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后顶穴,肯定有很多朋友都不是很了解,因为这个穴位比较隐蔽,很难找到这个穴位。正确的对该穴位进行按摩的话,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病作用,而且这个穴位还有很多的配伍应用方法,下面小编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后顶穴的主治病症与配伍方法,希望能对各位提供正确的参考。
主治病症
后顶穴可以治疗的病症有很多,对于头目及神志等病症疗效显著:如头昏目眩、癫痫及头项强急、历节汗出、烦心等。现代多用以治疗感冒、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精神病等。出现这些病症时,都可在中医指导下对该穴位进行针灸来治疗。
后顶穴还可以治疗头痛,目眩,失眠,癫狂,癫痫等,项强,眩晕,偏头痛,痫症,神经性头痛,颈项肌肉痉挛,精神分裂症,癔病。对该穴位进行刺激,可以对这些病症起到改善作用。
取穴方法
想找出该穴位,需要讲究正确的方式,正坐或俯伏,在后发际中点上5.5寸;或当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后0.5寸取穴。
穴位解剖
后顶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及枕动、静脉和颞浅动、静脉的吻合网。
穴位配伍
后顶穴配百会穴、合谷穴可以改善头部神经,用于治疗头顶剧痛;
后顶穴配外丘穴可以治疗颈项痛、恶风寒,疗效较好;
后顶穴配玉枕穴、颔厌穴能够用于治疗风眩的病症;
后顶穴配率谷穴、太阳穴可以有效改善偏头痛的病症;
后顶穴配风池穴可以防治脱发。
后顶穴配百会穴、前顶穴、太冲穴能够治疗巅顶痛。
后顶穴配百会穴、合谷穴可以用于治疗头项俱痛。
后顶穴配丰隆穴、人中穴、内关穴、风池穴、中脘穴可以用于治疗癫、狂、痫症。
后顶穴配外丘穴能够疏经通络,主治颈项痛,恶风寒。
后顶穴配涌泉穴可以滋阴降火,对于眩晕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通过介绍,大家对于后顶穴的治病功效,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穴位确实可以治疗很多的病症,而且它的配伍方法也有很多,这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需要来选用,可以在中医指导下来针灸或者是按摩都可以。但是不可以盲目的乱用该穴位,以免造成伤害。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体表出于曲骨穴,向下走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单28穴。督脉穴位从下到上分别是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督脉28穴的位置和作用如下:
1、长强穴
位置: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
2、腰俞穴
位置: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主治:癫狂,癫痫,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
3、腰阳关穴
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
4、命门穴
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遗精,阳痿。②月经不调,带下。③泄泻。④腰脊强痛。
5、悬枢穴
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脊强痛,泄泻,腹痛。
6、脊中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泄泻,黄疸,痔疾,癫痫。
7、中枢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黄疸,呕吐,腹胀满,腰脊强痛。
8、筋缩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癫痫,脊强,胃痛。
9、至阳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急性胃疼,黄疸,胸胁胀痛,咳嗽,背痛。
10、灵台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急性胃疼,疔疮,咳嗽,脊背强痛。
11、神道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心悸,心痛,失眠,健忘,咳嗽,噎膈,脊背强痛。
12、身柱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癫痫,脊背强痛。
13、陶道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头痛,脊强。
14、大椎穴
位置: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骨蒸盗汗,周身畏寒,感冒,目赤肿痛,头项强痛,癫痫,咳喘。
15、哑门穴
位置: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二颈椎棘突下缘。
主治:情志变化引起的精神障碍、乏力,聋哑,中风,舌强不语,暴瘖,癫狂痫,后头痛,项强,鼻衄。
16、风府穴
位置: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狂,颈痛项强,眩晕,咽痛。
17、脑户穴
位置: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主治:头晕,项强,癫痫。
18、强间穴
位置: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
主治:头晕,眩晕,癫狂痫,中风偏瘫。
19、后顶穴
位置: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症,中风偏瘫。
20、百会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眩晕,头痛,昏厥,中风偏瘫,不语,脱肛,阴挺,癫狂不寐。
21、前顶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1.5寸)
主治:头痛,眩晕,鼻渊,中风偏瘫,癫痫。
22、囟会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主治:头痛,眩晕,鼻渊,癫痫,小儿惊痫。
23、上星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中风偏瘫。
24、神庭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失眠,惊悸,痫症,头痛,眩晕,鼻渊。
25、素髎穴
位置: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主治:昏迷,昏厥,新生儿窒息,鼻塞、鼻衄、鼻渊、酒(查皮)鼻,目胀痛,视物不清,足跟痛。
26、水沟穴
位置: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晕厥,中暑,中风昏迷,精神障碍,牙关紧闭。为急救要穴,癫狂、痫症,急性腰痛,胃疼不止,口喎面肿。
27、兑端穴
位置: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主治:癫狂,牙龈肿痛,口喎。
28、龈交穴
位置: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主治:急性腰痛,痔疮出血、痔疾疼痛,齿龈肿痛,鼻渊,癫狂。
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单28穴。
本经循行路线:督脉起于少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内部,上达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上行巅项,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本经所主病候:角弓反张,脊柱强直,成人癫病,小儿风痫,痔疾等。
本经主治病证:神志病,热病,骶、腰、背、头、项各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
长强(督脉穴;络穴)位置:尾骨下端与肛门连线中点。
