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维道穴位位置图维道穴的名词解释维道穴的穴位解剖维道穴的功效与作用维道穴的主治病症维道穴的配伍功效维道穴的疗法及注意事项维道穴在我们身体的侧腹部位置,这个穴位也叫做外枢穴。维道穴具有可以治疗月经不调、阴道炎、赤白带下等妇科疾病的作用,也可以治疗腹痛、水肿、疝气等病症。具有健脾和胃、利水消肿的功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维道穴的有关知识。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维道穴的具体位置、名词含义,以及作用与功效和配伍功效了。最重要的疗法及注意事项我们也会在本文中有所提及。
维道穴位位置图
维道穴的位置,位于人体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穴(横平脐下3寸)前下0.5寸。
维道穴的名词解释
1、维道穴:足少阳胆经,足少阳、带脉交会穴
2、穴位含义:带脉气血由此传向胆经。
3、维道:维,系物的大绳或维持之意。道,道路。维道名意指带脉气血在此又继续循胆经路线运行。本穴物质为五枢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胆经气血在京门、五枢、维道此三穴实际上是借带脉道路而行,至本穴后才交于胆经的居髎穴,本穴如有维持胆经气血运行的连贯作用,故名维道。
4、外枢:外,带脉之外也。枢,门户的转轴也。外枢名意指带脉气血由此外输胆经。理同维道名解。
5、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气血既属带脉又属胆经,故为足少阳带脉之会。
维道穴的穴位解剖
在髂前上棘前内方,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维道穴的功效与作用
1、缓解治疗少腹痛、腰胯痛,水肿、月经不调、阴挺、阴道炎、赤白带下,睾丸炎、疝气等。
2、按摩维道穴的功效:利水消肿、调经止带、健脾和胃。
维道穴的主治病症
1、带下、月经不调、阴挺、小腹痛等妇科病证;
2、腰胯痛;
3、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子宫脱垂、慢性阑尾炎等。
维道穴的配伍功效
1、维道穴配横骨穴、气冲穴、冲门穴、大敦穴:缓解治疗疝气;
2、维道穴配三阴交穴、中极穴、带脉穴、五枢穴、太冲穴:缓解治疗治卵巢囊肿、闭经;
3、维道穴配百会穴、三阴交穴、气海穴、足三里穴:缓解治疗气虚下陷之阴挺或带下症。
维道穴的疗法及注意事项
1、【维道穴的针刺方法】:维道穴,向外阴部斜刺0.8—1.5寸,局部酸胀(特别提醒:深刺可及子宫圆韧带治疗子宫下垂,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腹和外阴部)
2、【维道穴的艾灸方法】:维道穴,艾条灸10—20分钟,维道穴,艾炷灸3—5壮。
1 人体 10大补气穴位
位置:人体的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
作用:外散脾脏湿热之气
位置:在小腿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开一横指(中指)
作用: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健脾和胃、祛病延年
位置: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作用:集心包经气血,可以缓解气滞、气逆之心肺胃病、乳病
位置:在下腹部,肚脐直下3寸
作用:补摄下焦元气,扶助机体元阴元阳
位置: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
作用:温阳益气、化湿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
位置: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笫2、 第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作用:益精补肾、滋养五脏六腑
位置: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滋肾阴、补肾气、壮肾阳、理胞宫
位置: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作用:醒脑开窍、安神定志、升阳举陷、通督定痫
位置:在背部,笫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调补肺气、补虚清热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作用:泄胆火、淸髓热、舒筋脉,平肝息风,舒肝益肾
位置: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作用:运化脾血,引血归经
天枢归经:足阳明胃经
位置:在肚脐左右2寸的地方
作用: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
三阴交归经:足太阴脾经
位置:在小腿内侧,足踝骨的最高点上3寸处
作用:调和气血,补肾养肝
隐白归经:足太阴脾经
位置:在足大趾的内侧,趾甲旁边0.1寸的位置
作用:调经统血、健脾回阳
髀关归经:足阳明胃经
位置: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作用:理气和胃、健脾除湿、固化脾土
下关归经:足阳明胃经
位置:在面部,在颧骨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通经利窍、舒经活血、促进新陈代谢
期门归经:足厥阴肝经
位置:该穴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作用:健脾疏肝、理气活血
章门归经:足太阴脾经
位置:该穴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作用:协调五脏,调节肝脏和胃部的气血
说明:足三里、关元两穴补气、补血功效兼有,此处不再重复列出。
穴名:瞳子髎
取法:在目外眦外0.5寸,当眶骨外侧缘凹陷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明目退翳
主治:头痛、目疼、目赤、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备注:手足少阳之会
穴名:听会
取法:在耳屏间切迹前,下颔股骨果状突后缘,张口有空处取穴
功能:开窍聪耳、舒筋活络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流脓、齿疼、头面痛、下颔脱臼、口眼歪斜
穴名:上关
取法:在颧骨弓上缘,当下关直上凹陷处取穴
