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中医药物的四气和五味你知道吗(中药的四气五味的五味)

苹果养生 2023-06-02 15:47:25

中医药物的四气和五味你知道吗

中药的四气是指,中药的四气是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性。四气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四气中的寒凉与温热是本质不同、互相对立的两大药性;而温与热、寒与凉则是本质相同、程度有别的同一药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物的四气是与疾病的寒热属性相对而言的。由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决定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等;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等。

此外,有一些平性药,是指寒、徽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缓和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气范围。

药物的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代表着药物不同的功效和应用,是药物功用的重要标志。另外,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都分属于五味之中,所以仍将药物分为五味。

五味的确定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与实际口尝感觉有关,二是通过药物临床应用的归纳和总结而定。药物的五味并非简单的味觉概念,应上升为药性理论来认识,与药物功效应用密切相关。因此,古书中记载的味有时与实际口感味道并不相符。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

1、辛:辛味药物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常用于治表证或气血阻滞证。

2、甘:甘味药物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常用于治虚证,并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解药食毒。

3、酸:酸味药物具有收敛、固涩等作用,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

4、苦:苦味药物具有泄和燥等作用。泄包括通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降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清泄,如桅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有苦寒燥湿热、苦温燥寒湿之分。中医还有苦能坚阴的说法。

5、咸:咸味药物具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等作用,多用于治疗痕痈、痪瘤、痰核、症瘾。

6、淡:淡味药物具有渗湿、利尿等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

中药的四气五味的五味

五味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如麻黄、桂枝治风寒表征;木香、红花能行气行血。
甘:有补益、和中的作用。如人参、黄芪能补益元气;甘草、大枣能调和脾胃及调和药性。
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五味子、山茱萸能敛汗涩精;五倍子能涩肠止泻。
苦:有燥湿、泻降的作用。如黄连、黄柏能清热燥湿;大黄能泻下。
咸:有软坚、泻下的作用。如海藻、瓦楞子能软坚散结;芒硝能泻下通便。

从“酸甜苦辣咸”说到中药的四气五味,关于中药你知道多少?

我们的生活中能接触到很多中药的概念,比如不能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这个“辛”就是中医中五味的其中一种。如果能判断中药的四气五味,我们就能知道吃什么对身体的哪一块好。分辨四气五味在生活中是很有作用的。

四气

四气:主要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能。中医药草最讲究相对立的药性,比如“寒凉”与“温热”,有共性也有程度的差别,一般的理解寒也是凉,温也是热。但凉比寒要轻一些,温比热要轻一些。

一般寒凉的中药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清热降火,能解读。比如我们的口角炎,口腔溃疡如果是上火引起的,那么用这样的中药效果就比较好。寒凉的药物更多的是用在阳盛热证之中。

一般温热的中药大多是祛寒,助阳的作用。比如感冒是受寒引起的,就可以用此类药物。

还有平性药物。典型的例子就是甘草,它被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但主要都是起“调和”药性的作用。

五味

中药的五味分为辛味、甘味、酸味、苦味、甜味。中药归纳的五味的途径也是通过口尝,靠人的感官来判断,大多是长时间的临床观察,由不同药性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在人体,并观察其反映,研究其治疗效果来确定。

一、 辛味,就是尝起来辣辣的。

功用:发散、行气、行血、祛湿、杀菌

食材:辣椒、姜、葱、蒜、香菜等。

二、甘味,就是尝起来甜甜的

功用:补充气血、健脾和胃、止痛解毒。

食材:甘薯、红枣、玉米、小麦、葡萄。

三、 酸味

功用:帮助消化、收敛固涩、止渴止泻

食材: 山植、柑橘、柠檬、话梅

四 、苦味

功用:清热泻火、祛暑除烦、滋阴润燥、降糖、消脂

食材:苦瓜、苦菊、莲心、野菊花等

五、咸味

功用:利水消肿、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食材:海带、牡蛎、海参、海虾、龟板、鳖甲

