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皮之名首载于南北朝时期的《名医别录》,为楝科乔木植物楝树及川楝树的根皮或干皮。又名为楝皮、楝根木皮等。具有清热、燥湿、杀虫等作用。其味苦,性寒,有毒。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贵州等地。
苦楝皮主要含苦楝素、中性树脂、楝树碱、鞣质及香豆素的衍生物。苦楝素能麻痹蛔虫、蛲虫头部神经环,使其不能附着于肠壁,并能使肠肌的张力和收缩力增加,故有驱虫作用,并对皮肤真菌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近年临床报道用本品内服治疗急性乳腺炎,取得了显著疗效。
古人曾以楝叶裹粽,凭吊战国时代楚国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屈原。据《管子》记载,公元前278年5月5日,被革职放逐的三闾大夫屈原满怀悲愤之情,来到汨罗江边,面对江水,仰天长叹:"安能以皓皓之白首而蒙世俗之尘垢!”说毕,便抱着一块大石头,毅然投江自尽。由于汨罗江里多蛇蝎,百姓们为了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蛇蝎的伤害,便“断新竹节为筒粽,楝叶插头缠五丝缕,投入水中,以辟水厄”。后来就演变为以竹叶或苇叶包粽投水来祭祀这位爱国诗人。《安时杂记》说:“蚊龙畏楝,故端午以包粽,投江中,祭屈原。”宋代诗人张蕴曾借用这个典故作《咏楝花》诗一首:“绿树菲菲紫白香,犹堪缠黍吊沉湘,江南四月无风信,青草前头蝶思狂。”
苦楝皮糖浆
【组成】鲜苦楝根白皮(1岁左右15克,2〜3岁20克,4〜6岁30克,10〜14岁60克),红砂糖适量。
【制法】先将鲜苦楝根白皮洗净剪碎,入沙锅内加水适量,煎取浓汁,加入适量砂糖拌匀即可。
【用法】每日分3次饮服,连服2〜3日。
【功用】杀虫。适用于蛔虫、钩虫、蛲虫。
【禁忌】严控用量以免中毒。心功能不全的体弱病儿忌用。
苦楝皮槟榔糖浆
【组成】楝根白皮30克,槟榔20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楝根白皮、槟榔入砂锅内,加水适量,浓煎取汁,加入白糖拌匀即可。
【用法】睡前空腹服完,儿童可按年龄酌减用量,连服2日。
【功用】杀虫。适用于钩虫等。
【禁忌】楝根有毒,此方不可久服。
苦楝为楝科落叶乔木植物,高10-20m。树皮暗褐色,纵裂,老枝紫色,有多数细小皮孔。生于旷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该植物在湿润的沃土上生长迅速,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土、中性土与石灰岩地区均能生长,是平原及低海拔丘陵区的良好造林树种,在村边路旁种植更为适宜。该种不仅是材用植物,亦是药用植物,其花、叶、果实、根皮均可入药,用根皮可驱蛔虫和钩虫,但有毒,用时要严遵医嘱,根皮粉调醋可治疥癣,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头癣。此外,果核仁油可供制润滑油和肥皂等。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 :苦楝 二名法 :Melia azedarach Linn.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芸香目 亚目 :芸香亚目 科 :楝科 亚科 :楝属 植物信息,形态特征,地理分布,药用价值,常用配方,主要化学成分,历史考证,鉴别测定,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粉末特征,化学鉴定,炮制方法,药理作用,驱虫作用,影响呼吸中枢,传递功能影响,抗肉毒中毒,延长APD,其他作用,功能主治,用药禁忌,栽培要点,采种,催芽,整地,播种,苗期管理,大苗培育,采集,相关信息,植物信息学名:(Melia azedaeach L.) 