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适当食"冷"有益健康
进入冬季以后,人们大都以进食热食或性热的食物来保暖养生,而把“冷食”拒之口外。其实,在严寒的冬季,根据身体情况适当吃些“冷食”,不失为冬季的一种保健方法。
冬天“上火”的现象很多,因此,冬天不妨吃些性冷的食物,如萝卜、莲子等。冬天适当吃点凉菜还有利于减肥。冬天如能经常饮用凉开水,有预防感冒、咽喉炎之功效。尤其是早晨起床喝杯凉开水,能使肝脏解毒能力和肾脏排洗能力增强,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加强免疫功能,有助于降低血压、预防心肌梗塞。
夏季
盐茶茶叶3克,食盐1克,每天用开水冲服4〜6次,适用于治感冒、咳嗽、火眼、牙痛症。
醋茶茶叶3克,食醋1毫升,每天开水冲服3次,可治牙疼、痢疾、儿蛔虫腹痛等症。
糖茶茶叶2克,红糖10克,开水冲泡,每日饭后一杯,有和胃通痢、补中益气之功效。适治大便不通、小腹冷獻痛经等。
蜜茶茶叶3克,蜂蜜2毫升。开水冲泡,饭后一杯,可治便秘、脾胃不和。
菊茶干菊花2克,茶叶2克,饭后开水冲服,适用于干咳、咽痛、老年性白内障等。
莲茶莲子30克先用温水泡5小时,捞出来再加红糖30克煮烂,饮用时加入茶汁即可,有健胃益肾之效。
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密切,提出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的观点。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气血运行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从古到今,气候—物候—病候,成为中医养生家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冬去春来,寒暑更替,时令的风雨,往往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烦恼和疾病。如春季易发感冒、流感,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好发脑炎、咳喘,冬季则常见中风和冻疮等。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天人相应”是四季养生的整体观,许多疾病都有明显的季节性。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四季养生的作用。 春季养生 《黄帝内经》上说:“春三月,此谓发陈。”意思是说,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早睡早起,衣着宽松,适当的散步,使精神轻松愉快,保持体内的生机。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所以春天是一年中最关键的时刻。 春季养肝:古人云,春应在肝。春季人体的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肝禀风木,中医认为,春季肝气随万物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春季养生宜保持思想的清静,尽量避免情绪过于激动而影响思想清静,情绪过度刺激人使五脏之气平衡协调的关系受到破坏,肝主惊,惊则气乱。其次是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散步、慢跑、体操、太极等。 中医认为,养生的效果不仅限于本季节还要为下一季节打好基础。中医认为,春在自然界主东方属木主风,在人体主肝,而肝气自然旺于春季,春季养生不好,故伤肝气,肝伤则不能生心火,到夏季就火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来侮之,于是发生寒性病变。 春回大地,万物生长,阳春三月,欣欣向荣,在这黄金的季节里,自然使人心情舒畅,应该早点起来,到户外去锻炼,活动活动身体,吸收新鲜空气,呼出体内的二氧化碳,这对提高身体素质,延年益寿,是大有好处的。 夏季养生 《黄帝内经》上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 因为夏季属火,五脏中对应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们可以适当地多吃些辛味的东西,少吃苦味的东西,有助于补益肺气。 夏季人体阳气外浮,内部阴气暗伏,人们不适合在夏季吃太过寒凉的食物和饮料,否则易于损伤脾胃,引起腹泻。 (1)夏季忌多吃生冷食物:夏季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季节,也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时令。由于气候炎热,挥汗如雨,唇干舌燥,心中烦热,如果吃上一块西瓜,或喝上一杯冰凉的冷饮,又解渴,又去暑,确实惬意。因此,有的人往往贪图一时痛快,多吃生冷食物。殊不知,一切事物均以适度为宜,太过则对身体健康不利。因为,夏季人的消化功能较弱,在饮食方面,过多吃生冷食物,近则立即诱发肠胃痉挛,引起腹痛、腹泻,远则秋季生病“报复”。肠胃受冷刺激过度,还可使胆道痉挛,导致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发生和使心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加重,对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也很不利。因此,身体健康的人,也忌多吃生冷食物。 (2)夏季忌多吃寒凉食物天气转热,饮食也随之调理,配合气候的变化,才能达到夏季养生保健的最佳效果。中医一直强调食疗的好处,在夏令时节应选吃一些去湿清热的食物,以加强抵抗力。如葛粉能促进体内微血管循环,预防高血压及胆固醇增高,亦能去湿及降骨火,适合中风人士食用;赤小豆已得到科学证明,有利尿功效;冬瓜、莲叶能消暑去湿;扁豆则能健脾去温。除“因时进食”外,还要“因人进食”。不要盲目认为,夏日多进食清凉解热食物,对身体有好处。如有的人体质虚寒,对芥菜、西瓜等寒凉食物,应忌多吃。夏季气候燥热,以热者凉之,燥者清之的原则,清燥解热乃夏季之要道。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多,最容易丢失津液,需适当食用酸味食物。