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可以治疗疾病,而且也可以有缓解身体不适的作用。你知道长强穴吗?这样的一个穴位可以起到治疗痔疮和肠胃疾病的作用,来看看关于长强穴的作用和配伍的方法,看看它是如何治疗疾病的。
【按摩长强穴位的作用】
1、缓解治疗痔疮、脱肛、泄泻、痢疾、便秘、便血、肠炎、腹泻、脱肛等;长强穴可以缓解痔疮和腹泻的问题,对于痢疾疾病有调理的作用,而且也可以有缓解肠胃炎的功效。
2、缓解治疗腰疼、脊强反折、腰脊、尾骶部疼痛等;
3、缓解治疗癫狂、癃淋、阴部湿痒等;
4、按摩长强穴,可以增进直肠的收缩,使大便通畅,还能够治疗便秘,而且能迅速止腹泻;按摩长强穴可以有促进肠道蠕动的作用,对于出现的便秘问题有改善,可以选择按摩长强穴来缓解。
5、长时间按压长强穴,还对阴囊湿疹、引产、阳痿、精神分裂、癫痫、腰神经痛等病患,具有不错的调理与改善作用。长时间的按摩长强穴可以有缓解腰酸背痛的作用,对于出现的阳痿早泄的问题有改善的作用。
【长强穴穴位配伍】
1、配二白穴、阴陵泉、上巨虚穴、三阴交穴治痔疮(湿热下注型);
2、配精官穴、二白穴、百会穴(灸)治脱肛、痔疮;
3、配承山穴,有清热通便、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治疗痔疾、便秘;长强穴和承山穴一起搭配,可以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清热解毒通便有好处。
4、配小肠俞穴,有行气通腑、分清泌浊的功效,可以治疗大小便困难、淋症;
5、配身柱穴,有行气通督的功效,能治疗脊背疼痛;
6、配百会穴,有通调督脉、益气升阳的功效,能治脱肛、头昏。
长强穴的作用以及配伍的方法,上面介绍了相关内容,长强穴的配伍很重要,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要懂得如何搭配穴位养生的方法可以起到调理的作用,长强穴可以有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的作用,还可以保护肠胃,这样的穴位可以利用起来。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经脉名·督脉 4.1督脉循行分布 4.1.1《黄帝内经灵枢·营气》4.1.2《黄帝内经灵枢·本输》4.1.3《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4.1.4《难经·二十八难》4.1.5《中医大辞典》4.1.6《中国针灸学词典》4.1.7《中医药学名词(2004)》4.1.8《奇经八脉考》 4.2督脉腧穴 4.2.1本经腧穴4.2.2特定穴 4.2.2.1络穴4.2.2.2交会穴4.3督脉经脉病4.4督脉腧穴主治病证 5经穴别名·督脉 5.1神庭穴的别名5.2出处5.3穴名解5.4特异性5.5所属部位5.6神庭穴的定位5.7神庭穴的取法5.8神庭穴穴位解剖 5.8.1层次解剖5.8.2穴区神经、血管 5.9神庭穴的功效与作用5.10神庭穴主治病证5.11刺灸法 5.11.1刺法5.11.2灸法 5.12神庭穴的配伍5.13文献摘要5.14神庭穴研究进展 5.14.1对中风患者微循环及痛阈的影响6经外奇穴名·督脉 6.1督脉穴的定位6.2督脉穴主治病证6.3刺灸法 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督脉 1拼音 dū mài
2英文参考 Governor Chann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overnor Vess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overnor chann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governor vess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Du channel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DU meridi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overnor vesse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V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督脉:1.经脉名;2.经穴别名;3.经外奇穴名。
4经脉名·督脉
督脉(governor channel[1][2]、governor vessel[1][2])为经脉名[3]。奇经八脉之一[3]。代号DU[4]。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沦》。
督脉分布在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5]。督脉前后与任脉、冲脉相通,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合,联系心、肾、脑。督脉在背后中脊,总制诸阳,故谓之曰督,督者都纲也。其循背脊上行,犹如裘之背缝也。
