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虚实
虚实的概念是在中医学中“邪正”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凡是正气不足,抗病力弱的,都称为虚证。病邪炽盛,人体抗病力强的,称为实证。治疗方法,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可以扶正为主。如发表、攻下、祛风、散寒、化湿、清热、行气、消瘀、化痰、逐水、消食、驱虫等方法,都应用于实证;如益气、补血、养阴以及健脾、补肾等方法,都应用于虚证。
(2)表里
凡病在人体的浅表、肌肤、经络的,都属于表证的范围;病在脏腑的,都属于里证的范围。治疗方法,表证用发汗、解表、疏通经络等方法,里证治法在“病邪辨证”与“脏腑气血辨证”中介绍。
(3)寒热
寒证多为人体机能衰退的症候;热证多为人体机能亢盛的症候。治疗方法,热证用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等方法,寒证用回阳、温中、散寒的方法。
(4)阴阳
阳证,即一般所称的热证,以及外科疮疡,局部红肿热痛,脓液稠厚发臭等,偏实的较多;阴证,即一般所称的寒证,以及外科疮疡,局部不红不热不痛,脓液稀薄等,偏虚的较多。治疗方法同寒证和热证。
阴阳在辨证上的另一含义,是指机体内脏功能活动和各种体液。一般以气称为阳,精、血、津液称为阴。如肾阳不足,肾阴亏损,脾阳不振,胃阴虚耗等,都表示着内脏功能活动减退和体液虚亏的情况。
运用八纲辨证,结合病因,必须全面分析。如表证又有表虚、表实、表寒、表热之分;里证又有里寒、里热、里虚、里实之別;寒有虚寒和实寒;热有实热和虚热等。进行过细辨证,才能得出恰当的诊断。八纲的具体运用,必须同病邪辨证与脏腑气血辨证以及热性病的辨证等密切结合起来。例如要确诊一个疾病的虚实时,实,必须分析是属于风、火、痰、瘀、湿、滞等哪一种病邪,它发生在哪一个脏腑;虚,要分析是属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脾虚、肾虚等哪一类虚证。这样才能使八纲辨证具体化,达到辨证施治的目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辨证论治又称为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扩展资料:
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中医学在历史上所形成的辨证分类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八纲辨证。八纲是辨证的总纲,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就是运用八纲通过四诊所掌握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及病症类别等情况,从而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
气血津液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受脏腑支配,同时它们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它不仅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反之,脏腑发生病变,必然也会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气血津液辨证可分为气病辨证、血病辨证和津液辨证。
参考资料:-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指中医指根据病人的发病原因、症状、脉象等、结合中医理论、全面分析、作出判断、进行治疗。也称作辨证施治。
所谓辩证,也就是综合各种症状与表现,并寻找、发现、判断病因。其中的“证”,是一系列症状的统称。
中医的辩证方式,最基础的就是“八纲辨证”,也就是“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八种。
中医支撑其辨证论治的方法,也是四种:望闻问切,也就被称之为“四诊法”。
当然,后世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完善并总结出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脏腑辨证”等等,其实都是建立在八纲之基础上的。
艾先生:您好!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如脉象、舌象),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加以 辨证论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比如,心律失常与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现血瘀的证型,治疗都可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瘀。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现。 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206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美容养颜喝什么,这些果汁是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