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浮郄穴位位置图浮郄穴的名词解释浮郄穴的功效与作用浮郄穴的配伍功效浮郄穴的疗法及注意事项浮郄穴位位置图
浮郄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腘横纹外侧端,委阳穴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浮郄穴的名词解释
浮郄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浮:阳也、气也;郄:孔隙也。
浮郄名意指膀胱经经气在此各至天之天部。本穴物质为委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上至天之天部,但因膀胱经气血性本寒湿,即使吸热其所上行天之天部的气态物也少,如从孔隙中上行一般,故名浮郄。
浮郄穴的功效与作用
缓解治疗急性胃肠炎、便秘、麻木、股腘部疼痛等。
功效:清热降温、舒筋通络。
浮郄穴的配伍功效
浮郄穴配承山穴:治疗下肢痿痹。
浮郄穴配尺泽穴、上巨虚穴:治疗急性胃肠炎。
浮郄穴配承山穴、昆仑穴:治疗臀股麻木、小腿挛急。
浮郄穴的疗法及注意事项
【浮郄穴的疗法原则】: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浮郄穴的针刺方法】:浮郄穴,直刺0.5—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小腿放散。
【浮郄穴的艾灸方法】:浮郄穴艾条温灸10—15分钟,浮郄穴,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
武侠小说 穴位大全
中会脉俞臂二间 十宣 八风 八华 八邪 人迎 人中(水沟) 三间 三里 三焦 上关 上星 上脘 上廉 上篌 下篌 下廉 下脘 下关 下聋 大巨 大包 大迎 大都 大抒 大横 大赫 大陵 大钟 大肠 大敦 大椎 小肠 小海 子宫 飞扬 太乙 太白 太冲 太阳 太溪 太渊 少冲 少海 少商 少府 少泽 少溪 中冲 中极 中府 中注 中封 中渎 中庭 中脘 中都 中渚 中枢 中篌 天井 天宗 天府 天鼎 天冲 天溪 天枢 天牖 天听 天窗 天池 天篌 天容 天柱 天突 风门 风市 风池 风府 气中 气冲 气穴 气海 气户 气舍 五号 五枢 五里 五处 五束 巨骨 巨阙 巨篌 水分 水泉 水道 水突 内关 内庭 支正 支沟 仆参 心俞 日月 止泻 长强 牙痛 历兑 丰隆 不容 孔最 尺泽 公孙 云门 四号 四白 四强 四渎 四满 四缝 外丘 外关 外陵 石门 石关 玉枕 玉堂 玉液 头维 头颞 禾篌 归来 申脉 本神 目窗 正营 丘墟 印堂 兰尾 阳白 阳交 阳池 阳谷 阳纲 阳辅 阳溪 阳陵 阴交 阴市 阴包 阴谷 阴郄 阴都 阴陵 阴廉 曲池 曲泉 曲差 曲垣 曲泽 曲骨 曲鬓 会阴 会阳 会宗 关门 关元 关冲 至阴 至阳 后溪 后顶 地仓 地机 冲门 冲阴 合阳 合谷(虎口) 次篌 华盖 囟会 耳门 行闻 交信 迈步 兴奋 光明 伏兔 血海 百会 列缺 夹脊 灵台 灵道 灵墟 听会 听宫 听灵 听穴(聋穴) 附分 附扬 医风 医明 扶突 肘尖 肘篌 肓门 肓俞 身柱 库房 完骨 条口 劳宫 极泉 间使 肝俞 迎香 志室 鸠尾 束骨 角孙 步廊 兑端 承灵 承泣 承光 承山 承扶 承浆 承满 承筋 肩井 肩贞 肩腧 肩篌 乳中 乳根 鱼际 鱼腹 侠白 侠溪 肾俞 肾脊 委中 委阳 京门 京骨 经渠 周荣 治瘫 忠阳 直立 府舍 金门 金津 环中 环跳 抬肩 青灵 秉风 居篌 建里 命门 和篌 肺俞 昆仑 定神 虎边 泽田 神门 神堂 神庭 神道 神封 神阙 神藏 前谷 前进 前顶 指掌 指缝 胃上 胃仑 胃俞 胞中 胞室 胞肓 复溜 举臂 眉冲 络却 胆俞 临泣 急脉 哑门 郄门 幽门 俞府 带脉 食窦 屋翳 陷谷 胛缝 通天 通谷 通里 脑户 脑空 消泻 消泺 浮白 浮郄 缺盆 殷门 秩边 脊中 涌泉 陶道 素篌 胸乡 窍阴 悬枢 玄厘 悬颅 悬钟(绝骨) 商丘 商阳 商曲 维道 维胞 梁门 梁丘 率谷 率角 球后 偏历 章门 辄筋 渊腋 趾平 隐白 液门 颅息 腕背(养老) 腕骨 阑尾 跗阳 温溜 筋缩 犊鼻 然谷 筑宾 颌厌 期门 厥阴 紫宫 落地 强间 腓肠 脾俞 颊车 提垂 喘息(定喘) 腋缝 腰俞 腰眼 腰奇 腹结 腹哀 解剪 解溪 意舍 意桌 睛明 督俞 魂门 廉泉 照海 跟平 跳跃 箕门 魄门 膏肓 龈交 膀胱 膈关 膈俞 漏谷 膝关 膝眼 横骨 璇玑 增音 镇静(安眠) 鹤顶 膺窗 髀关 膻中 翳风 攒竹 蠡沟 颧篌 十七椎 上阳关 上睛明 上廉泉 上膂俞 上巨虚 下巨虚 下膂俞 三阴交 三阳络 三焦俞 大肠俞 小肠俞 气海俞 中膂禹 手三里 手五里 白环俞 白环跳 四神聪 头临泣 头窍阴 丝竹空 外定喘 纠外翻 阳陵泉 阴陵泉 关元俞 血压点 百虫窠 地五会 足三里 足五里 足临泣 足窍阴 足通谷 肩中俞 肩外俞 结核点 通么骨 清冷渊 溃疡点 厥阴俞 滑肉门 腰阳关 腹通谷 膏肓俞 膀胱俞 膝阳关 瞳子篌
