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栏荽(中药材植物名:剑叶凤尾蕨)(植物科目:凤尾蕨科)
别名:细叶凤尾草、井栏草。
植物名:剑叶凤尾蕨。
生长环境:本品为草本,长于溪边阴处或树林下湿地,喜生于呈发性土埌上,村庄附近则多见于石砌、水井的井壁上或屋后水沟上。
分布:华南地区和热带亚洲;广东各地皆可找到。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荒地、井口边。
性味:性凉、味淡。
功能:清热、利水、祛湿。
主治、用量和用法:1、癍痧发热,配伍用;2、痄腮:干用1~2两,清水煎服;3、痢疾:用法同上;4、小便刺痛:用法同上。
验方1(治癍痧发热方):井栏荽、海金沙藤、金盏银盘、狗肝菜各5钱、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金盏银盘解表兼清里热,以狗肝菜助其凉性,入肝肺三经,井栏荽入大小肠以去湿热,海金沙、车前草利膀胱引热邪从小便而解。合为发表、清里、利湿,治癍痧热症之剂。
(方歌)癍痧大热有奇方,海金沙藤与狗肝,金盏银盘车前草,热从尿解病能医。
验方2(治痢疾方):井栏荽1两、火炭母1两、羊蹄草1两、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井栏荽清大肠湿热兼利尿,火炭母清肠胃湿热,羊蹄草去湿解热毒。三味俱治痢,而各具其长。合而成方,益增疗效。
(方歌)大肠湿热滞下频,井栏荽与羊蹄群,建堂加入火炭母,清肠解毒显奇能。
参考资料:《本草推陈》成分:含有“酉柔”质。效用:为止血止痢疾药,适用于泄泻、痢疾、肠出血、小便尿血、痔疮出血等症。用法:每日3~6两作煎服剂。临床经验:福州市传染病院用本品治菌痢80例,治愈率为100%,平均退热日期为1.6天。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消失,平均为23天。大便成形,平均为4天。大便培养细菌转阴性为3.7天(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展览资料)。
《广东中医》(1959.7)南海县中医院报导:采用本药治疗肠伤寒5例,得较好的结果。该药疗效高,药价便宜,其中一例治愈出院,只需药费二元八角。
《广东中医》(1958.9)井栏荽治急性扁桃体腺炎5例,患者4~5天治愈。
《中华儿科杂志》(1960.3)上海广慈医院报导:剑叶风尾草,别名为白鸡脚(井栏荽),治疗细菌性痢疾,用温州草药白鸡脚治疗85例,治愈率达57%,成人更好,达93%,日用量一般1两至1两半,剂量较大,效果更高。一次服比多次疗效高,加用灌肠不能增加疗效。对抗药菌株有46.6%治疗率。试管内白鸡脚敏感试验结果不能完全符合临床上治疗效果。毒性副作用极小,使用安全。
广东韶关卫生协会报导:以井栏荽1两,擂烂取汁,加入梅片5分,调冷开水涂治烫伤,一日涂5~7次,连用一周,结痂全愈,不留疤痕。
《广东中医锦方选集节一集》钦县卫生防疫站介绍:凤尾草6两、石榴叶2两、火炭仁7钱(破外壳),加水4碗煎成3碗,加蜜,于6小时内分3次服完,治疗74例痢疾,其一天愈者20例,二天愈者17例,三天愈者37例。
《广州常用草药验方集解》防痢疾方:井栏荽、簕苋菜头、羊蹄草、火炭母,上药各1两,用水4碗煎成1碗,作1次服。
(方解)痢疾多由饮食生冷酸辣燥热,或感受风寒暑湿热,引起大肠湿热而成。本方有止痢、去湿、清大肠热作用,为防止痢疾之有效方剂。
(方歌)大肠秽浊频频,君以栏荽炭母臣,簕苋菜头清湿热,加入羊蹄草作美。
凤尾草主要以其叶形和生态环境来命名,别名很多,如金鸡尾、鸡脚草、井栏边草等,是一种蕨类植物,属于凤尾蕨科、凤尾蕨属。
凤尾草无地上茎,叶从根茎丛生地上,高三、五十厘米,叶分成5—7片小叶,宽1—2厘米,呈短、长带形,边缘有小锯齿,叶片两侧波状皱曲。
能育叶较窄,边缘下侧着生孢子囊群,产生孢子。全丛颜色嫩绿,叶片披拂,极有风姿,配山石盆景尤妙。地栽应选背阴湿润处,可供成片、成行绿化。
扩展资料:
凤尾草的相关功效和注意事项:
一、煎水饮用
大家有没有需要吃中药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吧,吃中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吃法就是,用清水煎,煎好的凤尾草能够完全的保留它的药性,不但能用以清热解毒、消除炎症,还具有散血止痛的疗效。
二、外敷使用
除了最基础的用水煎服之外,凤尾草还能够治疗烫伤和烧伤,具体的方法是将新鲜洗净的凤尾草捣碎之后,配合适量的生理盐水调配成药水,然后可以将这种药水直接敷在创面上,一般一个星期左右就能痊愈。
三、孕期要注意
凤尾草本身是一种性凉味苦的中草药,那么因为它的属性问题,孕妇是最好不要吃含有凤尾草的药材或者食物的,因为准妈妈必须严格控制自己的孕期的身体安全,禁止食用这些寒凉之物。
不然不仅会导致自身的发凉感冒,还会影响胎儿的抵抗力。因此孕妇在孕期是不能食用凤尾草的,一定要记住。
:凤尾草
凤尾草(鸡脚草、金鸡尾、井口边草、井边凤尾、井栏草、凤尾蕨、五指草)
