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关于宝宝发烧的两大误区(小孩子发烧 家长勿进9大误区)

苹果养生 2023-05-31 23:47:02

关于宝宝发烧的两大误区

你的宝宝有没有过发烧的情况呢,在婴幼儿的阶段,很多时候都会出现发烧的情况哦,比如说感冒啊还有体质比较差都会导致宝宝发烧的情况哦,重要的是家长们不要走入宝宝发烧的误区,以免对退烧不利,还会影响宝宝的健康、

误区1:体温高就等于发烧

宝宝喊热,妈妈一摸确实体温很高。但这就是发烧了吗?其实孩子感觉身体发热的原因很多:用力的玩、哭,以及刚从温暖的被窝中出来,或在热天处于户外等,但在这些情况下,孩子的皮肤温度在10—20分钟内就能恢复正常,所以发热的孩子不一定是发烧了哦!家长们一定认为的是宝宝体温高的话就是发烧了,其实也不一定,及时的检测体温,不要盲目的用药,可以选择通过一些物理降温的方法,看看是否是真的发烧了,再采取正确的方法。

误区2:发烧对身体有害

宝宝发烧了,肯定是病毒入侵导致感冒了!这是很多父母第一时间的想法。实际上发烧并不都是对身体有害的。发烧会启动身体的免疫系统,是身体保护机制之一。普通发烧(37.8—40℃)可以帮助生病儿童抵抗体内感染,通常是对身体有好处的。当然啦,宝宝发烧虽然并不是坏事,但父母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要好好照顾好小宝哦。宝宝发烧不一定是因为感冒引起的哦,也可能是一种机体抵抗的感染,所以家长们要多去了解一些保健的常识,有适合宝宝发烧也是一种对健康的方式。

关于宝宝发烧的一些误区,你都知道了吧,宝宝如果爱发烧的话,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这些误区哦,以免对身体的健康不利,不一定是你觉得宝宝发烧了就是发烧了,可能是其他的一些因素,所以要注意这些问题哦、

小孩子发烧 家长勿进9大误区

养生导读 :宝宝发烧了,家长非常担心。但由于家长护子心切,很容易走进护理,宝宝发烧不正确治疗,容易造成更多,家长一定要注意了。发烧,家长勿进9大,下面带你看看。

发烧 家长勿进9大

误区一:发热就是发烧

用力的玩、哭、刚刚睡醒都可能会导致身体发热,但是并不意味着是发烧,静静地等待20分钟左右,身体体温就恢复正常。当发现时间不能改变体温的时候,发烧的可能性就会提升到80%。进一步确定需要通过测量体温。

测量体温时的发烧标准是:耳朵或者 *** 为38度以上,口腔为37.8度,腋窝为37.2度。

误区二:发热捂汗,可以帮助退烧

宝宝发烧,家长就给宝宝穿得里三层外三层,甚至盖上大棉被,觉得宝宝穿得厚点可以捂汗,一出汗就退烧了。结果,多余的热量散布出去宝宝体温迅速升高,不但难受,还有可能诱发抽搐呢。

其实宝宝高热时常常出现末梢循环变差,于是头部躯干滚烫、手脚冰凉,大一点的还会说觉得冷。这时正确的做法是把宝宝的衣服略微解开,让其充分散热;而手脚冰凉的部位则要适当保暖,例如用温热水敷一敷,用手给宝宝搓搓手脚等等,让孩子手脚变暖才更容易散热,有利于退烧。

误区三:发烧不能洗澡、不能吹空调、不能扇风扇

有些老人认为宝宝发烧了就不能洗澡,不能吹空调,不能扇电扇,否则容易受寒加重情,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科学证实。

其实孩子发烧了泡个温水澡是非常经济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身也有利于散热退烧。洗澡水温以比体温低1-2℃为宜,每次洗15-左右。如果您只洗了3-5分钟,那退热效果将大打折扣哟。如果温水擦浴一段时间后体温还比较高,那过段一小段时间后可再重复一次。物理降温不比服用退烧药,它的时间间隔和次数都没有限制。

误区四:喝鸡汤肉汤可以治疗宝宝发烧

在妈妈们中间流传着一种宝宝发烧要喝鸡汤肉汤的。其实婴幼儿肠胃很脆弱,吃药打针会令肠胃功能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宝宝的饮食应该比平时更加清淡,不要吃油腻的东西。以稀粥、菜汤、果汁、蒸蛋等为主。高烧已经使得宝宝的消化酶活性降低,再喝油腻的鸡汤肉汤,极有可能令宝宝上吐下泻,引发胃。