我们上文列举的都是最常见的食材,中医中“性味”是很关键的标志,也是中药的基本性能。

中药的味被大致归纳为五种,即所谓的“五味”。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再重新走“神农尝百草”的老路,靠着自己去品尝。也不需要走遍全国,中草药十分好买到。也不是医疗技术很差,只能盲目去试。一代一代的中医大家将以前试过有效的药材归纳总结,我们只需要继承古人的智慧结晶,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避开有害的食品。只要将四气五味融汇贯通以后可以通过闻,尝,看来了解寒热的食物,也能更好的判断哪些东西有保健的效果。

中药的四气五味,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生活中,你或多或少接触过中草药,或是药膳、或是茶饮、或是香薰,你使用时心中是否会忐忑对身体的作用呢?只要了解中草药的四气五味,那么你就能简单判断用药的方向,对身体是否有裨益。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药物的性味及对应中草药。


中药的“性味”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也是中药材的基本性能。它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常概括为四气五味。


四气: 主要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能。


这四种药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相对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而言。

驱寒的艾叶

能调和药性的甘草


“寒凉”与“温热”是对立的两类药性。而“寒”与“凉”,“温”与“热”则分别具有共性:“凉”次于“寒”,“温”次于“热”,即在共性中又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凡属“寒凉”的中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能,多用于阳盛热证;凡属“温热”的中药大多具有温里散寒、回阳救逆和助阳的功能,多用于阴盛寒证。


另外,还有一种平性。典型的例子就是甘草,它被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但主要都是起“调和”药性的作用。


五味: 中药的 “味”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然而和中药的 “气”一样,中药的“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由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不同反应,获得不同治疗效果来确定的。


中药的味被大致归纳为五种,即所谓的“五味”。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五味”也是中药作用的标志,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其功效用途为:


○ 辛:有发散、行气、活血、通阳或润养等作用。临床多用于外感表邪、气血阻滞或水汽凝结等症。如中药干姜、彝药窝削诗。


干姜


彝药窝削诗(别名:吉龙草,暹罗香菜,鱼香草)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大多用于气血虚弱,拘急疼痛等症,如人参与蜂蜜。


○ 酸: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虚汗外泄,久泻不止,遗精带下等症,如中药木瓜,彝药啊冲。

木瓜


彝药啊冲(别名:橄榄子,滇橄榄、庵摩勒,喉甘子)


○ 苦:多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降逆及坚阴的作用。多用于热结便秘、气壅喘咳、湿盛中满以及阴虚火亢之痿症,如中药贝母,彝药鹅尼农帕。


贝母

彝药鹅尼农帕(别名:神仙掌,观音掌,龙舌、仙巴掌)


○ 咸:有软坚散结及润肠通便的作用。多用于痰核瘰疬、津枯燥结便秘等症,如中药海马,彝药喏纠则。


海马

彝药:喏纠则(别名:苦菜,天茄子,水茄,山海椒,老鸦眼睛草)


中药五味表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会想到“神农尝百草”的故事:2700多年前,神农来到山西太原一带品尝草木,发现草木有酸、甜、苦、辣、咸等各种味道。他将带有苦味的草给咳嗽不止的人吃,咳嗽立刻减轻;把带有酸味的草给肚子有病的人吃,肚子的疼痛会减轻。于是神农决心尝遍所有的植物,找出其中可以食用和治病的种类。尝百草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不仅要走路、爬山,还有生命危险。而今的我们承袭了古人智慧的结晶,日常生活中能有效避开有毒之品,只需要体验气味就能知晓寒热疗效,就能判断什么样的药品对身体有保健治疗之功效。


个人简介


张莉梅: 1979年1月出生,彝族,本科学历,中医副主任医师。2002年8月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受聘于大姚县人民医院至今。2012年11月任职中医科主任,2018年1月聘为中医副主任医师,2014年至2015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和风湿免疫科进修。曾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彝医药分会理事,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风湿免疫性疾病,脾胃病,月经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79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