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体处于虚、寒状态时,很容易引发水肿,而女性的生理特点使她们发生水肿的概率高于男性数倍。按摩能够疏通人体经络,通调水夜代谢,升阳祛湿,使水液代谢正常,减少水肿的发生。
最容易出现水肿的部位有眼部、面部以及小腿部。当腿部出现肿胀吋,可能会造成行动上的不便,影响心情。按摩对于消除小腿以下水肿是个不错的方法。
消肿妙施法
如果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早期可以采用冰敷加按摩,后期则热敷加按摩,这样能够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环,达到消肿的目的。
眼部在早晨起床后很容易出现水肿,因此不要涂抹过多的眼霜,以减轻对眼睛的影响。食指从眼梢向内眼角做螺旋状的抹揉,当手指到达内眼角后沿着眉弓按摩到眉梢的下方,按至太阳穴后接着向下按摩,到颧骨的凹陷处结束。眼周的皮肤比较薄,因此在按摩时用力要轻柔和缓。
面部水肿时,将双手交叠置于胸部锁骨的正下方,吸气时慢慢抬起头,能感觉到脖颈处的肌肤被拉紧,呼气时低头,连续重复20遍,消除脸部水肿的同时还能收紧肌肤。
采取坐姿,双手握住脚踝,从下到上提拉按摩腿部,这样能帮助血液回流心脏,有效消除水肿。为了加强效果,可以在泡脚的时候进行按摩,并且涂抹适量的按摩精油等。腿部消肿的按摩都要从下到上进行,这样才能起到消肿以及塑造腿部线条的作用。
另外,按摩阴陵泉、足三里、丰隆以及承山等穴位也有祛湿消肿的作用。阴陵泉是脾经的重要穴位,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可以健脾除湿,如果在按摩的过程中出现疼痛,那说明已经有脾湿情况,疼痛程度越严重,脾湿越严重。
养生保健小招数
梁丘穴在大腿的正面,是调理气血的重要穴位。按摩这个穴位能够疏通腿部尤其是膝关节局部的气血,治疗风邪引起的膝关节疾病,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按压就可以了,除湿邪的同时还能消减腿部的肿胀。在治疗膝关节疾病时还可以将血海穴和梁丘穴搭配起来,这样效果更好。
脚位于人体位置的最低处,承载着全身的重量,步履轻快,精神充沛,是人体气足神旺的表现,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精神百倍的感觉。而当人感到精神疲惫的时候,往往最先感到腿脚发沉无力。可见脚的健康状况关系到整个人体的健康状况。脚部保健则是养生延缓衰老的好方法。下面一起来看看十大脚上穴位按摩保健法。
1、涌泉穴:滋阴降火
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就是此穴。《黄帝内经》中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就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很有意义,可以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方法是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气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好。
2、丰隆穴:祛湿化痰
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象声,轰隆打雷。长期坚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你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3分钟左右。
3、太溪穴:补养肾脏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肾经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头,生命的原动力。每天只要坚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够调动起生命的原动力,气血才会上达于面,下行于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时间是在每晚上9点,一次按30下。在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觉,每天坚持按太溪穴能够防治因冬季气候所引起的常见病症。
4、照海穴:缓解咽喉干燥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意为照射,海,象征大水,照海顾名思义,指肾经的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具有吸热的作用,按压此穴能缓解咽喉干燥、目赤、失眠等由于阴虚火旺引起的症状。按压时,感到酸、麻、胀就可以了;按压时间不宜太长,5~10分钟即可。
5、内庭穴:祛胃火
在第二趾与第三趾的分叉处,对手脚发冷,体虚多汗,脸部神经比如牙疼有显着缓解效果。内庭穴最显着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说是胃火的克星。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按摩内庭穴。按摩内庭穴祛热、祛胃火效果非常好。平时也可多用指端按压此穴,按压时,以一侧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压,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共2分钟,每天坚持按摩。
6、大敦穴:清醒头脑
足厥阴肝经,此穴在大拇趾外侧(小脚趾那边)趾背上,由趾甲根正中致趾关节的外侧趾背上。主治肋胀痛、胸满、呕吐、腹泻、疝气、尿闭、腰痛、妇女小腹痛等。脚拇趾是一般所说肝经的起始处,肝经由此到生殖器、肝脏、脑、眼等依序。因此指压大敦的话,能使头脑清晰、眼睛明亮。指压时强压7-8秒钟,才慢慢吐气,每日就寝前重复10此左右。指压大敦有速效性。因此迟醒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压。
7、隐白穴:健脾回阳
足太阴脾经,此穴在大脚趾内侧,距指甲跟脚一分处。主治舌本强、食则呕,善意、倦怠乏力、身体困重、食不下、脘腹胀痛、大便溏泄、下肢内侧肿痛或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黄疸等。以拇指指尖或棒状物压迫此穴,或是以拇指与食指捏住脚趾两侧,加以揉捏,间接刺激穴位。
8、厉兑穴:通调肠胃
专家说,厉兑穴在第二脚趾趾甲旁,靠近第三脚趾侧,点压该穴,有清热利湿、通调肠胃的作用。用拇指指端点压脚趾上的厉兑穴,力度可渐渐增大,以有疼痛感为好,2分钟为好,以后用相同的方法掐压另一只脚上的厉兑穴。
9、至阴穴:清热散风
至阴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趾外侧,趾甲角外约一分处。湿热过盛易引起小便黄臊臭、尿频、尿急、尿涩痛。点按去火点至阴穴,可在15点到17点,此时是膀胱经最旺盛的时候,用大拇指按压此处,并坚持1~2分钟,然后再换另一只脚,每日2次。有清热散风、通利下焦的作用,对尿黄涩痛等症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214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推荐土贝母吃法,对健康好处大
下一篇: 冬季让皮肤干燥远离的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