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找到地五会穴位置刺激穴位

苹果养生 2023-06-01 05:52:45

找到地五会穴位置刺激穴位

我们通过按摩地五会穴来进行养生,能够帮助我们起到的养生作用,当然我们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按摩刺激才行,这样对我们健康也有帮助,而地五会穴就是很好的穴位,那么具体地五会穴的位置在哪儿,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地五会穴的情况吧。

通过按摩地五会穴来进行养生,效果比较好,所以首先就要对地五会穴的具体位置有所了解才行,地五会穴是在人的脚背外侧位置,在人体脚的脚趾的第4趾本节位置,也就是在第四和第五趾骨之间,在小趾的伸肌腱内侧边缘位置,如果你想要找这个穴位,必须要先找到第四喝第五趾骨位置,这样才可以准确的定位,帮助我们改善不适的情况,对我们健康也有帮助,我们需要清楚。

而且我们选择按摩地五会穴还能够起到养生的作用,特别是可以通过按摩地五会穴缓解头痛问题、耳鸣问题、胸满和腹泻等等问题,在散风清热和疏肝消肿方面发挥的效果非常好,另外还能够达到不错的通经活络效果呢,如果搭配上耳门穴和足三里穴的话,在缓解耳鸣和腰痛方面发挥的效果就很好,能够发现效果很不错。而且我们如果想要更好达到刺激这个穴位的效果,那么我们就需要合适的方法刺激才行,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选择针刺和艾灸两种方式,针刺选择的是直刺或者是向上刺两次方式,而且对于刺入的深度也需要有了解才行,同时在这时候局部会有酸胀感觉,那么就说明起到了效果,而且如果选择艾灸则可以选择艾条灸和艾炷灸两种方式。

上面就给大家介绍了地五会穴的情况,能够发现我们选择按摩地五会穴来进行养生,这对我们健康也有帮助,所以首先我们就要找到地五会穴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改善头疼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错过按摩地五会穴养生。

人体穴位

足胆少阴经:
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瞳子醪穴),向上到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完骨穴),外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复返向耳后(风池穴),再沿颈部侧面行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向下进入缺盆部。
其包括如下几个分支:
耳部分支: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手少阳的翳风穴进入耳中,过手太阳经的听宫穴,出走耳前,至眼外角的后方。
眼外角分支:从眼外角分出,下行至下领部足阳明经的大迎穴附近,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前脉会合于缺盆后,然后向下入胸中,穿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
缺盆部直行分支:从缺盆分出,向下至腋窝,沿胸侧部,经过季胁,下行至髋关节部(环跳穴)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关节外侧,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足背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第一、第二趾骨间,出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联系脏腑  属胆,络肝,与心有联系。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头痛,额痛,目眩,目外毗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小趾、次趾不用,口苦,黄疽,胁肋疼痛,善太息,疟疾,恼怒,惊悸,虚怯,失眠。
病机分析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毗,上达额。本经有病则头痛,额痛,目眩,目外毗痛;足少阳胆经其支者绕耳经颈部结喉旁下行缺盆,经腋窝循胁肋,沿股、下肢外侧中线下行至小趾、次趾之间。本经有病,经气运行不利,则缺盆部肿痛,腋下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小趾、次趾不用。胆主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横溢则口苦、黄疽;胆气不畅郁滞则胁肋疼痛,善太息;胆为少阳,可表现为往来寒热,故辨疟疾为少阳;胆气郁结化火则恼怒;胆为中正之官,具有决断功能,胆病则决断功能失常,故惊悸,虚怯,失眠。
该经主治  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常用腧穴  左右各44穴:
瞳子髎 、听会、上关、 颔厌 、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 、正营、 承灵、脑空、风池、肩、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瞳子髎  GB1 Tóng zǐ liáo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解剖]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当颧眶动、
瞳子髎
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额颞支。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配伍]配合谷、临泣、睛明治目生内障;配少泽治妇人乳肿;配养老、肝俞、光明、太冲、治疗视物昏花。
[刺灸法]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听会  GB2 Tīng huì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解剖]有颞浅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
[主治]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喎斜,面痛,头痛。
[配伍]配颊车、地仓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香治耳聋气痞;配耳门、听宫治下颌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上关  GB3 Shàng guān
[定位]在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颧眶动、静脉;布有面神经的颧眶支及三叉神经小分支。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齿痛,惊痫,瘛疭。
[配伍]配肾俞、翳风、太溪、听会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配耳门、合谷、颊车治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颔厌  GB4 Hàn yàn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
[配伍]配悬颅治偏头痛;透悬颅、悬厘,配外关、风池治眩晕。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悬颅  GB5 Xuán lu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
[配伍]配颔厌、治偏头痛;配曲池、合谷治热病头痛。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悬厘  GB6 Xuán lí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
[配伍]配鸠尾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配束骨治癫痫。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足少阳,阳明之会。曲鬓  GB7 Qū bìn
[定位]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
[配伍]配风池、太冲治目赤肿痛;配下关、合谷、太冲治疗头痛、口噤不开。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率谷  GB8 Shuài gǔ
[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配伍]配印堂、太冲、合谷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配合谷、足三里治流行性腮腺炎。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天冲  GB9 Tiān chōng
更多请回复需要的经络。

