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中草药名称:扁豆)(中药大全科目:蝶形花科)
古籍名:扁豆《名医别录》。
植物名:扁豆。
生长环境:本品为多年生,缠绕草本,农村常有栽培。
分布:广布热带各地个我国西南部及南部。
入药部分:花。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微凉、味微淡。
功能:清肝明目、去眼胶、去眼红筋。
主治、用量和用法:热眼:干用3至5钱,清水煎服,或加猪瘦肉同煎。
附录:(根、茎)亦可入药,功效稍逊。
(方歌)生扁豆花性微凉,专治眼热效最亮,取用五钱清水煎,清肝明目炫其长。
本文解释权归中药大全,本文地址:/post/1608.html
梅豆角异名白扁豆 ,藊豆(《唐本草》),南扁豆(《滇南本草》),沿篱豆、蛾眉豆(《纲目》),凉衍豆(《本草乘雅半偈》),羊眼豆(《药品化义》),膨皮豆(《广州植物志》),茶豆(《江苏植药志》),南豆(《陆川本草》),小刀豆、树豆(《四川中药志》),藤豆(《中国药植图鉴》),铡刀片〈形似铡草刀〉。北方也有地区称之为气豆。
英文名:Purple Haricot
科名:豆科 Leguminosae 蝶形花亚科
生扁豆:拣净杂质,置沸水中稍煮,至种皮鼓起、松软为度,捞出,浸入冷水中,脱去皮,晒干。
炒扁豆:取净扁豆仁,置锅内微炒至黄色,略带焦斑为度,取出放凉。
甘,平。
①《别录》:"味甘,微温。"
②《食疗本草》:"微寒。"
③《日华子本草》:"平,无毒。"
入脾、胃经。
①《纲目》:"入太阴气分。"
②《本草经巯》:"入足太阴、阳明经气分。"
健脾和中,消暑化湿。治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白带下,小儿疳积。
1.健脾化湿主治脾虚兼湿,食少便溏;湿浊下注,妇女带下过多。
2.化湿消暑 用于暑湿伤中,吐泻转筋等症。
3.治疗水肿,砒霜中毒,细菌性痢疾。
①《别录》:"主和中下气。"
②《药性论》:"主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煎汤服。"
③孟诜:"疗霍乱吐利不止,末,和醋服之。"
④《日华子本草》:"补五脏。"
⑤《本草图经》:"主行风气,女子带下,兼杀酒毒,亦解河豚毒。"
⑥《滇南本草》:"治脾胃虚弱,反胃冷吐,久泻不止,食积痞块,小儿疳疾。"
⑦《品汇精要》:"消暑和中。"
⑧《纲目》:"止泄泻,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
⑨《会约医镜》:"生用清暑养胃,炒用健脾止泻。"
内服:煎汤,15~30克;或入丸、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93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