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人说,神仙可以通过学习就能够得到,长生不老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实现。又有人说,上寿一百二十岁,古代和现在 是相同的,超过这个数字,年岁更大的,莫不是妖邪狂妄的人。这 两种说法都失去了它的隐情,请让我试着粗浅地议论它们。
神仙虽然不能随便看到,然而古代史料记载,前人口口相传, 这样说来他们必定是存在的了。仿fo是禀受了特殊的气质,也出 于自然,并不是积累学习所能达到的,至于说导引养生合乎情理, 据说,以这种方法保养性命,从多的说来可能获得千余岁的寿命, 从少的来说,也可以活到几百岁,这是能够做到的。然而世人都 不去精心保养,所以没有办法能够达到这个年纪。
为什么这样说呢?服用草药以求汗出病解,有时就得不到汗 出,然而羞愧的情感一时涌上心头,就会一下子汗出如浴,衣衫尽 湿。一天若没有吃饭,就会饥饿难耐;然而曾子因为忧伤,竟然七天不饥。半夜子时起来独座,就会昏昏沉沉地打瞌睡;内心怀着深切的忧患,就会通宵不眠。使用刚劲有力的梳子梳理毛发,饮 用醇酒厚味才能够达到美发美颜;身强力壮的人,如果愤怒,他的 姿态气势就特别不同,可以让头发一时直立,把帽子顶掉。由此 说来,精神和形体的关系,就好像是一个国家内有君主一样。如果精神躁乱于内,形骸就会丧败于外,如同是君主昏庸于上,国政混乱于下。
比如在商汤大旱的时期种植庄稼,总会因为浇灌一时而出现 好现象的,虽然最终的结果都是要归于燋干枯槁,一定是经过溉 灌的禾苗最后干枯。这样看来,浇灌一次的益处肯定是不能轻视 的。然而世人常常认为一时的愤怒不至于侵害性情,一时的哀悲 不足以伤损身体,在这方面既轻视而又肆无忌惮,这就和不明白 一时的浇灌有很多好处一样,只是企盼着干旱的禾苗最终能够得 到好的收成。因此通达道理的人,明白形体依侍精神才能立身处世,精神又须依赖形体才能生存。
觉悟到生理机能容易衰弱老化,明白一时的过错就会贻害生 命。所以修养身体用来涵养精神,安定心志用以保全形体。珍爱和憎恨,不栖息在性情上,忧伤和喜悦不停留在意念里,淡泊自然 没有感触,而且形体气息和谐平安,又加上调节呼吸吐故纳新,服 食养身,达到形神相亲,表理相济的状态。
一般种田的收成是一亩地可以收获一百斗,这就算是良田 了,这也是天下种田人一致的说法。但却都不明白按区域方位密 植,可以收获上千斗的粮食。田地、种子都是一样的,因为是种植 养育方法不同,然而结果达到的功效却有很大的悬殊。人们说商 人没有十倍的收获,农民没有收获千斗的希望,这是保守常法不 变的结果。
况且多食豆类会让人身体重滞,服食榆白皮能让人安眠,合 欢可以蠲除忿怒,萱草可以忘记忧愁,这是不论愚笨聪明都知道 的事情。辛辣荤浊的食物伤害眼睛,豚鱼有毒不能作为膳养,这 是常人都明白的问题。虱虫生活在头部就会变黑,麝食柏叶才有
香囊,生活在山林的人易生颈癭,生活在晋地的人牙齿容易变黄。 依此而推,凡是所吃的食物因生长的水土气候不同,对人性情的 y 蒸发和身体的感染,没有不相互影响的。岂止是蒸发才能使它沉 重而没有变轻的,伤害才能使它昏暗而没有变得清明的,熏着才 ^ 使它变黄而没有让它坚硬的,芬芳才使它有香气而没有让它延年
所以神农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的确通晓性命的道理,就在于辅助保养使它们长久。然而世人不去深究,只是看见五谷 养人,声色迷人,眼目被五色惑乱,耳朵被五音震聋,溢味煎灼他 们的腑脏,醇酒腐蚀他们的胃肠,香芳侵蚀他的骨髓,喜怒悖伤他 的正气,思虑消耗他的精神,哀乐殃及他宁静纯粹的情绪。拿他 一些小的躯体,而受到外物侵害的并非只是一个途径。容易枯竭 败落的身体,却要内外承受攻击。身体并不是像木石那样坚硬, 它怎能还长久呢?
