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冲门穴位位置图冲门穴的名词解释冲门穴的功效与作用冲门穴的疗法注意事项冲门穴的按摩手法冲门穴可治疗手脚发凉冲门穴位位置图
冲门穴位于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冲门穴的名词解释
冲门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厥阴之会。
别名:慈宫、上慈宫。
冲门:冲,冲射、冲突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脾经下部诸穴传来的经气由本穴上冲腹部。本穴物质为脾经腿膝下部经气汇聚而成,在本穴的运行为受热后的上冲之状,故名。
慈宫、上慈宫:慈,仁慈也。宫,聚散之所也。上,上部也。慈宫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气血非高温之性,虽为炎上,但却不克肺金,如脾土之母对肺金之子有仁慈之性,故名。
冲脉:冲,冲突也。脉,脉气也。冲脉名意指本穴气血运行为冲行之状。理同冲门名解。
前章门穴:前,与肝经的章门穴相区别也。章,大木材也,大风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前章门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运行为强劲的风气。理同冲门名解。
冲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缓解治疗腹痛、疝气、带下、小便淋沥、产后血崩、白带异常、气喘、小儿抽筋等。
功效:健脾化湿,理气解痉。
冲门穴的疗法注意事项
【针刺方法】:冲门穴,直刺0.5—1寸,避开动脉血管,腹股沟酸胀,可扩散至外阴部。
【艾灸方法】:冲门穴,艾条灸10—20分钟,艾炷灸3—5壮。
冲门穴的按摩手法
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冲门穴,用力方向由内向外,每次60秒左右,每日可多做几次。
冲门穴可治疗手脚发凉
冲门穴它具有健脾化湿、理气解痉的作用。根据“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的理论,经常用搓热的手按揉冲门穴,可以健脾温中。如果配合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可以增强其健脾益气温阳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要达到调理体质的目的,此穴位需要按揉1分钟以上,有酸麻胀痛感则疗效更佳。
足太阴脾经
1.循行部位: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内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肚内侧,沿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前面,经膝股内侧前缘至冲门穴,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通过横膈上行,挟食管旁(络大包,会中府),连系舌根,散于舌下。 2.胃部分支: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脾,络胃,与心、肺等有直接联系。 4.主要临床表现:舌本强痛,食则呕,胃院痛,腹胀善噫,身重乏力,活动不利,股膝内肿胀厥冷,足大趾麻木,活动欠佳,食不下,烦心,大便溏薄,或泄泻,水肿,黄疸。 5.病机分析:脾经之脉连干舌本,病则舌本强痛;脾病及胃,胃气上道则呕;气机阻滞,则胃脘痛;健运失职,升降失司洲腹胀善噫;湿困脾土则身重乏力,活动不利;脾脉起于足(足母)趾上行膝股内廉,经气不利,则股膝内肿胀厥冷,足大趾麻木,活动欠佳;脾与胃相表里,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测食不下,烦心;脾虚水湿内停,传化失司,则大便溏薄或泄泻;水湿泛滥则水肿;脾虚水湿影响肝胆,肝失疏泄,胆汁横溢,则黄疸。 6.本经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嗳气、便溏、黄疸。身体沉重无力、舌根强痛、膝股部内侧肿胀、厥冷等病证。 7.常用腧穴,左右各21穴: 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漏谷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箕门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大包
编辑本段穴位介绍
穴位名称: 隐白 [经穴]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健脾和胃,益气摄血,宁神定志。 【主治】:①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②腹胀。③癫狂,梦魇,惊风。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井穴
穴位名称: 大都 [经穴]
【定位】:在足内侧,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清热解表。 【主治】:①胃痛,使秘。②热病无汗。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荥穴
穴位名称: 太白 [经穴]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①胃病,腹胀,腹痛,泄泻,痢疾。②肢倦,身重。③心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输穴,原穴
穴位名称: 公孙 [经穴]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胃脘堵闷,不思饮食,绕脐腹痛,泄泻,便血。②心痛,胸闷,胁胀。③月经不调,胎衣不下,产后血晕。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穴位名称: 商丘 [经穴]
【定位】: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①足踝疼痛。②痔疾。③腹胀,泄泻,便泌。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经穴
穴位名称: 三阴交 [经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作用】: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赤白带下,经闭,症瘕,阴挺,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久不成孕,梦遗,遗精,阳痿,早泄,阴茎痛,疝气,睾丸缩腹。②遗尿,尿闭,水肿,小便不利。③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足痿,脚气,肌肉疼痛。④皮肤病,湿疹,荨麻诊。⑤失眠,头痛头晕,两胁下痛等。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穴位名称: 漏谷 [经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 【作用】:健脾利湿 【主治】:①肠鸣腹胀。②下肢痿痹。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穴位名称: 地机 [经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作用】:健脾利湿,调补肝肾,理血固精。 【主治】:①腹痛,泄泻。②小便不利,水肿。③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腰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郄穴
