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眩晕,很多患者都认为这种症状无法彻底根除,其实不然。眩晕可以根除,关键在于血气的提升、气血足而精神旺,精神旺而脉络通,头脑清醒,脑细胞活跃,自然就不会发生晕眩现象。
田静是一家日资企业的普通职员。平日里赶上订单多的时候经常会加班。这对于本来身体素质就不强的她而言,无疑是个考验。工作做到第四个年头的时候,一次她加班到晚上9点,刚从公司出来就感觉天旋地转的,走不稳路,一下子就晕倒了。幸好被当时值班的警卫看到,采取了急救措施。在她醒过来之后,有想呕吐上的症状,而且脸色苍白,出冷汗。在这个情况下,警卫建议她去医院看看,她执意要回家。
第二天,她硬被家人拉着去看病。医生开了不少药给她,田静从小就很讨厌打针吃药,所以,只吃了一次药就偷偷放弃了。后来,在家人的建议下尝试了穴位按摩治疗法。因为不用打针吃药,所以田静接受了这个方法,并坚持下来。自此之后竞然再也没有眩晕过。
其实,穴位按摩治疗法的原理就是要帮助患者提升气血,主要作用点在于腋中穴和督脉上。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先自己压或确切地说是用双手的指甲掐自己的头皮。从正中督脉开始慢慢地往两侧移动,可以稍用力,当整个头皮变硬时,感觉就会比较舒服,同时配合压心包经和心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人头皮的厚薄大有文章。患者可以先摸一下整个头皮,看看那一部分较厚,头顶,后脑勺,还是两侧,还是头部从上面往下转弯的角上。如果开始摸不清,没有关系,先去用指甲掐,第一次大概要用半小时,压完后再摸或第二天一早晨摸就分得清了。
掐头皮的时候动作不要太快,指甲掐下去要停留一些时间,每一条线都要掐一定的时间再向外移动。
每天起床前,先压一会儿腋中穴,或用意念冥想腋中穴。一手指平放在穴位上。闭上眼睛,意念集中在两眼之间,然后往下想,到鼻子,到嘴巴,到下巴,到胸部,到腋中穴,如果意念不易集中,可以在膻中穴上用指甲掐一下,有点痛感,让自己意想痛的地方,持续10分钟或20分钟,这可以让心包积液减少,让心脏的搏动力强化。让人体在现有的条件下有最好的供血状态。这样还不够,还要用自己的双手指甲去掐自己的脑袋,双手八指从中间的督脉开始慢慢向两侧移动。反复掐,头皮有软的地方,那就是有积水,是造成头晕的原因,经反复压、掐后,头皮会变硬,这时候再起床,就不晕了。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是血运行的动力。打个比方来说,人体内的经络就相当于一条条铁路干道,内连五脏六腑、外连肢体百骸,而穴位就相当于铁路干道上的各个站点,主耍作用在于为列出加油加水,以保障列车能安全、畅通远行。而气血就相当于装满货物的列车,在人体的各条铁路干道上驰骋,当列车运行一段距离以后,气会逐渐减弱,就必须靠铁路干道上的各个站点——穴位进行补给。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体上最关键的补气穴位。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因而百会穴是各经络脉气汇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因此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是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穴位。临床上也将百会穴作为多种疾病的治疗要穴,如头痛、高血压、低血压、眩晕、失眠等症,都离不开百会穴。曾经接诊过许多低血压患者,他们长期受病痛折磨,吃药无数但并未见起色,给他们的建议是,按摩百会穴,每天2?3次,每次顺时针、逆时针各60圈,坚持按摩1个月即可见效。
百会穴不仅是治病要穴,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常按此穴也可起到清神醒脑、增强记忆力的作用。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脾俞穴自然与脾脏有关,那么与脾脏有关的穴位怎么会跑到膀胱经上去呢?其实,这并不难理解,脾俞穴中的“俞”通“输”,是运送的意思,脾俞是指脾脏中的湿气运送至膀胱经的意思。脾有四怕,怕湿便是其中之一。膀胱经则相当于汽车的散热器,能将人体的湿气外散出去,如果脾脏中的湿气散不出去,脾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脏受损,气血就会虚弱。脾俞穴则是负责湿气外散的穴位,由此可见,说脾俞穴是补气的重要穴位一点也不为过。