科属:楝科楝属植物。 别名:又名楝树,紫花树,楝枣子。 翠树、森树、楝枣树、火棯树、花心树、苦辣树、洋花森。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冠宽阔而平顶,小枝粗壮。皮孔多而明显,叶互生,2~3回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至椭圆形,先端渐尖,缘何钝尖锯齿,深浅不一,基部略偏斜。圆锥状复聚伞花序腋生,花淡紫色,有香味。核果近球形,熟时黄色,宿存枝头,经冬不落。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树皮暗褐色,幼枝有星状毛,旋即脱落,老枝紫色,有细点状皮孔。2回羽状复叶,互生,长20~80厘米;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厘米,宽2~3厘米,基部阔楔形或圆形,先端长尖,边缘有齿缺,上面深绿,下面浅绿,幼时有星状毛,稍后除叶脉上有白毛外,余均无毛。圆锥花序腋生;花淡紫色,长约1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两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针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长约7毫米。核果圆卵形或近球形,长约3厘米,淡黄色,4~5室,每室具种子1枚。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苦楝树地理分布:苦楝是古老的树种,在我国公元6世纪的《齐民要术》中就有楝树生长特性及育苗造林的记载。苦楝在我国分布很 广。黄河流域以南、华东及华南等地皆有栽培。本地区有自然分布,栽培套用较少。多生于路旁、坡脚,或栽于屋旁、篱边。北至河北,南至江西、云南、广西,西至四川,都有分布 。 苦楝树生态习性:强阳性树,不耐庇荫,喜温暖气候,对土壤要求 不严。耐潮、风、水湿,但在积水处则生长不良,不耐干旱。枝梢生长快,至生长期终了嫩梢尚未充分成熟,顶芽容易脱落,梢端易受冻害。春季主梢下部成熟部位再萌发生长,从而 形成分枝多、树干矮的特性。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须根较少,因而抗风力强,因而大树移植成活差。幼树生长快,寿命短,对二氧化硫等抗性强,具有吸滞粉尘和杀灭细菌的功能。 苦楝喜温暖气候,喜光,不耐阴,垂直分布多在海拔1000米以下。不耐寒,在华北地区幼树容易遭受冻害,但3~4年生以上的大树,抗寒性会明显增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中性、钙质土及含盐量0.4%以下的土壤中都能生长,但以深厚、肥沃、湿润的土壤最为良好。不耐旱,怕积水。主根不明显,须根发达,分枝多。生长速度快,在环境条件适宜的地方,10年生的树其干径可达到30厘米。但它的寿命稍短,30~40年即出现衰老症状。 育苗栽培:以播种繁殖为主。出种率25~40%,种子千粒重550~830千克,每千克1200粒~1800粒,发芽率60%~80%。冬播或早 春播都可,每亩播种量15~20千克,约需40~50天才开始发芽,亩产苗量1.0~1.5万株,一年生苗高1.0~1.5米。 苦楝树绿化用途:苦楝树形潇洒,枝叶秀丽,花淡雅芳香,又耐烟尘、抗污染并能杀菌.故适宜作庭荫树、行道树、疗养林的树种,也是工厂绿化、四旁绿化的好树种。 苦楝栽植技术要点 苦楝是重要的乡土树种,由于其生长迅速,材质坚软适中,纹理美观,不变形。有香气,耐腐朽,抗虫蛀,适宜作各种家具、装饰、装潢、工艺、乐器等高级用材,是木材加工业的优质原料。 苦楝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不耐水渍,能在酸性、中性及钙质土壤中生长,病虫害少,是营造混交林的优良树种,宜在河渠、堤滩、农田林网、庄台四旁栽植。其木材用途广泛,经济效益高,市场价格每立方米1200—1500元。 苦楝易于栽植,主要技术措施是:打塘规格60公分见方即可,成片造林株行距以2×3米,3×4米,4×5米为宜。农田林网、四旁栽植单行株距3-4米,两行以上株行距4 5米。栽植深度应掌握在根茎以上5公分,不宜深栽,栽植后浇透水,填土踏实,在岗淤土地或低温条件下栽后要覆盖地膜,保墒增温,提高造林成活率。农田林网上栽植苦楝一定要培垄栽植,避免出现“水包树”现象。 注音:KU LIAN SHU 别名: 苦苓、苦苓仔、楝树、金铃子、翠树