2人体穴位图解
/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ipn=d&word=人体穴位图解大全%20高清&pn=1&spn=0&di=154951411120&pi=&rn=1&ie=utf-8&oe=utf-8&cl=2&lm=-1&cs=2817482033%2C3043074043&os=1481038975%2C579358621&adpicid=0&ln=21&fr=ala&sme=0&cg=&objurl=%2F7632%2F11547632_5_2.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254j_z%26e3Bv54_z%26e3BvgAzdH3Fr6517vpAzdH3FAaaandlllcl_z%26e3Bip4s
? ? ? ?《刺腰痛论》是收藏于《黄帝内经·素问》的第四十一篇著作,全文九百余字,论述了不同归经出现腰痛的临床表现以及其治法,并针对各种伴随症状的治疗展开论述。《刺腰痛论》是先秦至西汉年间的著作,文字描述与当今相去甚远,致使晦涩难懂。我在多次阅读原文后,结合历代医家的著作,包括《灵枢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明·马莳《黄帝内经注证发微》、明·张景岳《类经》、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明·高武《针灸聚英》、清·张志聪《黄帝内经集注》、清·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等,形成自己对这篇著作的初步理解,现整理如下。为了方便阐述的逻辑,我会将全文的条文打散,再依据自己阅读的逻辑进行重新排列。
(一)六经腰痛的表现
①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之所以开篇第一句论述了太阳经腰痛,不仅是因为太阳藩篱御邪于外,更因为太阳腰痛为临床最常见。太阳腰痛突出一个“重”字,是循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之处疼痛。《灵枢·经脉第十》:“(足太阳膀胱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强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趾不用。”张仲景在《伤寒论》也有论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腰痛,刺郄中太阳正经出血。关于“郄中太阳正经”这个位置,《发微》、《集注》、《类经》、《直解》都认为是委中穴,唯独《太素》认为是金门穴。我认为应该是委中穴。
②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少阳腰痛,表现为刺痛感(有瘀血阻于经络之上)和活动受限,需要刺阳陵泉出血。《类经》认为这里刺的是膝阳关,“膝外侧之高骨独起者,乃胻骨之上端,所以成立其身。其端则阳关穴也”。
如果从日常临床的角度来思考,阳陵泉和膝阳关都是可以接受的。常见引起腰痛的肌群为竖脊肌、腰方肌、腹外斜肌、多裂肌、臀中肌、臀大肌、梨状肌、阔筋膜张肌、股二头肌、腓肠肌、腓骨长肌等。阳陵泉位于腓骨长肌,膝阳关位于股二头肌,都有可能因为筋膜牵拉的问题导致腰痛。通过局部刺络放血,缓解压力,确实可以改善腰部筋膜应力,从而治疗腰痛。
③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少阳腰痛和阳明腰痛都有“不可以顾”的描述,但是这二者并不相同。少阳腰痛的描述是“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体现的是活动受限;阳明腰痛的描述是“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体现的是情志异常。《注解》《集注》对这句话的解释还比较隐晦,而《类经》则直接指出来是“见鬼怪之谓也”。
《灵枢·经脉第十》:“(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胫骨厥。”而《伤寒论·辨阳明脉证并治第八》:“伤寒若吐下不解,至十余日,潮热,不恶寒,如见鬼状,微喘直视,大承气汤主之。”这些都说明了阳明经病有情志异常的表现,从另一个方面支持了张介宾等人的注解。
治法上是刺?前三痏。?骨是胫骨,痏有穴位的意思,即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这三个穴位上做功夫。
