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养生家对“起居有常”极为重视,认为起居作息与健康长寿有密切的关系。如《管子》书指出:“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这也是指那些不遵守作息制度,“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起居无节”的人就会“半百而衰”,寿命夭折。
巴马长寿之乡的老人就做到了“起居有常”。他们一年四季,以太阳的出入为标准,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年年如此,习以为常。这样的规律,有益于人们的健康,所以寿星特别多。
现代医学研究,长寿需要有规律的生活。
规律的生活,就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形成一种良性的刺激,有节律地活动。在我们的身体内,有节奏性的规律是普遍现象。如心跳呼吸都很有节律,这种节律,保证了心跳、呼吸等生命活动的持久性。一旦失去这个节律,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就遭到危害。
规律性生活,容易形成条件反射,使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能不知疲倦地长时间进行下去。
以肠胃为例,如果每天定时进餐,时间就会在大脑形成一个条件反射。每天一到那个时间,肠胃就自然做好准备。食物一进入胃肠,消化酶、消化液就适量分泌,胃肠也就有节律的及时蠕动,因而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吸收。这个过程以最适当的方式完成,以后胃就得到充分休息了。
如果进食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结果胃肠工作也就没有规律,长此下去,必然生病。
正如我们敲锤子一样,如果时快时慢无规律地敲,很快手就疲乏了;如果我们一下一下有节奏地敲,可以长时间地敲而不会疲乏。
现代兴起的“生物钟学说”、“时间生物学”就是研究节律与健康长寿关系的新科学。每日起床、入睡、锻炼、工作、散步、洗漱、排便等形成一定的规律,对人体的长寿必然大有好处。
我国新疆维吾尔族119岁的大夫吐地•阿西木阿吉,对来访记者说:“人的身体好比一部精密机器,只有有节奏地运转,才能减少损伤,永葆青春。我每天早上鸡鸣即起,从不睡懒觉。洗漱完毕,便开始打扫庭院,浇花除草,往返走动,活动筋骨。夏天8点吃早饭,冬天9点吃早饭。早饭过后,或者到医院工作,或者在家里看书、写作。日中而食,午后休息个把钟头后,又继续工作和学习。每天晚上12点准时上床睡觉,只睡6小时。”
据调查,百岁老人的生活作息多是有规律的。而且,有人提出,老年人生活节律应像古式摆钟的齿轮转动那样从容、缓慢而自在;不要像人们赶集市那样匆忙、急迫而紧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85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