……
毒性
使君子毒性不大,粗制品(26.6克/公斤)给犬口服,除产生呕吐,呃逆外,并无其他中毒症状,其树胶于0.83克/公斤时产生同样作用。水浸膏皮下注射于小鼠,数分钟后,即呈抑制状态,呼吸缓慢不整,1—2小时后全身发生轻度惊厥,随即呼吸停止。最小致死量为20克/公斤。使君子油50--100毫克/10克给小鼠或家兔口服。未见中毒现象。
使君子配伍及治病验方
(一)药用配伍
使君子性温,味甘。具有杀虫消积的功效。用于蛔虫病、蛲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配芦荟:使君子性味甘温,功专杀虫消积,益胃消疳。芦荟性味苦寒,为功下通便之品,即能泻热通便,又可驱逐肠虫。二药配对同用,使君子得芦荟通便,又可驱逐肠虫.使君子得芦荟之助,杀虫之力增强,具有较好的泄热消积.驱杀肠虫的作用。宜用于虫积于肠,热壅便秘之症。
配苦楝皮:使君子杀虫,消积健脾,苦楝皮杀虫,清热燥湿,二药配伍,能驱虫,消痞。
配百部:二药都能杀虫,二药合用,杀虫之力更强,可驱蛲虫。
配槟榔:使君子消积健脾杀虫,槟榔杀虫降气行滞,二药合用,相须配对,发挥协同作用,从而加强杀虫药力,并能行气消积,可治虫积腹痛,厥逆。《万病回春》即用使君子配槟榔,治“黄病爱吃生米、茶叶、桴炭、泥土、瓦屑之类”。
配伍芒硝:使君子杀虫;芒硝泻下通便.二者合用 有杀虫通便之功效 临床用于驱杀蛔虫。
配伍鸡内金、白术:使君子消疳化积;鸡内金运脾消食;白术健脾益气.三药共用 有消疳化积、健脾益气之功效 用于治疗小儿疳积、纳呆属脾虚者。
(二) 治病验方
蛲虫病:适量的使君子仁。将使君子仁炒香后嚼服(咬碎吞服),幼儿每天3至15粒,成年人15至30粒,分三回服用,连续服用15天为一个疗程。服完一个疗程后间隔一个月再服第2个疗程。用药中,也许会伴有轻度恶心,头晕,偶有呃逆的症状,但是均会自行消失。
肠道滴虫病:使君子仁适量的,炒黄。成年人嚼服,儿童研末服。一岁之内的幼儿每天用药3g,1至3岁的幼儿每天用药5g,可分次服用;成年人每天用药15g,顿服。连续服用3至5天为一个疗程,假如一个疗程后没有痊愈者必要的时候隔3至5天再服1至2个疗程。
小儿肛管直肠脱垂:使君子仁适量的,麦芽糖适量的,精瘦猪肉100至250g。将使君子仁捣烂后加入麦芽糖制成每丸重3g的丸剂,每回服1丸;同时将猪肉炖熟,喝汤吃肉,平均每三日一回,三回为一个疗程。
蛔虫病:使君子仁适量的(干品)。将使君子仁炒香,于早餐后一至两小时一回嚼服。12岁以下儿童服用10g,13岁以上儿童服用20g。
胆蛔腹疼:使君子7至10粒研粉,乌梅3g,川椒3g,水煎取汁送服,每天两至三回。
小儿疳积:使君子仁30g,厚朴,陈皮,川芎各0.3g,共研成粉末,炼蜜为丸,三岁以下服一粒,三岁以下服半粒,陈米饮化下。
小儿蛔虫病:使君子仁,百部同量,各研粉,搅拌均匀,每次服3g,空肚子时服。
中耳炎:使君子,明矾,冰片适量的(比例为4:3:1),将使君子数枚,撬一小孔,分别塞入黄豆大的明矾一块,烧至明矾溶化,加冰片少量,共研成末,先使用双氧水或者生理盐水洗患耳,擦干净,再把药粉少量吹入患耳内,每天一回,轻者用药一回,重者两至三回即愈。
虫牙痛:用使君子煎汤。频频漱口。
脱肛:使君子捣烂后放入适量麦芽糖(即麦芽糖),制成丸药;每丸3g,炖瘦猪肉60至150g,3日服药一回,三回为一疗程。
使君子副作用
(一) 用药禁忌
服药时忌饮热茶。大量服用能引起呃逆、眩晕、呕吐等反应。
《纲目》:忌饮热茶,犯之即泻。
《本草经疏》:忌食热物。
《本草汇言》:脾胃虚寒之子,又不宜多用,多食则发呃。苟无虫积,服之必致损人。
《岭南采药录》:使君子,生食太多,令人发呃逆,儿童多食,有呃逆至一日夜不止者,惟用其壳煎水饮之,即止。
(二) 宜忌配伍?
