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体质与食物的密切关系你是否了解

苹果养生 2023-06-03 02:22:00

体质与食物的密切关系你是否了解

中医确实有很多年的历史,可以调理身体,也可以治疗疾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中医进行养生。药补不如食补,中医理念的养生可以把食物和药物搭配起来,这样效果会更好。不一样体质的人群所需要的养生保健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体质养生法。

血瘀体质

特点:口唇色暗,面色晦滞,肌肤干燥,眼眶黑暗。这样的人在饮食上面要注意吃一些活血化瘀的食物,比如说黑豆啊,桃仁,还有花生粥或者是山楂粥等食材,也可以选择中药来调理,比如说丹参啊,当归,地黄等。

痰湿体质

特点: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肌肉松弛,神倦身重。这样的人群注意多吃健脾的食物,比如说白萝卜和大枣,还有薏仁,红豆等,少喝饮料,酒类的饮品也不要喝,每餐不要吃的太饱。

阳虚体质

特点:多形体白胖,小便清长,大便时稀,手足欠温,怕寒喜暖。这样的症状就是有阳虚的表现了,注意精神的调养,要有乐观的情绪,同时也要注意春夏的时候多晒太阳,这样可以有很大的耐寒的能力。注意体育端丽,比如说慢跑啊,或者是太极拳等不同的运动方式。还要注意饮食的调理,阳虚体质的人群应该多吃一些壮阳的食物,比如说羊肉啊,狗肉,肌肉,还有鹿肉都是不错的调理的食物,如果你属于这样的人群不妨试试。

阴虚体质

特点:形体消瘦,心中烦闷,手足心热,少眠,尿黄,便干,不耐春夏,多喜冷饮。从精神层面上来调养的话要注意加强自我的内涵的修养,而且要注意选择安静的生活环境,重要的是饮食调理要以清淡的饮食为主,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运动也要注意不要刺激性比较强的方式。

现在很多人都会有大便干燥啊,或者是容易上火,口舌生疮的情况。这个就是因为体质的原因,不同体质的人群存在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具体身体的情况,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养生保健的方法,这样就不会盲目的调理,达到健康的状态。

医生说我体质虚寒,那么哪些食物要忌口,哪些食物对我有好处?我比较瘦 会不会是因为体质虚寒?

体质虚寒如何调理  
体质虚寒实际就是中医讲的阳虚证,如果夜尿多是肾阳虚,如果大便不成形,一天二三次且形体偏瘦。
在吃药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标本兼治。如跑步、跳绳、陈式太极拳等等。
脾胃虚寒证是由于素体脾气虚,或脾虚日久,波及脾阳,使脾阳也虚。或贪食生冷,损伤脾阻,导致脾阳虚不能温暖胃肠,寒气自内而生的病证。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常出现或伴有脾胃虚寒证。
1. 脾胃虚寒证的临床表现及宜忌食物
临床表现:
胃痛或腹痛隐隐、喜暖喜按、空腹时痛甚、进食后痛减,泛吐清水,纳食不香,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手足发冷,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宜食食物:性温味甘辛,具有健脾补气、温暖肠胃及祛寒作用的食物,如籼米、羊肉、鸡肉、牛肚、猪肚、链鱼、草鱼、荔枝、辣椒、韭菜、茴香莱、芥菜、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白蔻、红糖、桃子等。
忌食食物:
性质寒凉、易损伤脾胃阳气的食物,如荞麦、莜麦、绿豆、豆腐、菠菜、空心菜、茄子、黑木耳、金针莱、莴苣、冬瓜、芹菜、苋莱、茭白、黄瓜、苦瓜、西瓜、柿子、香蕉、枇杷、梨等。
味厚滋腻,难以消化,易阻碍脾胃运化的食物,如猪肉、鸭肉、甲鱼肉、牡蛎肉、糯米等。
具有利气消食作用,可损伤正气、加重虚寒的食物,如山楂、萝卜、薤白、香菜等。
2.食疗参考方
a. 红枣籼米粥:大红枣7枚、籼米50克,共同于清水中以文火久炖至熟烂,加入红糖10克,热食。
b. 肚丝汤:牛肚或猪肚洗净后,用清水煮沸3分钟后捞起,倒去原汤,再加入干净清水文火炖煮至七成熟,加入适量盐、料酒、花椒、小茴香再煮,待熟透后再捞起,晾至不烫手,切丝100克,盛入大碗中,加入鲜姜三片、味精适量,将第二次煮肚的汤倒入肚丝碗中没满肚丝,上笼蒸45分钟即可,热食。
c. 茴香菜包子:茴香菜100克、剁碎,去骨去皮鸡肉50克、剁碎,两者搅拌均匀,加入适量鲜姜汁、花椒粉、味精、盐、香油,拌匀作馅;以和好的小麦粉发面擀皮,置馅于皮中,捏成包子,于笼上旺火蒸20分钟即好,热食。
脾胃虚寒型腹痛,临床可见腹痛绵绵,时发时止,痛处喜按,得温则舒,得热食暂缓,腹软喜按,面色苍白,精神倦怠,纳食减少,吃多后腹胀,大便稀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弱。治以温补脾阳,缓中止痛。方选药用高良姜、干姜、益智仁、白芍、香附、肉桂、砂仁(后下)、元胡、炙甘草。水煎,日1剂,分3次温服。若食欲不振,加陈皮、焦山楂、神曲;口泛清涎,加山药、乌药;倦怠乏力,加黄芪、党参;面黄唇淡,加当归、川芎;肢冷便溏,加附子
是否有胃病,请行胃镜检查,以确诊.忌生泠冻食物,服温阳补气的中药较好.胃酸多可服制酸剂

