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共载药品365个,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药、中药、下药,分别归于上、中、下三经,并说:“上药主养命以应天”,“中经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主养病以应地”。
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认为,“上品药性,亦能遣病,但势力和厚,不为速效,岁月常服,必获大益”,是以延命为主,兼可愈疾,符合“天道仁育”之德,故谓“应天”;中品药性,“疗病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祛患为速,延龄为缓”,既能祛病,又可调补,与“人怀性情”相合,故谓“应人”;下品药性,“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只能治病,不可常服,病祛即止,犹如“地体收杀”,故谓“应地”。
上药养命、中药养性的说法究竟有无道理?全书365味药中,被视为具有强身补益,延年轻身的药物,除上品的120种外,中品有47种,下品尚有7种,共约174种。
以此与现代研究相对照,上品药中确实有大量具有滋补强壮抗衰老的药物。其中益气的如人参、黄芪、山药、灵芝、白术、甘草、大参等,温补药如肉苁蓉、杜仲、续断、巴戟、菟丝子等,滋阴药如玉竹、石斛、天冬、麦冬、枸杞子、女贞子、沙参、龟甲等,养血药如地黄、阿肢、桑寄生等,安神养心药如柏子仁、酸参仁、茯苓、五味子等,固肾涩精药如藕、莲子、芡实、覆盆子等,已将现今常用的有效补品囊括大部。中医药饵养生和阴阳、补血气、益脏腑为主,重在先天肾气、后天脾胃的调养。
养先天肾气,药宜苁蓉、菟丝子、枸杞、地黄、续断、巴戟之属;补后天脾胃,药宜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大参、橘皮之类,均以上品为多。
从性味言,益寿药饵多长期服用,应以甘平为宜,甘者能缓,平者能和,最能得药养之道。上品诸药中属甘味者56种,微温、微寒,性味和平者有60余种。
再从历代摄生药饵名方看,如补气益阴之“琼玉膏”,由生地、人参、茯苓、白蜜四味组成,皆出于上品;有安养荣卫,补益五脏,和调六腑;滋充百脉,添精实体之功的“神仙不老丸”,由人参、牛膝、当归、菟丝子、巴戟、杜仲、生熟地、柏子仁、菖蒲、枸杞、地骨皮组成,除当归为中品外,余皆上品;有补肾清肝、驻颜润发之功的“益寿地仙丸”,方由甘菊、拘杞、巴戟、肉苁蓉四味组成,亦出上品;《丹溪心法》的“延寿丹”,为天冬、远志、山药、巴戟、柏子仁、泽泻、熟地、川椒、生地、拘杞、茯苓、覆盆子、菟丝子、牛膝、肉苁蓉、当归、地骨皮、人参、五味子19味药组成,其中除川椒、当归出自中品外,余17味皆在上品。上品之药确有益寿延年之功。
中品药中,在百合、玄参、山茱萸之滋阴,当归、龙眼之养血,鹿茸、狗脊、淫羊藿、狗肾之补阳,也是临床证实有效的补虚药物。但与上品相比,数量明显减少,药性偏频也较大,与其有毒无毒,斟酌其宜。
至于下品诸药、如乌头、天雄、大黄、葶苈、巴豆、大戟等,虽为疗病之良药,但确实药性猛烈多毒,不可过量久服。其中少数虽有“强筋骨,轻身健行”一类记载,但已成强弩之末,目前临床亦不轻用。由此可见,“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是有一定客观依据的。
上品药中,尤其是矿物药物,对养生延年也未必有益。这类药一般不宜久服,有的甚至有毒性,并非平和之物。如列为群药之首的丹砂,又名朱砂,有安神定惊之功,是治疗心悸失眠的常用药,一般与其他药物配合作小剂量短期服用。
该药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历代本草皆载有小毒。久服或过量服用易汞中毒。若遇火,便有水银析出,更有大毒。《避暑录》载二人因服丹砂秘方发脑疽而死者。
再如玉泉,既玉之浆水。玉为石之美者,李时珍说:“汉武帝取金茎露和玉屑服,云可长生,即此物也。但玉亦未必能使长生不死,惟使死者不朽尔。”
至于钟乳石、白石英、紫石英、五色石脂等,即晋代盛行的五石散的主要成份,服石发作之时无以药救死亡者极多,为祸甚烈。
中药品中所谓能轻身者如水银、雄黄、雌黄等皆有剧毒。
因此“上药养命”、“中药养性”只能看作是大体的划分,不能绝对化。尤其矿物类药物,因受时代局限,祈求长生不死,再加上臆测附会使然。如认为玉石之类,不易毁损,可以长存,对色泽美丽、晶莹有光者,更视为神品,以为可以饵之不死。历代医学家们通过研究、实践,对其利弊有了清楚的认识。
《神农本草经》十三条序录的最末一条说,内伤外感,阴阳虚实,疾病的变化很复杂,用药关键是要了解“其间变动枝叶,各宜依端绪以取之”,需灵活地随证有施,不可肢柱鼓瑟,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养生药饵,亦须如此。
1. 文言文养生记道,用自己的话简述养生之道 打扫干净一间房子,在南边开窗户,八扇窗子采光。不要多摆放供赏玩的器具,(以免)引诱心神,扰乱视线。安放大床、长几各一张,笔、砚摆放整齐,旁边设小几一个,挂字画一幅,频繁更换字画,几上放喜欢的书一二部、古人字帖一本、古琴一张。心眼之间,常要一尘不染。
早晨进入园林,种植蔬菜瓜果,锄草,浇花,栽药。回来进入净室,闭上眼睛安定神情。时而读愉快的书,使神气快乐愉悦;时而吟好诗,使幽情得以畅达抒发。临摹古人字帖,弹奏古琴,疲倦了就停止。知己朋友聚会,谈话的内容不涉及时事权势,不褒贬人物,不争辩是非。有时相约悠闲出行,不讲究穿戴,不因为遵循礼节而劳心苦力。少喝点酒但不要喝醉,舒畅快乐就够了。假如确实能这样做,也可以娱乐志趣。
2. 养生,古文相关问题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妥善处理生活细节,保持良好习惯,建立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活动规律,以保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谓之生活起居养生法,又称起居调摄法。
生活起居养生涉及起居有常、安卧有方、不妄劳作、居处适宜及衣着宜忌等内容。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指日常作息时间的规律化。起居作息要符合自然界阳气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常规,其中最重要的是昼夜节律,否则,会引起早衰与损寿。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因此,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安卧有方