服药时忌饮热茶。《本草纲目》载:“忌饮热茶,犯之即泻”。《本草经疏》亦载:“忌食热物。”
大量服用能引起呃逆、眩晕、呕吐等反应。一般在停药后即可缓解。必要时可对症用药,《本草汇言》曰:“脾胃虚寒之子,又不宜多用,多食则发呃”,“苟无虫积,服之必致损人”。
(三) 使用注意
副作用可有呃逆,用其壳煎水饮服可止;多服还可出现眩晕、恶心等反应。
生食副作用较大;炒后副作用稍轻。
使君子不宜与热药、热茶同服,否则易致腹泻。
【用法用量】使君子9~12g,捣碎入煎剂;使君子仁6~9g,多入丸散用或单用,作1~2次分服。
(四) 鉴别应用
使君子与榧子:二药均味甘毒小,既不伤脾胃,又能驱杀肠寄生虫,且多含油脂,性润滑肠,驱虫不需另加泻药,但榧子以驱杀钩虫与蛲虫较好,使君子以驱除蛔虫较好,榧子有润肺止咳作用。而使君子有益脾胃,除虚热.疗疳作用。
使君子与苦楝皮:二药都能驱虫,且都以驱杀蛔虫为主,但苦楝皮苦寒有毒,然而有清湿热疗疥癣、疮癞的作用,使君子甘温益脾胃,有良好的疗疳积除虚热作用。
使君子的食用方法
使君子肉饼
使君30克,猪瘦肉250克,面粉30克。使君子肉捣碎.猪肉洗净剁碎.同与面粉混合均匀,做饼10个、蒸熟。每服一个.1日二次。本食疗方补虚驱虫,适用于小儿身体虚热而有蛔虫者。
使君子蒸猪瘦肉
材料:使君子8克,猪肉(瘦)100克,盐2克
做法:
(1)将使君子去壳取出使君子肉备用。
(2)将使君子肉和瘦猪肉一起捣碎和匀,加入少许盐。
(3)将使君子肉饼放入锅中蒸熟或煮饭时放在饭面上蒸熟即成。
养生功效:可治小儿肠道蛔虫、营养不良等症。每遇到儿童不想吃东西,面色花白,日渐消瘦,腹胀虫痛、口渴烦躁等症状出现时就可服食。如服使君子肉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时,将使君子的壳煎水代茶饮,即可解除。
夜明砂蒸羊肝
材料:羊肝60克,使君子10克,夜明砂10克,姜3克,酱油3克,盐2克
做法:
(1)将羊肝洗净切碎,盛放碟中,加入使君肉、夜明砂,入笼嫩水蒸熟。
(2)蒸熟后加生姜、酱油、盐、味精即成。可在蒸时加适量水,取碗内汁喂食小孩。
养生功效:具有清肝明目,散血疏积,益血健遥功效,适用于夜盲症,视力减退,身体发育不良,消化不良等症。
使君子瘦肉汤
材料 使君子仁,猪瘦肉100克。盐、料酒、白糖各适量。
做法:
使君子仁洗净,沥干水。猪瘦肉洗净,切碎,使君子仁同猪瘦肉共剁成肉浆,放入盆内,加入鲜汤,放少量盐、料酒、白糖调拌均匀,上笼蒸熟,连服两晚,食肉喝汤。
上一页全文完(共 17094 字) 展开全部内容
苦楝皮
(《证类本草》)
【异名】楝皮(《斗门方》),楝根木皮(《纲目》),双白皮(《南京民间药草》)。
【来源】为楝科植物苦楝或川楝的根皮或干皮。
【植物形态】①苦楝(《证类本草》),义名:翠树、紫花树、森树、楝枣树、火棯树、花心树、苦辣树、洋花森。
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暗褐色,幼枝有星状毛,旋即脱落,老枝紫色,有细点状皮孔。2回羽状复叶,互生,长20~80厘米;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厘米,宽2~3厘米,基部阔楔形或圆形,先端长尖,边缘有齿缺,上面深绿,下面浅绿,幼时有星状毛,稍后除叶脉上有白毛外,余均无毛。圆锥花序腋生;花淡紫色,长约1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两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针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长约7毫米。核果圆卵形或近球形,长约3厘米,淡黄色,4~5室,每室具种子1枚。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多生于路旁、坡脚,或栽于屋旁、篱边。北至河北,南至云南、广西,西至四川,都有分布。
②川楝,详"川楝子"条。
以上两种植物的叶(楝叶)、花(楝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四时可采,但以春末夏初为宜。砍下树干或挖出树根,剥取根皮或干皮,洗净晒干。