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并主一身之阳经,下出会阴,沿脊柱里边直向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上行颠顶,沿前额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带处[1][2]。(本经起于小腹内,出于会 *** ,沿脊柱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处进入脑内,络于脑,再回出上行至头顶正中的百会,循前额正中线到鼻柱下方的水沟穴,止于上牙龈部的龈交。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穴与本脉脉气相通[3]。)
督脉共有28穴。分布于人体后正中线,起于长强,止于龈交。据《针灸甲乙经》等载,计有: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等[6]。本经腧穴主治骶、背、头项、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神志病。有少数腧穴有泻热作用。
督脉循行路径
4.1.1《黄帝内经灵枢·营气》 足厥阴……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
语译:
足厥阴肝经……上行沿着喉咙进入喉头鼻咽部,到达鼻后孔;另一支上向额部(神庭),沿头顶正中(百会),下向后顶中(风府),沿着脊柱(大椎)进入骶部(长强),这就是督脉。
4.1.2《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语译:
颈中央的脉是督脉。其穴名风府。
4.1.3《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绕纂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语译:
督脉起源于小腹部,下向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内联系 *** 的“廷孔"——当尿道口外端。由此分出络脉,分布于 *** ,会合于 *** 之间(会阴),绕向 *** 之后,分支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长强),与足太阳经的分支相合(会阳)。足少阴经从股内后缘上行,贯通脊柱(长强),而连属肾脏。督脉又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睛明),上行至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入络于脑;又退出下项,循行肩胛内侧,挟脊柱(风门),抵达腰中,入循脊里,络于肾脏(肾俞)。在男子,则沿 *** 下至 *** ,与女子相仿。督脉另一支从小腹直上(同任脉),穿过肚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颌部环绕唇口,向上联络两目之下的中央(承泣)。
4.1.4《难经·二十八难》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语译:
督脉,起始于躯干最下部的长强穴,并行脊柱里面,上行到风府穴,进入脑部(上至巅顶,沿额下行到鼻柱)。
4.1.5《中医大辞典》 (按:《难经·二十八难》原文无后三句)督脉自小腹内起始,下出于会 *** ,向后沿脊柱里边直上,至风府穴处进入脑部,上行巅顶,沿着前额正中,到鼻柱下方。[4]
4.1.6《中国针灸学词典》 督脉起于小腹内,出于会 *** ,沿脊柱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处进入脑内,络于脑,再回出上行至头顶正中的百会,循前额正中线到鼻柱下方的水沟穴,止于上牙龈部的龈交。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穴与本脉脉气相通。[3]
4.1.7《中医药学名词(2004)》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边直向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上行颠顶,沿前额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带处。[7]
4.1.8《奇经八脉考》 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具绕篡后屏翳,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历百会、前顶、囟会、上星、至神庭,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入龈交,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三十一穴。
据以上有关记载,督脉的路线,以行于脑脊正中者为主干,旁行者为分支。脉气起于小腹内(肾下、胞中),与冲脉、任脉同源,出于会 *** 。督脉从尾骶沿脊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联络脑,其外从头顶正中经前额到鼻柱下端,至龈交穴止。这一主干,在营气运行时从上而下,即由足厥阴肝经分支上头顶接通督脉,沿脑脊下行,后接任脉。
督脉旁支,上部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行,从目内眦上行,交巅顶,络脑,下项,挟脊,于腰中络肾;下部与足少阴肾经同行,以 *** 后尾骶部贯脊属肾。
督脉在 *** 散络阴器或 *** ,下合于 *** ,在 *** 后尾骶部与足太阳、足少阴会合。
前行者与任脉相同,从少腹直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