睡眠是人的一种生理需要。人在睡眠状态下,身体各组织器官大多处于休整状态,气血主要灌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使其得到补充和修复。安卧有方就可以保证人的高质量睡眠,从而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若要安卧有方,第一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一般说来,中老年人每天睡眠时间以8~10小时为宜。二是要注意卧床宜软硬适宜,过硬,全身肌肉不能松弛得以休息;过软,脊柱周围韧带和椎间关节负荷过重,会引起腰痛。三是枕头一般离床面5~9cm为宜,过低,可使头部血管过分充血,醒后出现头面浮肿;过高,可使脑部血流不畅,易造成脑血栓而引起缺血性中风。四是要有正确的睡眠姿势,一般都主张向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平放,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这样,心脏位置较高,有利于心脏排血,并减轻负担,同时,由于肝脏位于右侧较低,右侧卧可使肝脏获得较多供血,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在长寿者调查中,许多长寿老人都自述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古谚也说:“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屈股侧卧益人气力”。五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晚饭不宜吃得过饱,也不宜吃 *** 性和兴奋性食物,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睡前宜梳头,宜用热水浴足。
谨防劳伤
包括慎房帷及劳作伤。慎房帷,这是保肾固精、避免生理功能失调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要顺应天性,不宜禁欲,但另一方面也要节制房事,保精养生。防劳作伤,这是维护强壮机体、避免形伤的重要措施,在劳作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注意适度的劳动,不能逞强斗胜,切忌久视久坐。
居处适宜
人离不开自然环境,中医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应的“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在总结环境对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影响时指出,“高者其气寿,低者其气夭”。说明住处地势高的人多长寿,而地势低的人多早夭。为何地理环境不同,寿命长短不一呢?因为地区不同,水土不同,水土与水质对食物构成成分及其对人体营养的影响很大。同时,气象条件的差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一样。在寒冷的环境中,细胞代谢活动减慢,人类的生长期延长,衰老过程推迟。我国人口普查表明,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新疆、西藏、青海,无论是人群中百岁老人的比例还是老年人口的长寿水平,都要高于国内其他地区。此外,居室的采光、通风、噪音和居室内外的环境美化和净化,与人的健康和长寿也密切相关。
衣着宜忌
衣着服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与衣服的宽紧、厚薄、质地、颜色等密切相关。古今养生学家认为,服装宜宽不宜紧,并提出:“春穿纱,夏着绸,秋天穿呢绒,冬装是棉毛。”内衣应是质地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节气变化认真选择。同时,要特别强调“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增衣”的春捂秋冻的养生措施。
3. 文言文是怎么形容足浴好处的 古时由于遭受意外袭击或创伤,身体疼痛不适,人们有意或无意用手或器具触及足部某些部位,发现疼痛缓解、症状减轻。
古人劳作后发现用热水洗脚可解除疲劳,因此逐渐认识到通过对足部的 *** 可治疗疾病、健康身心。历经多年,通过足部 *** 治疗疾病为中医所发扬应用, 长期探索与总结,渐渐地演化为现在的足部 *** 法、足穴针灸法、足部敷贴法、足部熏浴法、足部功法等足疗法。
据《史记》记载,上古黄帝时代名医俞跗、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均精通足道治疗,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和月俞穴,其中包括许多在脚上的穴位,我国长沙马王堆出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亦有“温烫”、“药摩”、“外洗”等内病外治记载,《素问举痛论》明确地指出:“按之则气血散,故按之痛。”,《素问?厥论》说:“ 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
众多中医经典均记载了足疗在中医学的广泛应用与实践,足见我国中医对足疗的推崇与重视,足疗通过中医学的广泛研究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独特的足疗法与足疗文化。但是,由于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封建意识和习俗使人的脚藏而不露,赤踝裸足为大不雅,严重阻碍了足疗的学术发展,使得这一古老医术濒临失传。
千金其方》:“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 《千金要方? 居住法》:“凡居家不欲数沐浴,若沐浴必须密室,不得大热,亦不得大冷,皆生百病。
冬浴不必汗出欲旅,沐浴后不得触风冷。新沐发讫,勿当风,勿湿萦髻,勿湿头卧,使人头风眩闷,发秃面黑,齿痛耳聋,头生白屑。
饥忌浴,饱忌沐。沐讫,须进少许食欲乃出.夜沐发,不食即卧,令人心虚,饶汗多楚”。