【药材】①根皮
呈不规则条块、片状或槽状,长短宽窄不一,厚约3~6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皮孔大而明显,有不规则的纵裂深沟纹,木栓层常作鳞片状,衰老的栓皮常剥落。露出砖红色的内皮;内表面淡黄色,有细纵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成层,可层层剥离,剥下的薄片,有极细的网纹。气微弱,味极苦。以干燥、皮厚、条大、无槽朽、去栓皮者为佳。
②干皮
呈槽形的片状或长卷筒状。长短不一,长约30~100厘米,宽3~10厘米,厚3~7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较平坦,有多数纵向裂纹及横向延长的皮孔。内表面白色或淡黄色。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层片状。气味与根皮同。以外表皮光滑、不易剥落,可见多皮孔的幼嫩树皮为佳。
主产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贵州等地。此外,陕西、山东、云南、甘肃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苦楝含有多种苦味的三萜类成分。
在根皮、干皮中的主要苦味成分为苦楝素,即川楝素和另一尚未完全确定的微量成分。还含有其他苦味成分:印楝波灵A、印楝波灵B、梣皮酮、葛杜宁、苦里酮、苦内酯、苦洛内酯,以及苦楝子三醇等。
在干皮中还有正卅烷、β-谷甾醇、葡萄糖和其他微量成分。
从日本产苦楝的韧皮部中,曾得到一个具有与山道年类似杀虫作用的化合物,还分离出香荚兰酸和dl-儿茶精,前者能驱除蛔虫与短膜壳绦虫。又从苦楝变种的叶子,分离出二种黄酮体:芸香甙和山柰酚-3-L-鼠李糖-D-葡萄糖甙。
果实中的苦味成分有苦楝子酮、苦楝子醇。还有4,4,8-三甲基-3β,7α,23-三羟基-胆甾-14,24-二烯-21-羧酸-21,23-内酯。
从日本苦楝的果实和果皮中,除得到苦楝子酮外,还有楝酮乙酸酯和去乙酰杜楝质等。
种子油含多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酸约占35%,主成分为亚油酸(45~50%)、油酸(32~40%)。果实油含肉豆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棕榈油酸。
【药理作用】川楝、苦楝的根皮或干皮(剥去外层棕色粗皮的内白皮)中所含的苦楝素,有驱蛔作用。早年即证明,苦楝皮的酒精提取物在体外对猪蛔,特别对其头部具有麻痹作用,自提得其有效成分苦楝素后,作用远较酒精提取物为强,与山道年相比,则缓慢而持久。对其作用原理有二种说法:用较高浓度(1:1000以上)的苦楝素对猪蛔作用的观察,认为它能麻痹猪蛔,特别是其头部的神经节;用较低浓度(1:5000~9000)的苦楝素,则观察到对猪蛔及其节段(头部及中部)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破坏其运动的规律性(活动增强与减弱相交替),并能持续较长时期(10~24小时)。此种兴奋作用乃是苦楝素透过虫体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扰乱其能量代谢,导致收缩性疲劳而痉挛,最后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除体外。所谓麻痹作用,可能是虫体长期受药物作用后而呈间歇性痉挛收缩的貌似静止状态。临床上服苦楝素排虫时间较迟(24~48小时),排出的虫体多数尚能活动,由此可得到解释。
高浓度的苦楝药液(25~50%)在体外对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苦楝子的酒精浸液,对若干常见的致病性真菌在体外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热水提取物也有抗真菌作用;但水浸剂特别是煎剂,效力较醇浸剂弱。因此,苦楝子治疗头癣等真菌感染时,用酒精制剂可望提高疗效。苦楝素能兴奋兔在位及离体肠肌,使张力和收缩力增加,故用以驱虫时,不需另加泻药,对血象、血压,呼吸、子宫等均无明显影响。