误区五:发低烧急于吃退烧药

发烧38度以下,如果宝宝精神好,只需多喝水,补充维生素C含量多的水果,优先使用物理退烧地方法,例如用冷毛巾外敷,使用退热贴。

一般当宝宝在体温达38.5℃以上时才考虑使用退烧药,而且每次服药中间一定要间隔4--6小时,多饮水,为避免胃肠 *** ,宜在饭后服用。退热药治标不治本,可能掩盖情,应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不同的退热药最好不要随意互相并用,退热药也不可自行增加使用次数或增加剂量。用药时间不要超过3天。

误区六:高烧也不能吃退烧药,怕影响医生诊断

有些家长认为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宝宝退烧了再去看医生会影响医生判断病情。其实这种想法有些过虑了。

我们建议,只要是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包里都备一支体温计和一瓶退烧药。体温计方便随时量体温,随身带着退烧药,如果宝宝发烧超过38.5℃,可以先给宝宝服药再等著看医生。如果宝宝有热性惊厥史,更应该积极退热,可以在体温38℃或刚开始上升时就服用退热药,以求尽可能让孩子体温不要升得过快过高,从而减免抽搐发生的可能。

误区七:孩子发烧马上送医院打针

担心拖久了会不好,亦或者看着孩子难受,想要追求更快的退烧方法,很多时候,妈妈们都会选择直接打针而放弃吃药治疗。还持有这种想法的妈妈可要小心了。目前用于儿童退热的针剂主要是氨基比林及其衍化物,这类药物相对来说副作用比较大,容易产生虚脱、休克等问题。另外,此类药物肌肉注射局部 *** ,可能会引起感染;而且宝宝对于打针也非常恐惧而吵闹不安,稍有不注意可会引起意外。

央视新闻亦曾对输液的危害进行过报道,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70%以上的输液为非必要输液;临床上输液造成水中毒的病例也不少见。因此,儿科医生的建议,在宝宝肠胃功能健康的条件下,应首选口服药物。

误区八:宝宝发烧结束病就好了

婴幼儿通常都会有支气管炎、肺炎、咽喉炎甚至哮喘的情况发生,发烧只是一种表征。很多妈妈会发现宝宝发烧是反反复覆的,就算烧退了,鼻涕咳嗽气喘等症状也要过一段时间才会渐渐康复。退烧只能说明宝宝机体产热与散热的调节机制恢复了正常,跟病愈完全是两码事。

误区九:发烧对身体有害

宝宝发烧了,肯定是病毒入侵导致感冒了!这是很多家长第一时间的想法。实际上发烧并不都是对身体有害的。发烧会启动身体的,是身体保护机制之一。普通发烧(37.8—40℃)可以帮助生病儿童抵抗体内感染,通常是对身体有好处的。当然啦,宝宝发烧虽然并不是坏事,但家长还是不能,要好好照顾好小宝哦。

家长最容易犯给宝宝退烧的5个误区

误区一:“裹蒸粽”式发热捂汗宝宝一发烧,家长就给宝宝捂得严严实实,穿得“里三层,外三层”,搞得像个裹蒸粽。有的妈妈说,孩子发烧了很怕冷的。有的说,穿得厚点是为了捂汗,孩子一出汗就退烧了。儿童的汗腺不发达,通过“捂汗”,不易达到“发汗”的目的。对儿童来说,往往越捂体温越高,容易造成“捂热综合征”(即因捂盖过严使得孩子出现高热、面色苍白、反应低下、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还容易诱发高热惊厥。李栋方博士说,在儿童发高烧的时候,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手脚摸起来并不热,反而有些凉。若出现手足发凉、怕风,喜欢依偎在妈妈怀里,有可能很快出现发热。所以,家长别以为孩子手脚凉就是穿得不够。 当孩子发热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充分散热,手脚要保暖。很多老人家认为宝宝发烧了就不能洗澡,洗澡容易着凉。其实发烧的孩子洗热水澡更有利于散热。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拭浴也是退热的一个非常有效的物理降温的方法。

误区二:发低烧急于吃退烧药刚出生才十几天的新生儿,着凉发烧38摄氏度,家长心急如焚,到医院后马上要求医生开退烧药,觉得不吃退烧药,孩子持续发烧会烧坏脑。新生儿(出生28天以内)不能使用退烧药。事实上,一般情况下,6个月以上才可以用退烧药。因为新生儿体质弱,体表面积大,服用退热药剂量难以掌握,容易出现虚脱或者胃肠道的损伤。 专家认为,一般情况下,退烧药也是要体温达到38.5摄氏度以上才用,低烧不用使用。对于6个月以下的宝宝,通常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例如温水拭浴、贴退热贴、洗热水澡等。但是如果以前有过高热惊厥的孩子,再次发烧,应该积极退热,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在体温38摄氏度或之前就服用退热药,以求尽快降温以免再次发生高热惊厥。