那么,如何保证脾俞穴的功能正常呢?最好的办法即是经常按摩。可在每天20点左右,以指尖强力按压脾俞穴3次,每次10秒钟。然后将手按在脾胃处,先自右向左平推30次,再自左向右平推30次。按摩时,手掌紧贴皮肤,向下的压力不要太大。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按摩脾俞穴要受时间限制吗?”之所以选择每天20点左右进行按摩,是因为,此时是脾气最为虚弱的时候,此时将废弃排出,补充新气,既可缓解一天的劳累,也可为第二天的工作储备能量。
中医里讲,肺主一身之气,俞通输即运输之意,由此可说肺俞穴具有调补肺气,补虚清热的作用。对于呼吸系统以及一切与气有关的疾病,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许多年轻的女性,经常为了“面子”问题而大伤脑筋,为了去掉脸上的雀斑、荞麦皮不惜人把人把地花钱。其实,你身上就存在着免费的美容院——肺俞穴。可一面吐气,一面以手指按压肺俞穴,每天按压5次,10天为一个疗程。只要坚持进行,就能达到预期目的。不要怀疑,这是有科学依据的。中医中有“肺主皮毛”一说,肺气得到调补后,皮肤会变得滋润,毛发也会变得乌黑而光泽,久而久之即可达到祛斑美容的作用。
从前有个老领居,是个脾气极大的倔老头。有一天,老人跟儿子为了一点儿小事大吵一架,这一吵架不要紧,老人顿时觉得胸闷难忍,喘不过起来。老人的儿子看到父亲的状况顿时吓得脸色苍白,赶紧找医生去看看。见状后,医生急忙找准了老人的膻中穴,施以按摩,过了一会,老人的呼吸平稳了,情绪也稳定了许多。
通过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人体当受到恶劣情绪所扰时,气机不能下达于足,上不能传于头,全身气机不畅,自然会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黄帝内经》讲:“膻中者,为气之海”、“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意思是说,膻中穴是容纳一身之气的大海。按摩此穴可打开“气闸”,让全身之气畅通无阻。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同样按摩膻中穴,可以缓解情绪,治疗因情绪不佳导致的多种问题。
按摩膻中穴多选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每次按摩10分钟,6次为1遍,每天按摩5遍。力度以稍有痛感为宜。
从气海穴一词的由来看,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而取名为气海。
从气海的位置来看,此穴位于肚脐下约1.5寸处,此处是人体的正中央,是生气之源,人体的真气由此而出。对于因阳气不足、生气乏源所导致的虚寒性疾病,按摩气海均能达到治疗作用。
按摩方法是,将手掌紧贴于气海穴处,先顺时针按摩200次,再逆时针按摩200次。按摩过程中,动作要轻柔,画圈的范围可逐渐加大。
经常按摩关元穴,对气虚体质有很好的改善作用。按摩时,可将双手交叠置于关元上,先稍微施力按压,然后快速用贴近皮肤的手做上下推搓的动作,直到被按摩部位产生温热感为宜。
中医认为,人体多气多血的经络当属胃经,而足三里即是胃经上一个重要的穴位。在人体360多个穴位当中,足三里被称之为“保健要穴”及“长寿穴”,主要作用在于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对足三里施以恰当刺激,可促进气血生化与运行。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谚语“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由此可见,足三里对保健强身、延年益寿有着相当大的助益。
在这里,教大家一种简单的按摩方法,只要做到坚持不懈,即可防病强身、精力充沛。
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可先按左腿后按右腿,也可双腿同时进行。找准穴位后先按住几秒后迅速松开,然后再按住穴位缓慢加大力度,再迅速松开。松手时,手不离开皮肤,如此一个循环,依次做5次。
每次按压穴位,以有针刺、酸胀、发热感为宜。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也就是肾脏元气居住的地方,具有补肾气、固肾阳的作用,凡因肾虚引脱发、性功能减退等。
