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太白穴可以缓解脾虚调节血糖(太白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太白穴按摩手法)

苹果养生 2023-06-01 00:44:55

太白穴可以缓解脾虚调节血糖

太白穴作为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我们许多的朋友们都是比较关注的,当然,日常生活中适当的按揉太白穴这个穴位,是可以很好的促进我们人体的健康的,另外,按揉太白穴还能帮助我们预防和治疗许多的疾病,那么按揉和针灸太白穴可以治疗哪些疾病?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太白穴缓解脾虚调节血糖

很多朋友都存在脾虚的症状,比如,夜里睡觉老是流口水(这叫脾不摄津,就是脾不能收摄这些津液,它自己流出来了);舌头两边有齿痕;吃完东西不一会儿就腹胀,消化不良;手脚冰凉,血液循环不到末梢;女性崩漏,月经淋漓不尽,不能收摄,这些症状都是脾的运化能力差造成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适当的按揉太白穴这个穴位了,因为适当的按揉太白穴是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缓解脾虚的症状的,并且还能够起到调节血糖的功效,但是人们对于按揉太白穴的方法不是非常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当然,按揉太白穴也是非常的有讲究的,有时候按揉太白穴会感觉到非常的疼痛,其实我们也是可以通过一些好方法来缓解按揉太白穴的疼痛的,因为它是原穴,是主管脾经上各个问题的。揉太白穴有个方法,就是用大拇指的内侧多硌它,这样健脾的效果才好,按太白穴很疼。而且不太方便,老得够着脚。有一个办法:找2颗芸豆(反正稍微大一点儿的豆子),用创可贴粘在太白穴的位置,看电视的时候一只脚踢另外一只脚的豆子,交替着踢。睡觉前拿下来,扔掉。

按摩和针灸太白穴可以治疗哪些疾病?上面我们就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介绍,相信大家现在对于太白穴可以治疗的一些疾病也是有所了解,我们可以看出来,太白穴对缓解脾虚的症状或者是其他的的一些脾胃的疾病,效果都是非常好的,所以我们大家日常生活中就是可以经常按揉太白穴这个穴位的。

太白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太白穴按摩手法

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经常按摩太白穴对健康很好,主要作用有瘦大腿、治疗便秘、腹胀、胃痛、脚气、消化不良、呕吐腰痛等。

太白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足内侧,在大脚趾与脚掌交界的关节后面,有一个大的高起的骨头,这骨头往脚掌方向的内侧缘便是太白穴。太白是脾经的原穴,经常按摩或艾灸该穴位,可以补脾,起到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理气和胃、祛湿止泻、降逆止呕、消食化滞,通腑泄热的作用,有利于调理脾虚症,此外按揉太阳穴还可以调节血糖。

太白穴按摩手法

吃饭之前,用一只脚的脚跟踩压着另一只脚太白穴的位置,踩压3分钟就可以了。

用手按摩的时候,力道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每天坚持按揉3到5分钟。

太白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太白的别名5出处6特异性7穴名解8所属部位9太白穴的定位10取法11穴位解剖 11.1层次解剖11.2穴区神经、血管 12太白穴的功效与作用13主治病症14刺灸法 14.1刺法14.2灸法 15配伍16特效 *** 17文献摘要18研究进展 18.1小儿腹泻18.2对血糖的影响18.3治疗脾虚腹泻18.4矫正胎位 19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太白 1拼音 tài bái

2英文参考 Tàibái SP3 [中国针灸学词典]

tàibá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P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穴位 太白 汉语拼音 Taibai 罗马拼音 Taipai 美国英译名 Too White 各


号 中国 SP3 日本 3 法
国 莫兰特氏 RP3 富耶氏 RP3 德国 MP3 英国 Sp3 美国 Sp3

太白为经穴名(Tàibái SP3)[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1]。别名大白。太白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1]。太即甚大,白即白色,穴在大趾白肉际上,此处之白际更为宽阔,故名太白[1]。主治胃痛,胃炎,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胃痉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饥不欲食,食而不化,消化不良,肠炎,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便秘,痔疾,脚气,体重节痛,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神经性呕吐,肠疝痛,肠出血,呃逆,痔漏,纳呆,胸胁胀痛,痿证,痔疮,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4太白的别名 大白[2]。

5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输。

6特异性 太白为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足太阴脾经的原穴。

7穴名解 太即甚大,白即白色,穴在大趾白肉际上,此处之白际更为宽阔,故名太白[1]。

太,同大,广大,高大之意。为脾经之原穴,属土。太白,山名,即终南山。《淮南子·坠形》:“西方金也,其神名太白。”土生金,金气至此已明显如星矣,可与隐白互参。穴在高大突起的第一跖骨小头之后缘,且此处皮色亦较白,骨高肉白,故象形比拟而以太白山名之。[2]

