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的药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的常见的,当然了,很多的朋友们在生活中也是经常会服用一些抗菌素了,有些抗菌素对于我们人体的抗菌作用确实是非常的好的,但是我们也要了解一些服用抗菌素的原则哦,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1、抗菌药物的选择选用抗菌药物,首先应明确患者的临床指征。确定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最好能进行细菌学诊断和体外药敏试验),然后我们才能对症下药,现在适当的抗菌素来服用。
如果尚未确定,常采用联合用药或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另外还应考虑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及经济性等。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病人的情况,如年龄、体重、遗传、机体的抵抗能力、哺乳、妊娠、肝、肾功能等,对妊娠妇女及哺乳期妇女应严格控制使用致畸药物和影响婴儿生长的药物,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琥乙红霉素、依托红霉素、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甲硝唑、替卡西林等。
对婴儿和老年人用药,要考虑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或已衰退,常造成血药浓度过高,半衰期延长,应避免使用对肝、肾有损害的药物。
2、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合用的目的是提高疗效,减少个别药物的剂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可扩大抗菌范围,但使用不当也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另外,抗生素是不能混合服用的,不然副作用会有很多哦。
上面我们详细的了解了服用抗菌素的一些原则了,这些服用抗菌素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哦,我们以后在生活中服用抗菌素的时候,一定要重视这些服用原则,不然有些抗菌素对于我们人体的副作用也是非常多的,还会带来一下不必要的麻烦。
一、药物敏感性试验: (一)目的 (二)如何做好药敏试验 1、正确选择病原菌,对于污染菌,常在菌不应做药敏试验 2、正确选择药物 3、正确理解敏感和耐药的含义 S:被检菌MIC小于血清治疗浓度的下限,愈期有效 R:被检菌MIC大于或等于血清治疗浓度的上限,治疗愈期无效 I(中介度):被检菌MIC在血清治疗浓度上、下限之间,治疗效果 不肯定。 (三)报告方式: 1、MIC(病原菌) 2、IQ 值愈大愈好 3、K-B法,报SIR 注:有禁忌症或过敏者不能用常用量,感染部位颁浓度高或大剂量,I可用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扩散广谱抗菌素,药物选择性压力更大,应用应慎重 合理使用抗菌素原则: 1、根据被检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治疗药物 在未获得药敏试验结果前,可根据经验选择药物。但药敏试验结果与经验用药不符,应尽早更改。经验用药时间尽可 能缩短, 以免病原菌被抑制而培养不出来。 2、尽量选择对病原菌有效的窄谱抗菌素。广谱药不可长期使用,也不可多种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大量杀灭体内正常菌 群,导致菌群失调,诱发二重感染。 3、尽可能使用原有抗菌素,如无效再选择新药。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疗效和其他不良反应,如无效或发现副作用,应及 时停药。 4、是否有多耐药菌株,一定要采取针对该菌株的有效药物治疗。 5、不可在皮肤,粘膜伤口处用药,以免细菌少量多次接触药物,诱发耐药。 6、感染脓肿要切开引流再用药。 不能合理使用抗菌素的因素: 1、内因:选用药物的医师缺乏合理用药的知识 由于某种原因,医师用药有倾向性 医师为避免个人选择药物的责任 2、外因:同级或上级医师的影响 药物宣传广告的影响 病人不合理的要求影响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制定抗菌药使用管理条例 制止抗菌的药物夸大宣传,积极宣传合理用药。三、菌群失调 正常菌群中固有菌,某一菌过度生长或过路菌中某种菌定植繁殖,均可导致宿主致病。称菌群失调(交替)症。 1、正常菌群: 皮肤和粘膜表面经常有多种微生物存在,主要是细菌和真菌,通 称正常菌群。常在菌是菌丛中相对固定的菌种,但不 同部位不同年龄也有差异。人体各部位常在菌,对保持机体健康和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如屏障作用和产生微量大肠 杆菌,肠毒素抗体可对抗克服菌属致病毒素的攻击等。粘膜上细菌分布按需氧,兼性厌氧,厌氧分布。 菌群比例相对稳定:G-杆 60% G+ 30% 其他10% 菌群失调度数: 失调度数 I II III 宿主状态 健康 慢性感染病 急性感染 菌群 互生,稳定 抗生,相对稳定 偏生,不稳定 2、菌群失调症的类型: 1)、细菌与细菌间比例失调 如:金葡(过路菌)化脓性肠炎,难辨梭菌性伪膜性肠炎。 2)、真菌与细菌间比例失调 如:白色假菌丝酵母菌(念珠菌)的感染。 3)、敏感菌群与耐药菌群间比例失调 如:需耐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可用VA 4)、L型菌感染 5)、易位感染 3、治疗:1)、活菌治疗:常用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粪链球菌 2)、根据药敏试验选用窄谱抗生素 3)、抗菌药和活菌联合使用 4、预防:及时发现和控制菌群失调, 应动态观察。咽拭子,痰,尿,便等标本的直接涂片检查。注意菌群的动态变 化。如发现菌类形态单一成正常菌群比例变化很大,则提示正常菌群失调,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或减少产生 耐药菌株,降低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的发病率。动态观察体内菌群变化可作为菌群失调症好转和恶化的重要依据之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00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缓解腰扭伤的五道食疗药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