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痫,洞泄,大、小便难,阴痒,尾骶骨痛。
腰俞(督脉穴)位置:骶部,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主治:月经不调,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癫痫,脱肛,便秘,便血。
腰阳关(督脉穴)位置:腰部,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带下。
命门(督脉穴)位置: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阳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虚损腰痛,遗尿,尿频。
悬枢(督脉穴)位置:腰部,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泄泻,腹痛,腰、脊强痛,肠鸣,完谷不化。
脊中(督脉穴)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泄泻,黄疸,痔疾,癫痫,小儿疳积,脱肛,腰、脊强痛,腹满。
中枢(督脉穴)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黄疸,呕吐,腹满,腰、脊强痛,腰、背痛,胃痛。
筋缩(督脉穴)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癫痫,脊强,胃痛,黄疸,四肢不收,筋挛拘急,腰、背痛,抽搐。
至阳(督脉穴)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黄疸,胸、胁胀满,咳喘,脊强,腰、背痛。
灵台(督脉穴)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疔疮,脊、背强痛,项强。
神道(督脉穴)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心悸,健忘,咳喘,脊、背强痛,肩、背痛,癫痫。
身柱(督脉穴)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癫痫,腰、背强痛,头痛,惊厥。
陶道(督脉穴)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头痛,疟疾,热病,脊强,项强,发热,咳喘,癫狂。
大椎(督脉穴)位置:颈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狂,头痛,项强,风疹,肩、背痛,中暑,小儿惊风。
哑门(督脉穴;督脉、阳维脉交会穴)位置: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主治:暴喑,舌强不语,癫痫,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癔病。
风府(督脉穴;督脉、阳维脉交会穴)位置: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主治:头痛,颈项强急,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癫痫,中风不语,半身不遂。
脑户(督脉穴)位置: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穴上1.5寸,枕外隆凸上缘凹陷处。
主治:头晕,项强,失音,癫狂,头痛,眩晕。
强间(督脉穴)位置: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
主治:头痛,目眩,项强,癫狂,眩晕。
后顶(督脉穴)位置: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项强。
百会(督脉穴)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不语,癫狂,脱肛,阴挺,不寐,项强,痔疾,尸厥。
前顶(督脉穴)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
主治:头痛,眩晕,鼻渊,癫狂,项强。
囟会(督脉穴)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
主治:头痛,眩晕,鼻渊,癫狂,目赤肿痛,鼻衄,鼻痈。
上星(督脉穴)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疟疾,热病,目眩,迎风流泪,目赤肿痛,鼻痈。
神庭(督脉穴)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狂,目赤肿痛,流泪,鼻衄,鼻痈。
素髎(督脉穴)位置:面部,鼻尖正中央。
主治:鼻渊,鼻衄,喘息,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鼻痔,鼻塞,鼻痈。
水沟(也称人中穴)(督脉穴)位置:面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癫痫,小儿惊风,昏迷,口、眼歪斜,腰、脊强痛,晕厥,齿痛,牙关紧闭,鼻塞,鼻衄,闪挫腰痛。
兑端(督脉穴)位置:面部,上唇尖端,人中沟下端皮肤与唇之移行部。
主治:癫痫,齿龈肿痛,口歪、唇紧,鼽衄,昏厥,口臭,鼻塞,消渴。
龈交(督脉穴)位置: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相接处。
主治:癫狂,齿龈肿痛,鼻渊,口歪,口噤,口臭。
神庭穴定位:在头正中线上,入前发际0.5寸处。主治: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神经衰弱、鼻渊、癫狂等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上星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面赤肿,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疟疾,热病。
囟会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主治: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疾,嗜睡,小儿惊风。
前顶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1.5寸)。
主治:癫痫,头晕,目眩,头顶痛,鼻渊,目赤肿痛,小儿惊风。
百会穴定位: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
后顶穴
定位:头顶正中线后发际上5.5寸和,当百会后1.5寸,下距脑户3寸
主治:古代记述:风眩、目眩、颅上痛、癫疾、瘛疭、狂走,项直颈痛。近人报道:脱发、健忘、失眠、癔病、精神分裂症。
强间穴
定位:强间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穴上1.5寸
主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证,烦心,失眠。
脑户穴
定位:脑户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穴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主治:头重,头痛,面赤,目黄,眩晕,面痛、音哑,项强,癫狂痫证,舌本出血,瘿瘤。
风府穴定位: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按摩此穴道对于治疗多种颈部疾病、头部疾病都很有疗效,是人体督脉上重要的穴道之一
哑门穴
定位: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主治:舌缓不语,音哑,头重,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尸厥,癫狂,痫证,癔病,衄血,重舌,呕吐。
风池穴定位: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主治:袪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
太阳穴定位: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44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水乳过敏什么症状
下一篇: 不运动肌肉也不会转成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