大腿外侧的四个什么胆经的穴位在哪?最好有图片

环跳、风市、中渎、阳关

【循行】 ①起始于外眼角(瞳子髎),上行到额角(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会头维、和髎、角孙),下耳后(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 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之前(经天容),②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会,会秉风),③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耳后一支“④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面部一支:⑤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⑥下连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⑦会合于缺盆(销骨上窝)。—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散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⑧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外行主干;⑨从锁骨上窝(缺盆)下向腋下(渊液、辄筋、会天池),⑩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⑾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下出外踝出外踝之前(丘墟),⑿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足背一支:⒀从足背分出(足临泣),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本经穴】 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窍阴、完骨、本神、阳白、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月(胆募)、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阳关、阳陵泉(合)、阳交、外丘(郄)、光明(络)、阳辅(经)、悬钟、丘墟(原)、临泣(输)、地五会、侠溪(荥)、窍阴(井)。

  【交会穴】 头维(足阳明),下关(足阳明),翳风、角孙、和髎(手少阳),听宫(手太阳),秉风(手太阳),大椎(督脉),章门(足厥阴),上髎、下髎(足太阳),天池(手厥阴)。

请问人体禁灸的穴位都有哪些?

艾灸的禁灸穴位:
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液、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哑门、风府、天柱、承光、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颧髎、下关等。

胆经的穴位?