那些随心所欲自以为是的人,因为饮食不加节制而滋生百病,好色不知疲倦,以致于乏嗣绝精;外受风寒暑湿的侵害,诸虫 百毒的侵伤,中年就夭折在众多危难之中。世人都知道取笑他们 不善养生,而又哀伤他们过早地离去,大家都说这是不善于摄养 生命的结果。至于平时生活失于调理,损伤身体的情况就轻微, 但是累积轻微的失调就会成为损伤,累积些许的损伤终致精气衰 弱,从精气衰弱发展下去就会须发皆白,从须发变白继续下去就 会衰老,从衰老到生命的终结,愚昧的人迷迷糊糊地也不明白衰 亡的缘由,一般智慧以下的人说这是自然而然的规律。即使稍有 醒悟的人,都感叹愧悔他们当初是多么的蒙昧,却不明白预先谨 慎地面对这些众多的危险。这好比是往昔桓侯身患将要死亡的疾病,却又恼怒扁鹊的先见之明,以自己感到疼痛的日期作为有 病的开始。祸患都形成在很微小的时期,然而却到了危及生命的 时候才想到救治,因此才会有没有功德的治疗。追求一般人的生 活,所以就会有一时的苟且之寿。自上而下,全面地观察,没有不 是如此的。拿多数人的寿命给自己找依据,又以人们共同的生活 方式来安慰自己,说天地之间的道理,只不过是如此而已。即使 听说养生的事情,就以他的所见所闻做出决断,却对它不以为然。 其次的人会产生半信半疑的想法,虽然也会稍微关心仰慕养生的 精妙,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要通晓养生之道的人。再次的人,自 己倒是用心服药,希求长生,坚持半年或一年,感觉劳苦而又不见 效验,此时心志就会厌烦衰退,半途而废。或者补益的很少而消 耗的却很多,只想到坐等期望能得到明显的报答,或者抑制情感 忍受欲望,断绝抛弃荣誉心愿,然而嗜欲爱好却又常在耳目之前, 又把长生的希望放在几十年之后,而且又恐怕食色的嗜好和养生 的愿望两者都有损失,内心怀着犹愁和快乐的欲望。心思战栗于 内,物色诱导于外,物质嗜好之近与养生功效之远相互倾覆,这样 一来又再次衰败。
养生的道理精微玄妙,可以用意识去体会,很难用眼睛看见。 譬如豫樟。豫,是枕木;樟,是樟木。二木生至七年,豫、樟二木才 可以分别清楚。现在用焦躁急切的心思,步人清心寡欲的路途, 意念欲速而事情却要缓慢,希望近期见效然而变化却很遥远,所 以没有办法走到养生的尽头。
大多数的人是因为不能尽快见到效果而在追求,然而追求的 人又因为不够专心而丧失功业,偏执的人因为不能兼顾最终而没 有成效,追求道术的人又因为学得些小道术而沉溺不能自拔。大凡如此这些人等,所以有期望养生的人,万人中没有一人能够学 成的。
善于养生的人就不是这样子了,清静虚无,心神安泰,无私而 寡欲。知道名誉官位伤身坏德,所以轻视它而不去追求,并不是 内心有此等欲望却又勉强地禁止它;认识到醇酒厚味损伤性情, 所以抛弃它并不再回顾,并不是内心贪求却又后来抑制它。牵累 心思的外界事物不让它体内生存,这样一来精神气血因为醇厚淡 泊而独自显著。心胸豁达没有忧愁患难,寂静淡然而没有思虑。 又意念专守纯一,身体调适和谐,和的道理每天都在增加,一直达 到身心泰定。然后再服食着药物,滋润着甘美的泉水,温暖着晨 起的朝阳,抚弄着五音的琴弦,心静无为,淡然自得,身体和美,内 心深沉静默。看似忘却欢喜,然而后来会快乐充足,看似摆脱了 生活,然而后来会身体永存。如此下去,差不多可以和羡门比寿, 和王乔竞争年龄,又怎么说不能够做到呢?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养生论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养生,多在保养肉体以保长生。可况人有一副好皮囊,却没有中气,仍然是枉在世上百年,到如今生活学习压力如此之大,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养生,换来舒适呢?那么一定是:保持天性、磨砺心智。