一方面多食如西红柿、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芒果之类果品,它们的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既可以预防因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另一方面在菜肴中加点醋,醋酸还可以杀菌消毒,防止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夏季饮食菜肴宜稍咸:炎热的夏季,人体出汗多,所以在饮食方面,宜食用调味稍咸的菜肴。一来可以及时补充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二来可避免因出汗过多而出现的虚脱。 秋季养生 《黄帝内经》上说:“秋三月,此谓容平。”意思是说自然界的万物经过一个夏季的生长已趋成熟,处于一种丰硕、从容、平静待收的景象。这个季节,天高风急,地气清肃。 秋季主收,要收敛自己的神气,不要使神志外弛,借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因为秋季属金,五脏中对应的是肺。秋季要顺应收的养生之道,否则就会损伤元肺气,在冬天容易患肠道疾病。因为人体经络中的肺经与大肠经紧密相关,互为表里,被中医视为相同的系统。肺病会累及大肠,大肠有病则会影响冬天人体储存精气的功能。 秋高气爽,湿气减少,气候变燥。此时适宜吃些养阴润燥、滋阴润肺的食物,应在饮食方面进行调节,多食用滋润的食物,多喝粥,如百合粥、杏仁粥、贝母粥,也可适当选用芝麻、香油、桑叶、菊花、芦根等辛凉和津润燥之物等。 冬季养生《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意思就是说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冬季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衣着应渐暖舒适、利于气血通畅为原则。因为适体的衣服有如养生之妙药。在冬季饮食上应以保阴潜阳为原则。主张进热食,并给予温补阳气类膳食,故多选用羊肉、狗肉、虾、韭菜、麻雀蛋、木耳、龟等食物。不可使用生冷食物,宜食用菠菜、豆芽等新鲜蔬菜。冬季饮食宜少咸增苦,以养心气。
个人觉得一年四季都是可以养生的,但是在不同的季节,养生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冬季气温比较低,而且空气比较干燥,身体很热容易上火,在养生的时候,需要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还有外出的时候需要保暖。冬季如何科学养生?
1、养成规律的作息,重视睡眠
冬季在养生方面,首先要注意自己的作息时间。我们普遍会发现,到了冬天睡眠时间也会变长,总是会有起不来床的情况,这属于正常现象,因为冬天属于昼短夜长的季节,而人体也会随着这一自然规律发生变化,想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达到养生的目的,那么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冬天也要养成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才有利于增强抵抗力,避免在冬季出现疾病。
2、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因为天气比较寒冷,所以平时一定要做好防寒措施,以避免身体感冒。出门戴手套、帽子、围脖,护好口鼻,尤其是老年人,很可能在寒冷的时候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天气寒冷还会诱发颈椎病、关节炎,要特别注意。
3、多运动才能防疾病
虽然冬季室外活动的人减少了,但还是不能缺少适量的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可见运动在养生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冬季也不例外,由于天气寒冷可能会使身体的血液循环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冬季也要多进行一些运动,加速身体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身体健康。
4、补充水分,养护皮肤
为了避免皮肤出现脱皮等不适的症状,需要适当的给肌肤补充水分。冬季本身过于干燥,身体可能会出现缺水、干痒的问题,甚至是可能诱发湿疹,建议要多喝一些温热水,为身体补充足够的水分,可以增强体抗力,也可以起到护肤的功效,还能避免上火。
5、勤通风,呼吸新鲜空气
虽然空气中存在大量雾霾,但是每天通风的时间还是不能少于1小时。由于冬季过于寒冷,因此家中的门窗常常是紧闭的,但是这样可能会使室内的空气变得污浊,建议在天气较好的时候应该常通风,常换气,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才能有益于身体健康,这样才可以在室内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6、饮食宜温补,忌生冷
冬季在养生的时候,饮食上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多吃温补食物比较好。胃肠道的神经细胞比较丰富,因此对外界的冷空气的刺激也是比较敏感的,如果气温过低或者吃了太多生冷的食物会引起消化道方面的不良反应,比如腹痛、腹泻等,因此冬季要特别注意做好胃肠的保养,不要吃生冷的食物,可以多多吃一些羊肉等温补的食物,有利于养生。
总结:
不管是哪一个季节都需要注重养生,只不过要结合每个季节的特点,选择科学的养生方法。养生要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天,但是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周围环境的改变来调整养生方案,选择最适合当下的方法,这样能够起到更好的养生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71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便秘患者如何使用中成药一清胶嚢
下一篇: 一定要知道的保健秘诀——排毒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