其络脉,从长强挟脊上项,散布头上,背部分支走向足太阳。--可知督脉与足太阳关系最为密切,即一在正中,一在两旁,同联系肾与脑。其次为与足少阴和任脉相联系,一主后,一主前,同在 *** 、胞宫、肾、心相关联。
从督脉的循行分布部位认识其功能,首先是“总督诸阳”,或称为“阳脉之海”和“阳脉之都纲”。诸阳经通过阳维会合于督脉,在督脉上有受各阳经所会的穴,又入会于足太阳经的穴,均说明这种关系。其次是沟通阴阳、总摄诸经,或称“督领经脉之海”。督脉旁通足太阳、足少阴,与冲、任同起于胞中,并前通任脉,即说明这种关系。对此,滑伯仁曾说:“夫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督脉作为“阳脉之海”和“督领经脉之海”以见其功能之大,从“四海”的划分又归属于“脑为髓海”。
督脉 循行路线:起于肾中
下至胞中
下行络阴器行二阴之间
至尻
贯脊上脑后
交颠
至囟会
入鼻柱
终于人中与任脉交
奇经督脉经别循行路径图
督脉腧穴总图
督脉共有28穴(有将印堂归入者计29穴)。分布于人体后正中线,起于长强,止于龈交。据《针灸甲乙经》等载,计有: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印堂[8][9](《中国针灸学辞典》、《中国针灸全书》列入督脉)、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等[6]。
督脉二十八穴始于尾闾骨端之长强穴,腰俞(功穴)、阳关入命门(功穴),上行悬枢、脊中、至中枢,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功穴)、陶道开,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功穴)、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囟会(功穴),上星、神庭、素髎(功穴)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 *** 间。
奇经督脉经筋图
长强(络,足少阴会),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阳会),大椎(手足三阳会),哑门(阳维会),风府(阳维会),脑户(足太阳会),强间,后顶,百会(足太阳会或说足三阳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足太阳,阳明会),素髎,水沟(手、足阳明会),兑端,龈交(一说任脉会)。
4.2.2特定穴4.2.2.1络穴 长强
4.2.2.2交会穴 会阴(会任脉、冲脉),会阳(会足太阳),风门(会足太阳)。此外, 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后溪通于督脉。
督脉交会穴表(●本经穴 √交会穴)
经名
穴名
督脉
任脉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冲脉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阳维脉
足少阳胆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承浆
√
●
√
√
阴交
√
●
会阴
√
●
√
横骨
√
●
大赫
√
●
气穴
√
●
四满
√
●
中注
√
●
肓俞
√
●
商曲
√
●
石关
√
●
阴都
√
●
神庭
●
√
√
水沟
●
√
√
百会
●
√
脑户
●
√
风府
●
√
哑门
●
√
大椎
●
√
√
√
陶道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长强
●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风门
√
●
会阳
√(《中国针灸学辞典》)
●
后溪
√
●
督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闭、遗溺、痔疾、妇女不孕等。
患督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腰痛、遗精、白带、气喘、癫痫、聋哑、头痛、脊柱强直、角弓反张。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络脉病)。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头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难经·二十九难》: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脉经》:腰脊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疾,小人风痫疾。
《中医大辞典》: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闭,遗溺,痔疾,妇女不育等。
据以上记载,督脉的病候,主要是关于头脑、五官、脊髓及四肢的见症,如头风、头痛、项强、头重、脑转、耳鸣、眩晕、眼花、嗜睡、癫狂、痫疾、腰脊强痛、俯仰不利、肢体酸软,后人所载还有手足拘挛、震颤、抽搐、麻木及中风不语等。
督脉腧穴主治骶、背、头项、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神志病。有少数腧穴有泻热作用。
督脉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位
主治
长强*
尾端
便血、痔疾、癫狂痫
腰俞
骶骨
月经不调、腰脊强痛
腰阳关*
腰椎
月经不调、遗精、腰骶痛、下肢痿痹
命门*
腰椎