【炮制】洗净,稍浸泡,润透,切丝,晒干。
【性味】苦,寒,有毒。
①《别录》:"微寒。"
②《日华子本草》:"苦,微毒。"
⑧《医林籍要》:"大苦,大寒。"
【功用主治】清热,燥湿,杀虫。治蛔虫,蛲虫,风疹,疥癣。
①《别录》:"疗蛔虫,利大肠。"
②陶弘景:"根:以苦酒摩涂疥;煮汁作糜,食之去蛔虫。"
③《日华子本草》:"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
④《滇南本草》:"根皮杀小儿寸白虫。"
⑤《医林纂要》:"杀疳、治疽。"
⑥《现代实用中药》:"根皮对绦虫、蛔虫、蛲虫都有效。"
⑦《湖南药物志》:"治冻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鲜者1~2两):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宜忌】体弱及脾胃虚寒者忌服。
【选方】①治小儿蛔虫:一樟木,削上苍皮,以水煎取汁饮之,量大小多少。此为有小毒。(《千金方》)二樟根白皮,去粗,二斤,切。水一斗,煮取三升,砂锅(熬)成膏,五更初温酒服一匙,以虫下为度。(《简便单方》)
②治小儿虫痛不可忍者:苦楝根白皮二两,白芜荑半两。为末,每服一钱,水-小盏,煎取半盏,放冷,待发时服,量大小加减,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抵圣散)
③杀蛲虫:楝根皮二钱,苦参二钱,蛇床子一钱,皂角五分。共为末,以蜜炼成丸,如枣大,纳入 *** 或 *** 内。(《药物图考》楝皮杀虫丸)
④治钩虫病:苦楝皮(去粗皮)十斤,加水五十斤,熬成十斤;另用石榴皮八两,加水五斤,熬成二斤,两种药水混合搅匀,成人每次服一两。(《湖南药物志》)
⑤治瘾疹:楝皮浓煎浴。(《斗门方》)
⑥治疥疮风虫:楝根皮、皂角(去皮子)等分。为末,猪脂调涂。(《奇效良方》)
⑦治顽固性湿癣:楝根皮,洗净晒干烧灰,调茶抽涂抹患处,隔日洗去再涂,如此三、四次。(《福建中医药》(2):43,1959)
⑧治瘘疮:楝树白皮、鼠肉、当归各二两,薤白三两,生地黄五两,腊月猪脂三升。煎膏成,敷之孔上,令生肉。(《刘涓子鬼遗方》坐肉膏)
⑨治小儿秃疮及诸恶疮,蠷螋疮:楝树枝皮烧灰,和猪膏敷之。(《千金方》)
⑩治虫牙痛:苦楝树皮煎汤漱口。(《湖南药物志》)
⑾治蛇咬伤:苦楝树二层皮、韭菜各四两,加米酒半斤、醋四两,炖热放凉后用。伤口先行扩创,用药酒自上而下外擦,药渣外敷,内服少许药酒。(广东《中草药处方选编》)
【临床应用】苦楝皮驱蛔虫,民间使用已久,疗效确实。解放后,各地临床报道,病例数以万计。但在实践过程中,对药用部分的选择、制备、剂量、服法等均不一致,其驱虫效果及毒性反应差距也很大。现根据部分临床报道,综述于下:
①药用部分及采集季节
苦楝树的干皮、根皮都可驱蛔。从唐《千金方》等历代有关23种方书查考,其中有16种主要采用根皮。明代以后的记载更多采用根皮。根据近年临床应用结果证明,根皮比树皮疗效高1倍;近根的树皮(约在地面之上5寸处)较上层树皮为优,其疗效与根皮近似。在时间上以冬季或春季抽芽前采集的根皮,疗效最高。此外,楝属植物的各地品种不同,一般均认为以四川产的川楝为佳。
②制备方法、剂量与服法
一般采用煎剂,亦可制成片剂。苦楝皮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需用文火久煎,才有确实疗效。有人作对比试验,分别以2、4、6两用文火煎11小时,其疗效比以8两用武火煎4小时者为高。剂量:根据1963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和有关记载,苦楝皮的成人剂量为1.5~3.0钱(干皮),但实际用量颇不-致,高的竟有用至9~11克/公斤体重者。有人建议成人用4~6两(鲜皮),小儿按3~6克/公斤体重计算。川楝片每片含川楝素结晶0.025克,成人剂量为6~8片,2~4岁2片,4~8岁3~4片。苦楝素片每片含苦楝素25~50毫克,用于儿童以5毫克/公斤体重疗效最好。或每2岁服用1片(4岁用2片……14岁用7片),16岁以上用10片。服法:睡前或晨间空腹顿服,或在睡前和次晨分服。煎剂服时可加糖矫味,不必另服泻药。有主张在服药前先吃些油类食物,以减少药物对胃粘膜的 *** ,防止胃肠道反应的发生。