8所属部位 足[3]

9太白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太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4][5]。

太白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6]。

太白在跖区,第一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1]。

太白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太白穴的位置

太白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太白穴的位置(肌肉)

太白穴的位置(骨骼)

10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一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太白在跖区,第一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1]。

正坐垂足位或仰卧位,足大趾内侧缘,当第1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取穴[7]。

快速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后下方掌背交界线凹陷处即是太白穴[8]。

11穴位解剖 太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纤维鞘、(踇)展肌腱、(踇)短屈肌。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分布著隐神经与腓浅神经的分支。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内侧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进入趾跖侧筋膜及其形成的趾纤维鞘的十字部,再进(踇)展肌(腱)和(踇)短屈肌(腱),该二肌为足底内侧神经支配。

11.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踇展肌→踇短屈肌[1]。

皮肤→皮下组织→鼹短展肌[5]。

11.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足背内侧皮神经、足底内侧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趾足底总神经和跖足底动脉分布[5]。

布有隐神经与腓浅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6]。

12太白穴的功效与作用 太白有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的作用。

太白有扶脾土、和中焦、调气机、助运化等作用[1]。

太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原穴,配五行属土,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化湿的作用,主要用于脾胃病的治疗,诸如胃痛、腹胀、便秘、呕吐等症;“输主体重节痛”,又可治疗关节痛、脚气病等[7]。

古星象家认为太白有戡定内乱、匡扶正统之能。太白有通经活络、调脾利胃之功。主治胃痛,腹胀,便秘,痢疾,吐泻,肠鸣,身重等证。凡暴病初起,元气尚足,可以猛治,用本穴有效。若久病者,元气已耗,则不宜猛治矣。他如病后之难于复元者,有如乱后佘劫,治取本穴,须兼取安抚之穴乃效。[2]

13主治病症 太白穴主治胃痛,胃炎,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胃痉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饥不欲食,食而不化,消化不良,肠炎,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便秘,痔疾,脚气,体重节痛,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神经性呕吐,肠疝痛,肠出血,呃逆,痔漏,纳呆,胸胁胀痛,痿证,痔疮,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太白穴主治胃痛、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便秘、痔疾、脚气、体重节痛[5]。

太白主治脾胃和本经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呃逆、腹胀腹痛、饥不欲食、食而不化、肠鸣泄泻、便秘、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等[1]。

现代又多用太白治疗急慢性肠胃炎、胃痉挛、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疝痛、肠出血等[1]。

太白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6]。

太白穴主治胃痛,腹胀,腹痛,纳呆,呕吐,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胸胁胀痛,体重节痛,脚气,痔漏,痿证[7]。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消化不良,腹胀,便秘,肠炎,痔疮;

运动系统疾病: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

14刺灸法

14.1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1][7],局部有酸胀感[7]。

直刺0.5~0.8寸[6]。

直刺0.8~1寸[5]。

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14.2灸法

可灸[1][5]。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6]。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5配伍 太白配公孙、大肠俞,治肠鸣、腹泻[7]。

太白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

太白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治腹胀[7]。

太白配内关、足三里、大椎、天枢、合谷,治发热身重、腹痛胀满、呕吐、泄泻[7]。

16特效 ***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按太白穴,每次2~3分钟。可治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肠呜、便血、便秘等症[8]。

17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热病,满闷不得卧,太白主之;胸胁胀,肠鸣切痛,太白主之;身重骨酸,不相知,太白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膝股肿,酸转筋。

《备急千金要方》:主腹胀,食不化,喜呕,泄有脓血。主热病先头重,颜痛,烦闷,心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又热病满闷不得卧,身重骨痛不相知。主霍乱,逆气。

《针灸大成》: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胻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医宗金鉴》:太白、丰隆二穴,应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黄,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泄,善饥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

18研究进展

18.1小儿腹泻

太白配丰隆,每穴艾灸10分钟,经治疗后大便转为正常。

18.2对血糖的影响

针刺太白对血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因针刺手法不同而有不同效应,如以烧山火手法则可见血糖上升,以透天凉手法则可见血糖下降。[7]

18.3治疗脾虚腹泻

据报道,取太白、足三里,针刺得气,留针30~40 min,每隔10 min行针一次(补法),儿童不留针。另据报道,太白配丰隆各艾灸10 min治疗小儿腹泻,治疗后大便转为正常。[7]

18.4矫正胎位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28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