误区三:高热不吃退烧药,非等医生给药孩子都已经烧得满脸通红,体温都升高到39摄氏度了,家长还不给孩子积极降温,非等见了医生不可。这样的父母还真不少见,他们不给孩子降温的目的是,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会影响医生判断病情。 孩子如果烧到38.5摄氏度以上,就应该及时降温,可以尽快吃退烧药。吃退烧药一般不影响医生对孩子疾病的判断。现在门诊病人多,等候的时间长,孩子都已经高烧才抱来医院,再挂号、交费、候诊,还得三四个小时才能见到医生,这对儿童来说非常不利,因为长时间高热不处理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情况发生。

误区四:不吃药只吊针,这样退烧快一点在门诊,医生常遇到一些家长主动要求给孩子吊针,说是吊了针孩子可以快点退烧。李栋方博士说,儿童发热原则上不给予吊针,因为感冒咳嗽80%-90%是感染病毒,使用抗生素治疗不仅无效,还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现在家长带孩子看病,动不动就要求医生给打吊针,以为这样能比口服退烧药来得快。其实,目前儿童口服的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服用后30分钟就能起效,起效并不比打点滴慢,更重要的是这些口服退烧药副作用小,比较安全,而一些退烧针剂,可引起肠胃黏膜损伤,如果注射剂量过大,会使孩子出汗过多、体温迅速下降,易引起虚脱。事实上,抗生素本身就有副作用,注射次数多了,不仅让孩子食欲下降,胃肠功能紊乱,还可能出现免疫功能低下。体虚汗多、烦躁不安、睡不安宁等问题通常都是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的原因。除非有咽喉红肿、化脓、高热等严重问题,才考虑用抗生素“重拳出击”。

误区五:中药敷脚心,偏方退热有效最近,在网上有一帖子说是用中药敷脚心可退高热,记者仔细一看,原来是用杏仁、桃仁、山栀仁、枣仁研碎成粉末,再用鸭蛋清调成稀泥状,放在干净的纱布或其他干净布上,将药对准宝宝脚掌心敷上。帖子还正儿八经地说:“男孩敷左脚,女孩敷右脚。1-2次就能控制高热,而且不反弹,无任何毒副作用。”这一帖子受到了诸多妈妈的欢迎,纷纷跟帖表示要给宝宝尝试一下。 至于给孩子退高热,医院里有很多安全性高且有效的退热药,对儿童用药来说,安全性永远是排在第一位。因此,专家认为,家长不能随意相信“偏方”、“秘方”,以此来解决儿童的高热,至于“男孩敷左脚,女孩敷右脚”,就更加没有临床研究来证实了。 Tips1:温水擦浴法儿童皮肤薄嫩,皮下血管丰富,发热时可采用温水擦浴、退热贴外敷等物理降温,尤其是婴幼儿,副作用少,优于药物降温。在进行温水擦浴的方法时,水温应以35-40℃为宜,擦浴全身的皮肤,注意擦浴时用力要均匀,还可用按摩手法刺激血管被动扩张,促进热的发散。擦至头颈部、腋窝、胸部、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些,以助散热。四肢及背部各擦浴3-5分钟。擦浴时应注意避免对风受凉。擦浴后用大毛巾将宝宝包好,并多给宝宝喝些温开水。Tips2:发热备药粥降温法鱼腥草豆豉粥:鲜鱼腥草(后下)15g,葛根15g,淡豆豉5g,生姜3片,葱白3根,粳米100g。先将药物洗净,取葛根、淡豆豉、生姜加清水煎煮(鲜鱼腥草在其他药煎煮十几分钟后再放入),取汁去渣,澄清沉淀,后将淘洗净的粳米加清水煮沸后,与葱白一起加入煎煮的药汁中,煮成粥。用于高热不退、无汗、头痛等,吃后汗出热退即停服。 薄荷梨粥:薄荷3g、带皮鸭梨1个(削皮)、大枣6枚(切开去核),加水适量,煎汤过滤。用小米或大米50g煮粥,粥熟后加入薄荷梨汤,再煮沸即可食用。既可用于发热的患儿服用,平时容易“上火”时也食用。绿豆甘草薏米粥:绿豆60g、生甘草6g(布包)、生薏米20g熬汤后去甘草包,服用。此粥具有健脾祛湿解毒作用。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26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