曾经有一位因肾阴不足引起的咽症患者,该患者经常感到咽喉干燥、肿痛,医生给他开出的药方即是一边按揉太溪穴,一边做吞咽动作,这是补充肾气最好的方法,也是缓解咽喉干燥、肿痛最省事、省钱的疗法。
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腧穴中位置最低的一个,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亦是补气关键穴位之一。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涌泉位于足心所,肾经之气通过涌泉穴涌出灌溉全省。此穴具有益精补肾、滋养五脏的作用。对活跃肾经内气、固本培元、延年益寿有很大助益。
我国民间曾有“若想老人安,涌泉常温暖”之说,意思是说经常按摩涌泉,对老年人非常有益处,不仅可改善失眠多梦、神经衰弱、高血压、耳聋耳鸣、大便秘结等症状,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对于涌泉穴的按摩法有很多种,下面为人家介绍一种既简单,又高效的方法。
拍打涌泉穴,每晚冼完脚后,坐在床上,双脚自然分开,用双手分别拍打涌泉穴,次数不限,直到脚底产生温热感为宜。此法简单易操作,可一边看电视一边进行。
悬钟穴又叫绝骨,属于八会穴中的髓会,专主骨和髓有关的一系列疾病。老年朋友们容易出现落枕,脖子僵直,疼痛难忍,令人心情低落、寝食难安。究其原因,是由于老年人身体虚弱,气血不足,一旦睡眠姿势不当,枕头过高或过低,就容易造成颈部单侧肌肉群长时间内过度拉伸,局部气血失调,致使寒邪趁虚而入,降低血液循环,影响代谢产物的排出。此时,可按摩悬钟穴,因为该穴主骨和髓,对气血虚弱及因气血失调导致的落枕有非常好的缓解作用。可找准穴位,对其施以按压,无需过长时间,10分钟即可,颈部僵直、疼痛感即会有所改善。
? ? ? ?膻中穴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多的一个重要的穴位,因为它具有理气活血通络、调节神经功能和消化系统功能等功效。膻中,是指穴位位于胸腔的中央,在任脉上,膻中穴为心包之所在,喻为心主之宫城,故名膻中。别名元儿、上气海、元见。膻中穴位于胸部中心,在两乳头连线的中心处。《黄帝内经》中提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意思是说膻中穴是心包经的令官,如果出现胸闷、心郁的情况,按摩膻中穴这个穴位就可以驱散心中的郁闷之气,让心情变得愉悦。
膻中穴
【位置】在胸骨上,平第四肋间隙处,相当于两连线之中,属任脉。
【操作】
医者用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推至乳头,名分推膻中;用食指、中指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名推膻中。
【次数】次数:100-300次。
【功效】宽胸理气,宣肺止咳。
【主治】胸闷,喉鸣,气喘,咳嗽,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临床应用】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推揉之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吐逆、痰喘咳嗽均有效。治疗呕吐、呃逆、嗳气常与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分腹阴阳等合用;治疗喘咳常与推肺经、揉肺俞、揉定喘、分推肩胛骨等合用;治疗痰吐不利常与揉天突、按弦走搓摩、按揉丰隆等合用。
【精油选用】小儿呕吐、呃逆可以使用稀释好的乐活配合生姜精油按摩膻中穴,喘咳、痰多可以使用麦卢卡、檀香、豆蔻、永久花、侧柏精油稀释后揉膻中、天突、分推肩胛骨效果好。
膻中穴是心包募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是气会穴(宗气聚会之处),又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能有效治疗各类“气”病,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证,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38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想让皮肤嫩滑要吃哪些果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