③驱虫效果
根据采用苦楝皮(或粗制苦楝片)治疗的20000余例,及川(苦)楝素片治疗约5000例肠蛔虫病的临床分析来看,一般在服药后数小时或2~3天内排出蛔虫,以24~48小时排出者居多。排虫率20.2~100%不等,大便阴转率5.5~92.8%不等。曾有介绍,以苦楝皮煎剂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50例,获得显效。方法以25%煎剂200毫升作保留 *** ,半小时后再用300~500毫升作第2次 *** ,1小时后再用600毫升行第3次 *** ,此为一疗程。若经24小时未见排出,可再进行第二疗程。对严重失水者可先补液矫正脱水。也有用川楝片内服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剂量:1岁2片,2~4岁2~3片,5~8岁4片,9~12岁5片,均日服2次,并可根据情况给予50%硫酸镁25毫升。此外,用鲜苦楝根4~6两(不去皮)煎成100%煎剂治疗胆道蛔虫病,亦取得一定疗效;12岁以下每日1剂,分3次服,12岁以上每日1剂分2次服,2~3剂为一疗程。一般服药后2~3小时痛即减轻,从第1次大便开始,即有蛔虫排出。一个疗程后,尚有轻度症状者,可隔1~2日后再续服一个疗程。又苦楝根皮对驱除蛲虫、绦虫、鞭虫,亦有一定效果。
④毒性反应
苦楝皮的副作用,一般在服药后1~6小时尚未排虫之前发生,通常为头晕、头痛、思睡、恶心、腹痛等,其发生率高者可达100%,低者不到1%,持续时间大多在数分钟或1~3小时,最长16小时,可自行消失。严重反应或严重中毒时,可出现呼吸中枢麻痹、类似莨菪类植物中毒症状及内脏出血、中毒性肝炎、精神失常、视力障碍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川楝素240"系从川楝皮中提出的白色晶体,具有蓄积作用,对胃肠有 *** 性,对肝脏亦有损害;为了避免中毒,不宜连续服用。苦楝根外层紫褐色皮,古人曾指出有毒,但经近人试用,并未见副作用增加。引起上述各种严重反应或中毒现象,多因药物过量,或因患者机体的特殊敏感性所致,临床应用时务须注意。
提醒您:苦楝皮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释名 苦楝。实名金铃子。
气味 苦、寒、有小毒。
主治:
1、热厥心前(或发或止,身热足寒,长期不愈)
2、小儿冷疝(气痛、阴囊浮肿)
3、疝肿痛。阴囊偏坠。
4、脏毒下血。
5、腹中有虫。
6、小便如膏,排出困难。
7、小儿疳疾。
根及木皮:
1、消渴有虫。
2、小儿蛔虫。
3、小儿诸疮(恶疮、秃疮、蠼螋疮、寖淫疮等)。
4、蜈蚣和蜂螫伤。
苦楝树的花(楝花)、叶(楝叶)根皮和树皮(苦楝皮)作为中药使用。
苦楝皮用于清热、杀虫。常用于治疗蛔虫、蛲虫、风疹、疥癣。
楝叶用于止痛、杀虫。常用于治疗蛔虫、疝气、跌打肿痛、皮肤湿疹。
楝花用于杀虫虱。
驱虫作用
经猪试验表明,该药煎剂或醇提取物均对猪蛔虫有抑制以至麻痹作用。驱蛔作用的有效成分为川楝素,比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强。低浓度(1:5000-9000)的川楝素,对整条猪蛔虫及其节段(头部及中部)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破坏其运动的规律性(活动增强与减弱相交替),持续10-24小时,最后逐渐转入痉挛性收缩。川楝素能透过虫体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扰乱其能量代谢,导致收缩性疲劳而痉挛。此浓度的川楝索对蛔虫神经-肌肉的兴奋作用不被阿托品所阻断,提示川楝素并非拟胆碱药。高浓度(l:1000)的川楝素对猪蛔虫特别是头部的神经节有麻痹作用。这种麻痹作用,可能是虫体受药物作用后呈间歇性痉挛收缩的结果。经Ammon法和瓦氏呼吸器分别测定虫体匀浆的胆碱酯酶活力和呼吸酵解,结果证明均无明显影响,表明川楝素不是通过糖代谢而起作用。另从蛔虫肌肉中的ATP和无机磷的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川楝素能使ATP的分解代谢加快,从而造成蛔虫有能量供应短缺而导致收缩疲劳,而被排出体外。高浓度的苦楝皮药液(25%-50%)在体外对小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