功能:聪耳镇痉、舒筋活络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口眼歪斜、齿痛、面痛、惊痫、瘈瘲、青盲
备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穴名:颔厌
取法:在鬓发中,当头维穴与曲鬓穴联机之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镇痉止痛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瘈瘲
备注: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穴名:悬颅
取法:在头维与曲鬓穴之间,沿鬓发弧形联机之中点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消肿止痛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鼻流浊涕
备注: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穴名:悬厘
取法:在鬓角之上际,当悬厘穴与曲鬓穴之中点取穴
功能:清热解表、消肿止痛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热病汗不出
备注: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穴名:曲鬓
取法:在耳前上方入鬓内,当角孙穴前1横指处取穴
功能:散风止痛、开关利窍
主治:头痛连齿、颊颔肿、口禁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率谷
取法:在廓尖上方、角孙穴之上,入发际1.5寸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宁神止吐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天冲
取法:在耳廓根后上方,入发际2寸,率谷穴后约0.5寸处取穴
功能:宁心安神、消肿止痛
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证、痫证、惊恐、瘿气
穴名:浮白
取法:在耳后乳突后上方,当天冲穴与头窍阴穴的弧形联机之中点取穴
功能:祛风止痛、理气消痰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齿痛、瘰苈、瘿气、颈项强痛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头窍阴
取法:在乳突后上缘,当浮白穴与完骨穴的联机上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开窍聪耳
主治:头痛、头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四肢转筋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完骨
取法:在颞骨乳突后下缘凹陷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宁神镇痫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本神
取法:在前发际上0.5寸,督脉(神庭)旁开3寸取穴
功能:安心宁神、熄风镇惊
主治:癫疾、痫证、小儿惊风、头痛、目眩、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胁痛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阳白
取法: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取穴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雀目、外眦疼痛、眼睑润动
备注:手足少阳、阳明、阳维五脉之会
穴名:头临泣
取法: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取穴
功能:散风清热、明目聪耳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备注:足少阳、太阳、阳维之会
穴名:目窗
取法:在临泣后1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联机上取穴
功能:开窍明目、熄风镇惊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小儿惊风、上齿龋肿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正营
取法:在目窗后1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联机上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舒筋活络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承灵
取法:在正营后1.5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联机上取穴
功能:宣肺利鼻、清热祛风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喘息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脑空
取法:在风池直上,督脉脑户穴相平处取穴
功能:清热止痛、宁神镇惊
主治:热病、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惊悸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风池
取法:在项后与风府相平,当胸索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清热解表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热病、感冒、瘿气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肩井
取法:在肩上,当大椎穴与索骨肩峰及索骨与肩胛冈两者联机的中点取穴
功能:祛风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中风、乳痈、瘰历、难产、诸虚百损、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孕妇禁针)
备注: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渊腋
取法:侧卧,当腋中在线,于第四肋间隙,举臂取穴