 本经经穴分布在目外眦,颈项,耳后,肩部,胁肋,下肢外侧,外踝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于瞳子绒止于足窍阴,左右共44穴。
  1.瞳子绒
  取法:目外眦外0.5寸,眶骨外侧缘凹陷中。
  刺灸法:向后斜刺0.5~0.8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明目退翳。
  主治:头痛,目疼,远视不明,目翳。
  2.听会
  取法:在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空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7寸;可灸。
  功能:开窍聪耳,舒筋活络。
  主治:耳聋,耳鸣,齿痛,口眼喁斜。
  3.上关
  取法:颧骨上缘,下关直上凹陷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功能:聪耳镇痉,舒筋活络。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喁斜,面痛。
  4.颔厌
  取法:在鬓发中,为头维穴与曲鬓穴连线之上1/4与3/4的交点处取穴。
  刺灸法:平刺0.5~1.2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镇痉止痛。
  主治:头痛,眩晕,齿痛,耳鸣,惊痫。
  5.悬颅
  取法:在头维与曲鬓穴之间,沿鬓发弧形连线之中点取穴。
  刺灸法:向后平刺0.5~1.2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消肿止痛。
  主治:偏头痛,面肿,齿痛,鼻流浊涕。
  6.悬厘
  取法:在鬓角之上,为悬颅穴与曲鬓穴中点取穴。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清热解表,消肿止痛。
  主治:偏头痛,面肿,耳鸣,上齿痛。
  7.曲鬓
  取法:耳前方发鬓内,角孙前一横指取穴。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散风止痛,开关利窍。
  主治:头痛连齿,口噤。
  8.率谷
  取法:在廓尖上方,角孙穴上,入发际1.5寸。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宁神止呕。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9.天冲
  取法:耳廓根后上方,入发际2寸,率谷穴后约0.5寸处取穴。
  刺灸法:平刺0.5~1.0寸;可灸。
  功能:宁心安神,消肿止痛。
  主治:头痛,齿龈肿痛,惊恐。
  10.浮白
  取法:在耳后乳突后上方,为天冲穴与头窍阴穴的弧形连线的中点取穴。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祛风止痛,理气消痰。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颈项强痛。
  11.头窍阴
  取法:乳突后上缘,浮白与完骨连线上取穴。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开窍聪目。
  主治:头晕,眩晕,口苦,耳鸣,耳痛。
  12.完骨
  取法:在颞骨乳突后下缘凹陷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宁神镇痛。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口眼歪斜。
  13.本神
  取法:前发际上0.5寸,督脉旁开3寸处。
  刺灸法:平刺0.3~0.7寸;可灸。
  功能:宁心安神,熄风镇惊。
  主治:小儿惊风,头痛,目眩,半身不遂。
  14.阳白
  取法: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l寸取穴。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功能:宁心安神。
  主治:头痛,目眩,外眦疼痛,眼险咽动。
  15.头临泣
  取法:在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取穴。
  刺灸法:平刺0.3~0.7寸;可灸。
  功能:散风清热,明目聪耳。
  主治:头痛,目眩,耳聋,热病。
  16.目窗
  取法:临泣后1寸,头临泣与风池连线卜。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开窍明日,熄风镇惊。
  主治:头痛,目眩,近视,小儿惊风。
  17.正营
  取法:在目窗后1寸,头临泣与风池的连线上。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舒筋活络。
  主治:头痛,头晕,齿痛,唇吻强急。
  18.承灵
  取法:正营后1.5寸,临泣与风池连线上。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宣肺利鼻,消热祛风。
  主治:头痛,眩晕,多涕,喘息。
  19.脑空
  取法:在风池直上,督脉脑户穴相平取穴。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清热止痛,宁神镇惊。
  主治:热病,头痛,目眩,耳聋,惊悸。
  20.风池
  取法:项后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刺灸法:向鼻尖方向刺0.5~0.9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清热解表。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热病,感冒。
  21.肩井
  取法:在肩上,大椎与锁骨肩峰及锁骨与肩胛冈两线的中点上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祛风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中风,乳痛,难产,颈项强痛。
  22.渊腋
  取法:侧卧,为腋中线上,第四肋间隙。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功能:宽胸止痛,消肿通经。
  主治:胸满,胁痛,腋下肿,臂痛。
  23.辄筋
  取法:在渊腋前1寸,为第四肋间隙。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降逆平喘,理气止痛。
  主治:胸胁痛,呕吐,腋肿,肩臂痛。
  24.日月
  取法:乳头下方,期门,肋间隙取穴。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疏肝利胆,健睥降逆。
  主治:胁肋疼痛,胀满,吞酸,呃逆。
  25.京门
  取法:侧卧,于十二肋骨游离端下际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益肾健脾,健脾利水。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水道不利。
  26.带脉
  取法:第十一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脐相平处。
  刺灸法:直刺0.7~1.2寸;可灸。
  功能:调理月经,健脾固带。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腰胁痛。
  27.五枢
  取法:腹侧髂前上棘前0.5寸,平脐下3寸。
  刺灸法:直刺0.7~1.2寸;可灸。
  功能:调经固带,理气止痛。
  主治:月经不调,少腹痛,便秘。
  28.维道
  取法:在五枢穴前下0.5寸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7~1.2寸;可灸。
  功能:调经固带,利水止痛。
  主治:少腹痛,月经不调,水肿,腰胯痛。
  29.居
  取法:在髂前上棘与股大转子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侧卧取之。
  刺灸法:直刺0.8~1.4寸;可灸。
  功能:疏通经络,行气止痛。
  主治:腰痛,瘫疾,少腹痛。
  30.环跳
  取法: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上,外1/3的交点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2~2.5寸;可灸。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挫闪腰疼。
  31.风市
  取法;直立垂手时,中指端正点取穴。
  刺灸法:直刺0.8~1.3寸;可灸。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脚气,下肢麻木。
  32.中渎
  取法;在大腿外侧中点, 横纹上5寸取穴。
  刺灸法:直刺0.8~1.3寸;可灸。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33.膝阳关
  取法:阳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踝上方凹陷中取穴。
  刺灸法;直刺0.8~1.3寸;可灸。
  功能:化湿散寒,疏通经络。
  主治:膝膑肿痛,用筋挛急,小腿麻木。
  34.阳陵泉
  取法:在腓骨小头前下缘,凹陷中取穴。
  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功能:疏肝利胆,舒筋镇痉。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口苦,呕吐。
  35.阳交
  取法: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后缘取穴。
  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功能:宁心安神,疏肝理气。
  主治:惊狂,面肿,胸胁满疼痛,膝股痛。
  36.外丘
  取法:在外踝高点上7寸,为腓骨前缘取穴。
  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功能:安神镇痉,疏肝宽胸。
  主治:胸胁痛,颈项痛。
  37.光明
  取法:外踝高点0.5寸,腓骨前缘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清肝明目,消胀止痛。
  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胫热膝痛。
  38.阳辅
  取法:在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祛风清热,疏通经络。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半身不遂。
  39.悬钟
  取法,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疏肝益肾。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脚气,中风。
  40.丘墟
  取法:在外踝前下缘与舟骨前上方凹陷。
  刺灸法:直刺0.5~0.7寸;可灸。
  功能:扶正祛邪,疏肝健脾。
  主治:目赤肿痛,中风偏瘫,外踝肿痛。
  41.足临泣
  取法:在第四、五跖趾关节后,为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处
  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7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化痰消肿。
  主治:中风,头痛,目眩,胁肋痛。
  42.地五
  取法:第四、五跖趾关节后,小趾伸肌腱内侧。
  刺灸法:直刺0.5~0.7寸;
  功能:散风清热,疏肝消肿。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内伤吐血。
  43.侠溪
  取法:第四、五跖趾关节前,为趾蹼缘的纵纹头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疏肝宁心。
  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膝股痛。
  44.足窍阴
  取法:第四趾外侧,距指甲约0.1寸处。
  刺灸法:斜刺或直刺0.1~0.2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聪耳明目。
  主治:偏头痛、目眩、多梦、热病。
  本经刺灸注意事项:风池穴,针刺不宜过深,以免刺及椎动脉及延髓;肩井,日月,渊腋,辄筋等穴,针刺亦不宜过深,以免刺及内脏;头面部诸穴,一般不宜用直接灸法。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42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