对呼吸中枢的影响
大剂量的川楝素(每只大鼠,静脉或肌内注射2mg)能引起大鼠呼吸衰竭。这主要是由于该成分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延脑呼吸中枢部位直接给予川楝素(每只大鼠0.10-0.15mg),能支持上述结果。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对川楝素引起的呼吸抑制有轻微的对抗作用。
对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影响
川楝素对大鼠有不可逆地阻遏间接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但不影响神经的兴奋传导,也不降低肌肉对直接刺激的反应;川楝素是1个选择性地作用于突触前的神经肌肉传递阻断剂。其作用部位在突触前神经末梢,作用方式是抑制刺激神经诱发的乙酰胆碱释放。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川楝素对小白鼠神经肌肉接头的亚显微结构有明显的作用,表现在突触间隙宽度增加和突触囊泡数目减少。这两种变化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接头。
抗肉毒中毒
川楝素对肉毒中毒动物具有治疗作用。对致死量A型肉毒中毒的小鼠,中毒后6小时给予川楝素,有明显治疗作用;对致死量A型肉毒中毒的猴子,中毒后24小时给予川楝素,可治愈半数以上动物;对B型肉毒中毒的小鼠,川楝素也有保护作用。此外,川楝素能明显增强抗毒血清对肉毒中毒小鼠和家兔的治疗作用。
对心乳头肌电和机械特性的影响
楝素浓度依赖性地使快反应电位复极至90%的时程(APD90)延长,用氯化钡阻断Ik1,可取消川楝素延长APD90的作用,川楝素使慢反应电e坏腁PD延长和收缩力(FC)增强,用氯化钡后,可取消川楝素的上述作用,但延长APD的作用存在。此外,川楝素可使离体蛙心收缩节律异常,持续l小时可自动恢复。
楝素(200mg/kg)家兔灌胃以及浓度为0.2×10(-4)mg的川楝素均对在位兔及离体兔肠的张力和收缩力有显着增加。浓度为0.2×l0(-3)mg的川楝素能使肠肌呈现痉挛性收缩。此兴奋作用能被苯海拉明所对抗,而不被阿托品所阻断。10%苦楝皮水浸液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苦楝根皮提取物治疗小鼠实验性曼氏血吸虫病,从动物体内存活虫数及孵化试验等方面证实,有一定疗效。
用药特点:
《别录》:“微寒。”
《日华子本草》:“苦,微毒。”
《医林籍要》:“大苦,大寒。”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杀虫。治蛔虫,蛲虫,风疹,疥癣。
用药禁忌:
体弱及肝肾功能障碍者、孕妇及脾胃虚寒者均慎服。亦不宜持续和过量服用。苦楝皮有一定的毒副反应,服药中毒后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吐吐、腹痛等症状。严重中毒,可出现内脏出血、中毒性肝炎、精神失常、呼吸中枢麻痹,甚至休克、昏迷死亡。
《新修本草》:“此有两种,有雄有雌。雄者根赤无子有毒,服之多使人吐不能止,时有至死者。雌者根白有子微毒,用当取雌者。”
《福建药物志》:“苦楝根皮驱虫有效,但有一定的毒性,应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等情况,慎重投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74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暑湿感冒的食疗调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