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人体内气血的变化可以导致情志的异常。如中医典籍所讲述的:“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即肝气虚的话,人就容易受到惊吓;肝气实,就容易发怒。心气虚,就会心情悲痛、抑郁;心气实,则会使心情开朗。
致病原因
◎发怒、恐惧:“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意思是血输布的能量太盛,则容易发怒;要是血能量不足的话,则会使人有恐惧感。
◎烦、躁:中医认为,“烦”是肾精不足,导致虚火上逸所致;“躁”是肾精不足,造成虚阳外越所致。
◎弱智:弱智也是元气虚弱,精气无力上输于脑所致。即使是先天弱智,也是因为先天髓海不足、脑力不够所致。
◎多动症:多动症多是由于肾精不足、收敛不住虚火造成的。其原因是一些人喜欢吃冷饮,导致胃寒,使胃部经脉凝聚不通,向下发展而造成肾寒,从而导致肾精不足、虚火上逸。
◎癫痫:癫痫主要是由于母亲在怀孕期间受到了惊吓,导致小儿经气紊乱,五脏相应出现一些病变所致。此类小儿先天体弱,尤其在青春期发育时,癫痫更会频繁发作。
防治措施
◎防止过喜。过喜会引起高血压、脑出血、心肌梗塞、失眠等病症。因此,万事应顺其自然,并以安定、平静的心情对待自己所获得的成绩、财物、名誉等,不要得意忘形,以免乐极生悲。
◎防止过恐。儿童处世短,见识少,较成年人容易受惊致病,要避开各种恐怖因素,如不要观看带有阴森恐怖镜头的电影、电视节目等。
◎防止过思。“思伤脾”,脾伤则气血不足,可出现心神失养等病,如失眠、神经衰弱。平时要注意自我调节,主动解脱,生活目标要切合实际,经常参加社交活动和文体活动,广交朋友,培养业余爱好,如读书、唱歌、绘画、养花、旅游等。
◎防止过忧。平时要善待自己,赏识自己,遇事不要强求,也不要斤斤计较,甚至勾心斗角。
◎防止过怒。过怒会引起中风、心绞痛、应激性溃疡等病,长期过怒还能降低机体免疫力。因此,平时要学会忍怒、宽恕和泄怒,比如向知己、亲朋倾诉或大哭一场,面对沙包猛击几拳,或大声唱歌、快跑等。
首先说~相思病不是中医的病名,而是经过文学演绎归纳的一类疾病。心理学上也没有定义这个疾病~因为相思病而产生的抑郁、情绪低靡等可能有另外的定义吧!(请心理学专家作答)从中医的角度讲,“思”是“七情”之一,与喜、怒、忧、悲、恐、惊并列,属于人之常情。激烈和过度的情绪变化,就会影响心包和心的功能,进而影响.脏腑、气机的运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思伤脾。”过度思念某人,会伤及脾胃,比如会有茶不思饭不想、恶心呕吐、肌肉无力等表现。由七情造成的疾病,在中医学中,统称为“情志病”。古代中,也有不少用“情志”治疗“情志病”的故事《吕氏春秋》中记录,齐闵王忧郁病瘠,无人能医,请文挚治疗。文挚不解履登床,履衣问王之疾。王发怒,叱而起,病就好了。后人称此为“以怒治思”。
首先说~相思病不是中医的病名,而是经过文学演绎归纳的一类疾病。心理学上也没有定义这个疾病~因为相思病而产生的抑郁、情绪低靡等可能有另外的定义吧!(请心理学专家作答)从中医的角度讲,“思”是“七情”之一,与喜、怒、忧、悲、恐、惊并列,属于人之常情。激烈和过度的情绪变化,就会影响心包和心的功能,进而影响.脏腑、气机的运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思伤脾。”过度思念某人,会伤及脾胃,比如会有茶不思饭不想、恶心呕吐、肌肉无力等表现。由七情造成的疾病,在中医学中,统称为“情志病”。古代中,也有不少用“情志”治疗“情志病”的故事《吕氏春秋》中记录,齐闵王忧郁病瘠,无人能医,请文挚治疗。文挚不解履登床,履衣问王之疾。王发怒,叱而起,病就好了。后人称此为“以怒治思”。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主升、主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的疏泄功能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液和津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疏泄功能正常,气机通畅,气血调和,会使人心情舒畅,开朗乐观,身心健康。若肝气疏泄不及,则肝气郁结,导致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肝火妄动。若肝气升泄太过,导致肝阳上亢或肝气上逆,血随气逆,气血逆乱。最终均会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肝气宜舒畅条达,不宜压抑郁闷。调养肝气就是调理情志,即保持心情舒畅。另外可以让中医开一些疏肝解郁的药物。个人建议不必去体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81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常见头部疾病这样调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