④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少阴腰痛也是循经出现脊内廉疼痛。对于少阴腰痛,应该刺血的位置历代医家是有不同意见的,主要是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明代的马莳和张介宾认为在内踝上,就应该是内踝后上2寸,跟腱前方的复溜穴,《甲乙》也有“腰痛引脊内廉,复溜主之”的描述;而清朝的张志聪及其弟子高士宗则认为应该是太溪穴。
但我认为他们都错了。各代医家这里都是“刺少阴于内踝上痏”,《甲乙》亦如此,但《太素》的原文是:“刺足少阴内踝下二痏”,注解为:“出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故取内踝之下”,我觉得更为合理。《灵枢·经筋十三》:“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并太阴之经,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因此我认为这里应该取水泉。水泉位于内踝后下方,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处,是经筋的结点,又是少阴郄穴,有主治痛证的作用。
⑤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症状存在争议,因为善言和默默然不能兼存。《发微》和《集注》认为是能说话,但是不清晰;《直解》和《类经》认为是曾经善言,现在默默然。我个人更倾向于《太素》的注解:“详善言与默默二病难相兼,全元起本无善字,于义为允”,即“其病令人言默默然不慧”。
治法上,《类经》取蠡沟,《集注》取经外奇穴,其余各医家没有解释。我觉得应该是在腓肠肌外,用手触诊,摸到有“累累然”的地方,即局部有条索状病变,刺三下。彭静山在《针灸秘验与绝招》中分享自己的经验:“触摸时,见有硬结、压痛、敏感、快感的反应点,即为病穴”。而王居易在《经络医学概述》里提出经络病变时,有结块、结节、结络、脆络、紧张、下陷、滞涩、水泡等异常表现。现代针灸大家的经验都强调经络触诊的重要性,跟厥阴腰痛的刺法不谋而合。
“刺之三痏”的描述和上午的“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不同,没有具体位置,我认为此时的“痏”应该解释为针孔或者针刺次数,而不是穴位。这么想来,就更符合上述没有定位,而以病变部位为针刺点的解释。
?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原文没提到是太阴之脉令人腰痛,但是看条文是可以看出来的。《素问·缪刺论第六十三》:“邪客于足太阴之脉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太阴腰痛,患者痛引少腹,以及季肋下柔软处,即腰方肌和腹外斜肌出现病变。刺处各家意见不尽相同,《发微》认为是“足太阴、厥阴、少阳三脉左右交结于中,故曰腰尻交也”;《集注》则注解为:“腰下胯骨间,乃足太阴厥阴少阳三脉左右交结于其间”,但是都不知道具体针哪里。
《针灸甲乙经卷九·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中有一段论述有一定参考意义:腰脊痛强引背少腹,俯仰难,不得仰息,脚痿重,尻不举,溺赤,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膀胱俞主之。腰痛不可以俯仰,中膂俞主之。而《类经》认为太阴腰痛取下髎,参考《甲乙》的描述,应该是比较正确的。
(二)奇经八脉的表现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本条文论述的是阴维脉腰痛的表现。《类经》:“飞阳,足太阳之络穴,别走少阴者”,而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这么记载:“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因而认为此条文是阴维腰痛的表现。
阴维腰痛,痛时伴情绪异常,例如郁怒状,悲伤状,惊恐状等。据《奇经八脉考》,阴维脉“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于府舍,上会足太阴于大横、腹哀,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循经所过交会的经络多有治疗情志病的作用,故阴维腰痛常伴情志异常。需要注意的是,阳明腰痛也有情志异常的表现,但是二者临床表现不同。阴维情志异常的症状多为阴性,如抑郁,悲伤和惊恐等;阳明情志异常是阳性的,如撞鬼状,情绪大起大落。