天性有如生命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它受之于父母,不可能随意更改。我们不能因为外界的某事物的改变,而抛弃磨灭我们独有的性情。所谓性情是“人天生而来的气质和情感”,无一人相同,在面对纷繁的世界,不抛弃天性应该成为我们时时刻刻的座右铭。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正是因为,人从小的天性就已经展现在世界面前,倘若后天的教育让人成熟而不再幼稚,社会大课堂又教会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和挫折,但这些只是心智的锻炼,与人的个性没有关系。美国科学家调查显示,人的天性随着年龄正在逐渐地丧失,孩童时期爱幻想的特点终究被社会埋没殆尽;与朋友的倾听与分享,最终变得世故起来。这些事例正在告戒我们什么?当事者往往对此并不会感到“我长大了,变成熟”的喜悦感,相反地总会愁容满面地说:“我不快乐啊,怀念童年。”可是,童年真的那么值得怀念吗?他们毕竟怀念的是原本的天性,天性的泯灭过于一切。“幸福指数”此词已经不再陌生,美国的金钱场幸福指数不足3,中国的幅员辽阔上指数不足2。5,日本、韩国以忙碌着称的国家即使人与人礼貌互敬但指数也少得可怜,那么,世界之大哪里是幸福的家?南亚小国不丹,这个人均GDP不足700美元的小国,正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家,是什么成就了那里“穷且快乐”的感受,我们不禁自问,去过那里旅游的朋友们一定不会忘记,不丹王国的每一张笑脸,他们淳朴善良,待人热情,一旦他们被问到为什么这么快乐、幸福时,他们总会说:“我们世代都是这样的,我们一直很快乐。”而这“一直”又代表什么呢?那就是,他们世世代代一直保持着善良、内敛的天性,那么他们即使贫困又有什么呢?幸福和快乐可是金钱无法换来的,正是因为他们的天性未泯灭,根据09年最新寿命统计不丹已经成为世界上长寿的国家之一,长寿率并且超越了日本。这样,谁还看不到保持天性的作用呢?保持天性,要求我们,不为世事所烦恼,就像过去一样活着,用最自然的天性面对多变的世界,何乐而不为?
诚然,天性不灭是修养个人的最基本的方式,但是,人生一世,人与人一定会擦肩而过,更不要说促膝而谈,寻觅知音了。磨砺心智在这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我在此总结了一番,就把它称为人生六义,即:尊重、信任、理解、倾听、交流、帮助。于此,对待陌生人、过客,还是朋友,最终到自己,实为磨砺。
尊重的第一要义是发自内心的认同,尊重就是“尊敬并且重视”,也许对待陌生人和过客不一定要我们过多的尊敬,但是重视是一定要有的,重视,其实就是在认同“天赋人权”,这是待人待己的重要环节,往往不尊重别人的人不会被别人尊重,那么连自己的权利都随意糟蹋的人呢?连自己都不尊重自己,轻佻对世,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说来,这第一步需要人与人互相地配合才能达到。这世上没有完人,我们只能努力去靠近“完人”的标准,可却终究奈它怎何!所以,也就没有完全愿意尊重别人,而不求得被尊重的人,倘使这么做,不也太低三下四了吗?