功能:宽胸止痛、消肿通经
主治:胸满、胁痛、腋下肿、臂痛
穴名:辄筋
取法:在渊腋前1寸,当第四肋间隙,侧卧取穴
功能:降逆平喘、理气止痛
主治:胸胁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备注:募穴;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日月
取法:在乳头下方,当期门下1肋间隙取穴
功能:疏肝利胆、健脾降逆
主治:胸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备注:募穴;足太阴、少阳之会
穴名:京门
取法:侧卧,于侧腹部,当十二肋骨游离端下际取穴
功能:益肾健腰、健脾利水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肋痛、溢饮、脊强反折、水道不利
备注:募穴
穴名:带脉
取法:侧卧,第十一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脐相平处取穴
功能:调理月经、健脾固带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腹无力、腰胁痛
备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名:五枢
取法:腹侧髂前上棘之前0.5寸,平脐下3寸处取穴
功能:调经固带、理气止痛
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备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名:维道
取法:在五枢穴前下0.5寸处取穴
功能:调经固带、利水止痛
主治: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腰胯痛
备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名:居髎
取法:在髂前上棘与股大转子最高点联机的中点处,侧卧取之
功能:疏通经络、行气止痛
主治:腰腿痹痛、瘫痪、少腹痛
备注:阳维、足少阳之会
穴名:环跳
取法: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联机上,外1/3的交点处取穴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备注:足少阳、太阳之会
穴名:风市
取法:1.大腿外侧,腘横纹上7寸,大腿外侧中点
2.直立垂手时,中指端止点处取穴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搔痒、脚气
穴名:中渎
取法:在大腿外侧中点,腘横纹上5寸处取穴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下肢麻痹、麻木、半身不遂
穴名:膝阳关
取法:在阳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上骨果上方凹陷中取穴
功能:化湿散寒、疏通经络
主治: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穴名:阳陵泉
取法:在腓骨小头前下缘,凹陷中取穴
功能:疏肝利胆、舒筋镇痉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月经过多
备注:合穴
穴名:阳交
取法:外踝高点上7寸,当腓骨后缘取穴
功能:宁心安神、疏肝理气
主治:惊狂、癫疾、瘈瘲、面肿、胸胁满疼痛、膝股痛、下肢痿痹
备注:阳维、足少阳之会
穴名:外丘
取法:外踝高点上7寸,当腓骨前缘取穴
功能:安神镇痉、疏肝宽胸
主治:癫疾、胸胁痛、肤痛痿痹、颈项痛
备注:隙穴
穴名:光明
取法: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处取穴
功能:清肝明目、消胀止痛
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下肢痿、胫热膝痛
备注:络穴
穴名:阳辅
取法: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处取穴
功能:祛风清热、疏通经络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历、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喉痹、缺盆肿痛
备注:经穴
穴名:悬钟
取法: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疏肝益肾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腋下肿、膝腿痛、脚气、中风
备注:八会穴之一,髓会
穴名:丘墟
取法:在外踝前下缘与舟骨前上方凹陷处取穴
功能:扶正祛邪、疏肝健脾
主治: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疝气、疟疾、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备注:原穴
穴名:足临泣
取法:在第四、五跖趾关节后,当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化痰消肿
主治:中风偏瘫、疟疾、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历、胁肋痛、痹痛、足跗肿痛
备注:输穴
穴名:地五会
取法:第四、五跖趾关节后,当小趾伸肌腱的内缘取穴
功能:散风清热、疏肝消肿
主治: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腋肿、胁痛、乳痈、跗肿、内伤吐血
穴名:侠溪
取法:第四、五跖趾关节后,当趾蹼缘的纵纹头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疏肝宁心
主治:头痛、头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月行酸、足跗肿
备注:荥穴
穴名:足窍阴
取法:第四趾外侧,距爪甲角约0.1寸之爪甲根部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聪耳明目
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鸣、胸胁痛、多梦、热病
备注:井穴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85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三种食物快速排毒祛痘效果真不错
下一篇: 淡竹叶的禁忌人群,这些人不适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