治疗阴维腰痛,取筑宾穴,各医家理解一样,没有异议。筑宾属少阴肾经,位于太溪与阴谷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内下方,可治疗癫狂、呕吐、疝气、腿痛等疾病。
⑨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
此条文论述阳维腰痛的表现,临床见患者腰痛,痛处突然肿大。刺处有两种解释,马莳、张景岳、高士宗三人认为应该是太阳经的承山穴,而张志聪认为是阳维郄穴——阳交。阳交在昆仑直上7寸,加上昆仑到脚底的3寸,刚好是“去地一尺所”。而承山在飞扬外上1寸,按距离算是超过了一尺,但是古人对尺寸的描述并非精确,而是大概;况且《大成》记载承山有治“脚气膝肿”的功效,也对应上文阳维腰痛有肿的表现。两个穴位如此相近,无法分辨,只能留在临床上用实践去检验。或者临床取穴时,两穴合用,也符合针灸局部配穴的处方思路。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本条文论述阴跷腰痛的症状及刺法。《奇经八脉考》:“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踝之上二寸,以交信为郄,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鼻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
从经络循行的角度来说,不难理解昌阳之脉是阴跷脉,也不难理解阴跷腰痛见痛引胸,视物模糊,言语不能等症状。需要提出来的是,《刺腰痛论》中有很多专业名词未曾见过,如飞阳之脉,昌阳之脉,以及下文的同阴之脉,会阴之脉。这是因为《内经》为中医首部经典,很多学说未成体系,因而专业术语随着学科发展逐渐被淘汰替换。
《发微》、《类经》认为阴维刺穴应该是复溜,而《直解》、《集注》认为是交信。复溜在太溪直上2寸,交信在复溜前0.5寸,这二穴同属一经,位置又都符合“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的描述。《针灸大成·肘后歌》:“肩背诸疾中渚下,腰膝强痛交信凭”。《针灸聚英·天元太乙歌》:“脊因闪挫腰难转,举动多艰行履颤。游风遍体生虚浮,复溜一刺人忻羡”。因此,我认为两穴均可取,临床可以同经配穴。《百症赋》:“目觉,急取养老天柱。”养老有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作用,临床也可以配合养老一起使用。
⑧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这里论述的是阳跷脉腰痛的临床表现及刺法。阳跷腰痛,患者感觉局部又重又痛,腰部有肿大的情况。《奇经八脉考》:“阳跷者,足太阳之别脉”,因此阳跷脉与太阳腰痛症状很像,但是多了一个“怫然肿”的表现。而阳维腰痛也有“怫然肿”,但是没有“重”的表现,对比不同条文,可以相互鉴别。
刺在外踝上绝骨之端,我认为应该是悬钟穴,刺三下。《类经》《发微》认为是阳辅穴。二者是胆经的腧穴,一个在3寸,一个在4寸,可以配合用穴。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此条文论述的是冲脉腰痛的临床表现和刺法。《集注》:“冲脉者,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灌于皮肤,渗于脉外,故名散脉也。”
冲脉腰痛有烦热、活动不利、小便失禁的伴随症状。刺处有三种说法:《发微》和《类经》认为是地机。《集注》:“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膝前外廉者,取冲脉之下俞”。《直解》:“膝之前骨,犊鼻穴也,及分肉间,三里穴也,络外廉,上廉穴也。”
这里的穴位和刺法我无法辨析。原文“在膝前骨肉分间”的描述,很容易让我理解为足阳明胃经在膝前循行的路线。在肿瘤科针灸做多了之后,不难发现,胃经确实循行在“在膝前骨肉分间”。按照《黄帝内经素问直解》的注释,也应是如此。但胃经于睛明交于足太阳,与颔厌、悬厘、上关交于足少阳,与水沟、神庭、大椎交于督脉,于承浆、上脘、中脘交于任脉,与迎香交于手阳明,并没有任何一个穴位交于冲脉。因此取穴我无法定义是哪个。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此条文论述任脉腰痛。任脉腰痛的症状以及刺法各医家难以达成共识。对于汗出,欲饮等症状,各大家均无异议;但对于“饮而欲走”,各医家认识不尽相同。《发微》和《类经》认为是阴气来复,患者欲行走,所以选承筋穴刺络放血。《集注》:“走者阳象,任与督脉,上下相交,饮已欲走者,阴液周而交于阳也”,认为是一种生理机制的描述,而非临床症状,因此也没有对刺法进行解释。《直解》:“阳气虚而阳气外驰也”,认为是阳气欲外出的表现,是汗出的内在机制,取得是承山刺络放血。