体质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请专家解惑。

人体体质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形成的功能、结构和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他的生理反应的特异性及其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

一、 影响体质的因素

(一)气象因素与体质

气象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类生物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环境对人体作用和影响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如今已经形成。人类生物气象学的任务是探索自然和人工环境下,人类生活合适的气象条件,以保护人类免受不良气象条件的影响,并且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和促进人类的生产活动。

1、对六淫为病的认识

中医学中的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的总称。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气”,它是万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条件,并不致病。不正常的“六气”就称为六淫,这不仅不能促进万物生长发育,反而可以伤害万物。人在六淫的作用下往往可以发生多种反应。六气是经常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并与四时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学认为每个季节都有它有的主气,如风为春之主气,暑为夏之主气,湿为长夏之主气,燥为秋之主气,寒为冬之主气。火由热生,为热之甚者。在四季气候中,除热极可以化火外,风寒暑湿燥等五气,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化火。因为四季各有所主,故当六淫为病时,往往具有季节多发性的特点,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这种规律在中医临床上确实是存在的。经过几千年的临床观察,中医学对这种客观规律具有独特的认识,并且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中医学所指的六淫,实质上包括两种主要因素,一是各种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气流、气压、光照度及日月与其他星体对人体的影响等。二是生物性致病因子,如流感病毒、疟原虫等。气象因素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生理性及病理性影响,也可以先通过影响生物性致病因子再作用于人。

现代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气象因素对人体直接产生作用可能有以下几个环节:①通过皮肤感受器。②通过视觉接受光线刺激而影响机体生理状态。③通过内耳的压力感受器。④通过鼻腔及其他黏膜。⑤条件反射是人体对气象因素反应的一个重要环节。⑥神经内分泌系统参与了反应。⑦其他如大气中O2C O2的含量可以通过血液系统影响人体内环境。这些已为大家所熟知。

2、“同气相求”病机探讨

“同气相求”是指人体内在的某种因素与外界的病原因子相对应而形成一定类型的疾病而言的。这是中医病因病机学中颇具特色的理论之一。“同气相求”有两层意思,首先是指出某种体质容易感受相应的淫邪,如《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与虚实,大病乃成。”前句是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弱,外邪乃侵。后句是说天时六淫侵袭人体,与其身形体质相应,或致虚,或成实,同气相求,最后可导致严重的病证。吴德汉在《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中说:“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须知发病之日,即正气不足之时。”明确指出了体质因素往往能决定个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同样的致病的天气条件下,有人生病而有人不生病的现象。近代欧洲学者也看到这一现象而称之为“气象敏感”(meteorotropism)。“同气相求”的第二层意思是指出发病类型与传变趋势的倾向性也与淫邪性质和体质类型密切相关的。如《灵枢·百病始生》中特别提出了“气有定舍”的观点,是说各种邪气侵袭人体或稽留体内各有一定的部位。《素问·咳论》说:“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这就是六淫为病与五脏虚实喜恶相应,同气相求的意思。

3、各型体质的易感性问题

人类体质分成六大类型,即正常质、燥红质、迟冷质、倦恍质、腻滞质、晦涩质。

燥红质者体素阴虚,口干舌燥,常呈一派燥象,其新陈代谢往往偏高,行动急躁,别人在春而他似已入夏,不耐暑热而易感温邪。此外,他们之中有些肺阴不足者,往往难耐秋令之燥,此时易致肺燥咳血诸证。一旦感受温燥之邪后,常迅速入里化热,常伤肝肾之阴液,多喜进甘寒而忌辛燥。

