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是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一些中医的养生方法和中药的名字,所以对于中医不太了解,其实中医养生有着很好的保健作用和效果。今天就来说说一种叫做白芥子的中药材,它有着治疗疾病的作用,来看看关于白芥子的临床应用和它的副作用介绍。
白芥子为温化寒痰常用药。
1、用于寒痰滞于胁下,表现为咳嗽而痰多清稀、胸胁满闷作痛,可见于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渗出性胸膜炎等,常配苏子、萝卜子,方如三子养亲汤。白芥子可以有缓解胸闷气短的作用,可以和中药材大戟、甘遂相互搭配食用,可以起到利尿的作用,而且也可以治疗气管炎和胸闷的问题。
2、用于筋骨疼痛,外用治风湿关节痛,神经痛等,研末醋调局部外敷,但如敷处出现刺痛感时,即应停止外敷,以免因刺激太甚而致皮肤发泡和造成溃疡。对于跌打损伤有一定的好处,而且也可以有治疗疼痛,对于出现的关节痛有缓解的作用,可以舒筋活血。
白芥子的副作用
本品性味辛温,只宜用于寒证,阴虚内热者服之很不适服。超过15g,会有胃不适、恶心,甚至呕吐等刺激反应。白芥子可以导致腹部不适的副作用,所以不能过量食用,以免导致身体不适的情况。
对于没有白痰、没有积液的病人,一般不宜使用。对红肿热痛辨证为阳证、热证者不宜内服和外敷。这些人群要禁忌,以免诱发不良反应的发生。
白芥子的临床应用和作用,上面都介绍了相关的内容,其实白芥子的好处有很多,大家要懂得去利用,可以有活血通络的作用,对于缓解关节疼有好处,还能治疗胸闷气短的症状,当然也要注意一些副作用和不适宜的人群,这些都很重要。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本品所含的异硫氰酸苄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酵母菌、20种真菌及数十种其它菌株均有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或阳性细菌的有效抑菌浓度为1:10(2)-3×10(2)。白芥子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作用。黄芥子甙水解产生甙元芥子油亦具杀菌作用。
2.刺激作用:白芥子甙,本身无刺激作用,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性油(白芥子油)。芥子油的主要成分异硫氰酸烯丙酯具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能使皮肤发红、温暖,甚至引起水泡。
化学成份
种子含芥子油甙(glucosinolate),内有白芥子甙(sialbin)。还含脂肪油,芥子酶,芥子碱(siapine)和赖氨酸(lysine),精氨酸(arginine),组氨酸(histidine)等氨基酸。又含4-羟基苯甲酰胆碱(4-hydroxy benzoylcholine),4-羟基苯甲胺(4-hydroxy benzylamine)。
药物应用
1.白芥子与莱菔子、紫苏子三者均有化痰、理气、定喘的作用;但其中莱菔子是散肺气而消痰,紫苏子是降肺气而祛痰,白芥子是温肺病豁痰;三者功用各有所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白芥子与天南星:二药均走经络而活无形之痰,然前者利气机消痰结;对于寒痰阻滞经络所致的关节不利,疼痛及发为阴疽者宜之;后者祛风涤痰;对于风痰引起的抽搐,半身不遂之证宜之。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用10%或20%的白芥于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次选2~3穴,每穴注射0.5~1毫升,每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4天。再行第二个疗程。取穴:喘息型以膻中、定喘、肺俞、天突为主,单纯型以天突、中腑、肺俞为主。交替应用。149例患者经1~2疗程,其中单纯型70例,临床治愈10例,显效19例,好转24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5.7%;喘息型79例,临床治愈11例,显效29例,好转2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4.9%。另据157例哮喘型患者的观察结果,有效率为75.8%,显效率为35%。本药对慢性气管炎主要症状和体征的消减都有一定的作用,但从见效的快慢和好转的程度来看,以平喘作用较好,多数患者治疗后痰易吐出,随之气喘明显减轻,以后咳嗽逐步减轻,但无明显消炎作用。
治疗膝部肿痛:取白芥子(或黑色芥菜子)2两研末,用烧酒或黄酒调成糊状,包敷患处,干了就换,以局部发泡为度。治疗两例,均有效。
治疗急性乳腺炎 将苦楝子连皮和仁,捣碎晒干,炒微黄,研细末。每次以苦楝子末3钱,红糖2两,用黄酒或开水100~200毫升冲服,每日1~2次,连服2~5次。共治43例,其中初诊时未化脓者34例,服药2~4次,均在3天内治愈。
治疗头癣 苦楝子烤黄研成细末,用熟猪油或凡士林调成50%油膏。先将患者头发剃光或剪短,用清水洗净疮痂,再以5~10%明矾水洗1遍,擦干,涂油膏(约厚2~3毫米),每日1次,连续10天为一疗程,一般2~3个疗程可愈。上法共治发癣患者4000余人,有效率98%以上。
毒性
本品所含的异硫氰酸苄酯对小鼠、豚鼠、大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76-107,68及72mg/kg,口服的LD50分别为134,81及128mg/kg。
炮制
炒白芥子:原药簸尽杂质,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即得。
性味
辛;温
归经
肺;肝;脾;胃;心包经
功能主治
化痰逐饮;散结消肿。主咳喘痰多;胸满胁痛;肢体麻木;关节肿痛;湿痰流注;阴疽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治喘咳宜敷贴背部肺俞、心俞、膈痰饮。
注意: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且多食昏目、泄气、伤精。
①《本草经疏》:肺经有热,与夫阴虚火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
②《本经逢原》:多食昏目、泄气、伤精。
附方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外用白芥子为末,醋凋敷患上。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清晨参枣汤下。(《方脉正宗》)治翻胃,吐食上气,及羸弱不欲动:白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普济方》)治伤寒后,肺中风冷,失音不语: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热,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冷则易之。(《圣济总录》芥子酒熨方)治臂痛牵引背胛,或辍或作,由荣卫循行失度,痰滞经络,或似瘫痪:真白芥子、木鳖子各三两(麸炒),没药(另研)、桂心、木香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妇人良方》白芥子散)治风湿脚气肿疼无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各一两,胡桃五枚(去壳)。上六味,一处捣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处。(《圣济总录》芥子膏)治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涂之。(《濒湖集简方》)治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本草权度》)治牙痛:白芥子、舶上莎罗、芸薹子各一两。捣细罗为散。每用一字,如患左边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边,即吹左鼻中,仍先净洗鼻中,吹药。(《圣惠方》白芥子吹鼻散) 各家论述《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孙思邈: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七粒。《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白芥子的功效是理气化痰、通络止痛、温中散寒、止咳平喘。主要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等病症,或者对关节麻木、疼痛,也有比较好的疗效。比如由风湿和类风湿所引起的关节麻木、走窜样的疼痛,效果都是可以的。同时白芥子具有明显的调节血压的作用,白芥子的叶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消肿的作用,一旦出现了跌打等损伤情况,也可以使用这种药物,外敷使用这种药物的时候需要使用如果皮肤对这种药物过敏,则就不能使用这种药物。白芥子的应用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212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医养生之前列腺肥大按摩治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