这一段我无法辨析,但是刺络放血应该是针对任脉腰痛的治疗方案,这点毋庸置疑。
⑩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本条文论述带脉腰痛。《奇经八脉考》:“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带脉腰痛是由于举重伤腰而得,这是六经腰痛和奇经腰痛中唯一一条有外伤史的腰痛条文。
由于描述为“上郄数寸”,导致带脉腰痛的刺穴根本无法定义。《发微》、《类经》注解为“委阳、殷门”,《集注》注解为“浮郄”,《直接》注为“浮郄、会阳”,而《针灸甲乙经》则直接定义为殷门:“腰痛得俯不得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恶血归之,殷门主之(是前衡络之脉腰痛者)”。
从经文上来鉴别浮郄、委阳、会阳、殷门这四个腧穴的使用比较困难,但《浮针医学纲要》给了我们新的思路。浮针认为疼痛是有患肌引起的,而且疼痛部位是第二现场,并非患肌所在的第一现场。股二头肌出现问题时也会引起腰痛。在治疗时,需要对股二头肌进行松解,至于进针点并没有具体要求。回头看看浮郄等四个腧穴,刚好就在股二头肌的区域内。依据浮针的思路,其实这四个腧穴取任何一个均可,重点是将股二头肌放松。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
此条文讲督脉腰痛,然而并非出自《刺腰痛论》,而是我从《素问·骨空论第六十》的不同片段摘抄出来,合并在一起的。《刺腰痛论》在奇经八脉中讲述了七条奇脉的腰痛表现,唯独没有讲督脉。但在《骨空论》中有记载督脉病的表现,指出督脉会引起脊柱的僵硬强直,这自然也包括腰部的屈伸不利。临床上也常常见到患者脊柱中间出现腰痛的表现,故我将它合并在一起。
督脉腰痛取穴,“治在骨上”,取督脉上的穴位。《骨空论》提出了临床治疗需要针刺“骨空”,并指出各个骨空的位置以及主治作用。其中,属于督脉相关的便是“脊骨上空”、“髓空”和“脊骨下空”。韦以宗教授以《骨空论》为基础,创“骨空针法”,收录于其著作《中国整脊学》。其中,针对腰部疾病的骨空,且“治在骨上”的,便是腰俞穴。《岐黄针疗法》一书提出,在治疗腰痛时,需要将针深刺至骨,疗效方佳。我认为这对腰俞穴的操作有很好的参考意义。“甚者在脐下营”,《类经》注解为阴交穴,可以参考。
(三)浮络腰痛及经筋腰痛
⑥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说文解字》:“解,判也。”解就是将一个整体分开的含义,解脉指的是散在膀胱经的浮络。《集注》注解脉为“散行横解之络脉”;《类经》“足太阳经之散行脉也”。
联系上下文,可知太阳浮络令人腰痛,腰痛似折,伴肩部牵涉痛,视物不清,小便不禁,善恐等症状。与太阳正经腰痛单纯的沉痛相比,太阳浮络的症状更多。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病程不同。叶天士在《临床医案指南》提出了“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的说法,认为经主气,新病治气;络主血,久病治血。因此,解脉令人腰痛,需要刺络放血,且放血的量必须大,达到“血变而止”才行。
另外,太阳浮络的症状和多个条文相似,需要对比,加以鉴别。首先是腰痛伴牵涉痛,如果见牵涉脊柱内侧缘疼痛,为少阴腰痛,刺水泉;见牵涉到少腹和季肋下疼痛,为太阴腰痛,刺下髎;见牵涉胸部疼痛,为阴跷腰痛,刺复溜交信;见痛引肩,刺委中放血。另外,在《甲乙》里还有一些条文对此做了补充:“腰痛控睾小腹及股,卒俯不得仰,刺气冲;腰痛引小腹,居髎主之”。其次是目然,见于太阳浮络腰痛和阴跷腰痛;以及遗溲,见太阳浮络腰痛的“时遗溲”和冲脉腰痛的“甚则遗溲”。这些可以从伴随症状以及症状程度加以鉴别。
⑦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本条文是对上一个条文的补充说明。解脉腰痛的临床表现是“痛如引带”和“痛如折腰”。也是采用刺络放血的方法,寻找委中穴上的“如黍米”的结节点,点刺放血。这里应该是一些静脉曲张的表现,局部压力过大,点刺后瘀血会喷射出来,直到变色才算治疗结束。黍米是古代一种粮食作物,也叫黄米,大小如同稻谷一般。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本条文最为特殊。无论六经腰痛,抑或奇经腰痛,都是独一经脉腰痛的描述。即使是解脉腰痛,也是对太阳浮络腰痛的一种陈述,是对经脉腰痛的补充说明。但肉里之脉并非单一经脉的腰痛,借用伤寒学的名词,这是“合病”腰痛。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足少阳胆经有阳辅穴,又名分肉,故王氏以肉里为分肉”。《黄帝内经集注》:“肉者分肉,里者肌肉之纹理也”。《类经》:“肉里,谓分肉之里,足少阳脉之所行”。依据这三家解释,很多人会误认为这就是少阳腰痛的症状。可是,前文已经有“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的描述,为何又要重复再讲一遍完全不同症状的“少阳腰痛”呢?这很明显不合理。前文重复说同一条经的都有其意义。太阳腰痛和解脉腰痛是正经腰痛和浮络腰痛的区别;两条解脉腰痛的症状高度相似,互相补充,是同一个病名。但肉里之脉的描述和少阳腰痛全然不同,病名也不同。