《陶真人卫生歌》 :“更能干浴遍身间,按臂肘须扭两肩,纵有风劳诸冷气,何优腰背复拘弯”. 《山居四要》:“雪寒草履,不可用热汤洗足.”意思说冬天外出穿草鞋走雪地,足冻值后,进门不可马上用滚烫热水洗脚。 《三元延寿书》 :“大雪中跳足,人不便以热汤洗。
或随饮热酒,足趾随堕。”意思说足冻任后不可用热水洗脚,如果马上用热水洗足,可以发生脚趾脱落。
《天隐子》 :“斋戒者,非蔬茹饮食而已,澡身者,非汤浴去垢而已。盖其法在节食调中,磨擦畅外者也”。
意思说吃斋并不光是戒荤茹素,是只用热水洗去它实肠有节食以调和脾宵的作用,洗澡也不通过搓擦摩竿,使人体肌肤通畅,血脉流通。 《脉法》 是长沙马主堆汉墓帛书,书中说:“圣人寒头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
意思是说寒头暖足是古人养生保健原则。
4. 文言文 养生论 【养生论】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 *** ,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於内,物诱於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人的精神对于身体,犹如国家的君主。精神在内躁乱不安,身体就会在外受到损害,犹如君主在上位昏庸无道,国人就会在下边作乱一样。
出自嵇康《养生论》
原文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余斛。田种一也,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收(一说“功效”)相悬[1] 。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于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1. 养生,古文相关问题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历代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妥善处理生活细节,保持良好习惯,建立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活动规律,以保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谓之生活起居养生法,又称起居调摄法。 生活起居养生涉及起居有常、安卧有方、不妄劳作、居处适宜及衣着宜忌等内容。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指日常作息时间的规律化。起居作息要符合自然界阳气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常规,其中最重要的是昼夜节律,否则,会引起早衰与损寿。
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因此,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安卧有方 睡眠是人的一种生理需要。人在睡眠状态下,身体各组织器官大多处于休整状态,气血主要灌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使其得到补充和修复。
安卧有方就可以保证人的高质量睡眠,从而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若要安卧有方,第一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
一般说来,中老年人每天睡眠时间以8~10小时为宜。二是要注意卧床宜软硬适宜,过硬,全身肌肉不能松弛得以休息;过软,脊柱周围韧带和椎间关节负荷过重,会引起腰痛。
三是枕头一般离床面5~9cm为宜,过低,可使头部血管过分充血,醒后出现头面浮肿;过高,可使脑部血流不畅,易造成脑血栓而引起缺血性中风。四是要有正确的睡眠姿势,一般都主张向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平放,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
这样,心脏位置较高,有利于心脏排血,并减轻负担,同时,由于肝脏位于右侧较低,右侧卧可使肝脏获得较多供血,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在长寿者调查中,许多长寿老人都自述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
古谚也说:“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屈股侧卧益人气力”。五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晚饭不宜吃得过饱,也不宜吃 *** 性和兴奋性食物,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
睡前宜梳头,宜用热水浴足。 谨防劳伤 包括慎房帷及劳作伤。
慎房帷,这是保肾固精、避免生理功能失调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要顺应天性,不宜禁欲,但另一方面也要节制房事,保精养生。
防劳作伤,这是维护强壮机体、避免形伤的重要措施,在劳作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注意适度的劳动,不能逞强斗胜,切忌久视久坐。 居处适宜 人离不开自然环境,中医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应的“天人相应”学说。
《内经》在总结环境对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影响时指出,“高者其气寿,低者其气夭”。说明住处地势高的人多长寿,而地势低的人多早夭。
为何地理环境不同,寿命长短不一呢?因为地区不同,水土不同,水土与水质对食物构成成分及其对人体营养的影响很大。同时,气象条件的差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一样。
在寒冷的环境中,细胞代谢活动减慢,人类的生长期延长,衰老过程推迟。我国人口普查表明,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新疆、西藏、青海,无论是人群中百岁老人的比例还是老年人口的长寿水平,都要高于国内其他地区。