凤尾草主要以其叶形和生态环境来命名,别名很多,如金鸡尾、鸡脚草、井栏边草等,是一种蕨类植物,属于凤尾蕨科、凤尾蕨属。喜生长在荫蔽、湿润、温暖处。也耐旱,在南方冬季,石缝中生长的植株经—二月干旱,仍不致完全枯死。主产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北方的陕西、河北、山东等省也有分布。以全草入药,性凉,味微苦,归肝、肾、大肠经,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等功效,用于治疗痢疾、肠炎、黄疸型肝炎、吐血、便血、尿血等病症。
凤尾草功效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治黄疸型肝炎,肠炎,菌痢,淋浊,带下,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扁桃体炎,腮腺炎,痈肿疮毒,湿疹。
①《生草药性备要》:"洗疳、疗、痔,散毒,敷疮。""治蛇咬诸毒,刀伤,能止血生肌,舂汁调酒服,渣敷患处。研末收贮治气痛。"
②《岭南采药录》:"晒干为末,治气痛热痛。"
③《植物名实图考》:"治五淋,止小便痛。"
④《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热毒,消肿,清火。治痈疮,乳痈,淋症。"
⑤《中国药植志》:"止泻。"
⑥《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利尿。治小儿惊风,夜哭。"
⑦《广西药植志》:"清大肠、肺热。治热性赤痢及齿痛,止吐血。"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疥癣。"
⑨《泉州本草》:"治湿热小便不通,血淋,咽喉肿痛。"
⑩《湖南药物志》:"治疳积,感冒,目翳。"
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凉血。治菌痢,肠炎,外感发热,尿路感染,白带,腮腺炎,疔疮,湿疹。"
⑿《江西草药》:"治瘰疬,鼻衄,便血。"
⒀《上海常用中草药》:"治黄疸型肝炎,扁桃体炎,遗精,蛲虫病。
挑选方法
制作技巧
内服:煎汤,3~6钱(鲜品1~2两);研末或捣汁饮。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凤尾蕨是欧洲凤尾蕨的变种,由于品种很多,所以一般以叶形和生态环境来进行命名。由于凤尾蕨全草都可以药用,并且还非常适合在室内栽培,所以,在观赏植物中,凤尾蕨有着重要的地位。小编就为你介绍一下比较常见的凤尾蕨品种,喜欢的朋友可以一起了解。
凤尾蕨
一、西南凤尾蕨(P.wallichiana):又称开三叉凤尾蕨。株高可达1.5米。根状茎短粗,呈木质化,先端被褐色鳞片。叶丛生,叶柄坚硬,栗红色,表面粗糙,有较宽的纵沟,叶片五角状阔卵形,三回羽状裂,自叶柄顶端分为三部分,中间一枝最大,长50~70厘米,宽20~25厘米,两侧的部分小于中央的一枝。小羽片边缘有浅齿线状尖尾,篦齿状深裂达到小羽轴两侧的狭翅。叶脉沿小羽轴两侧形成一行狭长网眼,裂片上的叶脉二叉。孢子囊群沿裂片顶部以下3/5的也员连续分布,囊群盖膜质条形。
二、斜羽凤尾蕨(P.oshimensis):中型陆生角,株高50~8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先端及叶柄基部具褐色鳞片,2回羽状复叶,侧生羽片7~9对,对生,尾头可达1.5~2.5厘米,篦齿状深羽裂几乎达到羽轴,最下一对羽片基部下侧通常有有一片小羽片。叶脉明显斜展。
三、三色凤尾蕨(P.arspericaulisvar.tricolor):羽片沿羽轴两侧有白色或玫瑰色的宽带。大叶凤尾蕨(P.cretica):根状茎横生。叶柄光滑,浅棕色,直接长在根茎上,长约30厘米,叶革质,椭圆形,长约30厘米,宽20厘米,淡绿色。以叶片众为轴,羽片状开列。银叶凤尾蕨,是大叶凤尾蕨的一个变种。沿羽片中脉有两条白色的条纹,直达叶尖。
四、长叶舒筋草(P.vittata):又名蜈蚣草。株高约30~15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密被蓬松的黄褐色鳞片。叶丛生,深褐色,叶柄坚硬,叶片倒披针状长圆形,长20~90厘米,1回羽状复叶。羽片无柄,条状披针形,基部稍膨大,两侧稍呈耳状,上侧羽片覆盖叶轴,中部羽片最大,向下逐渐缩短,互生或近对生。孢子囊群条形,排列在羽片边缘。
五、凤尾草(p.multifida):又名井栏边草。株高30~45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先端被黑褐色鳞片。叶密集丛生,不育叶卵状长圆形,1回羽状裂。羽片常3对对生,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可育叶叶柄较长,狭线形,仅不育部分有锯齿,孢子囊群沿叶片边缘连续分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95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