分析一下这个条文。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肉里之脉的主诉症状和其他经脉不同,强调了一个“不可以咳”。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并非是指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者腰椎狭窄等椎管内病变。管内病变因咳嗽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会出现腰痛,但是表现为“腰似折”而非“筋缩急”。因为涉及到“筋”,而筋缩急又是经筋病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于是我在《灵枢·经筋十三》寻找答案: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 …
从《灵枢·经筋十三》中可以看出,少阳经筋和阳明经筋会互相影响,二者在外辅骨发生联结。因此,肉里之脉不是简单的少阳腰痛,而是少阳阳明经筋腰痛的表现。而少阳经筋和阳明经筋均深入在里,结于骨,这就符合古人命名为“肉里之脉”的朴素思想。
那么肉里腰痛如何治疗?刺“太阳之外,绝骨之后”。马莳、张志聪和张景岳都注解为“阳辅穴”,而高士宗注解为“跗阳穴”。这两个穴虽然非常接近,但依据上文分析,应该是少阳经的阳辅穴更为恰当。
《刺腰痛论》原文仍有十六、十七两个条文未在本文中注解,只因我未能读懂其含义。思量再三,决定不做强行注解,以免误人。至此,九百余字的《素问·刺腰痛论》便算是读完了,成文近八千字的读书笔记,也算是有个简单的交代。此为本年度第一篇中医类读书笔记。
手太阴肺经: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偏历 温溜 下廉 上廉 手三里 曲池 肘髎 手五里 臂臑 肩髃 巨骨 天鼎 扶突 口禾髎 迎香
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 巨髎 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 屋翳 膺窗乳中 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 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 历兑
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手少阴心经: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 、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郄、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上?、次?、中?、下?、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 、秩边 、合阳、 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
手厥阴心包经:天池、天泉 、曲泽 、郄门 、间使 、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关冲 液门 中渚 阳池 外关 支沟 会宗 三阳络 四渎 天井 清冷渊 消砾 臑会 肩髎 天髎 天牖 翳风 瘈脉 颅息 角孙 耳门 耳和髎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瞳子?、听会、上关、颌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有。
1 经络+穴位口径
任脉中行走腹胸,会阴正当两阴中;曲骨耻骨上缘取,中极脐下四寸容;脐下三寸关元穴,脐下两寸石门封;气海脐下一寸半,脐下一寸阴交逢;肚脐中间即神阙,脐上一寸水分洪;脐上两寸是下脘,脐上三寸建里通;脐上四寸定中脘,脐上五寸上脘同;巨阙肚脐上六寸,鸠尾剑下一寸雄;中庭平对五肋间,两乳之中膻中连;玉堂紫宫华盖穴,每隔一肋向上冲;璇玑天突下一寸,天突胸骨上窝弓;廉泉颌下结喉上,承浆下唇沟正中。?