阳痿、遗精、带下、腰痛、泄泻、月经不调
尾端~14椎:神志病、妇科病、前阴病、肠癌
悬枢
腰椎
泄泻、腰脊强痛
脊中
胸椎
泄泻、黄疸、癫痫
中枢
胸椎
黄疸、呕吐、腰脊强痛
筋缩
胸椎
胃痛、脊强、癫痫
13~9椎:神志病、肠胃病
至阳*
胸椎
黄疸、咳喘、脊强、背痛
灵台
胸椎
咳嗽、气喘、疔疮
神道
胸椎
眩嗽、心悸、健忘
身柱
胸椎
咳嗽、气喘、癫痫、脊强、背痛
陶道
胸椎
头痛,疟疾,热病
大椎*
颈胸椎
咳嗽、气喘、头痛、项强、热病、疟疾、癫痫
7~1椎:神志病、心肺疾患、热病
哑门*
颈椎
暴喑、舌强不语、癫狂痫
风府*
后头
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癫狂
项部:神志病、头项病
脑户
后头
头晕、项强、癫痫
强间
后头
头痛、目眩、癫病
后顶
后头
头痛、眩晕、癫狂痫
百会*
头顶
头痛、眩晕、中风、癫狂、脱肛、阴挺
前顶
前头
头痛、鼻渊、癫痫
囟会
前头
头痛、眩晕、鼻渊、癫痫
穴名
部位
主治
上星*
前头
头痛、鼻渊、鼻衄、癫狂
神庭
前头
头痛、眩晕、癫痫
头部:神志病,头面五官病
素髎*
鼻尖
鼻疾患、惊厥、昏迷
水沟*
人中
口眼㖞斜、癫狂痫、小儿惊风、昏迷、腰脊强痛
兑端
上唇
日㖞、齿龈肿痛、癫狂
龈交
齿龈
齿龈肿痛、癫狂
口鼻部:神志病、鼻、口、齿病
5经穴别名·督脉 督脉为经穴别名[3]。见《备急千金要方》。即神庭[3]。
穴位 神庭 汉语拼音 Shenting 罗马拼音 Shenting 美国英译名 God's Courtyard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24 日本 24 法
国 莫兰特氏 VG23 富耶氏 德国 LG23 英国 Gv24 美国 Go24
神庭为经穴名(Shéntíng GV24,DU24)[1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发际(《本事方》),天庭(《针灸杂志》),督脉(《备急千金要方》)。属督脉[11]。神庭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督脉的交会穴[11][12]。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脑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脑,此穴在前额部,如脑室之前庭,故名神庭[11]。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疟疾,眩晕,耳聋,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头晕目眩,鼻鼽,流泪,雀目,吐舌,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等。
神,指脑之元神。庭,宫庭,庭堂。本穴居头颅之上,脑在其中,而脑为元神之府,为人的精神智能生发之处,故名之。意为此乃脑神所居之高贵处也。道经中有三丹田之说。《中黄经》以脑宫为上丹田,心宫为中丹田,腹胃为下丹田,也称上中下三庭。《黄庭中景经》注:“面有神庭。”《黄庭内景经》注:“神处其中则灵,灵则应,应则保身。”故神庭者脑神之宅,保身之堂也。此穴在前发际正中直上5分处,正当脑海前庭,为神居之所,神识所在,且居面之上部。《续博物志》云:“面者,神之庭也。”《淮南子》云:“神者,智之渊也。”主治烦闷恍惚,癫疾风痫诸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治癫疾风痫……悸惊不安寐。”因名神庭。[13]
神庭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正坐仰靠取穴[11]。
神庭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外台秘要》)[12]。一说:“在发际,直鼻”(《针灸甲乙经》)。
神庭穴在督脉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正坐仰靠取穴[11]。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发际中点直上0.5寸处取穴;若无前发际时,可先取百会,向前4.5寸取穴[15]。
5.8.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11]。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16]。
5.8.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16]。
布有额神经分支和额动、静脉分支[12]。
神庭穴有清头明目、宁心安神作用[11]。
神庭穴系督脉、胃经和膀胱经之会穴,有清头宁神之功,主治癫狂风痫,惊悸不安[13]。
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及高血压、疟疾等[11]。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失眠,鼻渊,癫痫等[12]。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鼻渊,鼻衄,耳聋,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失眠;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15]。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17]。