迟冷质者体素阳虚,形寒怕冷,常呈一派寒象,其新陈代谢比较低,行动迟缓,别人在秋而他似已入冬,不耐寒邪而易为寒病。感受寒邪也易入里寒化,常伤脾肾之阳气,常喜进辛燥温补之品而畏苦寒之药。

倦恍质者体素气血两虚。这型体质既不耐寒,又不耐暑,往往虚汗不绝,稍一解衣,即感风寒之邪,以致终年感冒难清。暑天则常倦怠少气。适应能力较差,病后抗病能力也较差,常易发生虚脱,非扶正不足以御外邪。

腻滞质者体素湿盛,体胖舌腻。这型素体或因某种异常的代谢产物积聚所致。他们易感湿邪,常因外湿引动内湿而为泄为肿。湿邪为病也常与脾肾阳虚相互为患。可因阳不化湿以致水湿停滞,或因湿困脾肾之阳而温运失司。常宜用淡渗利湿或苦温燥湿之剂,而忌滋阴多汁留湿之品。

晦涩质者体素血瘀,舌屡见青紫。这型体质如遇寒凉则血脉凝泣,血运不畅,则为痛为胀,往往病痛加剧,例如妇女血阏痛经,常可得温而略解。此外,尚有血热妄行,血溢脉外而瘀者,也有血阏日久而化热者,此时则反而对温热燥火尤为敏感,在此,属寒属热不可不辨。

综上所述,可归纳为以下三点:①外感病如无外邪,则不成病。这是第一个环节。我们所说某种体质易感某种淫邪,只是指其较大的可能性而已,并不是说必感某邪或不感他邪。②既病之后,则人体所患病证的性质往往与外邪和体质类型的综合影响有关。可以风淫为例,风邪中人,则得风病。如作用于体素阴虚内热者,则常为风热见证;作用于体素阳虚外寒者,则常为风寒见证;作用于体素痰湿内盛者,则常为风湿证。③如病一时不愈,其病变发展趋向及传变过程则往往取决于体质因素。如寒邪中人而得寒病,按同气相求病机而论,体素阳虚者,病多从寒化,或表寒特甚,或直中于里,或入里寒化;如体素阴虚者,如中寒邪,虽以寒病为其始,但往往有化热之倾向,或为表寒里热,或见入里化热。故常有“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之说。如体互湿甚者,则往往形成寒与湿合的病理过程,寒湿或在肌肤,或在三焦,或在下焦等,常视患者伏伤所在,趋而为病。

上述种种临床上确系常见,不同体质对不同气象因素的易感性确有不同。不少患者常主动诉说自己对气候的喜恶反应。因此认为所谓“同气相求”的病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的各种体质类型对相应六淫的易感性与感邪以后发病类型与传变趋势的倾向性而言的。

(二)地理因素与体质

中国幅员广大,人体体质的地区差异也颇为明显,《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共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故其已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劂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五方异治论》对此有论述:“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凡受风寒,难于透出,宜用疏通重剂;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凡遇风寒,易于疏泄,宜用疏通轻剂。至交广之地,则汗出无度,亡阳尤易,附桂为常用之品。若中州之卑湿,山陕之高燥,皆当随地制宜。故入其境,必问水土风俗而细调之。不但各府各别,即一县之中,风气亦有迥殊者,并有所产之物,所出之泉,皆能致病。”由于不同地区的居民其体质不同,因此在诊断和治疗上都有特殊性,应“因地制宜”。

生态学认为生物体中所存在的全部化学物质都来自土壤、空气和水,这些化学物质在适当的时候又回到这些储备库中去。由于不同地区之地壳中所含的化学万分不同,因此水质与植物万分也随之不同,动物与人的体质也因此而不同。现代环境地质这研究指出:在地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壳表面化学元素颁的不均一性。这种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和影响世界各地区人类、动物和植物发育,造成了生物生态的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地理因素中水与体质关系尤为密切。不同地区的水质不同从而能影响地方性多发病。瑞典贝约克·G等研究了水质硬度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关系,认为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在软水地区比硬水地区为高。在日本,河水中硫酸盐高的地区脑血管病死亡率也高。另有报道发现在饮用水pH值低的地区发现癌也较多。

食物是地理因素影响当地人群体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人类是通过饮水、进食水果及禽兽类等维持生命的。不同地区的人民饮食习惯与爱好是不同的,四川、湖南好辣味,江浙一带好甜食,山西人爱喝醋,再如北方多面食,南方多米食。这些不同的食物种类与习惯对不同地区人群的体质有着较大影响。

(四)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对人体体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人体体质的异常与环境污染的家中密切相关。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95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