此外,居室的采光、通风、噪音和居室内外的环境美化和净化,与人的健康和长寿也密切相关。 衣着宜忌 衣着服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与衣服的宽紧、厚薄、质地、颜色等密切相关。
古今养生学家认为,服装宜宽不宜紧,并提出:“春穿纱,夏着绸,秋天穿呢绒,冬装是棉毛。”内衣应是质地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节气变化认真选择。
同时,要特别强调“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增衣”的春捂秋冻的养生措施。
2.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中重点词有:“勿”,不要;“心”,心神;“目”,视线.句意为:不要多摆放供赏玩的器具,(以免或以致于)引诱心神,扰乱视线.②句中重点词有:“或”,有时;“衫”穿衣;“履”,穿鞋.句意为:有时相约悠闲出行,不讲究穿戴(写“ *** 华丽的衣服、精美的鞋子”也可,但不能写“ *** 衣服 *** 鞋子”),不因为遵循礼节而劳心苦力(或不要劳力劳心地顺从礼节).(2)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楚楚”、“旁设一小几”均句意完整,结构清晰.句子划为: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楚楚/旁设一小几.(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比较概括即可.异:沈复喝酒“小饮勿醉,陶然而已.”在追求精神愉悦的同时能够自我克制;五柳先生喝酒是“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更追求精神的愉悦.同:沈复和五柳先生都爱喝酒、好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沈复读书“时读快书,怡悦神气.”五柳先生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追求读书的会意.这两人都是情趣高雅,性情淡泊之人.答案:(1)①不要多摆放供赏玩的器具,(以免或以致于)引诱心神,扰乱视线.②有时相约悠闲出行,不讲究穿戴(写“ *** 华丽的衣服、精美的鞋子”也可,但不能写“ *** 衣服 *** 鞋子”),不因为遵循礼节而劳心苦力(或不要劳力劳心地顺从礼节).(2)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楚楚/旁设一小几.(3)异:沈复喝酒“小饮勿醉,陶然而已.”在追求精神愉悦的同时能够自我克制;五柳先生喝酒是“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更追求精神的愉悦.同:沈复和五柳先生都爱喝酒、好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沈复读书“时读快书,怡悦神气.”五柳先生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追求读书的会意.这两人都是情趣高雅,性情淡泊之人.。
3. 文言文 养生论 【养生论】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 *** ,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於内,物诱於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4. 【文言文阅读(12分)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 小题1:B小题1:(1)他的儿子默默地不想按他的意思办,但又很怕违背父亲的遗命。
(2)由于体察到人之常情不忍心看到亲人死去,因此制定了人死后埋葬的礼制。小题1:汉代流行厚葬,为此人们往往耗费很大。
杨王孙不相信有鬼,认为人死乃是回归自然,而尸体是没知觉的。杨王孙反对厚葬,不是由于吝啬,而是对死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且他还知道人的精力和钱财应当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无端靡费实在是一种糊涂之至的行为。
两千年的古人能有这种认识,对照今天社会上存在的种种追求奢华浪费的风气,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略。
5. 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庖丁为文惠王解牛,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我只用心神来领会而不用眼睛去观看,器官的作用停止而只是心神在运用。
(2)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割筋肉;普通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
(3)不干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我看来就好像浮云。
(4)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许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
小题1:试题分析:进,过,超过。
点评:“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题2:试题分析:②句是表述庖丁的操作,未言及技巧;④⑤两句均指庖丁解牛的技术熟练。
点评:在做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所涉及的这样一些要素: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等。弄清楚此后,把选项回扣到原文之中进行对照,字字句句落实。此类考查,考的往往很细,做题时读题(选项内容)和原文都须仔细。
小题3:试题分析:“其原因就是庖丁熟练地掌握了牛的大小”错,而是熟练地掌握了牛的结构。