信任,我则认为是“六义”中的重要环节,这种情感,应该是建立在“心明、眼清”的基础之上,意思是说,我们可以用心感受、用眼分辨与我们交往之人的性情,“日久见人心”,常言是这么说,其实“日不久,也可以见人心”,这是因为我们都有交往的感觉,是种预感。子期伯牙共赏高山流水,正是如此,一曲既成,而二人已成知音。这就是人比动物高明之处,人能够明断好坏,如果是意趣相投的好人,那就相信敢于付托;如果是志趣不合,那就不一定信托,但最起码一定要有尊重。但要这么说,既然已经相信敢于付托的人,一定可以称得上朋友了;相对地,既然是朋友了,那么一定要信任。
理解,是更进一步的朋友之道,理解就是用自己的体会来感受到对方提出问题的想法,也是一种诠释。理解对方,要求互相退让。“宁退耕墙不毁情谊”成为千古佳话,在这种递进的'过程中,就是磨砺心智然后走向成熟的表现。对待自己的要求,要及时审视是否太过分,对于对方提出的要求尽力满足。倘使双方都这样做了,朋友之情真真好于手足。
倾听,则很难去解释,但是却最容易做到,倾听要用心跟着说话人去走,情感相一致,直到入境,那么自然二者相结合,产生共鸣。也就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首先克服自我为中心:不要总是谈论自己;克服自以为是:不要总想占主导地位;尊重对方:不要打断对话,要让对方把话说完。千万不要去深究那些不重要或不相关的细节而打断人;不要激动:不要匆忙下结论,不要急于评价对方的观点,不要急切地表达建议,不要因为与对方不同的见解而产生激烈的争执。要仔细地听对方说些什么,不要把精力放在思考怎样反驳对方所说的某一个具体的小的观点上;尽量不要边听边琢磨他下面将会说什么;问自己是不是有偏见或成见,它们很容易影响你去听别人说;不要使你的思维跳跃得比说话者还快,不要试图理解对方还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注重一些细节:不要了解自己不应该知道的东西,不要做小动作,不要走神,不必介意别人讲话的特点。这些固然是理想状态,但绝对不是死板的规矩,有人按照这些完全做,反而失去活力好象无生机的死物一般,所以倾听不是死板地听,而是“听见”甚至要“听懂”。
于是我们砥砺自我,舒服地活着,与朋友沟通交流、提供帮助,这两要义并无太多解释,但是倘使这么做必须学会倾听:
1、要体察对方的感觉。一个人感觉到的往往比他的思想更能引导他的行为,愈不注意人感觉的真实面,就愈不会彼此沟通。体察感觉,意思就是指将对方的话背后的情感复述出来,表示接受并了解他的感觉,有时会产生相当好的效果。
2、要注意反馈。倾听别人的谈话要注意信息反馈,及时查证自己是否了解对方。你不妨这样:“不知我是否了解你的话,你的意思是……”一旦确定了你对他的了解,就要进入积极实际的帮助和建议。
3、要抓住主要意思,不要被个别枝节所吸引。善于倾听的人总是注意分析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以便抓住事实背后的主要意思,避免造成误解。
4、要关怀,了解,接受对方,鼓励他或帮助他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于是,我们的心智是这样成熟起来的,也许走入社会还需要责任,把它加上,肩头好象更加重了,而心情反而是轻松,这就是养生的最佳境界。庄周磨砺心智修养性情,百年而去;孔孟尽责育教,修养品行,古稀、髦耋无疾而终,古代的圣人,养生终年,到底是哪里做得更好一些,那么其人一定贵在德、行。所以说,养生保在天性、磨在心智,苦在皮肉。
嵇中散
朝代:南北朝
作者:颜延之
原文: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
立俗迕流议,寻山洽隐沦。
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
鉴赏
这是颜延之《五君咏》中的第二首,歌咏的对象是魏晋间的名士嵇康。嵇康因曾作过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他是曹魏宗室的女婿,故于当时司马氏的政治集团抱不合作的态度。他虽崇尚老庄,喜言养生服食之事,但富于正义感和反抗性,曾勇敢地抨击虚伪的礼法与附炎趋势之士,最后被司马昭所杀。此诗就是通过对嵇氏不谐流俗的倔强性格的歌颂,表现了颜延之本人的人生态度。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两句是对嵇康个性的总述。嵇康不能与世俗之人和谐相处,他自己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说自己想学习阮籍的口不论人之过,“然未能及”,就说明了他禀性的刚直,又说自己“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都体现了他不谐流俗,孤高自傲的品格。又据《黄庭经》注中说,餐霞是神仙家的一种修炼方法,指在幻觉中感到日中五色流霞环绕,于是便蒋甘光流霞吞入口中,是一种得道的途径。诗中说嵇康天生具有成仙得道的禀性,自然已高出众人之上。《晋书》本传中说他:“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可知嵇氏本人重视自然的禀赋,以为这是得道的根本。
