南。这三部经典,同是无为大法,其中道理的讲述方法,与医、道、儒有差别,但真修实炼的功夫与各教真理完全相同。《金刚经》的金刚二字,即是心性,为永不变质、锐不可摧之意。金刚能割断一切宝石,明心可破除一切障碍。《金刚经》云:降心不降便是降心之法。这不是老子说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大法吗?要想达到明心,去掉一切法,不生动、静之念;不生佛、魔之念;不动凡、圣之心;心如如不动,佛道成矣。《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就是说:不住一切相,不住一切法,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应,是指真常之心应物,心有意生,真常之心无所执着,即是心无所住,无所住即是自性真空,自性真空即是妙明本心。应无所住,清静无为,即真心现前。此是让人不要执着一切见闻觉知到的东西,心坦然不动如真空,心灵才能直接觉悟自然。六祖惠能经客店,闻客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继承佛宗,成为一代佛祖,现留有《六祖法宝坛经》。此经是登上佛坛的法宝,明心的指南,修心者不可不读。释迦云:“应无所住”;黄帝曰:“恬淡虚无”;老子道:“无欲观妙”;孔子言:“纯心养性”,四家真理,无二无别,都是使自性达到真空纯至静的虚无境界。
道理万千,不外乎伏羲的无极真理。无极是无到极点了,什么都不存在了,这不就是真空吗?真空、无极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的存在,这个存在,就是大自在。人的心性是大自在的分子,是小自在;小自在与大自在合而为一,即是明心的大觉者;即是自在菩萨。南海古佛是大自在菩萨,他在《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意思是让人觉悟自己的心性,成为自在菩萨。大自在没有生灭,也没有来去,是为如来圆觉海。人的心性是觉海中的一滴,所以称自性如来。人们不要把佛经中的“自性如来”,错误地领会为释迦牟尼。《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金刚经》破除一切幻相,令人顿悟本理,直达真空,回归自然,是千功万法中的最上乘功夫。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无极生太极,太极是有生的,有生就有灭。太极生天地万物的一切形式,统是有为法;在人体,离心以外的一切追求和形式,即是有为法。《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为人类世界,名为世界,其实没有世界;有是幻有,存是幻存。人的色、受、想、行、识似有本无。人的自我存在,只是幻有、幻存,百年之后,呼吸、躯体无有无存。释迦说法,破有为、树无为,与黄帝、老子、孔子所言真理,无二无别。观音菩萨的《心经》为不二法门,万圣之总纲;破除一切有为法,直达明心;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依此门而出。佛法是无上大法,与医、道、儒的真理完全一致。
六、我对儒释道养生理论的综合体会
道家之道:感应;宗旨:修心炼性;三清:太清、上清、玉清;五行:金、水、木、火、土。
儒家之道:忠恕;宗旨:纯心养性;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佛家之道:慈悲;宗旨:明心见性;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杀、盗、淫、酒、妄。
儒、释、道三家之道:共六字,不离心;三家宗旨:同根宗于心性;三家规范:同属三宝精气神;三家戒条:同是五气圆合。三家所言,是修真道的功夫。
修心养性者第一做到:认自本心,识自本性,才能进入修心炼性、纯心养性、明心见性的真实功夫;第二,一个心性不为一切所动的大觉者,才能做到精气神自如;第三,纯真无欲,恢复天良,圆满自性,明心圆觉,才能做到感应、忠恕、慈悲。
儒、释、道三家宗旨,是修心之轨道。治外之法,谓之外王;修身养性的功夫,谓之内圣。三家规范作为内圣功夫是:太清、上清、玉清;君、父、夫;佛、法、僧;即自身三宝精气神。三家的五种戒条,是圆合内五气的方法。精气神自如,内五气圆合,是为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合而为一返虚无,是为大丹成就。
道曰精神为黍米宝珠,释曰牟尼宝珠,炼功夫者不以炼精神为本,而在肉体上,自心外求丹,是以砖磨镜,以沙团饭,苦死无成。本错、果也错。修外道者所得的各种功能和幻觉,是水中影、镜中花,到头来如同竹篮打水一场空。
天地万物,都是空而有,无而生;有而无,生而空;周而复始,互相转化;物质永远变换生灭;物质不灭是自然的定律;物质、气体的变化,都是阴阳、五行之气的变化。人体的外五官、内五脏,即是五气气化结晶的物质体。
儒、释、道三家的五种戒条,圆合一理,就是保合阴阳五行之气,返本归真的方法。在人体,金气主肺、主鼻;木气主肝、主目;水气主肾、主耳;火气主心、主舌;土气主脾、主口。戒杀行仁,不动肝火,保木气;戒盗不偷,呼吸平定,安肺,保金气;戒淫不乱搞,守礼节,心不跳,保火气;戒酒不乱饮,守理智,保水气;戒妄语,守信用,精神安定,保土气。金、水、木、火、土包含,仁、智、礼、义一信含。五种戒条,实是修复人的本性,使人达到性本善,五气圆合,合于真空之法。三家之理,统称为性理心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15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医生告诉您:脑梗会绕开哪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