点评: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小题4:试题分析:第一个句子翻译问题不大。第2个名子在翻译时要体现出句式特点,这是判断句,另外还要注意“族”和“折”的准确译出。“族”,大众化的,普通的;“折”此处译为“用刀去砍”。
点评:高考中试题所要求的翻译的文言语句是课外的,但考查的知识点是课内的,所以对教材中的课文应烂熟于心,这样才能融会贯通,迁移于课外。
【参考译文】
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所触及的,肩所倚着的,足所踩到的,膝所抵住的,划然响声,进刀割解发出的哗啦响声,没有不合于音节的;合于《桑林》乐章的舞步,合于《经首》乐章的韵律。
文惠君说:“啊!好极了!技术怎么能到达这般的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术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所见不过是一头牛。三年以后,就未尝看见的整只牛了。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来领会而不用眼睛去观看,器官的作用停止而只是心神在运用。顺着牛身上自然的纹理,劈开筋肉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隙,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去用刀,即连经络相连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儿妨碍,何况那大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割筋肉;普通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现在我这把刀已经用过十九年了,所解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口还是像在磨刀石上新磨的一样锋利。因为牛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游刃恢恢而宽大有余了。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像新磨的一样。虽然这样,可是每遇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手,小心谨慎,眼神专注,手脚缓慢,刀子微微一动,牛就哗啦解体了,如同泥土溃散落地一般,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呢!这时我又提刀站立,张望四方,感到心满意足,把刀子揩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厨夫这一番话,得着养生的道理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23.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
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24.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
(2分)②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1分)③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
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1分) 23. 分 析:首先,从方位看,这首词由远及近的进行景物描写;其次,这首词在色彩的选择上,词人分别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
评分标准:共3分。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满分。
每点都要结合内容解析。 考点:鉴赏表达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分 析:这道题考查诗歌中蕴含的诗人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解答此题时注意上阕的景物描写特点,并结合诗人的写作目的来组织答案。评分标准:共4分。
第1条中两个情感各占1分。第2、3条的分析,意思对即得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下药的解释(1) [prescribe medicine]∶指医生用药 对症下药 (2) [put in poison]∶指下毒药 详细解释 下品药物。与上药、中药 相对 。 《神农本草经》 卷三:“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 晋 张华 《博物志》 卷七:“下药治病,谓大黄除实,当归止痛。” 用药。 唐 元稹 《病醉》 诗:“醉伴见侬因酒病,道浓无酒不相窥。那知下药还沽底,人去人来剩一卮。” 《 儒林 外史》 第十五回:“ 憨仙 病倒了,症候甚重,医生说脉息不好,已是不肯下药。” 丁玲 《母亲》 一:“医生是宽慰她们的,也的确是 细心 的…… 当然 下药是更 谨慎 了。”
词语分解
下的解释下 à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下层。下款。 等级低的:下级。下品。下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 境界 或下品)。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 方面,方位:两 药的解释药 (药) à 可以治病的 东西 :药材。药物。补药。毒药。草药。中药。西药。药剂。药膳。药到病除。良药苦口。 有 一定 作用的化学物品:火药。 * 。杀虫药。 用药物救治:不可救药。 毒死:药老鼠。 。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223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了解一下朱砂的鉴别方法
下一篇: 中药材通经草的配伍和主治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