头晕目眩,鼻渊,鼻鼽,流泪,目赤肿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张,癫狂,痫症,惊悸,失眠,泪囊炎,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
平刺0.3~0.5寸,局部酸胀[15]。
沿皮刺0.5~0.8寸[12]。
平刺0.5~0.8寸[18]
5.11.2灸法 可灸[11][15][18]。
艾条灸5~10分钟[12]。
神庭穴配上星、睛明、前顶、太阳治目赤肿痛[11]。
神庭穴配三阴交、神门治失眠[11]。
神庭配上星、肝俞、肾俞、百会,有补益肝肾,滋阴明目的作用,主治雀目,目翳。
神庭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通谷,有宣肺利窍,疏风清热的作用,主治鼻鼽清涕出。
神庭配兑端、承浆、有醒脑开窍,调阴和阳的作用,主治癫疾呕沫。
神庭配上星、睛明、前顶、太阳,治头痛目疾[15]。
神庭配印堂、神门、内关、三阴交,治失眠[15]。
神庭配本神、百会、后顶、玉枕、天冲、大杼、曲骨、尺泽,治癫疾[15]。
神庭配风池、合谷、太冲,治小儿惊风[15]。
神庭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足通谷,治鼻鼽、清涕出[15]。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针灸甲乙经》:头脑中寒,鼻衄,目泣出,神庭主之。痎疟,神庭、百会主之。寒热头痛,喘喝,目不能视,神庭主之。风眩,善呕,烦满,神庭主之。癫疾呕沫,神庭及兑端、承浆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风痫,戴目上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
《针灸大成》:主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角弓反张,吐舌,癫疾,风痫,目上视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呕吐烦满,寒热头痛,喘渴。
《普济》:歧伯曰:凡欲疗风,勿令灸多,缘风性轻,多则伤,宜灸七壮至二十壮;禁针,针即发狂。
《类经图翼》:灸三壮,禁刺,刺之令人癫狂目失明。
6经外奇穴名·督脉 督脉为经外奇穴名[3]。出《备急千金要方》。
练太极拳28式的好处
导语:练习太极拳二十八式对身体有很多好处,可以打通身体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心脏不好的人练习太极拳二十八式可提高心脏功能。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练太极拳28式的好处,欢迎大家参考!
锻炼神经系统,提高感官功能
人体的多种多样活动,依赖于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的调节,而动作的变化,协调和平衡则全由中枢神经系统来指挥。打太极拳时,要求精神贯注,“意守丹田”,不存有杂念,即要“心静用意”。
这样,在意识的支配下,人的思想始终集中在动作上,排除了大脑其他思绪的干扰,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就能迅速、正确地传达和接受各器官系统变换动作的信息。
随着练拳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肌肉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转换能力也随之增强,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自我意念控制能力的加强,传递信息的速度就愈高,正确性也就愈来愈高,从而使神经系统的功能得以不断的改善。
由于采用意识和运动相结合的锻炼方法,练拳时,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和第二信号系统处于高度的兴奋集中状态(即兴奋集中在很小的一定区域),而皮质的其他地区则处于抑制状态,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人体就能很快地消除了疲劳。
这对某些慢性病患者尤为重要,因为大脑的充分休息,打破了疾病的病理兴奋灶,修复和改善了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进而使内脏器官的病患得到修复和改善,某些局部的病状也就逐日减轻或消失了。
所以,坚持经常打太极拳,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不断地得到调节,促进了身体各部分组织的新陈代谢,使练习者气血逐渐得以旺盛,精神爽朗,反应灵敏,起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效果。
另外,太极拳对于人们的眼睛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也能够帮助恢复视力状况。这是因为太极拳的运动中,需要眼睛能够跟随我们的动作,在动的时候就跟随手转,静的时候直视前方。
另外,太极拳的推手练习中,需要人们能够察觉的对手的意向,这能够提高我们感觉的灵敏度。
有助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
打太极拳时,人体各部的肌肉和关节的活动,使毛细管开放,静脉、淋巴的回流加速,因而减轻了心脏的负担。