“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两句从“餐霞人”三字而来,说嵇康的学道求仙,“形解”就是“尸解”,指学仙者遗弃形体而羽化飞升。《文选》李善注中引顾恺之的《嵇康赞》云,南海太守鲍靓是个有道之士,东海徐宁师事之,徐宁半夜听到室内有美妙的琴声,很是奇怪,便跑去问鲍靓,鲍氏以为是嵇康在操琴,徐宁问道:“嵇康已被杀,何以还在这里?”鲍氏说:“叔度迹示终,而实尸解。”这就是所谓嵇康“形解”之说的依据。由“形解”而可以证明他已默然仙去。嵇康曾作《养生论》,专论修身养性,长生久视之道。孙绰的《嵇中散传》中说:“嵇康作《养生论》,入洛,京师谓之神人。”《晋书》本传上也说他以为“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都指出《养生论》一文是嵇氏的力作,这里所谓的“吐论”即指此。“凝神”二字语本《庄子》,如《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其神凝。”又《达生》中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凝神”即指精神达到宁静专一的境界。这里说由嵇康的.《养生论》一文即可看出他的精神面貌与深厚的修养。
如果说“形解”二句主要是说嵇氏的学仙出世思想,那么“立俗迕流仪,寻山洽隐沦”二句则是说他处世的经历。嵇康是个桀骜不驯的人,对当时的政治黑暗深表不满,曾当面奚落过司马昭的心腹钟会,他在思想上非汤武而薄周孔,大异于世俗之人的见解。故诗中说他身在俗世却与流俗之见相背。史传上又载嵇康曾采药入山泽,乐而忘返,樵者见之,以为神人。又说他曾入山与隐士孙登、王烈等游,过往甚契,故此诗中说他居于山中能与隐者融洽相处。这两句表现了他与世俗相违而希企隐逸的思想祈尚。
“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两句则是对嵇氏遭诬被害的解释和总结。据《晋书·嵇康传》中说,嵇康得罪钟会,钟会就在晋文帝司马昭面前进谗道:“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又说康曾助毋丘俭,遂遭到杀戮。然可见当时已有人将嵇氏比作龙,《晋书·嵇康传》中还说“人以为龙章凤姿”。故颜延之也以鸾、龙比喻嵇氏,以为它们虽然时常受到摧残,但其不屈的本性却是任何人也不能使之驯服的。言外之意是说嵇康虽时时受人诋淇甚至惨遭杀身之祸,然其不受世俗束缚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这也正是他受害的真正原因。作者以此歌颂了嵇氏的人品精神,同时也表示了他本人不肯屈从世俗的个性。
颜延之的这组《五君咏》各诗在结构上相当严密而且一致。起二句为概述一人平生最重要之活动或思想核心如阮籍之韬晦隐沦,嵇康之不谐流俗,刘伶之寄情于酒,阮咸之高材美质,向秀之甘心淡泊,都于首二句中道出。后四句则叙述人物的主要行事与个性,往往取诸史传,择其典型,令人物的品行于数言之中揭出。最后两句则能在咏史的基础上翻出新意,以古证今,借古人之事而表现出自家怀抱。何焯评这组诗说:“既能自叙,仍不溢题。”就指它们能在紧扣论史题目的同时而自叙心迹,如此诗中“鸾翮”二句即表达了颜延之本人对人生与时事的态度。
这组诗的结构也颇类似于后来的律诗。首二句总领起势,后四句铺填,最后议论作结,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对于颜诗结构的精严前人也已道及,如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爰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就指出了颜氏体裁上的明晰与缜密,《五君咏》便是极好的例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14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针灸是怎样通过穴位来镇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