(百度文库搜索“经络口诀”,有完整的)
2 十二经脉穴位歌
手太阴肺经穴歌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次则侠白下尺泽,又次孔最与列缺,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髎巨骨起,天鼎浮突接禾髎,终以迎香二十止.
足阳明胃经穴歌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出梁门,关门太乙滑肉起,天枢外陵大巨里,水道归来达气冲,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底,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内庭厉兑阳明穴,大趾次趾之端终。
足太阴脾经穴歌
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手少阴心经穴歌
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通里阴郄神门下,少府少冲小指边。
手太阳小肠经穴歌
手太阳经小肠穴,少泽先行小指末,前谷后溪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贞,臑俞天宗秉风合,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经穴数一十九,还有颧髎入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穴歌
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攒竹曲差参,眉头直上眉冲位,五处承光接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边,大杼风门引肺俞,厥阴心督膈肝胆,脾胃三焦肾俞次,气大关小膀中白,上髎次髎中后下,会阳须下尻旁取,还有附分在三行, 魄户膏肓与神堂,yixi膈关魂门当,阳纲意舍及胃仓,肓门志室连胞肓,秩边承扶殷门穴,浮郄相临是委阳,委中在下合阳去,承筋承山相次长,飞扬跗阳达昆仑,仆参申脉过金门,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侧寻至阴。
足少阴肾经穴歌
足少阴肾二十七,涌泉然乖徽海出,太溪大钟连水泉,复溜交信筑宾立,阴谷横骨趋大赫,气穴四满中注得,肓俞商曲石关蹲,阴都通谷幽门直,步廊神封出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毕。
手厥阴心包经穴歌
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泽郄门认,间使内关输大陵,劳宫中冲中指尽。
手少阳三焦经穴歌
少阳三焦所从经,二十三穴起关冲,液门中渚阳池立,外关支沟会宗逢,三阳络入四渎内,注入天井清冷中,消泺臑会肩髎穴,天髎天牖经翳风,瘛脉颅息角耳门,和髎上行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穴歌
足少阳经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至,阳白临泣开目窗,正营承灵脑空是,风池肩井渊腋长,辄筋曰月京门乡,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市中渎, 阳关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高,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侠溪窍阴闭。
足厥阴肝经穴歌
足厥阴经一十四,大敦行间太冲是,中封蠡沟伴中都,膝关曲泉阴包次,五里阴廉上急脉,章门过后期门至。
任脉穴歌
任脉中行二十四,会阴潜伏二阴间,曲骨之前中极在,关元石门气海边, 阴交神阙水分处,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阙连鸠尾,中庭膻中玉堂联, 紫宫华盖循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端。
督脉穴歌
督脉行脉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长强,腰俞阳关入命门,悬枢脊中中枢长,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开,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囟会,上星神庭素髎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缝之内。
3井荥输原经合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4八脉交会穴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5十五络脉歌
手太阴列缺,少阴通里穴;
厥阴为内关,太阳支正别。
手阳明偏历,少阳外关觅;
足太阳飞扬,阳明丰隆强。
少阳络光明,太阴公孙将;
少阴络大钟,厥阴蠡沟同。
督脉络长强,任脉鸠尾详;
脾大络大包,十五络记牢。
6十二经募穴歌
募亦十二穴,脏腑经气结。
大肠募天枢,肺则中府列,
小肠募关元,心经募巨阙,
肾募是京门,膀胱募中极,
肝经募期门,胆募是日月,
胃募为中脘,脾募章门协,
包络募膻中,三焦石门切。
从阴而引阳,功效称卓绝。
6八会穴歌
脏会章门腑中脘,气会膻中血膈俞;
筋会陵泉髓绝骨,脉聚太渊骨大杼。
其实还有不同人写的其它版本,措辞略有不同。不过核心内容都一样啦。
不过我个人建议,歌诀容易上手,但是结合临床实践、在应用中记忆,才是最牢固、最实用的。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90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饮食祛斑好处多,推荐吃这些轻松祛斑
下一篇: 祛斑美白有妙招,常见方法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