另一方面,太极拳采用“气沉丹田”(即腹式呼吸),呼吸时膈肌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腹压不断改变,如腹压增高时,腹腔的静脉受到压力的作用,把血输入右心房;反之,当腹压减低时,血液则向腹腔输入。
这样,由于呼吸运动提高了心脏营养血管的功能,促进了血液循环,因而加强了心肌的营养作用,改善了心脏营养过程,有助于保持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
增强呼吸机能,扩大肺活量
太极拳采用腹式呼吸(即所谓“气沉丹田”),要求气向下沉,与动作自然配合,使呼吸逐渐做到“深、长、细、缓、匀、柔”,保持“腹实胸宽”的状态,即把胸部由于运动引起的紧张状态转到腹部,使胸部宽适,腹部松静而又充实。
这对保持肺组织弹性,发展呼吸肌,改进胸廓活动度,增加肺活量,提高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坚持长期练拳者,呼吸频率会减少,呼吸差和肺活量都比一般人大,打拳时不致气喘气急。
促进消化功能和体内物质代谢
由于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过程的改善,膈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对肝脏、胃肠也能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使肠、胃、肝、肾随之发生适当运动,促进了肝内血液循环,提高了胃肠的张力、蠕动、消化和吸收的能力,增强了肾上腺素的分泌功能。
改善了体内物质代谢(尤其是胆固醇的代谢)。因此,坚持经常练太极拳,可以增进食欲,减少便秘现象,使血液胆固醇含量下降,由于练拳后血中白蛋白含量增加,血蛋白及胆固醇的含量明显减少,对预防动脉硬化有良好作用。
加强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活动
太极拳螺旋式的弧形动作能使全身各部分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能参加活动,经过反复地缠绕绞转,使肌肉能拉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长年累月如此绞转,一张一弛,使肌肉匀称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并增强收缩的能力。
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质也变坚固,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不易发生变形和畸形。
由于肌肉和骨骼不断地做螺旋式的弧形动作,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关节囊和关节韧带受到良好的锻炼,增强了关节的稳固性、柔韧性和灵活性。
长期练习太极拳的人,能够在增强自己的骨骼健康的同时,增强关节部位的柔韧性,同时也可以具有很好的协调能力。
这样的练习者,能够很快的掌握太极拳的动作,同时也不会轻易的出现身体受损的状况。基于这样的原因,太极拳是一项适合老年人练习的运动。
畅通经络
中国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精气畅通有密切的关系,故中医辨证论治总是气血并提。太极拳练到一定的时间,一般都会产生腹鸣、指尖酸麻、发胀、针刺等感觉,中医认为这是体内行气的现象,是畅通经络的反应。
太极拳的“主宰于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锻炼任脉、督脉、带脉、冲脉的重要方法。
“主宰于腰”是要求在“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原则下,腰部松沉直竖地微微旋转来带动上下肢的动作,既锻炼了任、督二脉,又使带脉(腰部周围一圈,经络学称作带脉)膨胀,肾部充实,日久能使带脉一圈肌肉丰满。
小腹部冲脉有气势旺盛之感觉。这符合中医理论:“身为性命之源”,“肾壮则精气充,神清目明”的学说。
太极拳的“尾闾正中”的炼法,是尾闾骨始终对向正前方,这是稳定自己重心,加强发力的措施,前进、后退、左旋、右转、中定时,始终注意“长强穴”的松沉直竖,是“尾闾正中”的关键,而“长强穴”是督脉的络穴,别走任脉。
所以在注意“长强穴”的情况下,在整套拳路中不断地运转、压挤“长强穴”,能够起到通调任、督和提摄肛门的作用。经络学说谓:督脉为阳脉的总纲,有统帅格阳络的作用,它能调整和振奋全身阳气;任脉为“阴脉之海”,络一身之阴气。
“缠绕运动,劲贯四稍(两手两足尖端称四稍)”要求动作螺旋式走弧形,成为圆运动,使肌肉纤维、韧带和关节在均匀、连贯的反复旋转活动中得到无微不至的运动,调整呼吸,畅通气血,流转贯注于四稍,达到本固枝荣的目的。
我国的经络学说一直是很重视四肢末稍的,认为十二经络是以四肢的末端作为终点和起点。针灸中的流注穴位:井、荥、俞、经、合,就全在“手不过肘,足不过膝”这一带。
十二井穴就是手足十指尖端部位;和内脏有重要关系的“穴”、“络穴”,是在手腕、足腕、足背等一带。儿科“推拿”中所有的穴位,几乎大都集中在手背、手掌和手腕。
再从人体的神经分布来看,手足属于颈胸神经分布末稍区,较为敏感。因此,通过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传导,对内脏能够起到反射调整作用。
;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47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光脚穿鞋隐患多
下一篇: 吃什么水果蔬菜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