穴位名称: 阴陵泉 [经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后下方凹陷处 【作用】:健脾利湿,调补肝肾,通利三焦。 【主治】:①小便不利或失禁,水肿。②腹胀,泄泻,黄疸。③膝内侧疼痛。④阴茎痛,痛经,妇人阴痛等。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合穴
穴位名称: 血海 [经穴]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作用】:理血调经,祛风除湿。 【主治】:①月经不调,崩漏,经闭。②瘾疹,湿疹,丹毒。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穴位名称: 箕门[经穴]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作用】:健脾利湿,利水通淋。 【主治】:①腹股沟肿痛。②小便不利,遗尿。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穴位名称: 冲门 [经穴]
【定位】: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的外侧 【作用】:疏经行气,清热利湿。 【主治】:①疝气,腹痛。②崩漏,带下。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穴位名称: 府舍 [经穴]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健脾理气,疏肝止痛。 【主治】:疝气,腹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足太阴、厥阴、阴维脉交会穴
穴位名称: 腹结 [经穴]
【定位】: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理气降逆。 【主治】:①绕脐腹痛,腹胀,泄泻,便秘。②疝气。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穴位名称: 大横 [经穴]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作用】:调理肠胃,行气通腑。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足太阳、阴维脉交会穴
穴位名称: 腹哀 [经穴]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调理脾胃 【主治】:腹痛,肠鸣,消化不良。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
穴位名称: 大包 [经穴]
【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 【作用】:宽胸理气,疏经通络,束骨强筋。 【主治】:①全身疼痛,四肢无力。②气喘,胸胁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脾之大络
穴位名称: 食窦 [经穴]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作用】:宽胸利膈,理气和中,健脾助运。 【主治】:①胸胁胀痛,翻胃,食入即吐。②腹胀水肿,黄疸。③老人大便不禁。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穴位名称: 天溪 [经穴]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四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作用】:宽胸理气,通络活血。 【主治】:①胸胁疼痛,咳嗽。②乳痈,乳汁少。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穴位名称: 胸乡 [经穴]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三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作用】:宽胸理气,疏经通络。 【主治】:胸胁胀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穴位名称: 周荣 [经穴]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作用】:宽胸理气,宣肺化痰。 【主治】:咳嗽,胸胁胀满。
太冲穴位的准确位置在哪?看完下面的太冲穴位位置图就知道了。
太冲穴位置01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第1、2跖骨结合部之间凹陷中)
02太冲穴为肝经的原穴,即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肝脏的情致是怒,如果肝气有失疏泄,那么人在情绪上会表现出易怒的特点。对于经常性的生气、发怒等症状,通过对太冲穴的针灸、按摩,可以疏解病人的情绪。因为太冲穴是肝经原穴,可以起到调节肝脏,平稳情志的作用。因此,太冲是全身镇静镇痛的要穴。
太冲具有调理气血,平肝熄风的作用。对于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等具有治疗和防止作用。
03【日常按摩】
用拇指指腹按压或牙签圆头(注意不是尖的一头)点按该穴5-8分钟,注意按压力度可稍大,以有酸胀痛感为佳。按摩结束后喝适量的水有助于加速体内的代谢。
1、适用人群:爱发火,生闷气、有委屈往肚子里咽的人和经常郁闷、焦虑、忧愁难解者。太冲又称?消气穴?,人在生气后按此穴,有消气作用。从实践上讲,生气、发怒症状的病人往往太冲穴出现异常。通过对太冲穴的针灸、按摩等,确实可以疏解病人的情绪。太冲穴在足部的反射区为胸部,按压同样可疏解心胸的不适感。
2、使用体会:揉太冲穴,从太冲穴揉到行间,将痛点从太冲转到行间,效果会更好一些。
3、月经不调:很多女性月经总是提前或者延长,老没规律,月经的颜色深红,而且莫名发热,经前几天特别烦躁不安,想发脾气。这是因为肝脏的问题,肝有热所致。治疗方法点揉太冲穴,每次3-5分钟,时间是在经期来临之前5天。
4、肝热睡眠就差 按摩太冲穴祛肝火:每晚睡前泡脚时,按摩太冲穴。
5、腰疼、抽筋时按摩太冲穴也可适当缓解。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91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推荐薤白的有效服用方法
下一篇: 服用麻黄要小心禁忌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